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策划方法的适老化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2022-08-30 03:57焦晨慧JIAOChenhuiLIUMin王舒媛WANGShuyuan
住宅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策划调研设施

焦晨慧 JIAO Chenhui 刘 敏 LIU Min 王舒媛 WANG Shuyuan

在我国老龄化严重的背景下,国家提出“9073”养老模式,提倡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进入机构养老。大部分老年人养老依托于家庭和社区,适老化社区比普通社区更能适应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需求。目前,专为老年人设计的适老化社区较少,本次研究型设计基于需求调研和前期策划,对适老化社区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1 设计背景

1.1 适老化社区需求及问题

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2021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8.70%。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变化。在生理上其自理能力逐渐下降,会经历自理、介助、介护三个阶段,在心理上则逐步从原来的社会关系中剥离,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下降,容易产生孤独、失落、忧郁等负面情绪。适老化社区通过适老设施的设计和公共空间的营造,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快、程度深,适老化社区的发展滞后于老龄化发展。目前,我国的适老化社区主要分为:由于居民老龄化,增加了适老设施的普通社区,及专门为老年人建造的养老社区。前者往往遵照普通社区的设计流程,没有进行完善的适老化前期策划,而是通过后期附加设施来实现适老化,在公共空间、配套设施、活动组织等方面,并不能完全适应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需求,如上海同济新村、鞍山新村等社区。后者则往往选址偏僻,费用昂贵,考虑到经济负担,无法解决大部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问题,而是成为房产投资的一部分,例如万科随园嘉树等高端养老住区(图1)。

图1 同济新村与万科随园嘉树

1.2 基于前期策划的适老化社区设计思路

目前的养老社区由于缺少完善的前期策划,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本次研究型设计是基于前期策划而展开的适老化社区设计,以便更好地控制设计和使用全周期的流程,在各个方面贴合老年人的需求。

建筑策划理论起源于20 世纪50年代的美国,旨在应对综合性强、复杂性高的建设项目,为设计师、使用者、管理方等提供科学、逻辑的问题解决方法。经典的策划理论包含以下五个环节:建立目标、收集和分析事实、生成和检验概念、确定需求和陈述问题[5]。本次研究型设计作为假想方案,将该过程调整简化,重点通过老年人需求和居住问题调研,确定方案策划关键点,设定问题解决目标及设计要点,在实际场地条件基础上制定最终规划设计方案。

设计流程为“问题及需求研究—制定策划方案(确定目标、原则与要点)—制定设计方案”。首先,通过文献调研、预调研和实地调研,了解老人当前不同的居住问题并归纳整理,得到共性的居住需求,并针对需求进行功能、空间、服务、运营等方面的策划,再将策划落实到方案设计上,进行整体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等(图2)。

图2 策划设计流程图

2 老年人居住问题及需求研究

2.1 调研概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并以此指导设计,除了进行文献调研,也对周边老人和一些典型老龄化小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访谈。

首先,对老年人进行了问卷预调研,从宏观层面了解老年人居住的基本情况。随后,在预调研的基础上,对老龄化小区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实地调研和访谈,选择的调研小区为同济新村、鞍山四村、鞍山八村以及周边老年人经常活动的松鹤公园。以上住区均为目前老年居民占比较大的老旧小区,小区进行了一定的适老化处理,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适合作为研究老人居住需求的样本。调研主要采用问卷结合访谈的形式,并以观察拍照、图示标记等方法辅助记录调研结果。问卷便于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通过对访谈记录的整理,能够更加细致地了解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2.2 调研情况分析

