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沉浸式教学实践及思考

2022-09-06 00:33方小勇廖远志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互联网+游戏教学模式

方小勇 廖远志 甘 浪 黄 樱

当前,“互联网+教育”成为一种潮流。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知识传授与人才培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而“互联网+高等教育”既是“互联网+教育”的体现,又兼具“新工科”“双一流建设”等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内涵。新时代下的“互联网+高等教育”的研究,对于互联网时代高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互联网+”的潮流下,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开始对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学生能够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受到不同思想的冲击。目前,一些大学生呈现出“被动而非主动、消极而非积极、自发而非自主”的学习状态,这也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面临的重大难题。

一、新时代 “互联网+高等教育” 面临的现实问题

当今,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已不可避免地融入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尤其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已经成为一项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教育”实践。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对于“互联网+高等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其中,各大高校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改变,使学生能够通过电脑网页或者手机App 参与学习,但是目前仍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智能移动终端转移学生课堂注意力

在“互联网+高等教育”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智能移动终端进入课堂,接收各种包括网络信息在内的课堂信息,并与教师实现交互。而智能移动终端对高校课堂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具备拍照和搜索功能,可以使学生在不与教师沟通的情况下解决疑问,导致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少。在课堂讨论时,学生也更倾向于通过手机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观点,而不是直接和老师交流,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少。

(二)电脑游戏或其他线上娱乐活动挤压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华东理工大学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留级、退学或受过处分的学生中,超过80%的学生都受到了电脑游戏或其他线上娱乐活动的负面影响[1]。除此之外,越来越多不同形式的App 在慢慢挤压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三)网络文化冲击学生的 “三观”

如今,在大学生接触的各种网络信息中,主流媒体的信息较少,而富人崇拜、高薪崇拜等不良风气充斥网络,使得利益成为越来越多学生学习和就业的驱动力。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学习观,反而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例如,认为成绩比掌握知识重要,奖状比能力本身重要,教师认可比公平竞争重要,就业薪资比职业发展重要,热门就业比专业对口重要,等等。

(四)不统一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随着各种“互联网+ 教育”平台,如云班课、雨课堂、智慧树等的出现,许多高校都开展了信息化教学。但是这些平台各有所长,形式、模式都不相同,与不同课程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不同课程会使用不同的信息化平台,甚至有的课程会使用多个信息化平台,增加了学生在各个平台注册信息、获取信息、反馈信息的工作量,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总体而言,“互联网+高等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具备较多的优势。接下来对沉浸式教学模式展开相关研究,深入探索,以解决相关问题,实现“互联网+”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二、沉浸式教学环境的相关研究

(一)沉浸理论与教学模式

沉浸理论,英文名称为Flow Theory,是由美国米哈里博士在1975年提出的[2]。该理论解释了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3]。将沉浸理论与教学模式相结合,即可打造沉浸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实现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联,既可以指导教学实践,又可以增强教学理论的可操作性。作为沉浸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认为学习是建构意义的过程,通过构建情境可以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更具启发意义的是,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以及二者的联动效应促进教学[4]。

(二)沉浸式教学实践现状

“互联网+高等教育”在新时代有新的形式和内涵。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高等教育造成冲击的背景下,相关学者纷纷进一步挖掘沉浸式教学的理论根基[5]。学者周建平强调教学游戏观的理念,即把教学当作游戏,让教学充满游戏的精神品格[6]。学者刘霞等人基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构建出课堂游戏化教学模型[7]。学者范良辰基于游戏分层设计,以教学设计为切入点,研究RPG(Role-playing game)电子教育游戏设计模式开发,兼顾教育游戏的教育性和游戏性[8]。在20 世纪9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丹尼尔斯等人就申请了题为“计算机游戏教学方法和系统”的发明专利,其中包含了游戏评分算法,会将学生在游戏中的得分存储在得分数据库中以供分析。

综上所述,构建沉浸式教学模式在当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总体来说依然存在考核模式单一等问题。教师应基于沉浸理论,在新时代的客观环境下,构建一种沉浸式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网络课堂能够集中注意力,加强互动,从自发学习转为自主学习。以下是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及实践。

三、新时代下沉浸式教学环境构建实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要从以传授知识为导向,转向以培养具备良好品德的、对国家和党的事业忠诚的人才为导向。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尤其要注重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从而贴近教育实际,提升教育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对时事政治的解读、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解读、对爱国主义的宣讲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帮助学生获得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身份的认同,同时鼓励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唯物辩证的世界观、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及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相关成员提出了基于量化积分制度的游戏角色晋级方案,即对各项教学内容进行量化考核,并且在每次课堂前后对游戏角色的晋级情况进行更新和分析。经过几轮教学实践,该方案获得了大多数学生的好评[9]。

(一)提升教学参与度的多元考核机制

首先,借助腾讯课堂、云班课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将教学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对学生个人和小组分别进行考核。其中,小组评分所占权重更大。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班成员进行分组,每组3—6 人,原则上每组要有班委成员。如表1 所示,该考核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

表1 多元考核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基础不好,不能很好地融入教学互动。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不仅要鼓励其加强预习,还要通过搜集有价值的网络资源、英语歌曲、原声影片等,为学生提供演唱或翻译的机会,从而拓宽学生的成绩提升渠道。

个人考核的大作业是工业工程方向的英语演讲。每个学生有三分钟时间,必须独立搜集资料并撰写英文稿件。教师从稿件的完整度、语法、专业关联性,演讲过程中的脱稿情况、流畅程度、感染力、发音断句、仪态仪表等方面进行加权评分[10]。这样的演讲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展示课堂所学知识,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二)构建在线教学资源库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腾讯课堂上传在线教学资源,包括每堂课的教学回放,以帮助学生强化学习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的“工程”“音乐”“影视”“课件”“口语”“听力”等不同类别的网络资源。从浏览记录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11]。

(三)提高教学互动性的游戏角色晋级方案

为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基于沉浸式教学的游戏角色晋级方案。在方案中设立了不同的级别,明确不同级别晋级所需要的分数,以及不同项目的分数安排。这样一来,教学环节也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

其一,在“游戏”机制的激励作用下,学生能够主动参加互动,与以往在教师的鼓励下被动参加互动,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二,教师利用“一点英语”“全民K 歌”等App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例如,教师通过“一点英语”测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或选定歌曲让学生上传自己演唱的英文歌,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四)加强教学的有效反馈

教师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在课程进行时和完成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教学过程中可以改进的内容,做到了教学相长。除此之外,教师通过班委和课代表反馈的信息,以及调查问卷的结果,也发现了一定的教学问题,获取了有益的教学反馈,这对于改进教学质量有较大帮助。

综上所述,在多轮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升,课堂互动越来越踊跃。在每一轮教学实践结束之后,教师会利用项目经费在班会中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彰。由此得出的经验是,教师要不断强化角色级别的优越性,让学生感受到晋级带来的乐趣,鼓励先进学员,激励后进学员。

猜你喜欢
互联网+游戏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