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微信贷的文献综述

2022-09-20 07:42朱佳鑫
中国市场 2022年26期
关键词:商业性公益性信贷

朱佳鑫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1 引言

小微信贷(micro-credit)在农村金融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国际公认的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小微信贷以脱贫促发展为宗旨,为贫困户等小微经济体提供小额度的信贷服务新模式。其目的是帮助被正规金融体系排斥在外的小微经济体重新获得金融服务,通过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金融产品,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实现减贫目标。在扶贫道路上,我国走出了一条极具创新的扶贫模式——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小额信贷是扶贫工作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实践证明,扶贫小额信贷是专为贫困人群定制的“政府操心、银行放心、百姓称心”的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特惠产品”,极大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本文旨在梳理小微信贷成果脉络,找出其演进方向,从而为后精准扶贫时代。由公益性小微信贷向商业性小微信贷转型提供决策依据。

2 小微信贷的相关文献综述

2.1 关于小微信贷的界定

小微信贷为解决贫困问题而生,因此早期关于小微信贷的定义往往从扶贫角度描述。“中国小微信贷之父”杜晓山认为,小微信贷是指“专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

李明贤等人也认为小微信贷主要强调向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提供小规模金融服务。

此时,小微信贷虽被定义为一种金融活动,但其涉及对象仅限于贫困人群。随着时间推移,小微信贷在全球不断被实践被推广,其包含的对象涵盖了所有无担保群体。如焦瑾璞等指出,小微信贷为被正规金融体系排斥在外的客户提供小额度的金融服务。由此看来,小微信贷的内涵在不断变化。

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即使是最富裕的地区,也会有相对贫困的产业和人群。小微信贷的目标是减贫,因此从宏观层面上讲,小微信贷不应局限在绝对贫困的群体中,而要立足于整个经济社会的相对平均水平的贫困群体。

2.2 关于小微信贷的主体

2.2.1 银行

银行是小微信贷主体的一大重要支柱,其凭借自身特点,在开展小微信贷业务时表现出独特优势:广泛的分支机构和销售终端使其在服务范围和服务人群的广度上得到强化;银行在技术和创新方面的投资,使金融产品更加丰富等。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展小微信贷业务并非由利润最大化目标驱动,而是不得已而为之之事。

因此,在发展小微信贷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局限性,如过分追求财务目标从而影响社会目标;在服务对象上,很难触及贫困和偏远地区的人群;金融产品往往不能满足穷人的需求等。

2.2.2 非政府组织(NGO)

非政府组织(NGO)是小微信贷的创始者,弥补了银行拒绝服务收入低的人群空缺。从数量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小微信贷机构大多数都是非政府组织的,历经多年发展,非政府组织呈现出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多方联动筹集资金。NGO的生存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获得充足可靠的外部资源是NGO扶贫事业的首要条件。NGO通过与政府、企业及其他NGO主体合作,多方联动,协调资源,共同致力于扶贫事业。

第二,关注个体能力。贫困人口往往缺乏相应的融资渠道、技能和合适的经营项目。因此,提升个体发展能力成为NGO开展有效扶贫的重要内容。

尽管NGO是开创小微信贷的前锋,但它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方面的限制:它们通常过于依赖捐赠。NGO往往不能合法动员客户储蓄,储蓄职能仅限于银行和受监管的其他中介机构。

2.2.3 民间草根金融信贷

民间草根金融比正规金融更具活力,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在信息不对称下,民间草根金融能够更好地识别出具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和贫困人群。其二,较高利率使得贫困群体将资金用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否则将无法盈利。其三,民间草根金融投资对象决定了其将会面临较高的违约风险,为了提高资金回收率,民间金融更加关注借款资金使用途径。民间草根金融信贷的缺点在于:民间资金不受监管,趋利性很强,具有较高的投机性,容易引发违法的风险;缺乏透明化和规范化,容易引发诈骗事件从而形成社会群体事件,威胁社会稳定。这也是高利贷和洗钱的多发地,严重干扰社会秩序。如何利用民间草根金融,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化和透明化是当前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关于小微信贷的减贫效果

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小微信贷的减贫效果进行大量研究,但对于研究结论尚存在争议。支持者认为小微信贷缓解了市场失灵,提高了借款人的福利;反对者认为小微信贷会加深贫困程度,进一步剥削穷人的利益;甚至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小微信贷对减贫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学者们对小微信贷减贫效果的争议主要分为三类:小微信贷减贫有效论、小微信贷减贫无效论、小微信贷减贫动态论。

2.3.1 小微信贷减贫有效论

该观点认为小微信贷与减贫之间存在积极关系。Ajide在对尼日利亚1996—2013年的金融减贫项目研究后得出结论,金融减贫项目都能显著降低农村贫困。小微信贷不仅可以有效地为贫困个人和家庭提供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实现收入多样化,还能促进投资,极大地增加贫困人群进入金融市场的机会。

2.3.2 小微信贷减贫无效论

该观点认为小微信贷与减贫之间存在消极关系,支持该观点的学者表示小微信贷对于财务目标的追求使其出现服务对象目标上移的现象,对于促进贫困者脱贫效果甚微,质疑小微信贷对减贫的积极影响。

