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内容表达的媒体深度融合探索

2022-09-13 08:31佘振芳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技术创新

摘要:2021年10月,华龙网推出网络新闻专题《你在天堂听到了吗?“一个人”的演出 五个人的乐队》,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该网络新闻专题讲述了中澳人民大爱跨越山海的故事,通过运用AR技术,实现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团聚,扩大了传播力和影响力。本文剖析该作品的创作经验与实现路径,探讨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内容表达的深度融合,实现“1+1>2”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AR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内容表达;媒体深度融合;新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6-0117-03

一、媒体融合走向纵深,技术创新成为坚实支撑

自2014年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媒体融合从最初的试水不断走向纵深。

“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媒体融合提出的要求。技术对媒体融合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无技术,不融合”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推动下,传统媒体日渐意识到,媒体融合已成为掌握网络时代话语权的必由之路。为此,各家传统媒体纷纷成为踊跃的探索者,有的组建新媒体技术团队,有的与外部平台深入合作,抢占新媒体技术的制高点。纵观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新兴技术的运用,贯穿媒体从平台建设到内容生产、分发、传播的全过程,如建立云平台、大数据挖掘、机器人写稿、算法推荐等。

仅从新闻产品的生产角度看,全国两会是最佳的观察窗口。因为有着丰富的新闻素材和极高的关注度,全国两会堪称全国各大媒体比拼的舞台,同时也是新兴技术的最佳“练兵场”。在硬核且相对同质化内容的基础上,形式的创新一度成为新闻报道与传播制胜的关键。比如,同样是策划有关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报道,有的媒体推出动态图解,有的媒体推出互动视频。

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赋能下,全国两会的报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微视频、H5、图表、直播、VR/AR、动画等新形态的媒体产品层出不穷,不断刷新人们的视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央媒,纷纷推出大量创意十足的新闻产品,形成裂变式传播,让时政新闻更加入脑入心。

例如,2017年,人民网运用AR技术推出《“剧透” 2017年全国两会》,产品一经亮相便吸引业界广泛关注,这也是AR技术首次运用于全国两会报道;2018年,新华社推出《AR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福利》。随后几年,运用AR技术打造的新聞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技术与内容的弹性碰撞,为受众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二、好的故事内核,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创新表达

随着AR技术日趋成熟,其具备越来越强的扩展空间表现能力,业界对该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包括全国两会这样的硬新闻报道,其他报道领域也多有涉及。比如,通过AR实现远程同框,解决新闻报道中的某些时间和空间上的难题。

华龙网推出的网络新闻专题《“一个人”的演出 五个人的乐队》,正是通过对AR这一新技术的运用,让看似天马行空的创意真正落地,支撑了内容,实现了完美表达。

2020年初,一条新闻线索打动了华龙网内容生产团队——热爱中国文化的澳大利亚小伙菲利普去世后,他的肝脏、肾脏和眼角膜成功移植给了五名中国患者,挽救了三个人的生命,让两个人重见光明。

这五名受捐者在得知菲利普生前的最大愿望是举办一场音乐会后,素不相识、毫无音乐基础的他们决心为菲利普圆梦,举办一次线下演出。

接到线索后,华龙网内容生产团队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好题材,于是兵分几路前往受捐者的家中,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此外,还联系了菲利普的父母,听他们讲述菲利普生前的点点滴滴。得知菲利普年迈的老父亲将菲利普的头像和名字都文在身上时,团队所有人的眼眶都湿润了,并且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场演出顺利举行。

可正当团队信心满满时,却遭遇了意外打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导致原定演出取消。漫长的等待、受捐者身处各地……演出的举办面临重重困难。

在新冠肺炎疫情总体得到控制后,团队立刻重启项目。在具体策划时,团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让菲利普与五名受捐者同台亮相?但斯人已逝,又如何同台?好在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很多不可能变得可能。

经过多次探讨后,团队最终运用AR虚拟成像技术,让已故的菲利普全息投影“现身”舞台,让同台成真。同时,通过实时视频连线,让大洋彼岸菲利普的父母和儿子实现跨时空团圆。

