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碳中和”认知度及行动力提升研究
——基于江苏的调查

2022-08-29 07:30周丽娜黄璇茜张广凤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碳中和问卷矩阵

周丽娜,黄璇茜,卢 钰,张广凤

(徐州工程学院金融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0 引言

当前,全面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碳中和目标和应对方案,并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从前年年底被提出到现在依旧热度不减,不过在开始之前还是要明确一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节点是在2030年和2060年,意味着即使是完成碳达峰的指标之后依然还是有10年左右的时间,而对于碳中和的目标甚至还有40多年的时间。如此高确定性的目标对于即将毕业转入工作大学生尤其是环境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福音,因为纵观这几十年,还没有哪一个概念有着这么明确的预期和清晰的路径。

国外关于碳中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减排策略、脱碳技术以及碳捕获等方面的研究。国内的研究亦主要集中于这些方面。也有一些文章是关于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研究成果包括两个方向,一是综合研究大学生低碳生活,如杨馨宇,杨光(2021),陈镜如(2021),范艳(2020),张愉悦(2019),卜玉辉(2013)对大学生非低碳生活现状进行分析,给出引导大学生践行低碳之路的措施。二是分项低碳消费研究,如低碳旅游、低碳出行、食品低碳消费、服装低碳消费等等。如王文慧,马大力(2021)对大学生服装消费低碳意识进行调查研究;冬雪,王耀东(2020)研究北京市海淀区大学生低碳理念下体育生活方式;杨宗锦等(2017)研究大学生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李厚薪等(2020),张雨缘(2017),艾静超(2013)研究大学生低碳旅游行为。我国已经确立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减少碳排放量、实现碳中和是社会中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是未来三四十年国家建设的攻坚力量,江苏省高校多、规模大,研究他们对碳中和的认知、引导他们建立碳中和的理念、培养他们为碳中和做贡献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案的设计

1.1 此项课题的研究方案以研究内容为基础,内容如下

1.1.1 大学生日常行为碳排放的调查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方式,比如生活用电习惯,出行方式等,再通过后台程序的数据比例情况和分析,获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碳排放的情况。

1.1.2 大学生是否了解碳中和的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地方大学生对碳中和的了解和参与力度,找出阻碍因素,为后续引导他们建立碳中和的理念、培养为碳中和做贡献的能力提供依据。

1.1.3 大学生“碳中和”认知度与行动力提升措施

通过上述两类调查,可以从两方面提升大学生碳中和的认知度与行动力:一是基于大学生的行为活动,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一些非必要活动,增加一些花草养殖、绿植养护、植树造林等团建活动,来减少和抵消碳排放;另一方面是基于碳中和理念对大学生生活行为的影响,通过碳中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建立大学生碳中和理念,提升大学生执行实现碳中和的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关注碳中和相关政策、技术,提高将来服务国家实现碳中和的能力。

1.2 发布调查问卷

基于上文陈述的研究内容,本文利用问卷星平台发布线上问卷,通过在线答题的方式,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碳排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设计了17道题目,具体情况如下:

1.2.1 具体原则

(1)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

(2)语言简洁明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

(3)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者的差异;

(4)调查表的设计充分考虑可接受性。

1.2.2 调查问卷对象

全体江苏省在校大学生。

1.2.3 内容设置

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设置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对象背景、碳中和了解情况、日常行为、采取措施等方向进行问题设计。我国做出的“30—60”庄严承诺,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围绕行为习惯,环保认知,了解意愿,自主性,参与度这四个方面设计主题为“碳中和—绿色校园”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后,通过对于确立指标的重要程度和分布密度进行数据分析,解析当代大学生对于碳中和的认识和实践情况。

2021年是中国“碳中和”元年,本文以碳作为衡量“绿色校园”覆盖程度的权衡指标,尽量由点到面进行全方位调查,将上文提及的五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然后进一步设计更为详细的二级指标,将反馈得来的回答赋值,通过简单的AHP层次分析模型对指标数据进行整合,进而得到大学生对于绿色校园建设的综合得分。

AHP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把人类的判断转化到若干因素两两之间重要度的比较上,从而把难于量化的定性判断转化为可操作的重要度的比较上面。在许多情况下,决策者可以直接使用AHP进行决策,极大地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可行性,但其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多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别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度的总排序。整个过程体现了人类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综合,克服了其他方法回避决策者主观判断的缺点。

(1)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见图1:绿色指标思维导图。

图1 绿色指标思维导图

(2)对于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矩阵(判断矩阵)下面填写的表格也是矩阵。见表1:判断矩阵。

