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斋日记》所载“煮石山农画梅卷”及其刘基题诗考述

2022-09-03 03:03赵红娟
丽水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刘基王冕孤山

赵红娟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3)

上海图书馆藏有姚觐元《弓斋日记》,其中载有姚氏收藏的“煮石山农画梅卷”。据姚氏记载,此画是王冕在玉壶山房为友人“汝器老丈”而作,上有王冕自题诗一首,并有刘基题诗六首(见图1)。据现有信息资料初步判定,画作及题诗当是真迹,且这七首诗均为两人佚作。这个新资料的发现,有助于学界对王冕的研究,特别是有助于对刘基与王冕的交游研究,故予以披露并考述如下。

图1 上海图书馆藏姚觐元《弓斋日记》稿本

一、《弓斋日记》所载“煮石山农画梅卷”

姚觐元(1823—1890),原名经炳,号彦侍,亦号彦士,晚自称复丁老人,湖州府归安县姚家埭人,清代状元姚文田之孙。道光二十三年(1843)顺天乡试举人,次年考取景山官学汉教习,曾担任川东分巡兵备道、湖北按察使、广东布正使等官职。光绪八年(1882)罢官后,侨寓苏州,潜心著述刻书,所刻《咫进斋丛书》和《晋石厂丛书》盛享名气。他一生好金石文字,工小篆,喜收藏,占验、印刻、绘画之事亦无所不通,是晚清有名的刻书家、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篆刻家、书画等鉴赏家①关于姚觐元生平的详细情况,可参见赵红娟《姚觐元与姚慰祖父子藏书活动考述》(《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 年第3 期,第104-105 页)。又:《姚氏家乘》卷十六有其子姚慰祖所作《彦侍府君行状》。。他有写日记的习惯,对每天公务处理、书信往来、书画古董收藏、书籍校阅刊刻等活动,都有详细记录,名为《弓斋日记》或《咫瞻日识》。这些日记现存有数种,其中上海图书馆藏稿本《弓斋日记》十二册是其中之一②另外还有浙江图书馆藏稿本《弓斋日记》一册,为同治十四年日记(即光绪元年,因作日记时,远在川东的姚觐元还未得到同治帝上年底去世的消息);上海图书馆藏稿本《咫瞻日识》一册,为咸丰十一年日记;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弓斋日记》八卷,时间跨越八年:同治二年、四年、七年、十年、十三年,光绪元年、二年、三年;上海图书馆藏陈乃乾抄本《弓斋日记抄》,摘抄了其所见到的姚觐元日记中涉及藏书刻书活动的部分。,该日记时间跨越十年:同治十三年、光绪四年至五年、光绪八年至十年、光绪十三年至十六年。“煮石山农画梅卷”的相关信息即载于该稿本《弓斋日记》。

《弓斋日记》光绪十年正月初三日日记曰:“昨岁除购得卷册数种,虽非珍品,亦尚可观。浏览所及,随记于后。”对所购得的这些卷册,姚觐元是分日浏览并记录它们的相关信息,其中初三日记录的是“煮石山农画梅卷”,初四日为“宋刘松年青绿山水卷”,十一日为“张篁邨山水小卷”。可知,“煮石山农画梅卷”是姚觐元所购得的数种卷册之一。这些卷册的购买时间明确,即“昨岁除”。“岁除”即除夕,“昨岁除”,就是去年除夕,即光绪九年除夕那天。查姚觐元《弓斋日记》之光绪九年日记,仅存六月初三日之前的记载,此后日记缺失,故未能得知姚觐元“煮石山农画梅卷”购自何处、何人。然《弓斋日记》光绪十年正月初四日日记谈到“宋刘松年青绿山水卷”的来源时,说:“粥(鬻)骨董③骨董,为“古董”的旧称。许生于癸未除夕携来,云有旧家子贬价求售,专恃此度岁,譬诸援手,必不可却,遂因而收之,非必以其物之足宝也。越岁人日大雪鹿叟记于平江侨寓之艮庐南窗下。”①按:此条信息放在初四日下,但落款却署“越岁人日”,而“人日”即正月初七日,故有可能是初七日所记而误放在初四日下。“癸未”是光绪九年,既然“煮石山农画梅卷”与“宋刘松年青绿山水卷”一样,也是光绪九年癸未除夕购获,那么亦当购自卖古董的许生,同属“旧家子贬价求售”之物。姚觐元的落款中,“鹿叟”是其自称②姚觐元以大鹿、二鹿、三鹿、四鹿等名其孙。,“平江”指苏州,“艮庐”是其府邸或书斋名③姚觐元有“艮庐蒙叟”印。。又,光绪十年日记卷首曰:“光绪十年,岁在甲申,时侨寓吴门中张家巷。”综上可知,“煮石山农画梅卷”是姚觐元侨寓苏州中张家巷艮庐时,于光绪九年除夕,从古董商许生处购获,并于次年正月初三日把玩后,作了相关记载。

