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控制论为核心理念的护理干预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影响

2022-08-25 01:57董云云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5期
关键词:肾衰竭肾病依从性

王 芳,董云云,谢 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湖北武汉430000)

慢性肾衰竭又称作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或累及肾脏的其他系统性疾病所引起的不可逆的肾功能减退甚至衰竭,因为肾脏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因此,很多患者就诊时肾脏已经发生巨大损伤,出现一系列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临床症状,临床预后不佳[1]。绝大多数慢性肾衰竭患者需要进行透析治疗,给患者及家庭成员的身心带来巨大痛苦,由于长期承受疾病折磨,患者易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障碍,治疗依从性和积极性降低,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带来很大影响[2]。临床研究和实践显示,除治疗外,临床护理工作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改善病情、缓解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3]。控制论是一种新型的为现代科学提供创新思维和方法的理论,其内涵是自然界通过信息反馈发现和更正错误的过程,进而对自身进行控制,该理论近年来开始被应用于医学领域。以控制论为核心的护理干预模式是指经信息反馈来显示标准和取得的成效之间的差异,并通过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4]。有研究显示,将控制论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有助于控制和提高血液透析的效果和质量[5]。2018年10月1日~2020年10月1日,我们对159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实施以控制论为核心理念的护理干预,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31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内科学》中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标准[6]者;②年龄18~70岁者;③意识清醒、病情稳定,有语言沟通、交流能力者;④血压、血糖等指标在安全范围内者;⑤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70岁者;②合并心、肝、肺、脑及血液系统严重疾病者;③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合并肿瘤或其他严重原发疾病者;⑤有精神病史、痴呆史者;⑥酗酒或对麻醉药品依赖者;⑦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9例。对照组男86例、女73例,年龄37~69(51.72±6.06)岁;病程2~12(5.38±1.63)年;糖尿病性肾病41例,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78例,高血压性肾病17例,多囊肾性肾病9例,结石性肾病14例。研究组男89例、女70例,年龄35~68(51.14±6.50)岁;病程1~10(5.27±1.51)年;糖尿病性肾病4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75例,高血压性肾病14例,多囊肾性肾病10例,结石性肾病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疾病和治疗情况制订护理干预程序,给予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病情监测、用药指导、心理护理、并发症对症护理等措施。

1.2.2 研究组 实施以控制论为核心理念的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构建护理小组:小组共计6名成员,包括护士长(担任组长)1名、主管护师2名、护士3名。护理小组在实施护理干预前召开小组会议,对组员进行控制论内涵的培训,指导其学习专业护理技能,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可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②构建标准:以控制论为核心,将其与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并发症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全面护理操作标准,确保整个护理流程的全面化、系统化、科学化,并将护理操作标准细分落实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水平。③全面评估:详细阅读患者临床资料,了解其病情和心理变化情况,制订有针对性、合理、科学、有效的护理计划和内容。④实施全面、系统、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和护理知识,引导家属参与其中;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制订科学的饮食方案,并指导进食;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疏导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同时劝导家属多注意和重视患者情绪变化,给予理解、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督促患者遵医嘱使用药物,纠正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通过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等方式,对睡眠障碍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帮助其建立正确合理的睡眠观念,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放松训练,直至出院。⑤总结护理干预效果: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价,进一步调查患者和家属,了解护理需求变化情况,及时纠正和调整护理方案、临床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差错,并逐步完善护理工作。⑥整改:护士长定期分析护理工作质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两组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

1.3 评价指标 ①生活质量:在干预前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两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精力(VT)、社会功能(SF)、一般健康状况(GH)、精神健康(RE)、情感职能(MH)8个方面。每项包含2~3条,每条问题5~10个,评分1~5分,根据各子项目权重获得分量表初始评分,之后应用极差变换法将其转换为0~100分的标准分值。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越高[7]。②睡眠质量:在干预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两组睡眠质量,该量表包括7个因子、19个自我评定问题:睡眠障碍、入睡时间、睡眠时间、主观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催眠药物、睡眠效率,每个因子评分0~3分,总分21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差[8]。③心理状态:在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焦虑、抑郁情况,SAS≥50分存在焦虑情绪,SDS≥53分存在抑郁情绪,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9]。④护理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进行满意度评价,总分100分,90~10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8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⑤治疗积极性和依从性:在干预前后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依从性和积极性评价,结果分为较差、一般和较好。⑥并发症:记录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5 两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积极性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积极性比较[例(%)]

2.6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见表6。

表6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控制论是由诺伯特·维纳提出的一种科学理论,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维纳认为控制论是揭示动态系统控制调节的机制及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内涵为信息的交换和反馈过程是一切控制系统所共同具备的基本特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能够实现认识、分析和控制系统的目的。该理论存在控制、反馈和调节3个重要概念,是控制论的核心三要素。负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主题之一,是指对错误的不断发现和订正的过程,最终使错误被消除[10]。作为一个系统的方法,护理干预的实质在于通过系统性的控制干预干扰因素,使其发生改变,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干扰因素的破坏作用,恢复机体自身平衡,并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

在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控制论理论能够通过及时反馈和调节,显示成效和制订的标准之间的差异,充分保障各项优质护理服务措施的实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护理人员的价值。慢性肾衰竭患者长期患病,且绝大多数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患者和家庭承担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会导致患者产生或加重其精神、情绪障碍,使患者出现睡眠障碍,而持续存在的不良情绪和睡眠障碍会诱导患者机体出现强烈的生理应激,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11]。本研究中将控制论理论用于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中,首先确定患者护理干预的标准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尤其是在心理状态和睡眠障碍改善方面,分析和衡量各项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比较与标准之间的偏差,及时进行纠正,保证优质护理质量得到持续地提升和改进。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SF-36、PSQI、SAS、SDS评分、治疗依从性及积极性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将以控制论为核心理念的护理应用于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睡眠障碍和不良情绪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

综上所述,将以控制论为核心理念的护理干预用于慢性肾衰竭患者中,能够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消极情绪和生活质量水平,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依从性、积极性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猜你喜欢
肾衰竭肾病依从性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慢性肾衰竭处方规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积极面对肾病,康复丰富人生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Cys C、β2-MG、MCP-1及ANG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