表1 判断矩阵

上面的表可认为是一个5×5的矩阵,记为A,对应的元素记为aij。

①aij表示的意义是,与指标j相比,i的重要程度;

②当i=j的时候,两个指标相同,因此同等重要记为1,这就解释了主对角线为1;

③aij>0且满足aij×aji=1(我们称满足这一条件的矩阵为正反互矩阵)。

(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通过权重才能用)。见图2(P3)。

图2

本文先后分析了目标层(大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碳中和的综合实施情况),指标层(自主性,参与度,了解情况,行为习惯和环保认知等指标),方案层(计算权重使用一致性判断和检验,得出检验,横向竖向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碳中和概念的了解情况和实施情况)。

再着手进行计算:使用算数平均法,计算出所选属性所占权重,再根据所得权重(w)进行一致性检验,求的判断矩阵乘权重(Aw),然后进行一致性判断得出的最大值,继而得出一致性指标CI=(-n)/(n-1),n为阶数,由矩阵为5*5矩阵,n=5,则 RI=1.12,CR=CI/RI=0.0115<0.1,即判断矩阵一致,我们所设的判断矩阵合理。

最后分析:

以第一行为例,得出了解情况指标重要程度较高;

以第一列为例,得出参与度指标重要程度较高。这也恰恰是本文要研究的两个重要内容。通过一致性检验,使得研究内容更深入,更具确定性,结果更全面,更有效。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通过线上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统计,以下是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图3。

图3 大学生年级比例

本次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27份,从年级来看,大一到大四学生所占比重依次为39.45%,33.03%,15.9%,11.62%。

3.2 大学生日常行为情况

3.2.1 出行与购物

本次调查中,如表2(P4)所示,有41.59%的大学生经常使用新塑料袋进行购物,而有31.8%的人数“几乎每天都有”,也就是说大多数比例的大学生在外购物都会置办新塑料袋,而多生产和消费塑料袋容易造成白色污染,对“碳中和”的实施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大学生出门购物往往会选择方便的方式,并且塑料袋价格学生们并不在意,这不仅是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是社会群众购物时普遍存在的心理选择。相比每次出门专门记得带的袋子,塑料一次性用品,显然方便、更易被选择。

表2 新塑料袋使用情况

这个现象需要大学生们主动改变,勇于承担一小点的责任,每次购物时尽量减少选择使用一次性用品,同时提供一次性用品的商店也需要改进自己的服务。既能提供顾客便利,又能减少浪费。

关于出行,本次调查中一共有65%左右的人次出行选择坐公交车地铁电动自行车等相对绿色的交通方式;有23.55%的人次选择自行车或者步行这种绝对低碳环保的出行,既健康又绿色,贯彻了低碳生活理念;还有11.62%使用出租车等网约车出行,需要我们在消费者之间强化社会责任感,来实现低碳环保的目标。总的来分析该数据,有将近89%学生都会选择低碳的出行方式,不仅出行成本低,而且便利。有部分原因,因为大学生群体的特殊,较多存款不多,不能经常承担的起网约出租车的费用;此外,大学城所在地一般都较别处比较繁华,便利轻巧的出行,也许就是公共交通。

表3 出行情况

3.2.2 室内用电情况

绿色低碳发展成了全球关注的热点。我国也已经向全世界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次调查中(图4),有超过一半的人数比例能够做到“随手关电器”“使用电脑时,会关掉暂时不用的后台程序”;有16%的人数“尽量不坐电梯”;但“每天看手机时间少于两个小时”的人数比例比较少,只占了12%;甚至还有2%的人数上述一个都无法做到。[1]

图4 用电情况

另外,如图 5所示,有 38.23%的人数经常开空调(≥6h),有41.28%偶尔开(2h≤时长≤6h),20.49%的人很少开(≤2h)。开空调需要用电,而我国的电主要还是火力发电,需要燃烧煤炭,所以节约用电也是低碳话题。

图5 空调用电情况

3.2.3 废旧处理

碳中和是一个综合性目标,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包括采用源头减量、能源替代、节能提效、回收利用、工艺改造、碳捕集及利用等各种方式。实现碳中和,是一个全方位、全流程的动态过程,既是能源技术和生产方式的转型,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还是生活方式的[2]。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产生超过5000万吨衣服,年淘汰量达2600万吨;在每年大量淘汰的旧衣服中,近90%的旧衣服被当成垃圾进行填埋焚烧,旧衣服的回收利用率仅在10%左右,因而对于废旧衣物的正确处理对于碳中和的影响十分巨大。在本次对于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旧衣物的处理,41.28%大学生选择扔掉旧衣服,36.39%的人选择捐给有需要的人,10.7%的人选择放在二手市场。