直播连线时,当菲利普的AR虚拟形象出现在舞台上的那一刻,菲利普的父亲眼中泛着泪光,甚至还用扶眼镜的动作缓解悲伤。

在这个作品中,真人与虚拟形象“同框”的音乐会是实现菲利普愿望的载体,同时也是华龙网内容生产团队讲好这个故事的内核。通过一场音乐会,一场爱和希望的传递、一场跨时空的团圆,均得以实现。

华龙网内容生产团队不仅在直播连线中运用了AR技术,还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巧妙地融入了3D互动舞台,重现演唱会的演出场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演出。

《“一个人”的演出 五个人的乐队》一经推出,便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专题报道在华龙网、“1+41”重庆客户端联盟集群传播,在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台推送,被中国日报网、网易、澳洲新快报等国内外媒体转发,媒体大V自发在海外社交媒体传播,作品全网点击过亿次。此外,央视新闻频道跟进制作了时长约15分钟的专题报道,中国青年报跟进推出了相关深度报道。

在社会反响上,充分激发了正能量。网友纷纷表示“感人至深”“要好好思考一下人生的价值”。并且,报道还带动了更多人关注器官捐献。据中国人体捐献管理中心统计,在音乐会举办后的两天内,仅重庆地区的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就比平日多出近50%。可以说,该作品真正助力了让大爱翻越山海,让生命跨越时空,意义深远。

三、从央媒到地方媒体,善用技术为内容增添色彩

从媒体演进进程看,VR、AR在媒体中的运用是技术发展的必然。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媒介成为符码的载体充斥于现代社会,人们又依赖媒体去感知世界,媒体制造的‘超真实取代了真实的状态”[1]。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迭代,VR、AR与新闻报道的结合,验证了让·鲍德里亚的这一观点。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指出,一切媒介的进化趋势都是复制真实世界的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一些媒介和真实的传播环境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和谐一致[2]。基于这一观点,从媒介史发展角度看,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提升了人对真实世界的“复制程度”,那么通过VR、AR的交互,让用户深度沉浸并产生临场感,则实现了新闻有限叙事空间与无限网络空间的深度融合[3]。

伴随现代视频采编技术、后期制作技术和播出、传输技术的发展,VR、AR等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娴熟,给予受众越来越直观的体验,催生出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如今,许多媒体着力探索将VR、AR技术深度运用到各类新闻产品中。

中央级媒体利用技术和资源优势,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央媒的带动下,各级媒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四川在线推出了《AR动新闻》栏目,成都车展、九寨沟地震题材均有涉猎;华西都市报通过应用二维码,将视频、音频与报纸链接,实现多维传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腾讯QQ推出“AR科技看两会”,在旗下重点纸媒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商报推送AR新闻,为受众提供立体化的两会报道。

上述新闻产品中运用AR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受众的互动体验,为报道添彩增色。《“一个人”的演出 五个人的乐队》对AR技术的运用,则是期望通过一个“菲利普”与五个“菲利普”穿越时空的交集,实现主人公的生前愿望,让其家人不留遗憾,重点突出了新闻的人文关怀,延展了作品内容的深度。

四、提升新媒體技术水平,地方媒体可“借船出海”

成熟的技术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地方媒体发展起步较晚,对新技术的运用不够重视且基础薄弱,往往不具备较高水平。

如何提升新媒体技术水平?首先应树立“技术驱动”理念。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媒体从业人员应充分认识技术的支撑作用。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真正重视技术人员、培育技术人员;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充分体现技术的重要性,打造技术团队,设置技术部门,创造良好氛围。

为加快媒体融合脚步,多数地方媒体采取一次性购买技术服务的方式进行技术升级。这种方式的核心问题在于,后续技术迭代很难得到有效保障,而且由于自身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难以保障新技术的高效运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4]。