为了避免个人预设影响调研结果,通过问卷的形式,预先调研了解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老年人自理状况、养老类型、出行频率、出行范围、日常活动、兴趣爱好、喜爱停留的空间等情况,以及对目前住区的建议。调研共回收16 份有效问卷(图3)。自理状况方面,根据调研发现,75 岁以下老年人大多生活能够自理,但有一些慢性疾病,75 岁以上老年人半数以上生活依赖拐杖、轮椅等设施;养老方式方面,受访者中,14 人居家养老,2 人居家社区养老,可以看出,目前居家养老为主流养老方式;出行频率和范围方面,11 人每日出行,4 人日常出行范围≤500 m,12 人日常出行范围为500~1 500 m,由 此可见,老年人的年龄和介护程度与日常出行范围有直接关系;日常活动和兴趣爱好方面,老年人常做的事情包括:买菜、做饭、看电视、棋牌、散步、运动、读书看报、弹奏乐器、种植、闲聊等;不同的老年人喜爱的空间类型有所不同,与老年人的兴趣和活动有关;老年人对目前社区的建议集中在缺少可活动的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不健全、缺少配套设施、住宅户内条件不能满足需求等方面。

图3 预调研结果统计图

根据问卷调研结果,进一步确定了四个要点:①户内居住空间现状及需求;②兴趣爱好与活动空间关联的需求;③楼内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④社区内活动空间及配套设施的需求。围绕这四点在同济新村等老龄化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访谈。

实地调研与访谈的过程中,一位85 岁身体健康的爷爷反映,缺少阴雨天气时的活动空间,并表示希望社区内有社区食堂;一位77 岁身体状况一般,喜欢看书的爷爷反映,需要更多室内活动空间,以及户内空间紧张等问题;另外几位年龄在60~80岁之间的奶奶则感到平时的生活缺少陪伴,年轻时经常参与的集体活动现在也很少有了。通过访谈总结得到了一些共性的居民需求,包括:户内空间过小,可变性差;缺少兴趣活动空间和相关活动组织;活动空间缺少适老设施;缺少饮食及医疗配套设施等。

2.3 问题与需求总结

根据调研与访谈结果,目前老年人对居住社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老年人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大部分老人由于行动能力原因,活动范围有限,因此,会选择离家较近的社区绿地或者公园活动。然而目前的社区室外活动空间大多被布置在建筑物边角空间,利用广场、绿地和道路等元素按照固定形式组合,导致很多社区室外活动空间形式单调,千篇一律[2],不能很好地满足老人的需求。

(2)配套设施问题,主要包括饮食和医疗的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都逐渐下降,需要质地较软、好吸收的食物,但饭店售卖的食物大多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许多老年人自己做饭也有困难。因此,老人们普遍希望社区内有方便健康的社区长者食堂。医疗方面,老年人大多有一些基础疾病,需要定期进行康复治疗,社区诊所和理疗康复中心能够方便老年人就医。

(3)安全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小区并没有考虑人车分流,会给老年人的日常出行带来危险,机动车地面停车也会侵占有限的活动空间。还有一些活动场地铺装不平坦,缺少无障碍设施,老年人不能安全地使用这些公共空间。老人们希望活动场地没有复杂的交通情况,并且有成体系的无障碍设施。

(4)照料陪伴问题。老年人的儿女一般都忙于工作,平日不能经常回来看望父母。长时间缺少陪伴和照料会让老人产生孤独、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因此,建立相关的社区组织,让老年人之间产生联系,是一种增加老年人社交机会的方式。

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差异较大。有的偏向静态活动,如阅读、书画、下棋等;有的喜爱动态活动,如散步、打拳、跳舞等。进行不同的兴趣活动,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利于他们结识同社区其他有相同爱好的同龄人,增加人际交往,建立归属感,实现自我认同。

以上需求可以总结为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与之相对应的设计,在生理方面,主要是进行适老化设计,方便老年人活动;在心理方面,主要是弱化衰老落差感,重建社会关系。

3 基于问题与需求的建筑策划方案

3.1 策划目标——层级化的开放社区

依据调研结果,为了解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结合开放建筑理论中的“层级”理论,提出了开放建筑理论在社区设计层面的应用——“开放社区理念”,作为社区策划和设计的目标框架,希望能借此实现不同尺度活动空间的多样化和可变性,力求为社区中的老年人进行多种兴趣活动和社区交往创造条件,希望老年人能够享受丰富有趣的晚年生活。

把社区相关的体系分为三个层级,最大的层级是社区肌理,维持时间最长,第二个层级是构成肌理的建筑支撑体,保持百年不变,第三个层级是建筑内部的填充体,更换周期在几个月到几十年不等(图4)。

