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视点·观点:女排精神融入“四史”教育的内涵、价值及路径*

2022-09-19 03:20徐雪芹徐宏远
克拉玛依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四史中国女排女排

徐雪芹 徐宏远

(1.云南师范大学;2.昆明市社会科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清醒剂、营养剂,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推进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1]只有充分汲取“四史”的精神力量,才能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2]2021年,全国上下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一时代主题,掀起了“四史”学习的热潮,并进入了持之以恒的学习常态。女排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精神,是激励国人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催化剂,理应成为“四史”学习教育的典型素材,不但有利于助推体育强国的发展和增强民族自信心,还能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营造重视体育文化的氛围。

一、选题热点:三个时点的选取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掀起“四史”学习教育的热潮

以史为鉴,发挥历史“咨政育人”的功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多次对“四史”学习教育提出明确要求。随后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3]。针对“四史”教育,各地聚焦区域特色,掀起“四史”学习教育的热潮。而女排精神作为“四史”学习教育的内容之一,被广泛宣传学习,频繁出现在各类红色教育活动中。

(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学习研究中国女排精神正当其时

继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来,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一直是“四史”学习教育之中的重要环节[4]。而女排精神作为伟大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越时代的力量,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当下,面临多元文化的社会思潮冲击,对女排精神的学习研究正当其时,是学习教育的需要、是继续振奋人民精神的需要。

(三)中国女排夺冠40 周年以来,“一影一书”见证中国女排精神

1981 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冠,距今已有40 余年。40 余年的逆袭奋斗、艰苦卓绝史,通过2020年9 月25 日上映的电影《夺冠》和9 月29 日推出的新书《中国女排:一种精神的成长史》,“一影一书”把女排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夺冠》记录了中国女排近40 年的风雨征程,讲述了几代中国女排的奋斗历程以及历经浮沉不屈不挠、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故事,重现了振奋几代国人的女排精神。新书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女排近70 年的历史脉络,并体会到中国女排的拼劲、韧劲、干劲和闯劲。“一影一书”见证了中国女排的发展史和中国女排精神,也是“四史”教育最直观、最时效、最鲜活的素材,让人们身临其境了解那代人走过的峥嵘岁月和艰难历程,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四)2022 年北京冬奥会,学习女排精神恰逢其势

2022 年2 月,北京冬奥会胜利举办,各体育部门、体育科学学院、奥运军团等深入学习女排精神,对运动员进行心灵的洗礼、思想的升华,增强信念,树立团队意识,不但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还激发出了奥运健儿奋斗拼搏的潜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做有担当、有作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体育人,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中国女排是备受国人关注的团队,不仅源于这支队伍辉煌的成绩,而且源于中国女排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是冠军的代名词,国人对中国女排的喜爱已远远超出体育的范畴,是精神的寄托,情感的共鸣。无论中国女排辉煌或低谷,国人对球队投入的热情和关注丝毫没有减弱。

二、聚焦视点:两个关系的分析

(一)女排精神与“四史”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关系

任何精神都是在特殊背景下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才得以产生,女排精神也不例外。中国女排在1981 年至1986 年连续取得“五连冠”的战绩,在极度艰苦的训练和比赛中体现出精湛的技战术和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被称之为“女排精神”,并广为传颂。

由图1 可知,中国女排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漫长过程[5]。中国女排的发展史属于“四史”的其中一段,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国女排与“四史”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时间上的重叠,女排精神的产生背景始于新中国初期,真正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影响延续于社会主义发展中,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砥砺前行,女排精神是历史的、动态的、长期积累的结晶,具有超越时空的精神传承特性。从发展历程来看,女排精神与“四史”的历史发展脉络有发展规律上的相似性。女排精神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白银一代到黄金一代、从郴州到亚洲、从亚洲到世界的飞跃,而近现代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社会主义发展从创立、曲折、发展到完善,到中国引领世界潮流。综上,女排精神与“四史”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时空上的叠加性、发展脉络的趋向性。在现实中,女排精神与改革开放同行,与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伟大征程同轨,与“四史”紧密相关,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的特性,有其特殊的时代境遇和价值内涵。

图1 中国女排与“四史”的整体发展趋势

(二)女排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党的精神谱系实质上就是党的精神传承的历史,由一根根红线将各具特色的精神串联成鲜活生动的历史链条。精神谱系是一个系统整体,具有一脉相承、交融互通的共同特质,但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精神各有其内涵和特质[6]。从表1 可知,女排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与谱系下其它各种精神互相关联。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涵与女排精神中“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永攀高峰”的内涵逐字逐句分解,其内涵不仅仅是关联而是内在精神实质统一。与女排精神内涵有强相关的精神内涵表现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具有一脉相承性;高相关的表现为融洽无间,息息相关,具有系统性;中相关的表现为辅车相依,各有侧重,具有时代性和多样性。从中体现出精神谱系同根连枝、一脉相承的特性,没有一种精神是独立存在的。纵观各时段的精神内涵,贯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主线是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需要通过具体实践来实现,而精神谱系中的内涵就是长期的历史实践产物,是通过高度凝练和概括得出的。

