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式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金课”建设中的应用

2022-09-16 02:07冉茂成胡露月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金课试题实验组

冉茂成,杨 懿,胡露月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7)

“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就是要求学生做到深入性、批判性、发现性学习,教学设计首要原则是学生主体性原则[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2]。人体解剖学课程知识量大、基础性强、应用性广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注重过程中长期性自主学习,在“广种”“精耕”中取得突破和收获。近年来,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引导式教学法,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引导、科学思维的训练与培育,广泛、深入地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我们对近3年的实践和相关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具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2017年,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11~12班;2018年,2017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4~5班;2019年,2018级口腔医学专业1~2班。2019级为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在全专业中推广。

对照组:专业、年级、学时、大纲均相同的其余教学班级。各年级学生均为按录取专业随机编班,教研室随机给授课教师分派教学任务。学前基础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0.05)。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理论讲授、实验观察、课堂讨论与抽问、课外开放实验室等教学方法。

实验组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均采用精细化设计的引导式教学法,主要步骤是:(1)目标确定。按教学大纲,课前将课程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单元目标,单元目标由各个章节目标综合而成。按单元完整地将目标呈现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应该达到什么目标”。目标内容体现认识、理解、观察、比较、记忆、综合、应用、拓展等多个层次。(2)任务布置。按教学进度以问题形式设计好任务,至少提前1天在线上发布,要求学生作“泛读”式预习。任务内容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教材“内”到教材“外”。(3)课堂精讲。理论课在每节课(40分钟)的前30分钟,对当堂课的内容框架、逻辑关系、内容要点、重点和难点作精讲;后10分钟,提出目标和任务中的问题,学生思考与讨论,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师生互动与问答。每次课结束前的3~5分钟,内容小结。(4)实验观察。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实物标本、模型均按小组准备,保证每个学生均能很好地观察辨认。教师用三分之一的时间示教、示范、提示,学生用近三分之二的时间观察辨认。教师巡回指导、答疑。最后留5~10分钟对学生进行抽查、小结。课外开放实验室与对照组相同。(5)任务管理。分为学生自我检测管理和教师检测评价两个部分。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结束后第一周,学生按单元目标任务进行回顾性自测,组织统一的纸质笔答测试。命题内容体现基本重点、难点;客观、主观试题结合;记忆、理解、应用相结合;标准答案试题与无标准答案试题结合。试题难度、饱和度按优秀学生合格标准设计。学生干部组织测试,开卷、自主、笔答、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占用正常授课时间)。答案与评分标准由学生集体讨论、教师把关完成;学生相互交叉阅卷(非标准答案试题由教师评阅),得出成绩;学生按评分标准进行自我修改;答卷(含批阅痕迹、修改痕迹)由学生保存;教师对错误率高的试题集中讲解。结合单元纸质测试,适当开展线上测试。(6)资源优化。教师精选学习资源;撰写学习指南、解剖类的科普散文、诗歌及顺口溜;编写填图练习册;录制微课和视频课。各类线上资源通过线上发布。(7)知识拓展。要求学生结合平时和测试中反映出的问题,利用各种资源,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升华、提高、拓展。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回复。(8)精要串讲。结课前,对课程中的疑点、难点作1~2次串讲,每次时间在30~40分钟,录制串讲视频,供有需要的学生学习。(9)个别辅导。在教学过程中,从观察、抽问、检测等各个环节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实行“一对一”式辅导。

二、结 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平时成绩分值相同,实验组的各类测试成绩按一定权重折合后计入总评成绩;对照组的平时成绩按传统方法计取。课程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组和对照组用同一套题,分值与权重完全相同。按教考分离原则,实验组主讲和任课老师不参与组题或命题。排除平时成绩可能在两组间带来的差异,现只就期末理论成绩(总分100分)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见表1)。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P<0.05,表明有显著性差异。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对比

三、讨 论

解剖学课程中涉及的人体结构多、记忆量大。在教学中采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式教学,尽可能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学生进行探究性、发现性学习,是让课程具有挑战度的一种有效方式[3]。目标引领、任务驱使、问题导向、注重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因材施教是该项教学改革的几个关键所在。

(一)遵循记忆规律。

经过周密设计和组织的引导式教学体现了记忆周期规律,学生通过反复、长期的刺激、练习、加强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固化,达成长时记忆。

(二)坚持目标导向。

目标是学习的指向性前提,是“应该学到些什么”;任务是需要完成的具体内容,是“需要完成什么”;方法是效率最大化的钥匙,是“怎么做得更好”。就课程教学而言,目标有课程总体目标、单元目标、章节目标、知识点目标等,同时要将目标任务化、具体化,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具体导向和指南。

(三)促进能力发展。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我需要知道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问题难易度能递进性地呈现;同时,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但也不能让问题久拖不决或悬而未决。

(四)养成思维习惯。

教师加强学习思维与方法引导。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应有真切的体验。学生学习情感体验,教师要注意对负面体验加以及时正面引导,让学生有满足感、成就感。

(五)达成全脑刺激。

不同信息对大脑皮质不同功能区[1]的交替刺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首先是文字信息符号与结构形态、位置的对应识别与链接;其次是形态结构的多维构建:平面图形与立体空间信息、单一结构与局部结构、实物标本与活体结构、结构形态与功能、形态与临床应用、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中外文文献之间(含专业英语词汇与应用)的过渡与链接;第三是文字信息表达的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第四是多种信息的有机联系、内在统一、交汇融合。解剖学教学中的语言,可以吸取解剖学发展史中的经典史料、古典文学尤其是古诗词文化名句名段、名医名师的医德典故、生活中的遗闻轶事等精华,而让其变得无比生动,相映成趣。应用时,旁征博引,巧妙自然而不是故弄玄虚,信手拈来而不显刻意呆板。形象思维、空间想像的学习能力培养,可以借助简笔绘图、动画、视频,多维动态、立体化演示与层次化展示来实现。学生在文字、图形、实物、活体、声光中达到全脑刺激。

四、结 论

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式教学法,是集成PBL[4]、CBL[5]、翻转课堂、对分课堂[6]、探究式教学法的精华之所在,教师易于组织,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学习监控全程化、学生学习自主化。教师必须发扬潜心教学、精心育人的奉献精神[7],提升自身的多种能力,发扬求精求细的“工匠精神”,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全力打造“金课”。

猜你喜欢
金课试题实验组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