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海派”书画市场的现代性

2022-09-06 02:28尹苏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8期
关键词:吴昌硕海派书画

尹苏桥(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中国的书画市场自古有之。目前资料所见最早,且相对确切的书画交易记录始于隋朝。虽然中国古代书画市场行为产生比较早,但是由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君子不言利”思想的影响,在古代,大部分书画艺术品,要么是王公贵族的密室珍玩,要么是文人雅士案头的遣兴之物。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海派”的崛起。“海派”艺术家接受了西方现代商业思想的影响。他们积极参与当时的书画市场竞争,不但推动了“海派”书画艺术创作的繁荣,也使“海派”艺术品市场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商业特征。本文将从以下六点来分析海派书画市场的现代性特点以及不足。

一、艺术商品生产者身份的确立

中国传统文人一向以清廉节俭来标榜道德清高。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政权垮台,大量的官僚士大夫失去了清廷的庇护和生活的依靠,纷纷转向十里洋场的上海,舍儒从商,投入书画市场的滚滚洪流。文人士大夫为现实生活所迫,加上上海发达的资本主义商业环境的影响,促使他们从传统文人的“藩篱”中走出来,承认自己是艺术商品生产者的身份,这是“海派”艺术家的一大历史性突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变革,如曾熙就是在其好友李瑞清的劝说下于1915年到上海卖书鬻画。

二、艺术品明码标价

当艺术家明确了自己是艺术品生产者这一身份时,也就明确了自己的作品是艺术商品这一概念。既然是商品就要按照商业规则来交易,为了使作品更好地在市场上流通,作品明码标价是基础。虽然清代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早已明码标价自己的书画作品,且在当时的文化圈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中国艺术家真正大规模将书画作品明码标价,投放到艺术品市场进行公开交易,则是从清末民初的“海派”艺术家群体开始。

吴昌硕在1911年夏天移家上海卖画,并于1913年重新修订润例如下:“《缶庐润目》:堂匾念两,斋匾捌两,楹联三尺叁两,四尺肆两,五尺伍两,六尺捌两,横直整张四尺捌两,五尺拾贰两,六尺拾陆两。书画一例:条幅视整张减半,琴条肆两。书画一例:册页纨折扇每件贰两,壹尺为度,宽则递加,山水视花卉例加两倍,题诗题跋每件捌两。篆与行书一例,分隶真楷不应,磨墨费每件贰钱。癸丑正月,缶翁七十岁重定,每两作大洋壹元肆角。”吴昌硕的润格写得很仔细,不但把书画分门别类按照尺寸标好价格,还特别把当时银锭和银圆之间的换算标准也写清楚了,以免给客户造成误解和不便。此后十几年间,吴昌硕根据自己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又至少三次提高润例。

初入上海市场的书画家为了能使自己作品打开销路,往往会请书画界德高望重的大名家为了自己“修订”润例。吴昌硕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成为海派书画领袖,就曾为不下80人定润例,其中包括齐白石。实际上,这种修订润例就是借重艺术大家的名气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三、商业性绘画团体

曹鼎 《刘海戏金蟾》

钱君匋 《闻说羌葡萄》

中国古代文人结社多是因参与者诗文书画志趣相投,为了切磋琢磨文艺而为之。海派书画艺术团体的书画家们结社除了探讨诗文书画外,更多是为了抱团取暖,彼此倚重,扩大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为自己的书画作品获取更好的市场寻找销售资源。

清末民初,上海有记录可查的书画组织、社团有150家之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豫园书画善会(1909年)、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1898年)、海上书画公会(1900年)等。这些书画社团成立的章程里对于艺术家作品的销售有着清晰的经营思路。