表1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涵解读

三、论点剖析:三个融入层面的解析

(一)内涵层面

通过深入分析女排精神的实质内涵,可以看到女排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一脉相通,息息相关,高度契合。永不言弃是女排自我革命的真实写照,艰苦奋斗是女排独立自主的风骨,团结协作是女排严字当头的秉赋,勇于创新是女排与时俱进的风貌,这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内涵。

1.永不言弃:自我革命精神

可以失败,但不能放弃;可以达不到目标,但不能没有追求;只要球不落地,永不放弃;只要还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这就是女排永不言弃的精神。郎平说:“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7]。即使穷途末路,也无所畏惧,坚持到底。在40年的摸爬滚打中,女排队员在变、教练在变、技术和战术也在变,社会在变、世界在变,但女排精神历久弥新。女排经历了几度低谷又迎来高峰,在困境下不言败,不服输,即使在东京面临无缘八强之时,对战意大利和阿根廷也赛出永不言弃的精神风貌。跟中国共产党面临困难时一样,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和化解新的矛盾。

2.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的风骨

从漳州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可以看到,女排曾经训练的“竹棚馆”是用几万支毛竹搭建而成,训练场地是坚硬的“三合土”,正是简陋而寒酸的训练基地造就了中国女排艰苦奋斗的训练风气,“竹棚馆”里,女排姑娘们滚一身泥,磨几层皮、血肉模糊是经常的事情。“三不怕”(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和“五过硬”(思想、身体、技术、训练、比赛)的训练原则造就了意志顽强、艰苦卓绝、作风过硬的队伍。女排精神的“五过硬”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五过硬”(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形式相同,内涵相通,只有自身过硬、实力过强,才能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中国女排的艰苦奋斗,体现的是独立自主的风骨,无论是身处简陋寒酸的竹棚训练馆,还是身居现今全方位后勤保障的现代化训练馆,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一脉相承,代代相传。

3.团结协作:严字当头的秉赋

排球作为集体项目,在技战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团队之间完美且默契的配合是取胜的关键。正如郎平所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中国女排不分主力和替补,只有首发与非首发;队里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8]。郎平指导的话从源头上切断了队员之间的个人主义,把团结精神融入队员的生活、训练、比赛、荣誉和逆境中。在“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下,以“严”字当先,“实”字当头,严格自律、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和先进的科学指导,练出了团结、战斗力、凝聚力,练出了体育梦、中国梦。“严”字下面出成绩,任何组织和团队都需要严管、严抓、严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并取得革命胜利和事业的成功,靠的也是严密的党组织、严明的纪律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4.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风貌

中国女排历时40 余年仍能处于世界强队之列,这与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关系。一是技战术的革新。70 年代,中国女排创新运用“单脚背飞”,成为“快变结合”的战术典范,并采用上手平球技术,给世界上采用低姿势发球的球队带来较大的威胁,随后建立了“全面、高度和快速”技战术体系,并于2016 年里约奥运会上通过快速化与高大化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来弥补女排身高特征带来的移动缓慢问题[9]。二是创建大国家队新模式。大国家队创新理念由郎平提出,即增加集训队员人数,意在营造团队训练氛围,让队员明白不进则退的道理,给队员无形的竞争和压力,从而激发内心最大的训练潜能;同时让更多的球员加入国家队训练,提高参加世界大赛的水平,为后备人才的选拔奠定基础。三是管理的创新。通过组建复合型国际化教练团队,将技术特点不相同的球员,分给不同的助教带队专项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练团队的集体智慧和经验,使训练更科学、更高效。通过科学管理,建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选拔机制,以此优化队伍结构,凝聚队伍活力。

(二)价值层面

1.历史价值

1981 年,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上,以七战全胜获得了冠军,实现了中国“三大球”在世界三大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此后,“竹棚精神”变成了响彻大江南北的“女排精神”。1986 年,女排创造了“五连冠”的战绩,让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女排精神成为中国奋力追赶世界的精神力量,激励国人投身现代化建设,奏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女排精神是一种永不言败、团结拼搏、奋勇争先、为国争光的精神,成为几代人的价值标签、精神寄托、集体记忆。无论是40 年前,还是今天,女排精神都担负起“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使命,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向世界展示独特的中国魅力。女排精神不仅是体育精神史的写照,更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历史瑰宝,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史”教育难能可贵的历史素材[10]。