图4 “开放社区理念”三级图解

社区可以看作是住宅部分和公共空间的组合,公共空间又分为社区层级的大尺度公共空间,可称之为“社区客厅”,以及楼宇层级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可称之为“兴趣社团”。在社区这一层级,肌理作为骨架控制住宅楼栋和社区客厅,这一层级的公共空间在使用年限中相对不变。在住栋层级,支撑体作为骨架控制内部住宅填充体和没有被填充的小尺度兴趣社团,在使用年限中相对可变。

开放社区理论的核心是社区公共空间的组合与变化,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可以承载更加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适应更多不同爱好老人的需求,也有利于老年人在其中集群活动,找到社区归属感。

3.2 策划原则与要点

根据调研结果,将老年人在居住方面的需求归为五类:①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包括活动空间的种类和数量;②对照料陪伴的需求,主要包括家人和护工的陪伴照顾;③对餐饮和医疗设施的需求;④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包括户外安全和户内安全;⑤社交需求。

将调研结果归类后,在功能、空间、服务、运营几方面对问题和需求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要点(图5)。

图5 基于问题与需求的策划内容图解

在功能策划方面,因为老年人有对多样活动空间和多种便利设施的需求,在设计上需要考虑对公共空间进行多种功能的设定,并设置老年人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策划方面,因为老年人对活动空间、便利设施以及安全的需求,在设计上遵从提出的“开放社区理念”,按照社区、住栋、住户的层级进行设计,并重点进行无障碍适老设计;在服务策划方面,由于老年人有对照料陪伴的需求以及社交需求,在设计上需要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内容;在运营策划方面,由于居民对户内空间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交需求,在设计上需要考虑选房机制以及公共活动空间运营方式的制定。

4 基于前期策划的适老社区设计方案

本次设计的流程是经过前期对老年人需求的调研归纳,得到相应的策划目标,再将策划目标转化为设计要点,设计要点具象化并应用在设计中。本节结合基地概况和设计定位,对适老化社区的总体设计进行介绍。

4.1 基地概况

设计基地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滨湖景观大道与城山路交叉路口。基地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紧临太湖,周边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

基地周边目前多为绿地、河湖、住区和少量厂房,在规划中将基地西北侧、东南侧的两个地块都作为住宅用地,与基地西南侧目前已建成的住宅形成组团(图6),共享配套设施。

图6 基地周边住宅用地分析图

基地总用地面积40 874 m2,为东北—西南向的长形基地,内部有一装配式建筑需要保留。由于保留建筑位于基地中部,可达性较好,在设计中可赋予其公共性较强的功能,方便社区各个楼栋的居民使用。

综上所述,基地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景观资源和周边环境,适于作为养老社区或是短期旅居养老的居所。

4.2 设计定位及目标

4.2.1 设计目标

经过前期对老年人的调研、问题需求总结及策划,设计希望通过社区环境营造,为老年人的多种活动提供空间,同时,具备老年人所需的各种配套设施。住宅能够适应老年人身体状况的不同阶段,具有可变性。老年人在此不仅可以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养,更能够实现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

4.2.2 目标人群

经过前期对老年人的介助、介护情况以及与家人同居情况的调研,了解到大部分自理老人倾向独居或与伴侣同居,但也有部分老年人希望与家人同居。因此,将社区定义为全龄化适老社区,确定比例为70%的健康老人,20%的介助、介护老人,以及10%中年人及老年人家人。考虑到太湖边良好的景观资源,除了长期居住于此的居民,社区还为部分短期旅居养老的老年人以及前来探亲的家人准备了短租公寓。

4.2.3 居住及配套设施

根据调研与功能策划,社区建筑功能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包括:适老化住宅、酒店式公寓、为老服务中心、日托/长托机构、康复复健中心、兴趣活动中心,分别针对老年人居住、亲人探亲、老年人基础医疗及其他配套设施需求、老年人的活动社交需求等进行规划设计。