媒体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技术领先的服务商或互联网平台展开深度合作,实现“借船出海”。在这方面,无论是央媒还是地方媒体,都已有经验可以借鉴。例如,新华社与科大讯飞联合成立了“新华讯飞智媒体实验室”,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运用;央视在打造“央视频”时,与腾讯展开深度合作,引入其先进技术;四川广电则与百度合作,高效整合183个区县融媒体中心的内容资源,在媒体内容的策、采、编、发全环节,开放百度AI技术与大数据能力,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五、内容仍是根本,应坚持内容和技术的二元驱动

精彩纷呈的新技术,使传媒生态发生改变,从央媒到地方媒体的各项战略布局,无一不彰显着技术的重要性。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体必须关注新技术、了解新技术、研究新技术、运用新技术,搭上技术的快车。

但不论技术如何发展,媒体都应牢记一点,内容生产始终是媒体的根本属性,“内容为王”永不过时。也就是说,不论新技术如何涌现,媒体首先要做的,依旧是深挖内容,让新闻报道更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

以《“一个人”的演出 五个人的乐队》为例。这个故事此前已被多家媒体报道,只不过大部分报道仅停留在较浅层次上。多年的职业敏感和对新闻的追求,让华龙网内容生产团队在得到线索后便致力于发掘该选题的深度,并从中提炼出两层重要意义。

第一层意义:当一个人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却选择把生的火苗留在人间,点燃另一个徘徊在命运垂危之际的鲜活生命。这一坚定的抉择,既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赤诚大义,又是一份有力回应生命意义之问的答卷。器官捐献是爱与希望的接续传递,是高尚价值观的有力彰显。但近年来,关于器官捐献题材的重磅新闻策划并不多,是值得主流媒体关注的社会现实题材。

第二层意义:菲利普是重庆市首位涉外器官捐献者。一名热爱中国文化的澳大利亚青年跨国捐献器官,中国受捐者又想为捐献者圆梦。从一个“菲利普”到五个“菲利普”,生命的延续跨越了国界,这不只是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诠释,更是跨越山海的友谊,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芒。

不仅如此,华龙网内容生产团队通过深入采访,还了解到乐队成员背后的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五个人组建了一个微信群,时刻关心着彼此的身体状况。演出结束后,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因为他们的身体里住着同一个人——菲利普。

作为五个“菲利普”之一的外科医生伍俊,不止一次对记者表示,“只要有需要,我们随时愿意站上舞台,让菲利普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也呼吁更多人参与到器官捐献事业中”。他还说,自己离世后,也愿意将遗体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我也想像菲利普一样,用这种方式去帮助更多人”。

正是通过对故事的深度挖掘和对主题的提炼升华,才让这个网络新闻专题虽有新技术的加持,但不囿于技术、不流于形式,有了打动人心、引发受众情感共鸣的厚重力量。

因此,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程中,媒体要避免对新技术、新要素的简单叠加,要坚持内容和技术的二元驱动,因为最重要的始终是优质内容本身,技术永远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面对新形势,地方媒体要遵循媒体深度融合的内在规律,深植创新基因,在用好新技术的同时,深入基层,聚焦社会和人性的闪光点,挖掘出更多具有独创性、稀缺性的内容。通过内容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打造独一无二的新媒体精品,进而提升主流媒体新闻产品的供给能力,发挥党媒的舆论引导能力,体现正能量的媒体价值。简言之,只有坚持“内容为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六、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是地方媒体的职责,也是时代和人民赋予其的重任。

通过策划制作《“一个人”的演出 五个人的乐队》,华龙网内容生产团队不仅锤炼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探索了技术创新与内容表达的深度融合,而且对“四全”媒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主流媒体融合创新、讲好故事更有底气、有信心。

参考文献:

[1] 鲍德里亚.仿真与拟像[M]//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329.

[2] 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

[3] 张文挺.基于AR、VR的新媒体技术在新闻报道传播领域的影响研究[J].科技风,2019(22):79.

[4] 郭全中.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实现[J].中国记者,2020(9):74-76.

作者简介?佘振芳,硕士,助理记者,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新媒体技术技术创新
利用新的广电媒体技术带动广电事业发展
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应用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