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互换机械臂的运动学建模及控制研究

2022-08-18 08:12田志彬崔顺风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运动学连杆工件

田志彬,崔顺风

(苏州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0)

0 引言

目前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在取代人工,机械手臂作为现代化生产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件加工、货物搬运和产品组装等环节[1-2]。汪满新等[3]提出了一种3-SPR并联机械手结构,基于量纲-尺寸参数相对应的方法对机构的运动学及性能做了相关研究。梁辉等[4]提出一种具有9自由度的上肢康复机构,通过运动仿真,验证了该康复机构运行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当前在简单工件的正反冲压作业中,大部分采用人工翻面处理为主,如果将这部分工作交给机器人完成,不仅会解放更多的劳动力,还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因此,设计了4自由度的双手机械臂,通过两个手爪的交替使用,实现冲压工件的翻面处理。通过CODESYS软控制器对运行轨迹进行规划,在三维空间上实现了工件的自动正反面冲压处理,且具有较快的速度和平滑的轨迹。

1 机械系统及运动学建模

1)三维模型

双手机械臂的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1关节、2关节为旋转副,实现二维空间的定位;3关节为上下移动的模组,实现上下运动;4关节为活动手爪8的旋转运动,实现两手的转换,固定手爪7固定在模组上面;手爪的末端固定吸盘,实现对工件的吸取搬运。

图1 双手机械臂三维实体模型

2)运动学建模

运用D-H参数方法建立机械臂的连杆坐标系如图2所示。其中,x0z0为其基坐标系,基坐标系原点位于第一关节的轴线与底座的交点处。两个连杆参数分别为a和d,a为两个轴关节之间的连杆的长度,d为相邻者两个连杆之间的偏移距离。另外还有两个变量用来描述连杆本身或连杆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一个为连杆连接两端轴线的夹角度数,另一个则是两个相邻连杆之间的夹角度数。不过对于本机器人来说,它有3个旋转轴以及1个移动轴,轴线之间的夹角都是90°或者0°。

图2 双手机械臂的连杆坐标系

当确定了各个连杆参数之后就可以画出连杆参数表。关节4作为附加轴,独立于轴组之外,单独控制,工件末端的位置由前3个关节决定。设θi为杆件i相对于杆件i-1的角度,di为杆件i相对于杆件i-1的偏移量,ai为杆件i的长度,αi为杆件i的扭转角度。

表1 机械臂的连杆参数

依据参数表,根据D-H法,求出坐标系i相对于坐标系i-1的齐次变换矩阵i-1Ti,可得

0T3=0T11T22T3=

(1)

式(1)中矩阵对应元素相等,得出

(2)

上式为机器人运动学正解,可将关节角度转变成机器人末端位置。

由于本机械臂没有末端姿态的旋转,由末端位置即可反解出θ1、θ2和d3。

(3)

3)运动学模型初步验证

利用MATLAB的Robotics工具,进行运动学建模的验证。机械臂的规格为l1=200,l2=200。利用Link函数指定连杆,SerialLink函数连接连杆,bot. fkine和bot. ikine两个函数分别实现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的计算和验证。输入2个轨迹点的轴坐标(-41.234,75.829,40,0),(-33.563,73.472,60,180),正解出的位置坐标分别为(315.042,-18.277,-40)、(320.069,17.742,-60),手爪分别为闭合状态和分离状态。进而利用得到的位置坐标,进行运动学逆解,结果与两个点的轴坐标吻合,运动学模型初步得以验证。

4)运动模拟

借助SolidWorks实现对双手机械臂的作业机制的模拟仿真。

图3 运动模拟图

作业机制如下:首先机械臂两手爪呈分离状态,固定手爪抓取正面已经加工完毕的工件;机械臂改变位置,固定手爪将工件转移到活动手爪;活动手爪转动180°,即实现了工件的翻面处理,通过位置控制将工件放到工位上。

2 控制系统搭建及运动学仿真

1)控制系统搭建

工控机选用海康威视视觉工控机MV-VC2210,其中一个网卡安装Ethercat驱动,用于和驱动器通信;驱动器采用新时达MS-R四轴驱动器,支持Ethercat通信;驱动器连接4个带有绝对编码器的伺服电机。配置工控机为软控制器,在CODESYS软控制器上面建立双手机械臂模型,实现对机械臂的运动学仿真。控制系统如图4所示。

