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2022-08-25 03:14孙超群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帝国主义

文|孙超群 汪 会

【教材分析】

《好的故事》一课编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编者编排一组与他相关的文章,旨在多方面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

《好的故事》选自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此文写于1925年,那时的鲁迅生活在受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作者通过对“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的描绘,表达出身处“昏沉的夜”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结构上,文章采用前后呼应的方法,按照“昏沉的夜—梦境—昏沉的夜”的顺序来描写,着重写了梦中的景象,让读者可以有比较清晰的判断。

本文在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运用对比和象征的写法。“昏沉的夜”与“梦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昏沉的夜”暗指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而“梦境”中好的幻象则是作者的愿景,借这些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的语言表达与现代用语有所区别,还留有当时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痕迹。理解文中的词语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本文虽然是一篇难读难懂的课文,但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在教学中落到实处,教学起来就简单许多。教学本课时可以借助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作品评析,适当补充时代背景资料,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学情分析】

鲁迅的文章难读难懂,《好的故事》这篇文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年代的久远,语言表达上的差异,都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障碍。由此看来,课前预习就至关重要。围绕着“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在学习本课之前,布置学生们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借助本单元的导读介绍,初步认识鲁迅,了解写作时的背景资料。结合历史背景与课后“阅读链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走进《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写“澄”“搁”“棕”等13 个生字,会写“昏沉”“烟雾”“预告”等15 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等相关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梦境的美好。

《好的故事》预习单1.课文读了( )遍。2.不理解的词语有:难理解的句子有:3.搜集1925年前后鲁迅先生的生活资料。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预习点拨,学习字词

1.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齐读课题。谁来说说你知道的鲁迅?

2.请看课后练习一。谁来读一读?遇到难懂的词语该怎么办?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课文时,你们跳过了哪些词语?一人说一个。其实我们不用怕这些词语,老师已经把这些词语归类了,请看。

(1)出示第一组词:石油、蒙胧、山阴道。

谁来读读这组词语?(指名读、齐读。)谁知道它们的意思?

(2)出示第二组词语:四近、膝髁、皱蹙。

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谁来说说他们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就能知道这些词语意思。

(3)出示第三组词语:乌桕、伽蓝、澄碧。

这些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都出现在文章的第5自然段,读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猜一猜这三个词语的意思。猜也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之一。

(4)出示第四组词语:云锦、泼剌、奔迸。

读读这些词语。有谁知道“云锦”是什么?老师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云锦”的意思(读)。老师还通过查字典知道了“泼剌”“奔迸”的意思。“泼剌”“奔迸”代入句子中读时要读得短促、紧凑一些。有些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也很难理解,就要借助资料,通过网络或者书籍查阅相关信息。

4.出示词语:澄碧、萍藻、荡漾。谁来读?生字中“藻”和“澄”比较难写。

5.出示生字:藻、澄。

(1)观察生字,注意生字结构。

(2)教师范写“澄”“藻”,注意“澄”字的左右结构,右边“登”的横撇和捺不能重合。注意“藻”是上下结构,草字头舒展,遮盖下半部分,下半部分中的三点水要注意窄而长。

(3)学生书写,临摹,师生共评。

板块二 疏通文本,整体感知

1.读准了词语,读通了句子,你们知道《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吗?谁来读读课后练习二?

2.原来《好的故事》其实主要是在讲梦境。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这个梦境的呢?(出示课文结构图)

入梦→梦境→梦醒

3.文章的第1、2 自然段和第10~12 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谁来读一读这几个自然段?(生读)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实中的情景。

4.现在你能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生概括主要内容)

5.这个梦境,鲁迅先生用了三个词语来形容它。(板书:美丽、幽雅、有趣)请读读这三个词语所在的句子。

板块三 “游览”梦境,体悟情感

1.过渡:同学们,这样的梦境是多么美丽,多么幽雅,多么有趣。让我们一起到鲁迅先生的梦境中游览一番。默读第5~7 自然段,边读边把你觉得美丽、幽雅、有趣的地方画下来,并在旁边批注,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学生交流)

(1)预设:景物多。

A.这么多的景物啊!你不觉得有点乱吗?

B.在山阴道上行走,两边的美景相互映衬、数不胜数,让你都来不及看了。

真实的山阴道尚且如此,何况是梦中的山阴道呢?

C.看似纷乱的景物,既是真实的反映,更是梦境的特点啊!(齐读)

D.但是如此凌乱的景物,鲁迅先生却又记得那么清楚,这不是矛盾吗?

