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视角下小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方法研究

2022-08-19 01:07屈丽波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5期
关键词:钟面时针分针

屈丽波

(杭州青山湖科技城育才学校,浙江 杭州 311300)

钟表是生活中常见的度量时间的工具,认识钟表是我们现代人必须掌握的常识,认识了度量时间的工具才会感知时间观念。那么大家所熟知的钟表,对孩子来说是不是也很熟悉呢?很多孩子都见到过钟表,带有指针的或者电子表,但是学生在关于时间的练习中错误率非常高。明明是生活中常见的、常用的度量时间的工具,为什么在课堂中却成了最难学的呢?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本文以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整时”这一课的教学为例,着重探究如何将生活策略充分应用到数学教学当中,促进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而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认识钟表”教学需要的基础认知

通读教材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分析教学内容,在头脑中建立数学知识的联系,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笔者将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认识时间”的内容进行了梳理(见表1),意在厘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发掘生活策略教学的突破点,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对“时间”认知的目的。

表1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时间”知识点梳理

我们发现,“认识时间”这一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小学低段教学中,三个年级都有“认识时间”的内容。一年级认识时间单位“整时”及接近“整时”;二年级认识时间单位“分”,并在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认识“几时几分”,初步了解时针和分针的关系,知道“1时=60分”;三年级知道“经过时间”的计算以及“年月日”的认识,这样遵循了学生认知时间的“由中间向两端”和“由近及远”的发展规律。

小学低段关于“认识时间”的教学内容着重于抽象思维,也就是从简单的理解应用能力过渡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生活经验少之又少,概念课又是相对枯燥乏味的,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发展是较艰难的。但低段孩子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是非常感兴趣的,可以将知识内容和生活情境教学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材也侧重多种表征方式教学,如“画一画”“拨一拨”“写一写”等动手操作。

二、且观且思: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之现状剖析

在教学“认识钟表”前,为了了解学生对“时间”知识生长点,我对一年级70个孩子进行了前测(见表2)。从数据分析来看,发现大约92.7%的孩子已经认识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并知道了怎样认读“整时”,说明学生在家里或者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经验。

表2 “认识钟表”前测及数据

小学“认识钟面”的教学顺序一般是:认识时针和分针—知道大刻度与小刻度—认识秒针。可以发现,同学们看似已经掌握了认读“整时”,但前测还是出现了许多错误。这不禁令我思考:问题出现在哪里?于是笔者试图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学生调研以及数据分析追踪根源,找出其中原因。

1.刻板认读,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调研一】

调查对象:二年级1个班同学,共158人

调查内容:看图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调查结果:

从表3可以发现,像9:55这样的接近“整时”的时刻,学生经常会认读成10:55。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呢?经过对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快速让学生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会采用静态演示分针和时针的位置来让学生了解“整时”,而忽略了时钟是个动态的存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刻板认读,没有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联系起来。“分针指向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时”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导致在认读稍复杂的钟面时,如“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的教学中学生容易读错。

表3 认读钟表调查情况表

2.钟面了解,远离学生的知识基础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钟面上有什么”都能回答出来,但对于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往往模糊不清。原因在于大部分老师在教学中会对孩子进行提问:“钟面上你都发现了什么?”让孩子执着于对钟面结构的表面发现,而不去思考钟面结构之间的关系,导致在练习中孩子只会回答出简单的钟面知识,一旦涉及到具体“时间经过”等问题就会错误百出,无从下手。

【调研二】

调查对象:三年级4个班同学,共150人

调查内容:(1)将图中生活场景按时间排序;(2)生活小计算(妈妈上午10:00将车停在地下车库,下午2:00离开,停车费每小时5元,问妈妈要交多少钱?)

调查结果:

通过表4可以发现,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上还有所欠缺。学生了解了时间的顺序,但是在情境中联系对应的时间顺序,以及在“相同时刻可以表示两个不同的时间”等问题上,孩子明显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认知,不会用时间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的“时间”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练习。

表4 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时间情况表

三、且思且行: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之实践方法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在“认识时间”教学中,我们希望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建立起学生对时间的联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进而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目的。

1.链接生活,认识时钟

在应用生活策略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认识到动手操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生活实践当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思维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比如,布置让学生自己制作钟表的作业,根据学生制作出来的钟表发现钟面的结构。同时还需教师加以引导、改造、重构,让学生深度了解钟面的结构:“想一想怎样制作出一个时针和分针联动的钟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对时针和分针动态变化的了解。

对于抽象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学生能自主发现并获得的知识才能达到学生的深刻理解层次。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对学生的启发和指导,避免直接将学习技巧和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过程当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例如,在教学前一周,就让学生去生活中找各式各样的钟表,然后借用爸爸妈妈的手机,将钟表拍下来分享给老师。老师将这些钟表放在课前导入的PPT中,出示钟表图片并告诉孩子们这些钟表图片是他们在生活中找到的,让学生对比分析钟表有什么样的特点,接着顺其自然的引出这些钟表该如何认读时间。这样一来,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各式各样的钟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到底该如何认识时间。

