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2022-09-20 05:33苏利平
幸福家庭 2022年6期
关键词:趣味性教学效果情感

■文/苏利平

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幼儿传递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交流意愿,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合理恰当地运用教学语言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接下来,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幼儿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一、教学语言对幼儿的影响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是幼儿学习其他领域知识的基础,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其教学语言对幼儿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影响幼儿的语言学习。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重复性、跳跃性和情景性的特点,幼儿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会逐渐积累词汇、习得语言。教师是除了家长以外和幼儿接触时间最长、沟通频率最高的人,对幼儿的语言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二,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都喜欢有趣的事物,教师采用充满趣味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带领幼儿学习儿歌《数鸭子》时,一位教师对幼儿说:“来,大家一起学《数鸭子》!”而另一位教师则是这样对幼儿说:“小朋友们,前边来了一群可爱的小鸭子,它们走路时一摇一摆的样子真有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只可爱的小鸭子吧!”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后者的趣味性更强,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第三,影响幼儿学习的信心。幼儿的向师性很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幼儿多次尝试仍无法得出正确答案时,有的教师可能会对幼儿说:“我讲过很多次了,你怎么还不明白!”而有的教师则会对幼儿说:“没关系,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并耐心地引导幼儿寻找答案。我们可以看出,前者会降低幼儿的信心,让幼儿恐惧学习且不敢提问题;而后者则可以增强幼儿学习的信心,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

第四,影响幼儿的交流意愿。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究欲,喜欢问为什么。教师积极的回应能增强幼儿的交流意愿,激发幼儿的探究欲,促使幼儿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对幼儿未来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语言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不重视教学语言对幼儿的影响。部分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在幼儿提出疑问时也没有给予幼儿积极的回应,从而忽视了幼儿的探究意愿,不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第二,没有有效运用教学语言。部分教师没有有效运用教学语言,因而难以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幼儿乱跑乱跳或尝试一些较为危险的行为时,部分教师会立刻制止道:“我告诉过你们不能这样做,这样很危险!”这种命令式的语言虽然可以阻止幼儿尝试相应的行为,但没有告诉幼儿该行为产生危险的原因。所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幼儿后续可能还会尝试类似的行为。又如,角色扮演游戏可以很好地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但在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不注重运用副语言,没有搭配与角色有关的声音、动作、表情等,无法让幼儿代入游戏情境,因而游戏效果不佳。

第三,教学过程缺乏充分互动。与师幼一问一答不同,充分互动需要师幼对话的内容达成有效对接、情感发生共鸣。例如,有的幼儿会好奇地问教师:“老师,为什么到了夏天树叶就绿了,到了冬天树叶就落了呢?”这时,部分教师会对幼儿说:“一直都是这样啊,这是自然现象。”而不是给出科学合理且充满趣味性的答案,难以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

三、幼儿教育中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表现

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的多样性、情感的丰富性、内容的趣味性、表达方式的灵活性和对话过程的激励性五个方面。

第一,语言要素的多样性。语言要素的多样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音要有高低、抑扬顿挫,方便幼儿理解语义;词汇要多,多用形容词使对象更加生动立体,如“红红的苹果、绿绿的小草、花间飞舞的蝴蝶”等;语法要正确,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要尽量齐全,确保幼儿能明白具体内容。语言要素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和事物的名称丰富且具体,教师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语言,可以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表达,引导幼儿不断扩展句子,让幼儿的表述更加丰富和具体。例如,在形容自己的妈妈时,有的幼儿会说:“我的妈妈很漂亮。”对此,教师可以问幼儿:“你的妈妈哪儿最漂亮啊?”引导幼儿说得更具体和详细一些,如“妈妈的头发很漂亮,长长的”“妈妈的眼睛很漂亮,大大的”等。对比前后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合理运用教学语言可以使幼儿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

第二,情感的丰富性。情感是可以传递的,例如,班上的一名幼儿哭了,其他幼儿可能也会跟着哭,这种情况在小班幼儿刚入园时很常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情感热烈的语言去描述某一事物,会让幼儿产生相应的感受。

情感的丰富性是通过词汇、语调、语速、副语言等表达出来的。例如,在幼儿做了某件事后,教师欣慰的笑容、肯定的目光等都会让幼儿产生积极情绪,进而将其定义为“这种行为老师很喜欢”,并在后续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反复出现该行为。

情感的丰富性也体现在幼儿的阅读教学中,即教师根据书中角色来转换语调和情绪。例如,在朗读“可恶的小猪,我要吃掉你们”时,教师可以压低嗓音表现出大灰狼的凶恶;在朗读“哎呀,大灰狼来了,我们快逃啊”时,教师可以搭配紧张的表情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自主代入故事情境,让幼儿产生恐惧心理的同时又为小猪捏把汗。

情感的丰富性也体现在对人物的评价上。例如,在评价雷锋时,教师可以说“雷锋是位好战士,他做好事不留名”。在听到这样的评价时,幼儿自然而然地会在头脑中对雷锋产生好的印象,主动将其与积极情感对接起来,并以雷锋为学习的榜样。

第三,内容的趣味性。幼儿学习知识和技能是以兴趣为前提的,他们会主动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趣味性很强的语言,让幼儿产生“试一试、说一说、摸一摸”的想法,以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儿歌容易记忆且节奏感很强,深受幼儿的喜爱。教师可以将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相关要求创编成儿歌,如“洗手手,吃饭饭,健健康康来做伴”“爱劳动,爱学习;做好事,要积极”等,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也体现在对角色的塑造上,例如,在带领幼儿了解各种小动物的叫声时,教师可以说“小猫小猫喵喵喵,小狗小狗汪汪汪,小猪小猪哼哼哼”,这种充满趣味性的语言能加深幼儿的印象,让幼儿很快记住不同动物的叫声。

第四,表达方式的灵活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增加幼儿的词汇量,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幼儿因不遵守游戏规则而险些发生安全事故时,教师可以对幼儿说:“这样做多危险啊,以后可要注意啊,快让老师看看伤没伤到。”这样既能让幼儿知道刚才的行为不可取,又能让幼儿产生被关怀的感觉,比直接呵斥的效果要好很多。

表达方式的灵活性也表现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语言,例如,在舞蹈课上,教师可以对幼儿说:“我们跳,我们跑,我们转转转!”用节奏感很强的语言感染幼儿,促使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对幼儿说:“我看到了火红的太阳、蓝蓝的天空、绿绿的树木和白白的沙滩!”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幼儿展开想象进行绘画;在体能课上,教师可以对幼儿说:“我们是小兔子,跑一跑、跳一跳,跳!跳!跳!”用活泼生动的语言调动幼儿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第五,对话过程的激励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加深幼儿对某一事物的印象,促使幼儿多次重复该行为直至形成习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激励幼儿时要有具体内容,如“画得真棒,颜色搭配得很好”“做得很好,小手洗得好干净”等,让幼儿知道哪里做得好、做得好的标准是什么。教师也可以使用激励性语言指点幼儿,让幼儿学到更多知识与技能,如“你这个小泥人捏得很好,如果能够将头和身子的比例再调一调就更好了”。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幼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语言的运用,并采用丰富多样的语言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语言,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从而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趣味性教学效果情感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