图4 控制系统构成

2)运动学仿真

根据正逆运动学,前3个轴构建为轴组,为其构造正逆解模块用于运动控制,第4个轴单独控制。CODESYS中的虚拟模型为双手机械臂,仿真的实体为SCARA机器人。因为SCARA机器人的大臂和小臂以及上下轴与本机械臂的结构大致相同。CODESYS可视化只显示二维位置模型,另外两个轴的位置信息用Ethercat捕捉,显示其运动轨迹即可。dArmLength1、dArmLength2分别为200mm、200mm。

利用双手机械臂的正逆解模块进行编程,通过梯形速度规划实现对双手机械臂的运动仿真,工控机作为Ethercat主站,驱动器作为从站,利用直线插补将机器人从(300,-200)运动到(300,50),跟踪4个轴的轨迹,每隔4ms捕捉一次位置、速度、加速度信息及所有点构成平稳的位置和速度曲线。虽然实体机器人运行平稳,但是一轴、二轴的加速度有突变,会对机器人寿命产生影响。运动学逆解的关节曲线和对应的运动学正解的空间位置曲线如图5、图6所示。

图5 双手机械臂一轴、二轴的位置和速度轨迹曲线

图6 双手机械臂空间位置xy变化曲线

3 轨迹规划

由于梯形速度规划在实际中会引起加速的突变,于是在关节空间进行轨迹规划,利用机械臂工作时必经的5个点,反解出每个轴的参数,对每个轴进行7次多项式插值。给定n+1个点位(ti,pi),利用分段7次多项式插值,使得分段多项式经过所有点序列。

起点处一阶导数估计:

v0=(p1-p0)/(t1-t0)

(4)

终点处一阶导数估计:

vn(pn-pn-1)/(tn-tn-1)

(5)

中间点处一阶导数估计:

vk=[(pk+1-pk)/(tk+1-tk)+(pk-pk-1)/(tk-tk-1)]/2

(6)

二阶导数和三阶导数同理。

设每段的7次多项式方程为

(7)

利用7次多项式方程、一阶导数、二阶导数、三阶导数的起点和终点,构成8个约束方程:p(ts)=ps;p′(ts)=vs;p″(ts)=as;p‴(ts)=js;p(te)=pe;p′(te)=ve;p″(te)=ae;p‴(te)=je。

根据约束方程即可求解每一时间段的7次多项式系数a0,…,a7。

(8)

对机械臂的一轴进行轨迹规划,通过机器臂的5个位置反解出一轴的5个角度[-41.234, -33.563, -15.680, 2.566, -45.785],每个节点对应的时间点为[0, 2, 4, 8, 10],dt设为 0.001,利用7次多项式分段插值得到每个时间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和加加速度,绘制出第一个轴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加加速度曲线,如图7所示。与梯形速度规划的加速度曲线相比,7次多项式分段插值轨迹规划加速度连续平滑,解决了加速度突变的问题。

图7 一轴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加加速度曲线

4 结语

设计了一种双手互换实现工件正反面加工的搬运机械臂,首先推导出运动学方程并通过D-H法建立机械臂的运动学模型,解决了在工作空间内从 A位置精准运动到 B位置的问题,误差在0.1mm以内;然后通过Ethercat通信协议搭建机械臂的控制平台,在CODESYS上建立机械臂模型,仿真得到机械臂在 0~30s内各关节角度和末端执行机构质心的变化曲线以及速度曲线。通过MATLAB进行轨迹研究,利用7次多项式插值实现更平滑的轨迹曲线,改善了加速度突变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机械臂的结构设计十分可靠,推导出的运动学理论方程正确,求解出的工作空间直观、准确。

猜你喜欢
运动学连杆工件
带服务器的具有固定序列的平行专用机排序
压裂泵虚拟试验连杆疲劳性能研究
带冲突约束两台平行专用机排序的一个改进算法
工业机器人视觉引导抓取工件的研究
一类带特殊序约束的三台机流水作业排序问题
复合切割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与仿真研究
连杆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基于运动学特征的新型滑板对速滑蹬冰动作模拟的有效性
基于运动学原理的LBI解模糊算法
履带式推土机行驶系统运动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