2.融入生活,表达时间

学生对于时间的认识是有一定经验的,课堂也是基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但是,学生的知识是碎片化的,没有形成网状结构,那么教师就应该立足于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构、改造,让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成网状结构发散,进而深刻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从前置调查中发现,学生对钟面的结构是有一定了解的,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也知道有数字和刻度。但是问孩子们钟面上这些工具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孩子们又无法说清,甚至有些孩子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钟表只有2根针,有的却有3根针?”“为什么钟表刻度只有12个大格,而有的却有60个小格?”基于学生的疑问,可以设计“辨析指针”的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观察表盘寻找缺少的指针,加深学生对钟表结构的认识;将钟面上不同的指针数量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在读时间时,时针和分针相互存在的重要性;让孩子了解三根指针各自的价值。再如,认读非常精准的时间时需要用到秒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钟面上只出现一根时针能认读时间吗?”“一根时针完全不行吗?”让学生自己探讨出“有时一根时针也能知道大致的时间”的结论。再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方向及转动速度,了解时针和分针的特点,为后续学习“1时=60分”打下良好的基础。

刻度常常是同学们容易忽略的钟面结构,可以在学生经历制作钟表的过程时观察刻度的不同,也可以让“小老师”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通过刻度的大小,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刻度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感知进位制的重要性。比如,在“认识整时”教学中,多数学生知道了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但只是浮于表面,还不知道什么是“整时”,以及“整时”有什么样的特点,该如何认读。这里需要教师将学生碎片化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整时”特点的深入了解。通过学生对钟面的整体感知,确定到底什么样的针是分针,什么样的针是时针,并了解到“整时”特征是“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并知道“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的特点。

教师从“相同与不同”“变化与不变”中辨析指针、数字和刻度,识别钟面上哪些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通过深度讨论,体会钟面上每一部分的价值所在,帮助学生整体感知钟面,把握钟面的内在联系。这样的深度辨析,让学生不仅仅知道钟面上都有什么,还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作用价值是什么。

3.演绎生活,应用时间

经历了学生对“整时”的整体认知以后,要让学生感知在生活中如何应用时间。认识时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时间感,为此要将学生所熟悉的事件与“时刻”建立对应关系,这是形成时间概念的前提。由于时间看不见也摸不着,就需要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表象和行为。所以,不仅仅是学习关于时间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会用时间,体会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师通过时针和分针的运动变化,让学生深刻感知到“时针是慢慢的转,分针是快快的转”“时针和分针都是按照顺时针的顺序转动的”;再通过时针和分针不断的转动,让学生发现:原来分针转一圈的时候,时针是转一大格的,这样就可以在一年级渗透“1小时=60分”的概念。虽然没有明确给出这个等式,但是有了这个经验基础以后,在二年级教学中会更容易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回想学校里的一天”“电影院排片时间表”等实例,告诉学生如何合理利用和安排时间,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时间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考虑时间的。还可以布置课后作用,让学生制作一张周末作息表,充分感知时间的存在与流逝。

四、且探且悟: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之反思

1.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之价值

基于学生前测和知识基础,将“时间”教学的课堂变得生动化、关联化、生活化;基于儿童本位,寻找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生活情境,这样能很好地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并让每一位学生不断思考,建立生活与数学的紧密桥梁,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有力的发展。

生动化——打破束缚,动静结合 。基于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孩子在课堂认识时间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课件动态演示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初步了解钟面的动态性,分针和时针在运动下展示的一种时间状态,使其对于时间的认知更加灵活。

关联化——了解联系,深度学习。在学生认识钟面上的表面结构“时针”“分针”“秒针”后,通过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钟表“转一转”,自主探究发现时针和分针运动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深度认识钟面的结构,从而建构钟面知识的联系。

生活化——联系实际,加以运用。经过生活化教育理念指导的“认识钟表”课堂教学后,不是一味地加以练习或者以应试为目的,而是让学生真正的应用到生活中,感知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意识到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知道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2.研究成效

基于认知规律,完整建构钟面模型。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的各种各样的钟表,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钟表以及制作漂亮的钟表,最后进行交流展示,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还了解了钟表的表面结构,知道了不是所有钟表都是有秒针的,也不是所有钟表都是有12个数字的,这样从全局的角度把握关于钟表的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运动视角,感悟动态整时描述。学生从家里带来实物钟表或者时针和分针联动的钟表,让学生整体感知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过程,体会了“时针转1大格的同时分针转了1圈”,为二年级的学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基于生活实际,提升时间认知能力。时间的认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在生活实际中将时间应用起来,让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并制作周末时间表,这样的生活应用不仅让学生感知了时间的存在,也提高了学生对时间的认知能力。

小学一年级“认识时间”系列教学内容,都可以用生活策略来教学,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承载更多的“数学思考”,丰富时间的表象,建构时间观念,尝试多样的策略,促进迁移与应用,最终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摄取,再应用到生活中去。

猜你喜欢
钟面时针分针
正确的钟面时间
(二年级)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钟面上的秘密
时针和分针的争吵
画分针
这个极简的壁钟,连钟面都省去了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
一年级单元同步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