2.时代价值

女排精神与时俱进,影响每个时代的中国人。从夺冠至今,中国“女排精神”一直都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女排精神不仅仅属于中国竞技体育,它更属于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特别是当前,奋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更需要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化育人。女排精神蕴含了丰富的育人内涵,对培育当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价值,女排精神是“四史”教育中爱国主义情怀、团结拼搏风貌重塑的鲜活教材,通过女排比赛的回顾,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品质、精神、人格魅力,具有特殊的教育激励作用和榜样示范效能。对女排精神的深入学习,不仅能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艰辛,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凝聚起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思想共识和强大合力。祖国至上、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为当代青年培育爱国情感和民族力量,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11]。同时,以女排精神为榜样,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品质,扭转当代“三无体育”(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现状,有助于培养青年人吃苦耐劳、同心协力的集体意识和不断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4.文化价值

女排精神已内化为一种民族与时代的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催化剂,它由身体运动文化、排球项目文化、团队建设文化等共同交织孕育而成。女排精神是我国体育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面旗帜,作为一项民族文化遗产与精神资源,需要深层发掘其潜在的文化效力,传承与保护女排精神[9]。当下,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提升我国体育文化氛围及体育文化软实力:在宣讲专题中讲好中国女排故事,在文学纪实和实物展示中举办女排精神体育文化展,大力建设体育文化场馆,身临其境感受女排精神和体育文化的魅力,从而不断促进中国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

(三)路径层面

教育的真正价值是精神传递,教育承载着“价值”,凝聚着精神,体现着人性。中国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强国的内涵不仅有深度、宽度、高度,更有包容度。在新时代,女排精神通过“人”“地”“科”层层推进传递女排精神。挖掘以“人”为主体的内涵高度,实现宣传的大众普及;探索“地”的多元展示,实现宣传的情感共鸣;借助“科”的推动,实现宣传的榜样效应。

1.以“人”为主体,挖掘内涵高度,强化价值导向

荣誉的背后,是一批人经过无数次完美配合、团结协作的历练。女排夺冠,是运动员、教练员、营养师、体能师、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集体辛苦的结晶。在弘扬女排精神时,应以“人”为主体,对“女排精神”中不同的工作角色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层挖掘,并进行精准弘扬和传承,扩大学习群体。对运动员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给予高度肯定,对教练员临危不乱、足智多谋、具有国际化的视野点赞,对后勤保障队无微不至、兢兢业业、全力以赴的敬业精神高度认可。不同的赛场,大家都在拼,只是拼的方式不一样,追求的结果都一样,这就是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的集中体现和高度统一。

2.以“地”为资源,丰富展示角度,增强情感共识

继“五连冠”后,为弘扬女排精神,增强国人民族力量,各地结合实际,利用现有资源,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精神化身”。女排训练基地陆续建立了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漳州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郝洲体训基地参观游览点,各文化领域不断推出陶瓷画《中国姑娘》、《中国女排获第3届世界杯冠军》J76纪念邮票、女排精神体育文化展、国家荣誉—中国女排精神展、中粮福临门“福将计划”等活动,各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女排精神的书籍、报刊、海报、连环画等。以上各具形态的展示内容,以“地”为资源,从训练基地、文化基地、理论基地三个层面吸取女排精神的实质内涵,通过对女排精神的实物展示、活动体验、历史回顾等,丰富女排精神的展示角度,增强人们的情感共识,让其身临其境,感受中国女排的伟大力量。

3.以“科”为助力,拓展媒介广度,深化榜样作用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代替图文并茂的报纸和播放广播的收音机,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快速的信息。“四史”教育应借助科学技术的手段,有效弘扬女排精神。电影《夺冠》无疑是最好的宣传,影片中演员完美地体现出女排运动员夺冠的艰辛和教练员台下辛勤的付出,首播两天之内票房突破一亿元。网络媒介强大的传播力,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牵引力和辐射力。新时代,应以“科”为助力,通过拓展媒介广度,将女排精神融入到“四史”教育的专题内容中。例如,将微党课“女排精神”、女排精神专题片、训练比赛的专辑、社会公益专辑、电子图书等,通过网络平台联合联动,信息交叉共享,推送新媒体平台,面向全体网民传播,进行女排精神的榜样教育宣传。

通过“四史”教育对各行各业的群体进行女排精神的弘扬和宣传,有着特殊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新时代,女排精神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高效载体,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准确理解并大力弘扬女排精神,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四史中国女排女排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红楼女排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壮哉,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