浅谈展览陈列的工作思路

2022-08-18 04:42杨海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2期
关键词:展览馆陈列内蒙古

杨海鹏

(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0 前言

从1987年建馆以来,内蒙古展览馆一直从事和承担各大中小型展览项目的组织、宣传、策划、设计和布展工作,主要以展览的形式展示内蒙古重大成就、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三年举办公益性展览67个,接待观众94万人次,在宣传内蒙古、展示内蒙古、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做好陈列展览,成为展览馆价值发挥的关键。基于此,文章特就展览陈列工作思路进行阐述。

1 加强专业队伍培养,提升展览陈列质量

展览陈列水平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展览陈列的质量,内蒙古展览馆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了一支专业团队。

1.1 加强日常考绩,立足岗位磨炼人才

内蒙古展览馆制定了《内蒙古展览馆业绩考核办法》,每月度,每名职工填写《个人岗位业绩日程表》,部室主任和分管馆长评价。每季度,各部室按照4∶1比例推选工作业绩突出人员,馆里给予奖励性绩效工资倾斜。每年底,各部室负责人向全馆述职,馆领导点评,全馆职工评分,产生优秀部室、突出部室、荣誉部室和不合格部室,评出优秀人员,选出年度业绩突出人员,举办“最美展览人”嘉年华。

1.2 实行竞聘上岗,突显人尽其才的导向

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制度。对于管理岗位,采用多向选择办法加大轮岗交流力度。严格按照程序选拔任用新提任人员。对于专业技术岗位,按照《内蒙古展览馆专业技术岗位聘用评分标准》,以工作业绩为依据,对竞聘人员量化评分,确定聘用人员。

1.3 实行项目负责制,锻炼和培养领军人才

对全馆性的重要展览、活动等,实行项目负责制。通过自荐、推荐或指定方式产生项目负责人,经费、工作人员组成、任务分配等都交由项目负责人。项目进行中,馆领导不间断进行调度。任务完成后,召开总结会,项目负责人提出对工作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分配方案。其他小型的、不涉及全馆、在外地举办的展览、活动,通过全过程、全能力培养,一些业务骨干形成梯次、脱颖而出,锻炼出具有较高水平的展览专业队伍,为展览陈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4 关心人才工作和生活,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建立读书室,每年都要配备大量书籍,利用业务空闲时间,安排职工前往其他单位参观学习,邀请专家来馆授课,轮流组织职工外出参加展览和培训,学习回来后分享参观经验。在生活中,每逢节日发放慰问品;每位职工生日时都送上生日蛋糕和祝福;每年为全馆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对生病住院职工,都会到医院或家中看望。让大家工作顺心、生活舒心。

1.5 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制度管人

近年来先后制定了35项制度,每项制度都要试行一年左右,经职工大会讨论、修改,通过后执行。每年制定年度工作台账,明确重点项目任务清单,每周督促任务进展,实行重点事项督办,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展览的开展夯实了根基。

2 把握关键时间节点,打造精品陈列展览

作为自治区级公益文旅单位,内蒙古展览馆积极发挥宣传教育功能,在关键时间节点,都要提前着手谋划思考,举办好大型主题展,举办好内蒙古各阶段、各行业最新成就展、重大事件先进人物展、自然风光展等,打造了一批精品陈列展览。