4.3 功能规划设计

在功能策划中,将社区建筑主要功能分为四个部分(图7),包括:适老化住宅、酒店式公寓、旅居养老公寓、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为老服务中心、日托/长托机构、康复复健中心、兴趣活动中心。

图7 社区功能分析图

适老化住宅作为社区的主体,服务自理及介助老人。旅居养老公寓和酒店式公寓主要服务对象是旅居老人及探亲亲属,也为部分社区护工提供住房。为老服务中心、康复复建中心和日托/长托设施,考虑到老人对医疗设施的需求,为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兴趣活动中心则作为老人娱乐社交的场所,为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

4.4 空间规划设计

4.4.1 建筑空间规划

基地临近太湖,且周边建筑大多为单、多层建筑,为了避免景观遮挡,并与周围建筑高度协调,确定社区住栋为多层建筑。酒店式公寓和旅居养老出租的部分占地面积较小,选用了点式高层的形式,布置在社区西南侧。建筑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与太湖景观呼应。

建筑组团的形成可以分为如图所示的步骤,首先,将基地分为短租酒店公寓和常住住宅两部分,公寓向垂直方向延伸,酒店式公寓和旅居养老出租公寓形成一个组团。住宅向水平方向延伸,中部空出形成风廊,打断连续的长型体量形成几个组合体量,再通过退进的方式减少景观遮挡,营造内外庭院空间(图8)。

图8 建筑体量生成过程示意图

住栋在形式上选择了单侧外廊式(图9),使每户居民都能享受到南向采光,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同时,长形的单廊住栋顺应基地方向排列,能够形成较为完整的立面,也与长形的基地相协调。

图9 建筑形式与组团示意图

楼栋中会根据入住情况的不同形成一些空置的空间,作为楼内公共活动空间,阳台形式也可以按照住户个人意愿在部品库中选择。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楼栋立面会更加丰富多样,且具有可变性。

4.4.2 公共空间规划

社区室外活动空间主要是满足老年人的休闲娱乐需要,其环境条件是影响社区老年人参与室外活动的直接因素。好的室外空间可以延长老年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一个心理治愈的环境[3]。

由住宅体量确定基本的社区肌理后,进行了社区层级大尺度开放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分为两部分:社区广场和开放绿地(图10),兴趣中心则是社区层级的室内公共空间。

图10 社区公共空间位置图

社区广场采用平整硬质铺地,避免老年人磕碰摔倒。广场位于为老服务中心和兴趣中心之间,适中的尺度和围合度使其适于作为广场舞、太极拳等锻炼活动的场地。

开放绿地则是社区中最大的一块集中绿地,绿地外围种植樟树,起到围合和观赏的作用,内含散步路径,使老年人与自然能有充分的接触。绿地中有部分种植区域,可供有爱好种植的老年人进行种植活动。开放绿地也可作为社区举办活动的场地,比如社区展览、社区集市等(图11)。

图11 开放绿地举办展览和举办小集市的场景图

兴趣中心是社区之“趣”的集中体现,为按照SI 体系建造的两层建筑,包含了基地原有的保留建筑,作为装配式建筑,兴趣中心的结构易于与基地保留建筑结合。保留建筑设置为老人需求度较高的社区长者食堂。

兴趣中心支撑体保持不变,其中的填充体可根据居民需求更换为不同的兴趣活动盒子,包括歌舞教室、棋牌室、DIY 工艺品教室和种植教室等。空余的部分成为灰空间,可供居民停留休憩、聊天等。在二层东侧设置了绿化坡道和台阶,呼应基地内的开放绿地和太湖景观(图12)。

图12 兴趣中心轴测图及坡道场景图

4.4.3 交通流线规划

在交通方面,考虑到路口影响,车行入口布置在城山路靠近滨湖景观大道一侧和香山路远离路口侧,借用城市道路形成消防环线。主要后勤流线位于高层公寓和适老住宅楼之间,与居民日常流线相分离。社区住栋内部不设置车行道,实行人车分流,以保证老人出行安全,紧急情况下消防车可进入内部道路。社区内部围绕住栋和公共空间设置了慢行步道,供居民日常散步使用(图13)。