姚觐元对“煮石山农画梅卷”的具体记载如下:

煮石山农画梅卷(纸本,高今衣工尺)

落纸戏乱圈,儿童笑我颠。谁知墨沈香,独占群花先。煮石山农为汝器老丈作于方壶山房(朱文“王冕”二字,方印)。

炎炎长日睡难成,热毒蒸蒸苦老晴。却忆忍寒香雪海,一筇长为访梅行。 写到梅花意欲仙,一生快得任人传。化身不用为千亿,飞过罗浮雪海边。 披尽寒香入画图,世间难得此清癯。不知风雪双羊路,还有梅花似昔无? 绿树阴阴谢点尘,草堂借得十分春。纸间尚爱冰心客,一任飘风吹散人。

写出梅花感旧情,湖中风雪有前盟。年来梦亦无余事,只向孤山僻处行。 终有阳春不见春,笔端时露一枝新。分明记得孤山影,隔水笼烟遇故人。刘基(细白文“伯温”二字,方字)。

据姚氏记载可知,“煮石山农画梅卷”为纸本,“高今衣工尺”。衣工尺是衣工专用尺,即裁衣尺,清乾隆以前为35.5 cm,乾隆时调整为35 cm,可知“煮石山农画梅卷”高为35 cm。

姚觐元精于鉴赏,在著录“刘松年青绿山水卷”时,他对绢的朝代、画的作者以及印章、跋文的真伪等均有判定或考证,认为“此卷似是宋绢,画亦娟秀,然出于松年与否,则不可知矣”,而印章“梅华盦”乃元吴仲圭所居,“幼文”则乃明徐贲字,“裴氏世宝”乃近人所钤,“晋府书画”虽非伪造,但此印早已流落人间,曾被其先人收藏,故“此画果否曾入晋府,抑后人作伪钤用,又不可知矣”,至于两跋则明显是近人一手伪造。然而,他在著录“煮石山农画梅卷”时,却并没有对画作及题诗的真伪提出质疑,可见他心中认定此是真迹。

画中有王冕自题诗一首:“落纸戏乱圈,儿童笑我颠。谁知墨沈香,独占群花先。”画梅用的是圈点技法,“乱圈”是戏称,说明不是循规蹈矩,而是圈圈点点,霎时完成,速度极快,让人联想到怀素作草书的样子。前两句是写自己泼墨画梅,行为颠狂,被儿童所笑。后两句则写梅花最先开放,傲视群花,以此表达自己洁身自好、藐视一切的狂放精神。此诗不见于王冕《竹斋集》,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等大型古籍数据库亦未收入,当是王冕佚诗①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帮助搜索各大中国古籍数据库,谨致谢忱。。诗后落款为“煮石山农为汝器老丈作于方壶山房”。“汝器老丈”,不知何人,方壶山房当是其书斋名。

