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价值观照下的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探究

2022-08-30 02:34宋黔云
电影评介 2022年5期
关键词:题材影视现实

宋黔云

教育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一直深受观众喜爱,优秀的教育题材影视创作会引发观众的共鸣与热烈讨论。

虽然近年来出现不少优秀的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但是教育题材影视创作并非尽善尽美,依然存在一定问题。针对当前教育题材影视作品出现的问题,影视创作者需要从教育题材影视创作的现实焦虑挖掘、丰富题材选择与教育价值观引领等方面着手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使教育题材影视作品更好地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发挥积极作用。正如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 Langer)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人类情感通过符号表达,可以展现文化的多样性。而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借助符号来表达情感的,以有效彰显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真正发挥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的审美与教育功能。

一、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类型分析

近年来,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获得很多影视创作者的青睐。创作者围绕观众比较关注的话题,结合现实问题,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目前,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除了包含社会问题类影视作品以外,还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一)家庭教育类影视作品

家庭教育类题材聚焦当下的家庭亲子关系,展现在家庭教育环境下,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一系列故事。家庭教育类题材多以抚慰焦虑、温情搞笑为路线,关注社会热点,迎合观众审美需求,深受大众欢迎。

家庭教育类题材的影视创作主要是围绕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来展开的。例如,比较受观众喜爱的家庭教育类题材电视剧《家有儿女》,这部电视剧于2005年首播,当下仍然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也引发了观众的深入思考。

家庭教育类题材创作更多地通过描述儿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父母子女之间的相处模式等,反映社会现实,包括亲子关系、学习、友谊、恋爱、父母教育方式等。

家庭教育类影视作品摒弃了社会宏观视角下的场面,将镜头对准当下中国的普通家庭,表现家庭生活中的琐碎日常及亲子教育的难题。家庭教育类影视作品的着眼点虽小,但是凭借贴近现实的现实内容和角色塑造,迎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获得了大众的喜爱,并借助网络营销传播渠道,在收视和口碑上获得了成功。当然,我们也应对家庭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火爆的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和思考。

(二)青春校园类影视作品

21世纪以来,青春校园类电影创作者跨越了思想倾向的束缚,将镜头对准当下的流行文化与娱乐元素,以不同往时的青春回忆为主线,通过拍摄,把当下青春校园学子生存状态及彷徨与梦想渗透在作品中,较真实地展现了各个时期青春校园文化的特征。

青春校园类影视作品叙事以城镇主题、励志主题、友情主题、亲情主题、怀旧主题、爱情主题等展开。虽然青春校园电影没有明确的类型划分,但是每部电影仍然以不同时期的青春校园,以不同方式延续着现代文明与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青春校园类影视作品的模式化结构得以推进,人物形象凸显真实生活化,服装设计、人物气质、环境、时代、场景力图让观者熟悉,而且在语言方面融入了地方方言对白,更能体现影片真实性与艺术性,基本反映出意义深刻的内涵。

《少年的你》《老师好》等青春校园类影视作品多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展开,将重点放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上,通过描述学生在面对青春时代的学习、懵懂的感情及生活挫折时的反应,推动影视作品剧情发展。

但在当下,部分青春校园类影视作品与现实脱离,将学生的校园生活过度理想化,将作品的核心思想聚焦于学生“早恋”上,导致该类影视作品难以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二、近年来中国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问题反思

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近年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并不是始终完美无缺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而是会随着观众的深入探讨暴露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显然,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揭示现实浮于表面化

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的本质在于教育功能的发挥。而如何发挥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的教育功能,需要将作品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只有深入展示社会现实,在挖掘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精雕细琢,方可让观众在观看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引发观众思考。对于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来说,“它的中心是艺术家对人的个人命运以及个人同人民的关系的理解、对历史过程的实质的深刻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如果离开对历史精神的把握,而拘泥于某些就事说事的历史表象的追溯,则是对历史影像的一种简单消费,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当前,部分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并不能深层次揭示现实:首先,揭示问题时没有深入化;其次,揭示问题时并不全面。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的聚焦点应当是教育问题,针对现实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和描述。一些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虽然将问题指出来了,但是多将教育问题聚焦在学生早恋上,没有真正触及“唯分数论”等问题。

