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SWOT 分析及其服务体系建构

2022-09-20 16:10徐小琳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

张 鹤,徐小琳

(1.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教育研究所,陕西 西安710065;2.宝鸡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陕西 宝鸡721013)

2021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十四五’时期我们国家再往前走,必须靠创新。随大流老跟着人家是不行的。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就会全力支持。”[1]这番话不仅强调了创新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而且充满了对创新、人才、知识的辩证思维和远见卓识[2]。高校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聚集地,高校学生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生力军。自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各部门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发展。众多学者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特征、目标课程、模式体制等已有较深入的探究,但以师范生为视角的研究甚少。本文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并提出构建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一)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界定

本研究中的师范生是指高等院校在读的大一到大四,接受师范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未来成为教师做准备的学生[3]。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产出高质量创新成果的目标教育,更是培养师范生创新素养与能力、激发创业潜能的过程教育。

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师范生的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其主要内涵是实现教师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师范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工作者。其价值取向是以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和转变思维模式为核心,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意蕴

1.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是践行“创新不问出身”的必然要求。抓好创新不问出身,就要破除“讲出身”的壁垒,明确创新创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这就要求高校以创新为着力点,尊重参与者的首创精神,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和制度障碍,让创新之人更有成就感、获得感,集聚各种创新力量,形成最大的创新效益。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师范生也是创新创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以教育教学为切入点,激发自身的创新创业潜能,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创业贡献智慧力量,进而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

2.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加快“新文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2020 年11 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该宣言明确了新文科建设的共识,即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4]。新文科建设应以创新为导向,更关注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新师范”首先应当呼应“新文科”的时代召唤,自觉凸显“新文科”时代定位[5]。师范专业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师范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这将是推动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快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3.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需要。师范生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优质人力资源,是基础教育优质教师队伍的主要生力军,是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一支新锐大军。实践创新是师范生在社会参与方面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要在师范生学习的过程中使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发展需求,创设知识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6]。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35 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7]。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思维跳跃性强,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机智和创新思维,灵活应对学生的变化,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开展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极为必要的。

二、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SWOT 分析

SWOT 分析又称“态势分析法”,其中S 代表的优势(Strength)和W代表的劣势(Weakness)分别从自身内部的优势和劣势方面进行分析,O代表的机会(Opportunity)和T代表的威胁(Threat)分别从活动中外部环境提供的有利机遇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SWOT 分析是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史提勒(Steiner)于20 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直观、实用、简单的分析方法[8]。此后,SWOT 分析被广泛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例如:赵剑锋借助SWOT 分析方法对“00 后”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9];刘凤娟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促使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站在系统、准确的全局视角上得到更科学、更快速的推进与发展[10]。以上文章基于不同视角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综合研究。

下文将深入剖析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劣势,并构建出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SWOT矩阵分析框架(见表1),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表1 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SWOT 矩阵分析

(一)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S)

1.师范生具备较高的教师职业素养和道德要求。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将师范生培养成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师范生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中,能够发挥灵活的教学机智能力和榜样示范作用,将其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感融入创新创业活动中,将其坚定的教育教学理想信念转型升华为创新创业的理想信念,在团队合作中保持服务团队、无私奉献的仁爱之心。

2.师范生接受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方法训练。师范生在校期间能够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并接受专业化的研究方法训练,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素养和科研素养,从而为师范生奠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使其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例如: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学习;学习认知策略与知识建构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新知识;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能够让学生端正创新创业教育动机,积极寻求激发动机的培养方法;问题解决和创造性培养理论,能够让学生掌握思维拓展的方法,学会创造性学习;教育研究方法的相关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师范生的课程侧重培养人文素养和人文思维。人文类、思政类课程侧重于人文素养、思维方式等素养的培养,这些课程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养成、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素质正是创新创业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要求[11]。完备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思维能够帮助师范生在创新创业项目中注重伦理性和科学性,使师范生具备批判精神和反思能力。师范生的思维具有系统性、发散性和流畅性,他们关注问题的视角更具独特性和全面性。在创新创业项目化合作中,主题式的头脑风暴法更能够激发师范生更多新颖独特的创意智慧。