201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举办了“守望相助 团结奋斗—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展览”,这次展览是历次成就展政治性要求最高、规模最大(比50、60周年成就展的面积多两倍,达7000平方米)、展示手段最多(图表图例、场景复原、沙盘、宣传视频、实物展品、互动项目,仅多媒体运用就达28项)、重点亮点最丰富(重点50多项、亮点40多项)的一次大型展览,被中央代表团誉为“全景式展示了70年来党的民族政策在内蒙古的生动实践”,被观众誉为内蒙古民族团结实践的重要窗口。向社会开放后,观众日均1000多人次,到2017年底,累计16万人次,网上展点击量近1000万次。各族各界干部群众以及外地游客参观后都深受感动,纷纷留言“愿内蒙古明天更美好”“为美丽家乡再奉献”“我爱内蒙古”等等。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要担负起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更大责任”等。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举办了“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遗邀请展”。展览从全国22个省市区筛选我国56个民族最具各民族典型意义,又能体现民族间共享互助共有的、跨族际传播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1个,邀请了183名传承人到展览现场进行展示展演。展览分为“根脉相连”“锦绣中华”“古道茶香”“匠心筑梦”4个主题展示区,把各民族同类别相关联有内在逻辑的项目放在一个空间进行展示;广场展演区举办传统音乐舞蹈戏曲天天演,展厅内“古道茶香”单元区设置了品茶休闲看曲艺。同时组织传承人举办传统歌舞路演;开展“民族服饰对对碰”和“传统工艺手传手”等系列社会教育活动,邀请传承人访谈,组织观众现场体验。这次活动历时7天,观众达4万人次。在参观中,观众能够时刻感受到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感受到各民族的血脉相连,增进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19年,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自治区展览”。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展览”的基础上,先后两次共更新数据、表述、图片1506处,其中更新和新增图片191张。重点设计了乌兰牧骑、脱贫攻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等板块内容,突出展示了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内蒙古在各方面建设所取得的新成绩。还配合内蒙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举办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展览”,包括“党的光辉照北疆—内蒙古老宣传画老照片文献史料展”“内蒙古文工团回顾展”。围绕系列展览,开辟了主题教育课堂和电影党课,深受观众欢迎;展览期间,共接待团体600多个近10万人次。

2020年,为配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从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引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档案文献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复制还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珍贵文献、档案、图片共计818份(涉及内蒙古民族工作内容的就有84件)。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解决民族问题和开展民族工作的奋进历程,展示各个历史时期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展览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共接待700多个团体7.5万人次,成了各单位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阵地、各族各界观众学习了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课堂。

2021年,为迎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由“建立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四个部分组成。1300多幅图片图表文字版、近200件实物展品以及多媒体视频、场景等,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铸就百年辉煌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同时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要人物等,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中提到的如“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内蒙古的内容,特别反映了内蒙古贯彻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的具体实践和成就。到2021年12月31日,已接待1160个团体13.4万多人次。展厅出口处的观众留言簿上,写满了观众的真情感言。在其中的一页上,有十余位观众联名写下参观感受:“祝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再创辉煌”,表达了所有参观人员共同的心声。这一展览已经成为各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课堂。

3 注重观众参观体验,丰富展览陈列形式

好的展览不仅可以让观众领略到展览本身所承载的内容,还可以启发观众,得到远大于展览本身的收获。有机结合展览主题和陈列内容,体现出历史、艺术、文化价值,将高质量的展览呈现给观众,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基础。为激发观众的参观兴趣,引发好奇心,甚至启发观众思考和行动。展览馆采取了多种手段,提升观众参观体验。

3.1 举办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培育形成品牌

从2016年1月开始,在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前后及展览期间,通过讲座、书画、吟诵经典、播放红色电影等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月月传”活动,普及性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从2017年开始,围绕政治类展览开展“讲讲北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主要内容为书、学、讲、诵,即书家乡、画河山,学文化、学政策,讲历史、讲发展,诵经典、颂未来,采取邀请专家学者讲历史、讲传统、讲未来,组织红色旅游景区导游讲红色故事,组织青少年读历史书、诵革命诗词等形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从2020年1月开始,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亲自授课、现场演示、互动体验、传习等方式,举办“传统手工艺大课堂”,促进技艺传播,推动传统工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这些社会教育活动,让观众亲自参与进来,沉浸式体验,很好地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传统手工艺,宣传了内蒙古文化和旅游。

3.2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展览陈列产生较好的展示效果

在传统的展示过程中,观众只能直观地欣赏展览中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只有将其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声、光等形式的组合,并且融入多媒体的形式,便可以将展览变得更加多样化,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才能保证展览在社会公众中发挥良好的作用。比如幻影成像技术可以将光学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利用平面镜的反射、透射等,产生3D立体观感,以此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蒙古族服饰展”中,就利用幻影成像的技术,将蒙古族服饰立体呈现在观众面前,非常吸人眼球。还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感官刺激将展览信息传递给观众,让观众获得的知识信息大大超越了展览空间的限制。在“绣美新时代—内蒙古刺绣礼物大赛作品展”中,现场设置了“传统手工艺光影空间”,就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了传统手工艺内容,交互性强,吸引了诸多观众驻足观看,提高了大众的观展感受,加深了对传统手工艺知识的了解,促进了展览多元化发展。