二、“煮石山农画梅卷”刘基六首题诗解读

“煮石山农画梅卷”上还有刘基题诗六首。

其一:“炎炎长日睡难成,热毒蒸蒸苦老晴。却忆忍寒香雪海,一筇长为访梅行。”据此可知,刘基题诗是在一个炎炎夏日,而且这样的高温酷暑已经持续了很久。他看到王冕的这幅梅花,回忆起自己经常在寒冷的日子拄杖访梅。“长”当是“经常”“常常”之义。刘基的这些拄杖访梅的日子,会不会有王冕的影子呢?不管答案如何,两人爱梅的个性如一。

其二“写到梅花意欲仙,一生快得任人传。化身不用为千亿,飞过罗浮雪海边”,则是赞扬王冕梅花画得好,好在泼墨写意,飘飘欲仙,作品瞬间完成,而且让人仿佛置身于香雪海中。其中三四两句是反用典故,陆游《梅花绝句二首》其一曰:“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诗意思是说,花多得看不过来,故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化身为千万亿个自己呢,好让每一树梅花前都有一个我陆游在?”而刘诗则说,即使花海浩渺,也不用化身为千万亿个自己,因为王冕的这幅画足以让观者赏遍香雪海美景。

其三前两句“披尽寒香入画图,世间难得此清癯”,是赞扬王冕梅花画得清瘦,很有气骨。后两句则是化用梅尧臣《早春田行》“风雪双羊路,梅花溪上村”诗意。梅尧臣的家乡在安徽宣城城南九同碑村,村前有条小溪,名梅溪;村后有座小山,据说唐时有大将葬于此,后来墓地仅余石羊两只,故得名双羊山。“不知风雪双羊路,还有梅花似昔无”,细读刘诗这后两句,显然此时王冕已经去世。也许他卒于冬日,刘基曾经去凭吊过,那时墓地周围梅花正凌寒开放,而如今梅花是否依然?诗歌表达了人非物亦难是的沉痛之感。

其四前两句“绿树阴阴谢点尘,草堂借得十分春”,描写的是草堂春天景色,这似乎是在写王冕隐居之所。“纸间尚爱冰心客,一任飘风吹散人”,则传达出了画在人亡之感,与其三的沉痛思念之情一致。

其五继续写对王冕的思念之情:“写出梅花感旧情,湖中风雪有前盟。年来梦亦无余事,只向孤山僻处行。”据前两句可知,两人曾经有西湖孤山看梅之约。也正因为此,后两句刘基说,自己“年来”梦魂萦绕的就是孤山,这足以见出两人情感深厚。“年来”,一年以来,近年来。据其三“不知风雪双羊路,还有梅花似昔无”的今昔之感,理解作“近年来”似乎更妥。由“年来”可推知王冕已经去世数年,而王冕卒于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那么题诗当在此后数年内。

其六前两句写王冕画梅的高超艺术,“终有阳春不见春,笔端时露一枝新”;后两句则是记梦,紧承其五的梦牵魂绕孤山,说自己终于在孤山遇见了故人王冕,“分明记得孤山影,隔水笼烟遇故人”。夜有所梦,梦达所愿,可见思友之切。

综上可知,这组诗歌是刘基在王冕卒后数年内的某个炎炎夏日所题,主要表达了他对王冕的思念之情。

三、刘基与王冕的交游兼论七首题诗的真实性

关于王冕与刘基的交游,学界早已经关注到②吕立汉《千古人豪——刘基传》第七章《避地绍兴,诗文自娱》专门设有“结交王冕”一节,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124-127 页。。王冕是刘基避地绍兴时所结交的友人之一,两人相识于至正十四年甲午(1354)。刘基《竹斋集序》曰:“予在杭时,闻会稽王元章善为诗,士大夫之工诗者多称道之,恨不能识也。至正甲午,盗起瓯、括间,予避地之会稽,始得尽观元章所为诗。”①见王冕《竹斋集》卷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至正十四年或十五年冬季,避地会稽的刘基曾作七言古诗《雪晴偶兴因以成篇》,在雪景铺陈描写的基础上,表达了“苍山野客拙且懒,旅舍萧条坐无毯”的客旅之苦、“先人敝庐松柏在,墙角早梅应可揽”的思乡之情、“藩阃官曹厚禄食,忍以黔黎为醢醓”的忧国忧民之思,正如他自己所说“心中攒百感”。对此,王冕有《雪中次韵答刘提举》的唱和之作,同样有对雪景的一番铺陈,然后转入对刘基的赞美和慰藉:

