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人才之探究

2022-08-18 04:42徐艳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古籍人才课程

徐艳娟

(南京市高淳区博物馆,江苏 南京 211300)

0 引言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卷帙浩繁的古籍在历代传承中历经灾祸,流传存世者百不足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2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古籍保护的概念从基于物理介质的保护,到将古籍的内容转化为数字形式,已发展到激活古籍的内容元素、活用古籍的社会属性。672467部6541261册件古籍普查数据支持在线查询、72000余部古籍数字资源网络发布,38006种49419卷18990000拍古籍完成缩微抢救拍摄 古籍数字化建设无疑为古籍保护创建了新的路径。古籍保护概念虽历经三代的更迭发展,但古籍保护的本质和基础仍在于对古籍本身物理介质的保护。如何做好古籍保护工作,是新时代文物保护的发展命题,我们可以试从古籍保护和人才现状进行浅层探析。

古籍保护工作者应当具备系统的文献知识、专业的修复技能以及对于国内外古籍方面的科技保护的趋势有充分了解。而我国现从事古籍保护的工作人员存在年龄结构老化、综合素质人才欠缺等特点,如何提高古籍保护人才的素质,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术强、动手能力高的古籍保护人才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古籍保护面临的重大危机、挽救珍贵古籍命运的重要前提。

培养古籍保护人才,保证人才从事古籍保护工作是现今古籍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各界都在寻求培养古籍保护人才的正确道路。

1 我国现存古籍及古籍保护人才的现状

我国古籍承载了几千年的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的价值,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根据《“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要求,到2020年底,全国古籍普查完成总量为汉文古籍270余万部(另藏文古籍18000函)。经过岁月的洗礼,现统计在册的古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程度的损坏状况,造成这些损坏的因素主要是自身因素和自然因素。自身因素是指古籍所用的纸张及其附属材料本身都有一定潜在的保质期或存活期,即有效寿命。古籍及其材料的有限寿命取决于其先天基因,而古籍的保存寿命往往取决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即保护环境。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在水、酸、热、光、有害气体、金属离子、有害生物等因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化学或物理变化,使纸张老化腐蚀、强度下降,纸张的面貌也可能因此发生变化,其中,酸化和氧化作用对纸质文物的不利影响尤为明显。

面对古籍保护工作的迫切和艰巨,古籍保护工作中却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缺乏,重实践、轻理论,教师人才匮乏,保护工作有待规范化和科学化,人员流动性大等。相对于那些需要被修复的数量巨大的古籍来说,古籍保护人才还十分缺乏,因此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知识体系全面、动手能力强的古籍专业保护人才是古籍保护工作的中心环节。

2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

2.1 古籍修复与古籍保护的概念转变

古籍修复伴随着古籍的产生一直发展至今,其概念也已为人们所熟知。古籍修复主要是针对出现破损、霉变、老化、酸化或虫蛀等情况的古籍进行复原性修复,所做的工作趋于“匠人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古籍的单纯性修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古籍保护”的理念应运而生。古籍保护涵盖了古籍修复,但不仅仅是指抢救性的修复。古籍保护是指在修复破损古籍的基础上对古籍实施更为全面的保护,在保证古籍最大限度地处于健康状态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它更注重古籍的可持续性存在。当然古籍保护并不局限于需要修复的古籍,对于那些现状完好的古籍也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如做好库房建设工作,避免古籍在潮湿、高温、强光、有害气体、有害生物的作用下出现损害。

2.2 国家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

在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前,全国古籍修复专业人员不足百人,且古籍修复人才的受教育程度一直不高,20世纪50年代以前小学程度的较多,后来初中、高中毕业者较多,一直没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没有高级职称人才。相对于成千上万破损的古籍,古籍修复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国内的古籍修复大师只有杜伟生、赵嘉福、潘美娣、张平、杨利群和邱小刚等几位老师,其中杜伟生先生被评为古籍修复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机关主持开展的国家级文化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古籍保护事业迎来了第三次高峰。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列入其中,形成首个古籍保护五年规划—《“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

3 国内各高校古籍保护人才培养

3.1 国内主要高校古籍保护专业课程设置及建议

目前国内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趋于系统化和专业化,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有许多相同点,目前基本上都设有古籍版本鉴定、古籍修复、书画修复、书画装裱等相关课程。

从各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古籍相关课程较为全面,但仍有一些不足。有些较为注重实际操作的能力,课程设置上偏向古籍修复,对于古籍保护的其他重要理论类知识较为忽视,也有一些高校注重理论研究,对于学生的实际修复能力并没有提出很高要求。出于全面保护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古籍保护专业课程设置也需要相互借鉴并作相应的完善。为推动古籍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培养古籍保护的国际性人才,在古籍保护中能够借鉴国外古籍保护工作经验,将古籍保护推向国际,在古籍保护的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古籍方面英语的专业教学。如部分高校在课程中加设了文物英语,为学生在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做到中外学习交流打下基础。

作为古籍保护使命的承担者,各高校内古籍保护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古籍修复方面的实际操作知识,更要对中国历代以来的古籍纸张有深入了解,因此增设古籍纸张研究的相关课程也很有必要。

鉴于古籍本身的寿命有限,再高超的修复技术或标准的保存环境都不能改变其逐渐消亡的事实,现存古籍很多已不宜翻阅。为保存那些逐渐消亡的珍贵古籍,不让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消亡,古籍数字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古籍数字化是古籍载体的变更,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是古籍保护未来的发展方向。现从事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一般是精通电脑专业的人才,虽然在数字化过程中较为应手,但此类人才一般在从事古籍数字化工作之前并未接触过古籍,对于古籍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我个人认为高校可在课程中加设古籍数字化课程,或把古籍数字化作为古籍保护的一个小方向进行单独教学,如此培养出来的古籍数字化人才既可以精于数字化的工作,又具备古籍保护的相关知识,可以独立处理数字化过程中出现的古籍知识方面的问题,更好地做好古籍数字化这一重要的古籍保护工作。