3.3 做好展览调研,了解观众真正需求

随着展览陈列的发展、观众观念的转变,展览已不是自说自话、自行其是,对观众的服务也更加强调多层次、多领域,多视角。一个展览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展览策划者对内容的挖掘和形式的把握,还要对观众和潜在观众的需求做出响应。因此,要提升展览质量,展览内容及形式必须融入公众的感受,通过分析观众的关注点以及他们对展览的实际评价,进一步贴近观众、了解观众、重视观众。一直以来,展览馆十分重视观众调研工作,线上线下同步开展问卷调研,真正了解观众需求,及时评估观众反馈信息,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来调整展示内容,满足观众个性化需求。比如,通过多次调查发现,相较于展览内容和展品,大多数观众对展览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是由视觉效果决定的。因此,在后续的展览中,就会更加突出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展现内容的同时,更多呈现展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增加观众参观数量,扩大展览的影响力,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应用互联网技术,扩大展览陈列传播范围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冲破了时空阻隔,打破文字、声音、图像等介质的限制,为展览馆展示提供了交流与发展的平台,展览陈列已逐渐由传统展示走向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4.1 建立“内蒙古图片数据库”,奠定展览馆数字化建设基础

2017年,在筹备“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展览”的过程中,展览馆一边收集筛选图片供本次展览所用,一边建立了图片库基础系统,对征集来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进行分类、入库,实现标准化、数据化存储,形成了“内蒙古图片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又搭建了“内蒙古图片网站”基础框架,为展览馆数字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4.2 推出线上展览,扩大展览影响力

为持续扩大展览的群众性和覆盖面、强化影响力和传播力,让更多观众方便快捷、丰富生动地体验展览,展览馆在举办线下展览的基础上,同步在门户网站上推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内蒙古自治区成就展览”等多个线上展览。线上展通过360°VR全景、亿像素等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复原,把实体展览活化为可听可看、可读可感的网络传播产品,采用图文热点、语音导览、高清视频、VR浏览等先进手段,设置背景配乐和讲解配音,打破空间时间限制,让观众时间更加自由,不管是白昼还是黑夜,只要观众愿意,随时都可以打开网页参观线上展览,不再受开闭馆时间的限制,也不用担心错过参观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的良机,更不用担心展览内容太多,无法一次性看完;同时也拉近了与观众在空间上的距离,无论空间远近,只要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以跨越空间的距离,在家中、在学校或者办公室尽情领略精品展览。从而有效地向公众进行传播,增强公众的参与度。展览馆网上展览,已成为区内外群众了解内蒙古历史和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4.3 充分利用互联网,探索“互联网+展览陈列”新模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展览馆闭馆不闭网,在线上推出了“非遗情怀—抗击疫情主题作品选展”“传统手工艺大课堂线上课程”“传统文化月月传线上活动”等,使广大公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安全便捷的文化服务。特别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了“内蒙古非遗购物节”直播月、“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内蒙古传统美术作品展”线上展、“让生活更健康—内蒙古非遗影像”云展播和“内蒙古特色刺绣艺术展”线上展,同时在展览现场开展了“传统文化月月传—跟着作者来看展”等直播活动,观看人次突破170万。2021年春节前夕,举办了“内蒙古非遗年货展暨非遗扶贫产品展示展销会”。在拼多多“内蒙古非遗馆”开展直播推介活动,邀请自治区非遗传承人共同为“内蒙古非遗年货”打call,4小时直播吸引6.3万人次围观;在新华网上线了“内蒙古非遗年货”云展播,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展现形式,在“云”端呈现内蒙古非遗的深厚底蕴和恒久魅力,云展播视频浏览量1330万人次。展览活动的社会反响都很好,扩大了传播范围。

5 结语

展览陈列工作是展览馆工作的核心,如何提高展览陈列水平,吸引更多的观众到展览馆进行参观,是需要我们持续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展览馆陈列内蒙古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展示首都规划蓝图 讲述北京城市故事
出售中
眼力大考验
组合与构建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闫锡聪
内蒙古大草原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