4.师范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感知力较强。师范生的社会互动性能力强,能够快速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创新创业活动常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团队内部的制度建设尤为重要。师范生具备较高的团队意识,能够组织协调团队成员,提高团队合作力和凝聚力,针对团队发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并妥善处理。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案写作能力较强,能够帮助团队更好地完成路演答辩工作及创业计划书等相关材料的撰写工作。此外,师范生还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目标性,能够对整体创业项目的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进行妥善调节和规划。

(二)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劣势(W)

1.师范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理念模糊。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幸福感较强,多将职业目标定为教书育人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稳定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师范生的首要选择。师范生缺乏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将创新创业理解为创办一个企业或创造出新的实物,认为参与创新创业的主体多为理工科学生,而其自身综合素质较弱,难以承担起创新创业的重任,对创新创业未形成正确的认知。

2.师范生的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不合理。创新创业需要具备企业运营、市场调研、风险评估等多方面知识,而师范生的课程设置太过狭窄。以教育学专业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为例,其主要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三类,且专业课程过于繁重,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本专业以外的其他知识,这样不利于多学科交叉学习和创新,易造成学科结构单一。同时,创新创业课程在内容选择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师范生的专业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冷漠、抵触和畏难情绪,进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差。

3.师范生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实践能力较弱。师范教育侧重体系化教学,重视知识架构和思维导图的学习,这样虽然有利于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操作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基础。由于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转化和落地实施均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因而师范生将会遇到许多技术和实践困境,难以满足项目和市场需求,易造成创新创业项目的中断或停止,很难进行深入研究。

4.师范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较弱。在创新创业中,师范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待优化。一个完整的创业项目的完成,不仅需要构建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更要学习全新知识、进行多次实践调研,需花费创业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整理数据、分析方案,不断修改和完善创业项目,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师范生常常表现出“三分钟热度,五分钟热情”的状态,由于缺乏创新创业的经验和技术基础,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自我怀疑态度。学生前期参与度高,后期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研究动力,兴趣逐渐降低,易半途而废。

(三)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O)

1.实践课程被明确纳入双创实践训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教育学类实践课程中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实践训练[12]71。师范生的实践环节在不断创新和完善,由单纯的教育实习转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由单一的师生对话转向多领域的实践探究。这样可以使师范生在课堂教学、教育实践中强化创新创业的理念和实践能力,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和动力。

3.教育服务产业市场前景好。近年来,世界经济已经步入服务经济的时代,中国第三产业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第三产业创业活动中,创业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品牌策划、管理公关等综合能力,而后者往往成为创业成功的关键[15]。教育服务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的市场前景会较为广阔。受多种因素影响,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在线教育作为新型的教育方式快速发展,推动着“互联网+”教育的创造与革新。师范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教育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变革特征,进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参与教育服务产业的变革,探索教育服务产业的特色优势,为创新教育服务产业的结构与功能、模式与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服务产业的竞争力,以及构建新型的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模式贡献力量。

4.人工智能时代呼唤创新思维。人工智能时代对师范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去学科”诉求强烈,呼唤具备一定的情境认知、情绪体验和非认知能力的创新型人才[16]。人工智能时代是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机,师范生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新机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结合专业优势,适切地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努力培养个人的跨越思维和“互联网+”思维,提升自我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挑战(T)

1.在线教育创业门槛持续增高。目前,在线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众多在线教育营销企业进入营销白热化阶段,高额营销支出使得企业反而陷入亏损状态。随着行业内的头部企业“烧钱”加剧、获客成本增加,中小机构生存越来越艰难。这意味着对于新创业在线教育的创客们来说,创业成本和难度都大幅增加。师范生虽然有着系统丰富的教育学理论,却对市场评估、商业风险的把握不够。师范生要对在线教育创新创业有清醒的认知,要认识到只有人本化的制度和有价值的增值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具备稳健的运营策略和强劲的战略规则,才能在未来的教育产业中把握核心竞争力。