帮助穷人摆脱贫困是小微信贷的追求,但在实践中却是较富裕的人比穷人更有可能参与其中,且比穷人借到的钱更多。或者退一步讲,小微信贷服务的往往不是最穷的人,而是更接近贫困线的人,这使得最贫困的人很少能够获得信用良好的活期贷款。且小微信贷并没有使人们获得更高收入和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也没有证据表明小微信贷对女性的影响更为显著。甚至在贷款合同中的迅速偿还贷款的条款对借款者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产生了限制。

2.3.3 小微信贷减贫动态论

该观点认为小微信贷的减贫效应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者的研究,这种动态变化分为两种:U型和倒U型。U型,即当普惠金融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减贫效应会增强。黄墩平等人通过对30个省(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普惠金融减贫效应存在U型特征。与之相反的是倒U型,尹雪瑞等人基于新疆82个县(市)面板数据得出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普惠金融减贫效果不同,且呈现出倒U型的特征。

3 商业性小微信贷与公益性小微信贷的比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指出:普惠金融在政府支持下进行市场化运作,坚持保本微利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国际共识。这表明,坚持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平衡是小微信贷发展的必由之路。了解两者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探索守恒之路有特殊意义。

3.1 资金来源方面

公益性小微信贷资金来源多依靠于政府和外界,由于得不到更多新且充足的资金,公益性小微信贷往往达不到规模经营,从而影响效率,进一步影响其发展。而商业性小微信贷资金主要来自自身融资和客户存款,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外界的依赖,降低了因资金匮乏而束缚机构发展的可能性。

3.2 信贷风险方面

与传统信贷不同,小微信贷的客户主要面向无抵押物的贫困群体,因此也决定了小微信贷贷款质量差、信贷风险高的特点。针对这一问题,商业性小微信贷更多的采取团体责任制,团体内成员相互监督、共同担保。团体责任制将个人信用置于团体监督下,实际上是发挥了信用工具的作用,这种模式很好地降低了机构的监督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

3.3 规模化方面

小微信贷产品“短、小、频、急”的特点决定了它每笔收益不多,只能通过规模化经营实现盈利。但小微信贷客户普遍以规模偏小的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且居住分散,彼此间缺乏紧密联系,导致金融机构收集信息难度增大,加之公益性小微信贷更专注于精准扶贫,识别帮扶对象更多依靠村干部或驻村人员,因此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规模化效果甚微。而商业性小微信贷通过小组贷款和定期开会方式进行管理,如根据数据显示,格莱珉银行平均一个信贷员需管理3.8个村子和352名客户,通过客户间的相互制约,大大节省人力成本,实现规模化经营。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第一,商业性小微信贷是一种良好的普惠金融机制,在扶贫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是减贫效果需要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一旦某些因素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出现客户目标上移的情况。但商业性小微信贷也是实现机构相对独立发展的有效方式。

第二,公益性小微信贷是我国金融扶贫的重要手段。公益性小微信贷主要以社会绩效为主,为贫困群体提供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群体贷款难的问题,但在公益性小微信贷推行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弊端,如政府过多干预、效率低下等。

第三,推动公益性小微信贷商业化运作是必要的,也是大势所趋。由于公益性小微信贷的非逐利性,其相对于商业性小微信贷而言,服务对象贫困程度更深,但我国已于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因此公益性小微信贷的某些方面在我国将会面临现实挑战。若想使其更持久地服务目标群体,小微信贷商业化是有效途径。

4.2 启示

第一,明确政府在公益性小微信贷向商业性小微信贷转型中的主导作用。在我国,政府在调配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公益性小微信贷致力于扶贫事业,与政府的职责高度契合。在一定意义上,政府与公益性小微信贷是对抗贫困的盟友。但政府过度干预会严重制约公益性小微信贷的独立发展,这就需要两者梳理好彼此的关系,即政府应当是支持者和参与者,为公益性小微信贷提供法律支持,赋予其合法身份。另外,政府需要做好风险监控工作,避免由小微信贷引起的金融风险的蔓延。

第二,公益性小微信贷主动顺应潮流,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我国公益性小微信贷面临诸多因素制约,业务、管理水平均较低,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是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首先,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公益性小微信贷员工分为管理层和信贷人员两个层级。对于管理层人员要着力留住人才,保证领导稳定性和政策延续性;针对信贷人员要着力解决就业问题。其次,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信用风险是公益性小微信贷的主要风险。针对该风险,信贷员需通过访问住宅及亲朋好友,对其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分析评估,同时为贷款客户提供相关的保险服务。

猜你喜欢
商业性公益性信贷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关于准公益性和公益性水利项目PPP回报机制的探索
一家医院的“公益性报告”
装置艺术在现当代艺术中的商业性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
滥发垃圾短信最高罚3万元
滥发垃圾短信最高罚3万元
对欠发达地区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调查与分析——以阜阳市为例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关于在商业性道路下方修建地下停车库的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