此时忽想括苍翁,应是清冰生肺胆。

兴酣直上百尺楼,天上星辰必亲揽。

平女自有澄清志,要使齐民无秽掩。

杀奸除暴尽忠义,坐令豺鳄成齑醢。

夫何混杂草木中,冰团沍合衔凄憯。

不如卖却金豪曹,且置蒲萄千百坎。

君歌我和纵高情,痛扫华腴归古淡。

无知笑杀楚三闾,安用《离骚》寄悲感?“括苍翁”即指刘基。王冕赞扬他“清冰生肺胆”,想象他兴酣之时,登上百尺高楼,揽取天上星辰,对他无法实现自己杀奸除暴、澄清天下的雄心壮志表达了同情,劝慰他不要像屈原那样,以诗歌寄托悲愤,不如卖掉利剑,置起葡萄美酒,一起过纵酒高歌的无拘无束的恬淡生活。“痛扫华腴归古淡”,当指扫除丰衣美食、荣华富贵,过古朴淡雅的隐居生活。

从两诗内容和豪迈风格可以看出,两人很有知己之情,故王冕《竹斋诗集》出版时,即请刘基作序。刘基《竹斋集序》称赞王诗:“直而不绞,质而不俚,豪而不诞,奇而不怪,博而不滥,有忠君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恳恳悃悃,见于词意之表,非徒作也,因大敬焉。”②见王冕《竹斋集》卷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王冕虽身处下层,却关心时政,诗歌感时愤世,好为论刺,有“忠君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刘基对此大为钦敬,并给予充分肯定。王冕有《题青田山房》五律一首:“青田刘处士,潇洒好山房。夜月移花磴,春云动石床。书声通远谷,琴响应清商。我欲相依住,临流筑草堂。”③见王冕《竹斋诗集》卷三,收入《邵武徐氏丛书》,清光绪刻本。诗歌以一句“潇洒好山房”的赞叹开头,描写刘基书斋“青田山房”之美景:面山临水,月移花阶,云动石床,有书声琴声,并表达了欲结邻而居的愿望。这当是亲临过现场后的口吻而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式的文学想象。也就是说,王冕当去青田拜访过刘基④吕立汉《千古人豪——刘基传》根据此诗描写,认为王冕“有可能去处州青田看望过刘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126 页。。据吕立汉考证,王冕《题青田山房》一诗极有可能作于至正十八年(1358)刘基弃官回归故里之时⑤见吕立汉《千古人豪——刘基传》,版本同上,第127 页。,而王冕卒于次年。

清人所辑《岭南群雅初集》收有王冕自题《墨梅图》一首:“玛瑙坡前梅烂开,巢居阁下好春回。四更月落霜林静,湖水琴声载鹤来。”⑥清刘彬华辑《岭南群雅初集》之“张药房卷”(该卷中第24 页),清嘉庆十八年玉壶山房刻本。此诗是王冕回忆西湖孤山月夜赏梅之事。王冕《竹斋诗集》中《梅花》其五前半亦回忆这次孤山赏梅:

昔年曾踏西湖路,巢居阁上春无数。雪晴月白最精神,玛瑙坡前第三树。虬枝屈铁交碧苔,疏花暖迸珍珠胎。初疑群仙下寥廓,琼珰玉佩行瑶台。又疑幽人在空谷,满面清霜鬓华绿。迎风冷笑桃杏花,红紫纷纷太粗俗①见王冕《竹斋诗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此次赏梅给王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竹斋诗集》数量众多的梅花诗反复提及此事,特别是《白梅》组诗,如:

月明海底夜无烟,恰似西湖雪后天。清气逼人禁不得,玉箫吹上大楼船。(其十二)

西湖湖上水如天,狂客长吟夜不眠。骑鹤归来清兴好,梅花无影月娟娟。(其十三)

湖上无书问老逋,冰霜严壑回清孤。二更月出天全白,转首春风是画图。(其十四)

断云流水孤山路,看得春风几树花。骑鹤归来城郭是,月明箫管起谁家。(其二十一)

朔风吹冷过山城,巾子峰头雪未晴。十载西湖闲客梦,夜来山月最分明。(其二十三)

月明曾过西湖路,爱看横枝当水斜。试问玉堂诸学士,几时清梦到山家。(其三十一)

明月满天霜气重,梅花风韵更清妍。鹤飞不带箫声远,春过西泠第二船。(其三十二)

霜花浮影月娟娟,春色无痕上画船。转首西湖风景异,不知谁识老逋仙。(其三十三)

记得西泠清夜归,珠星璧月景离离。近来消息真堪笑,却说梅花不要诗。(其三十六)

霜气横空水满川,梅花枝上月娟娟。却思前度孤山下,半夜吹箫上画船。(其四十六)

瘦铁一枝横照水,疏花点点耐清寒。雪晴月白孤山下,几度清香拄杖看。(其四十九)

春风无声海日起,梅花满树烟蒙蒙。西湖昨夜笙歌静,相见逋仙是梦中。(其五十七)②《白梅》组诗中,涉及西湖孤山梅花的还有:其二:“树头历历见明珠,底用题诗问老逋。且买金陵秋露白,小舟载月过西湖。”其九:“不向罗浮问醉仙,笑呼孤鹤下吴天。春风吹散梅花雪,香满西湖载酒船。”其四十:“玛瑙坡前春未来,几番空掉酒船回。西湖今日清如许,一树梅花压水开。”其四十八:“一树横斜白玉条,春风吹乱雪飘飘。孤山老却林和靖,多载笙歌过六桥。”其五十八:“和靖门前雪作堆,多年积得满身苔。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

如前所述,王冕与刘基曾在青田相聚,那么这次聚谈内容一定离不开“梅花”,王冕很可能跟刘基分享了自己孤山赏梅的难忘经历,并由此订下冬日孤山看梅之约。可惜王冕次年就去世了,故而留给刘基无尽的思念。“煮石山农画梅卷”刘基题诗的内容可以印证这一推测:题诗写到两人曾有孤山看梅之约,“湖中风雪有前盟”;王冕卒后,刘基魂牵梦绕的是孤山,“年来梦亦无余事,只向孤山僻处行”;最终故人王冕前来入梦,“隔水笼烟遇故人”。

总之,有关“煮石山农画梅卷”的这则新资料,与现有的王、刘交游信息及王冕的诸多咏梅诗内容呼应,加上作为书画鉴赏家的姚觐元亦不曾怀疑画及题诗是赝品,故初步判定其为真迹③按:“煮石山农画梅卷”尺寸不大,但刘基题诗有6 首,这也是刘诗非作伪的一个小旁证。因为作伪的诗越多,越费精力,也越容易出漏洞,从作伪营利的角度来说,不太说得通,而从上述两人交游情感来说,就容易理解。。若此大前提成立,那它不仅分别为刘基、王冕增加了六首与一首佚作,而且有助于推进对刘、王交游的研究,包括有助于我们推测王冕与刘基青田相聚的细节内容,两人的孤山看梅之约很有可能就是这次青田相见时所订。

猜你喜欢
刘基王冕孤山
刘基隐居考述
缔造明朝的传奇军师
孤山寺迹何处寻
王冕画荷花
孤山玉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王冕 墨梅白梅》
林和靖与梅云——孤山梅林里的爱情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