在表现问题的全面性方面,部分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存在局限性,其故事地域的选择集中于城市,通过描绘城市教育领域主角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比较火爆的《小欢喜》《小别离》《少年派》等电视剧主要描绘的是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教育状况,并未有效结合乡村,影视故事面比较窄,未有效揭示当下城市和乡村依然存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显然,现实揭露过于表面化并不能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也并不能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为流量而创作的作品并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用。

(二)影视内容相对同质化

社会大众对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的需求,是影视创作者选择这一题材的重要动因之一。影视作品创作需要把握画面、音乐、情节节奏的变化和发展,加上后期的剪辑技巧,使得叙事更加紧凑波折。取得这些效果的前提是保证事件的真实,真实性是使情节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法则。但部分影视创作者将流量作为创作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的追求,导致一些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缺乏足够的价值。

在教育这一题材的大框架下,如果有一部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突出重围,则在其后可能会有大量同类表现手法、相似情节与相似角色的影视作品竞相追随。这种追随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人物角色塑造方面出现同质化;其次是故事情节营造方面出现同质化。

在大多数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中,父亲这一个角色往往性格温和,能够与孩子相处得很好;而母亲这一角色往往比较唠叨,在孩子教育方面放不开手。比如,聚焦高考的电视剧《小欢喜》中主角父母角色的塑造便是“严母慈父”的典型;《虎妈猫爸》中同样展现的是母亲是家中的掌权者,父亲是慈父的人物角色等。另外,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中对于孩子个性的塑造要么是乖巧懂事,要么是过度叛逆。这种人物角色的同质化会让观众逐渐反感,难以产生看下去的欲望,更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在情节设置上,“恋爱”是很多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的重点,甚至部分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偏离应有的方向,将核心放在“早恋”“恋爱”方面,这种话题表达的相似性导致影视作品失去质感,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

(三)教育理念未有效引领

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除了要为观众提供娱乐功能外,还要让观众在观看后对影视内容进行反思,促使正确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当前,多数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能够针对现实进行创作,引发观众的共鸣,发挥教育作用。但部分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不能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根本性挖掘,导致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不能引发观众深入思考,且没有在作品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导致正确的理念得不到有效传播。

当前,教育领域仍存在“唯分数论”现象,以及学校、教师对升学率的过度追求。这种教育理念在部分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中得到呈现甚至强化,导致一些观众在看到这类作品后认为这种教育理念是正确的,将学习压力强加在学生身上,使人们对正确的价值理念难以达成共识。

三、发挥教育类题材作品价值,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本心不仅在于娱乐观众,而且希望通过作品的呈现带动观众情绪,引发观众共鸣和思考,真正发挥教育作用。但是目前,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存在的问题阻碍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向纵深发展,应当结合已有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更好地帮助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发挥解决“成长中的烦恼”的作用。

(一)挖掘现实焦虑,更好地启迪人心

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如果能够深入揭露引发现实焦虑的问题,并将影视作品作为媒介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则能够引导观众在欣赏该类题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反思自我,促进主流价值观传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具备的教育功能,应该是影视创作者必须关注的焦点。这种教育功能的发挥不仅针对当代青少年、儿童,而且针对中老年群体,旨在通过影视作品的渲染,让社会大众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我,与影视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深入交流,看看自身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推动正确价值理念的传播,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