此外,为保证古籍良好的生存环境,古籍保护工作者应当了解古籍保护最适宜的条件,而库房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库房内的温湿度控制、防火防盗设施等是做好库房建设的基础,库房内的灯光强度对于古籍的危害是严重且易于被人忽视的。随着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许多被忽视的影响古籍保护的因素也逐步被重视起来。为更好地保护古籍,古籍的生存环境研究也应纳入古籍保护专业的课程。

3.2 毕业生从业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从近年来古籍保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各高校的毕业生从事古籍保护专业工作的人数少之又少,有时甚至没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原因,找出症结的所在,积极解决问题。

3.2.1 经济收入上的差距

古籍保护工作者的工资收入一般较为固定,并且上升的空间不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以后的发展或家庭考虑,许多古籍保护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非古籍保护工作,更有古籍保护从业人员因工资问题而无奈转业。这种人才的流失,归根结底是源于古籍保护行业一直以来的低收入。

3.2.2 古籍保护工作的社会地位

从理论上讲,古籍保护事关文化古籍事业的前途,是保护人类珍贵文化遗产的关键,对社会进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建设的标志。但现在我国古籍保护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对古籍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对于古籍保护工作者的认识较为局限,多数人还一直将其定位于“修书匠”“技工”的层次,古籍保护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偏低。社会的不认可使得古籍保护专业的学生缺乏职业自豪感,个别学生甚至对古籍保护产生麻木、抵触的心理,这是古籍保护专业的毕业生转向非古籍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3 社会现状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古籍保护的紧迫、古籍保护工作者的缺乏等方面的宣传,但我国古籍保护事业目前的状况还不能为立志投身于古籍保护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当经过四年学习的学生从高校毕业后,面对的往往是求职无门的尴尬境地。然而个别高校却仍在盲目地招生,相关单位也一直在呼吁更多的人才进入古籍保护行业,但古籍保护行业面临的不仅是人才紧缺的问题,更是如何将古籍保护专业的人才有效输入到古籍保护行业中。

3.4 国外纸质文献保护人才培养方面的借鉴意义及国内古籍保护的思考

中国古籍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古籍保护经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在纸质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方面的优秀经验,取长补短,完善我国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机制。

日本于1975年在文物保护法修改案中设立了“选定保存技术”制度,即把保存文物所必要的传统技能作为保护对象,并对保持者及保存团体的传承者培养事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此外,日本于2003年引入并实施“修理技术者资格制度”,此制度规定技术者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技手、技师补、技师、主任技师、技师长。此制度自实施以来得到不断完善,在日本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也越来越大。

加拿大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方面较为系统化,大学对于古籍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录取十分严格,如皇后大学的艺术品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录取。修复人才还会长期受到加拿大文物保护协会和职业修复师协会的帮助、指导和监督。根据国外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对国内目前人才培养工作现状的反思,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职业化建设。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工作的趋势,古籍保护工作的职业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在职称设置或者从业资格考试中,增设古籍保护工作者专项考评机制,设立培养专项渠道。

二是校企联合培养。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要实行高校内的专业培养与培训机构的辅助培养相结合,培养出来的人才要与古籍保护的现实要求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专家型古籍保护人才。同时高校增强招生资格审查力度,课程设置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古籍保护从业者的能力。

三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各国古籍的保护方式与要求不尽相同,但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 结语

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宗旨是进行古籍保护,一切以古籍保护工作的需要和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为目标,目前古籍保护工作在很多方面存在欠缺,为保护好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注释

①此数据见于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数据统计。

②林明,周旖,张靖,等.文献保护与修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

③张欢,梁义.纸质文物保护技术及环境控制对策[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4):20-22,26.

④由于古籍修复人才学历的制约,很多优秀人才在评定职称时无法享受专业职称的待遇。

⑤其主要内容有:开展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实现古籍分级保护;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我国古籍得到全面保护。

⑥古籍保护事业的第一次高峰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高峰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⑦招收拥有艺术和化学双重教育背景的本科生,申请人除需拥有4年本科学位(人文学、理学或工程学,成绩B+或以上)之外,还要求一年的艺术工作室的实践经验;至少修满一年的化学课程和半年的有机化学课程(含实验室内容);人文背景学生需修满至少5年的艺术史、民族学、考古学的相关课程,理工科背景学生至少修满2年艺术人文类课程;须对摄像技术与操作有一定了解;至少会一门外语。这一研究生项目包括2年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讲座和实验室工作,一个单独的研究项目以及2次为期12个星期的夏季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有三个方向选择,三个方向为绘画品保护、工艺品保护和纸张保护。

◆资讯◆

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揭牌

近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揭牌仪式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举行,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管理平台正式运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视频致辞中强调,要以古陶瓷基因库建设为抓手,研究、阐释陶瓷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文明之美,突出基因库建设的开放性、合作性和国际化,增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积极合作,建设好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新传播方式,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及其前身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40多年来考古出土的海量陶瓷标本基础上,于2021年7月起筹建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院校机构合作开展基因标本制样和知识图谱型数据库建设,将以多种物理和数字形态的标本为样本,涵盖景德镇瓷器的“考古信息片段”“胎料技术片段”“成型技术片段”“釉料技术片段”“装烧技术片段”及“彩绘装饰片段”等基因片段信息。基因库第一期拟入库近万件明代御窑标本基因。(来源: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

猜你喜欢
古籍人才课程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毛遂自荐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