(2)预设:画面变化美。

A.抓“浮动”“碎散”等动词。

B.带给你什么感受?(回到美丽、幽雅、有趣)

(3)预设:梦是有颜色的。

A.在这些文字当中,出现了那么多描写颜色的词语。(齐读词语)

B.这样的红带给你什么感觉?(回到美丽、幽雅、有趣)

2.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吧。(师生对读,生齐读。)

同学们,这样的梦境多么……美丽,多么……幽雅,多么……有趣。

继续看,梦还在变幻,读……

把酒临风:电商物流走在科技赋能的前列,菜鸟、京东、苏宁这三大电商物流表现很惊艳。譬如,菜鸟物联网未来园区在无锡正式投入运营,该园区通过物联网、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可以识别每一个烟头、监控每一个井盖,实时保障园区安全、高效运转。京东物流启用智能包装机,实现多种不同规格纸箱的快速定位,自动选取与商品规格相匹配的包装,并采用热熔胶封口技术替代胶带。京东亚洲一号“智能大脑”更是可以在0.2秒内为分拣AGV计算出680亿条可行路径并作出最优选择。苏宁物流在传统冷链仓基础上通过机器人、穿戴辅助装置以及其他自动化技术解决了令生鲜电商最头疼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原来这个梦还是有颜色的,这个颜色还在扩散……

红色继续扩散,一圈一圈地扩散着……

光怪陆离、神乎其神,这个红色的梦还在继续……

3.同学们,你们读得可真美,老师也想读读这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配乐朗诵)

板块四 借助资料,走近人物

1.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常常与我们的所思所想紧密相连。在这篇文章中,现实与梦境到底意味着什么?请男生读一读描写现实场景的段落,女生读一读描写梦境的句子。

2.了解写作背景,体会现实环境。

(1)把文章中写现实场景是“昏沉的夜”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2)抓住“灯火渐渐地缩小”“灯罩很昏暗”“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昏暗的灯光”等词句感受这是个昏沉的夜。

(出示相关资料)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周刊第13 期。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作者鲁迅在编成《野草》集子的时候,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2月24日”,这个时间,比此篇散文诗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晚了两周多,这应是鲁迅误记。查《鲁迅日记》,其中明确有关写作《野草》各篇的记载,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下,记有:“作《野草》一篇。”这一天,正是中国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五,与文章的开头相吻合。

——选自《〈野草〉二十四讲》

(3)从资料中知道“好的故事”发生在正月,正是过年的时候,但是从鲁迅的文章中并没有感受到屋内的热闹。屋外鞭爆的繁响在四近,屋内是鲁迅独自抽着烟在看《初学记》,给人一种身处热闹却很孤寂的感觉。

(4)1925年前后的鲁迅到底经历了什么呢?拿出预习清单,说说自己课前预习中找到的资料。(学生讨论)

出示写作背景资料: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选自《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

通读资料后,提取关键词语:混乱、帝国主义、迫害、艰苦。

思考问题: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鲁迅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美好的梦境呢?

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梦境里并没有具体的故事,随着每一打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景物,他们在变幻着、交错着。这根本不是故事啊,那么这个“好的故事”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现在我们来结合“阅读链接”的资料做一些探究。

(1)出示“阅读链接一”,找出关键的句子和词语。

找出句子“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中的关键词。(希望)

(2)借助“阅读链接二”,说说自己对“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了怎样的理解,画出能帮助你理解的词句。

学生可能会画出句子:“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可能对“昏沉的夜”会有一些新的认识与理解。(抓住关键词语:怅惘、失望、黑暗。)

4.全班交流,带着新的认识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5.(出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久久不愿从这个美好的梦境中醒来,趁着碎影还在,作者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现实是否真的如梦境这样美好?作者为什么要去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学生讨论交流)

过渡:一路坚守着理想与信念的鲁迅,显得十分寂寞,如果说“好的故事”是明媚而美好的,它就象征着鲁迅先生对未来的憧憬,象征着希望;那么“昏沉的夜”则是黑暗的,混沌的,象征着黑暗的现实。(板书)文中两次提到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正是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当他从梦中醒来时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正是作者对美景易逝的担忧。

板块五 补充阅读,丰盈形象

1.播放关于鲁迅和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诞生的影视片段。1918年5月,周树人首次使用“鲁迅”这一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日记》成为将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2.(出示《自嘲》)你看诗题多么有趣,他是在嘲讽自己吗?(不是)这首七言律诗写于1932年,鲁迅先生对反动派的血腥统治进行了有力抨击,也展现了自己勇敢坚毅的战斗精神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再读这首自嘲诗,走进那段历史,进一步了解鲁迅。

3.师生总结:这篇难读难懂的课文,我们运用了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方法,有效地理解了课文,读懂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诗,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父母、老师交流,网上查阅资料也是个学习的好方法。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反对国民党把儿童送给帝国主义去毒死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帝国主义屠杀剥削工农
“一国胜利论”对于俄国革命道路探索的意义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乔治·奥威尔《马拉喀什》中的写作技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