图13 社区交通流线分析图

4.5 服务规划设计

作为适老社区,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基础服务。适老化住宅是社区的主体,住宅中的设备与设施按照老年人的人体尺度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设计,提供按照居住者要求选择部品和户型的服务。

旅居养老公寓和酒店式公寓主要服务对象是旅居老人及探亲亲属,也为部分社区护工提供住房。其中配备居家式生活起居设施,提供餐饮、清洁等服务,同时配备文娱设施以及医疗保健服务。

为老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对象是养老社区居民,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许多老人有一些基础疾病,需要经常去医院。社区中的医疗服务设施能够为居民提供健康监测,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估、预测与干预,方便居民的生活。

考虑到老年人的全周期养老,自理老人后期可能变为介助、介护老人甚至失智、失能老人,日托/长托设施可以应对老龄化程度加深带来的养老需求变化[4]。设施主要服务对象是介助、介护老人,提供生活护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陪诊陪护、保健康复、急救服务等短、长期服务。

康复复健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养老社区居民,中心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为主,提供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和训练等医学处理。

兴趣活动中心服务对象是社区所有居民。兴趣中心包括社区棋社、歌舞教室、社区菜园、社区阅览室等室内外不同兴趣空间,尽可能满足更多老年人兴趣活动的需求。同时,在兴趣活动中心保留了基地原有建筑,改造作为社区食堂使用。

4.6 运营规划设计

4.6.1 建设与选房机制

在开放社区理论中,最高的层级是社区肌理,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完成场地建设,然后是住栋支撑体和公共空间。填充体的大小、位置和部品则需要住户根据需求自行选择。考虑到养老住宅的使用周期,本项目采用长租形式,租期为10~30 年不等,按照老年人自身情况确定。其中,旅居养老和酒店公寓的收入可投入社区运营,减轻社区活动的运营压力。

4.6.2 兴趣活动的组织

通过调研发现,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不同老年人有不同的爱好,有不同的兴趣空间需求,会形成不同的小组团。除了社区层级的大尺度公共空间,楼栋层级的活动空间可以在天气不好时为老年人提供兴趣活动空间,同时,也更方便腿脚不利的老年人到达。考虑到老年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可在选房时添加爱好选项,将其引入选房机制,将相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安排在临近住宅,前期通过社区组织公共活动,在每组老年人中产生活动发起人,后期则由活动发起人负责组织相同爱好老人的兴趣活动(图14),以此来增强老年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图14 社区活动发起人产生机制示意图

4.6.3 社区集市的组织

调研结果显示,刚退休不久的自理老人容易产生社交关系和自我认同的落差感。老年群体虽然退出了社会生产工作,身体也不如年轻人,逐步沦为了人们眼中的弱势群体,但他们同样需要受人尊重[2]。

为了增加老年人与社会的联系,应该给予他们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结合兴趣社团的组织,不同兴趣爱好的老人可能有不同的产出,比如,喜爱书法绘画的老年人可以创作书法绘画作品,喜欢种植的老年人可以栽培观赏盆栽或食品,喜欢编织的老年人可以制做杯垫、鞋垫等物品,这些物品都可以制作为商品在社区的定期集市中出售。社区集市可以增加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使老年人感到被陪伴、被支持、被尊重、被需要。

5 结语

通过对老年人需求的调研,进行充分的前期策划,进而针对适老化社区的规划设计展开研究。在适老化社区的设计中引入开放建筑相关理论,完成了能够满足老年人不同兴趣爱好,具有可变活动场地的社区规划设计。在设计上不仅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行动能力,贯彻无障碍设计,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也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以兴趣为引导,为缺少陪伴的老年人提供人际关系网的重建。希望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心情愉悦,让老年人老有所为,发挥余热,从而达到自我认同。

(设计指导:周静敏、贺永、刘敏;设计小组:陈旭令、焦晨慧、李沐蓉、吴思元、谢博尧)

猜你喜欢
策划调研设施
穿行城市中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考古发掘类展览策划的观察与思考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特别策划
本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