四、传媒宣传报道

新式的报纸和杂志成为海派艺术家重要的宣传工具。当时各种大型书画艺术展览、书画社团成立、书画雅集等活动都要登报宣传,大部分艺术家的润格也是通过报纸来发布的。这些宣传报道,在客观上也起到了记录美术史的作用。当时颇有影响的《申报》《时报》等数十家报纸,以及《艺术丛编》《神州吉光集》《金石画报》《墨海潮》等多种艺术类杂志都为我们研究近现代中国美术史,提供了重要原始资料。

五、新式书画展销模式

清末民初不少海派书画社团经常组织主题性书画展销活动。这是中国较为早期的书画艺术博览会。展销会对扩大艺术家的知名度和促进艺术品的销售都大有裨益,因此,此种活动模式一出来就被全国各地争相模仿。

彼时的中国,战乱四起,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艺术家们也经常通过书画展销的形式,发起助赈救灾的工作。1917年初,在王震等人的倡议下,题襟馆发起了书画助赈活动,王一亭呼吁:“海内诸大善人、书画家于挥毫之下,同深饥溺之怀,庶几砚田分润,即为馈贫之粮。”当时的上海市民对此积极响应,募集了大笔善款。

海派艺术家在当时不仅注重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开发,而且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水墨有密切关系的邻国日本,成为海派艺术家最为看重的海外市场。海派艺术家经常与日本艺术团体和商业公司合作,开展带有商业目的的国际书画展览会。如1922年4月初“中日联合美术展览”,上海日本人俱乐部展出了当时中日名家作品300余幅。

一个月后,东京紧接着举办了“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陈师曾等人携带吴昌硕、王一亭、齐白石等多位中国名家作品四百余幅与日本艺术家作品一起参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齐白石的作品在这次展览中受到日本藏家的欢迎,全部高价出售。齐白石也因此在国内书画界和艺术品市场迅速走红。

海派艺术家组织和参与的现代化、国际化艺术博览会,不仅促进了艺术家作品的宣传和销售,也为中外艺术思潮的交流开辟了新的通道。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商路往往又是重要的文化交流通道,如汉唐的丝绸之路。海派艺术家作品市场的国际化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以及中国与欧美艺术界的思想交流,为活跃国内艺术思潮,打开国人艺术视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问题与不足

清末民初,由上海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商业环境孕育的“海派”书画市场,使中国书画艺术品脱离传统文人的书房案头,成为可以买卖的艺术商品,流向了当时一些中外富商和中产家庭,促使书画作品贴近生活,推动了传统书画由“文人画”进入“市场画”时代,中国书画市场的现代性初步形成。

吴昌硕晚年的书画在上海销售异常火爆,但是他却没有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经纪人。说到吴昌硕的经纪人,很多人会想到王震。王震作为当时上海的大买办资本家、大慈善家和知名画家,虽然对吴昌硕的作品销售给予了很大帮助,但是只是吴昌硕的弟子和友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画经纪人。反倒是与吴昌硕熟识的清朝遗老遗少、扇庄伙计、酒楼老板,甚至是戏院经理都可以到吴昌硕那购买书画作品,然后再转售获利。吴昌硕晚年在上海通过鬻书卖画,累积了二十多万银圆的巨额财富,但始终没与一家现代化的画廊签订过合作协议。

七、结论

“海派”艺术品市场虽然在清末民初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艺术品市场运转模式,但是一些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经纪人群体,艺术家与画廊之间的现代化契约关系也没有建立。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对商业偏见颇深。中间商在古代称“牙行”,其地位极为低下。经纪人俗称“牙人”,古代文学作品对其负面形象描写较多,其“奸商”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俗语有云:“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书画经纪人到了近现代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和尊重,新式经纪人群体也没有出现,新式的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契约关系还未能建立,艺术家的大部分作品依然是一种自产自销式的封建小农式经营。

袁松年 《人归暮雪时》

这不只是在清末民初,即使在今天,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猜你喜欢
吴昌硕海派书画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为“海派”正名
小小书画廓
用劲刻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海派,一种“变”的渴望及行动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