1本 250克重的图书=15瓶 500毫升水+550克木材+125克煤炭,由此可见一本书的印刷需要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印刷书籍时所排出的废水等更是对于自然环境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大学生对于废旧书籍的处理,52.91%的人选择卖给回收废品的人,30.89%选择送给有需要的人,16.21%选择直接扔掉。这无疑是对于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避免地破坏与损伤。据统计,每回收50本书籍就相当于少砍伐一棵树,响应国家号召,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节能减排的先锋,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2.4 绿色生活意识

问卷设计了两个有关绿色生活意识的调查,通过询问大学生是否拥有减少碳排放意识,以及对减少碳排放方法的了解等,来观察大学生现有的“碳中和”意识情况。

问卷调查群体中,有少数8.56%的大学生对碳排放不了解,较大的49.24%比例的学生对减少碳排放知道一些,有29.36%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同时12.84%的人认为自己对碳排放情况非常了解(图6,P5)。基于第二个问题“减少碳排放方法的了解”,9.48%的人觉得自己不了解,20.18%有把握自己知道较多,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一定程度上知道一些(图7,P5)。从数据比例来看,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意识掌握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他们不仅都有节能减排意识,而且也掌握了绿色生活方式,给碳中和的达成能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6 碳排放了解情况

图7 大学生减轻碳排放方法的了解

据此看来,大部分大学生拥有相当的绿色知识理论,与此同时,我们知道自己日常生活方式可以通过哪些行为,可以影响碳排放,从而达到践行绿色生活。但是,这份数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我们的教育水平比较高,获得的绿色知识理论较多。因此,该数据结果不能代表社会上绿色意识水平。[3]公共机构不仅要抓好自身领域的节能降碳,还应该立足两个方面,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少数的一些仍不了解碳排放情况、绿色生活方式基本不知道的学生,可以采取营造绿色节能环境渲染的方式或者大学生节能减排知识竞赛,以及通过开展绿色行为方式的宣传讲座,以大多数学生践行绿色生活行为方式,带动少数缺乏相关知识的学生去改变他们自己行为。

3.2.5 “碳中和”相关问题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数据显示,对于“碳中和”的了解,仅有11.93%的大学生表示没听说过,约每100人中有12个学生完全不知道碳中和,在此处看起来比较乐观。据教育部《对外公布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超过4000万。显然,4000万的将近12%,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因此,我们并不能轻视“碳中和”在大学生中的宣传教育。

基于对该数字的判断,不难发现,低碳教育在达成“碳中和”目标上,尤其重要。研究发现,有86.54%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低碳教育(形式不限),不难发现,大学生愿意学习低碳知识,为达成碳中和而努力。有剩余13.46%的学生认为没比较进行低碳教育,其中包括有部分认为自己有足够的低碳知识,没必要浪费时间。不可避免的是,同时也包括有部分没有意愿去学习的。

问卷向大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您认为要普遍实现大学生个人的碳中和,主要应采取的措施是?”,并非是开放式回答,在已有的四个选项中,7.95%的人认为应该强制要求,占据49.85%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宣传,约33.03%的认为应当提供适当条件,9.17%的认为应进行碳汇交易。其中,碳汇交易是指发达国家出钱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这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交易是一些国家通过减少排放或者吸收二氧化碳,将多余的碳排放指标转卖给需要的国家,以抵消这些国家的减排任务,并非真正把空气打包运到国外。从他们偏向的措施来看,大学生将近5成偏向一定的主动性,但也有约3成缺乏主动性,需要被提供适当条件。表明大学生们节能减排还是有一定的阻力的。

4 总结与建议

通过上述两类调查,可以从两方面提升大学生碳中和的认知度与行动力:一是基于大学生的行为活动,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一些非必要活动,增加一些花草养殖、绿植养护、植树造林等团建活动,来减少和抵消碳排放;另一方面是基于碳中和理念对大学生生活行为的影响,通过碳中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建立大学生碳中和理念,提升大学生执行实现碳中和的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关注碳中和相关政策、技术,提高将来服务国家实现碳中和的能力。

猜你喜欢
碳中和问卷矩阵
问卷网
初等行变换与初等列变换并用求逆矩阵
矩阵
矩阵
矩阵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