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应当聚焦现实,直面社会现实教育痛点,深入挖掘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并将其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出来,真正与观众产生共鸣,引发观众思考,启迪观众,以使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更具价值,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创作者应当深入挖掘教育现实问题,找出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深入揭露社会教育问题,摆脱流量控制,提高作品的价值。如针对当下部分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没有呈现的“学习唯分数论”、重升学率、教育不公等问题,进行深入挖掘,以层次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对于当代年轻人焦虑的原因、新一代青年的学习压力等教育痛点,作为影视创作重点内容。德国学者马尔库塞(Marcuse)认为:“我们的社会的特色在于,它在绝对优势的效率和不断增长的生活标准这双重基础上,依靠技术,而不是依靠恐怖来征服离心的社会力量。”

在创作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时,创作者要提高自身的主动性,把握当代社会教育诉求的变化和教育环境的发展,从多方面进行挖掘和呈现,提高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的价值,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二)拓宽发展路径,丰富题材选择

教育事关每个家庭和个人,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在揭示现实的同时,应为未来教育改革提供新的可能性。

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的价值不只是教育当下,更是为今后教育改革探寻一条新的可能道路。当前,很多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以当代青少年群体存在的问题作为创作灵感,揭示了很多家长存在的教育焦虑,推动了和谐亲子关系的建设,也让很多父母开始反思自我,针对自身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改正。这类影视作品引发了很多家长的深层共鸣和深入反思,更为将来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创作虽然是在教育这一框架下进行的,但是并不能成为创作者过度模式化、同质化教育题材影视创作的理由。创作者不应当将人物角色重点、情节设置模式化,可以在创作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突破。首先,在人物角色的刻画中,当下部分教育类题材影视创作的角色设置重点是父母和孩子,着重表现亲子关系。事实上,创作者可以适当在人物角色选择方面做出一定的突破。创作者可以将教师作为影视角色刻画重点,从教师性格、教学方式、教育品性等方面展开。这种突破可以转变观众对教师的刻板印象,提升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的教育价值,丰富其表现手法。其次,在情节设置上,“早恋”是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重点,但是创作者不应当将其作为唯一,而是需要融合地域选择、人物、情节等多方面元素,以使情节更流畅、更吸引人,角色塑造更加饱满。

例如,电影《最好的我们》便是以主角的感情为主线,创作者在表达青春懵懂感情的同时,融入了一名优秀的教师,以及主角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成长。这样的故事能够引发观众共鸣,使作品内容更丰富,不论对人物角色塑造还是情节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三)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推动社会发展

影视作品的“三观”是影响其质量的关键。创作者如果能够将正确的价值观有效融入影视作品中,通过影视作品传播和渲染正确的价值观,则该作品会发挥应有的效用,得到观众的认可。文艺创作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应当紧抓现实教育问题,融入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发观众思考,推动社会发展。

当前,“唯分数论”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不利,亟待转变。影视作品不应当将这种教育理念作为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的核心理念,应当对这种理念进行适当的评价,将培养学生品性、人格素养、实践能力等教育理念与“唯分数论”教育理念进行对比,突出前者的正确性和后者存在的弊端,引领正确的教育理念,推动社会发展。

比如,电视剧《小欢喜》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突出分数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市中产家庭的生活现实,但是该电视剧通过分数展现出一个道理:信念很重要,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断奔向未来,生活会更好。同时,剧中英子母亲对其的教育方式也让很多父母进行反思:“过度的局限和压力是否真的对孩子是好的?”《小欢喜》深层理念引发观众思考,是一部极好的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教育类影视创作者应当通过深入的研究,直接或间接地将正确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影视作品中,真正发挥作品的教育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题材在当下受到很多影视创作者的青睐,涌现出了极多优秀的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但不得不承认,当前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仍然存在不足。只有影视创作者敢于突破流量思维,转变模式化表达,从恰当的角度融入正确的教育理念,不忘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的初心,直面教育痛点,深入挖掘已有的教育问题,提升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的价值,方能真正发挥该类题材影视作品的功能。教育类题材影视作品的发展要将社会效益放首位,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首要目标,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题材影视现实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