2.创业政策和竞赛的针对性不强。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但并未针对师范生出台细化的创新创业政策和创业优惠政策。针对师范生的创新创业竞赛较少,且由于缺乏合理的组织宣传管理机制,师范生获取创新创业政策和竞赛等相关信息的途径较少,导致师范生信息闭塞,难以知晓相关的信息。

3.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较弱。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的导师。当前,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多缺乏实战经验,对项目技术操作、企业管理、市场调研、产品应用可行性、风险预见等方面把握得不精准,且指导工作不专业,常停留于创业计划书的格式、研究的方向、存在的缺陷等表面性指导,导致学生的创业项目存在很大漏洞,很难有突破性的成绩。

4.师范生创新创业的真实需求识别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对师范生真正的创新创业需求定位不准,没有使师范生明确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究竟是提升个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是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真正的创新创业,进而导致管理者难以进行精准化的资源供给和有效帮扶。师范生群体的人数较多,而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具有个性化和动态化特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很难精准把握每位学生的特定需求,只是基于共性需求开展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实践规划,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提升有一定局限性。

三、基于SWOT 分析的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构

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在校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共同参与和推进。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是指学校和教师为师范生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资源、指导和帮扶,引导师范生自主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深化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及构建系统科学的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是使师范生发挥优势、规避劣势的重要举措,是师范生服务教育变革和教育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实现创新型中小学教育者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

(一)基础服务:精准化服务设计

精准化服务设计是发挥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优势的基础,是满足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特定需求的前提。高校应聚焦师范生创新创业优势,精准对接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通过拓宽创新创业通道、完善帮扶政策等举措,为师范生提供精准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监测网推荐的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耐药率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彰显优势,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资本。师范生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和功用性,政府、企业、高校要挖掘师范生创新创业的潜在特质,制定“1+N”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实现一个专业多种培养方案的实践路径,充分把握师范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和潜能,实现优势资本利用的最大化。高校要抓住在线教育变革的新机遇,把握好教育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不同层次的师范生提供精准化的平台,如师范类高等院校要紧跟国家推行的新文科建设,加快新师范建设,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高校还要针对师范生的特质,将现代学徒制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和教育实习环节,完善“双导师”队伍建设,进而服务于师范生的个性化培养,有序推进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2.分级分类,构建阶梯式创新创业通道。高校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师范生,构建精准化的双创通道。例如:为低年级师范生设置认知层面的课程,使他们通过专题讲座、必修课和选修课,掌握创新创业的流程,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中年级师范生可以依托科技竞赛、实践调研,逐渐接触创新创业实践,积累科研创新实践的经验;高年级师范生可以进行课题研究或创新创业尝试。以教育学专业师范生为例,其可以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和科研优势,为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策及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创新思路和理论支撑。高校应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组建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师范生大胆创新,深入实地开展调研,进而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这样既能够发挥师范生的人才优势,提升师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又能够形成发展报告或政策咨询报告,为服务地方发展和教育产业振兴贡献力量。

3.精准帮扶,完善扶持政策和帮扶措施。高校应设立师范生创新创业专项扶持基金,用于鼓励支持师范生创新创业活动,将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为师范生创新创业提供多渠道、长期性的经费保障。同时,高校还应持续推进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接帮扶工作,建立校内外的对接帮扶双渠道。在校内,高校应制定学科专业与学院帮扶指导方案。例如:理工科专业与师范专业在技术操作、实践锻炼方面的对接帮扶;商科专业与师范专业在营销策略、企业运营方面的对接帮扶;法律专业与师范专业在风险评估、创业法学方面的对接帮扶。在校外,高校应制定学校之间、企业机构之间的对接帮扶方案。例如:“双一流”高校与普通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方面开展对接帮扶;企业机构与高校在实践操作、落地实施方面开展对接帮扶。此外,政府应出台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帮助师范专业引进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对师范生创新创业的引导。

(二)关键服务:多元化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行动性的重要特征,其不仅是理论层面的认知性活动,更是实践层面的经验性活动和实验性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和体验,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多元化实践平台是发挥师范生主体性、积累创新创业实战经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关键。高校应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帮助师范生体验真实的创业实践过程,使其在实践训练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1.立足实践,构建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应构建有效促进师范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实践平台,引入多元指导要素,形成科学的教育指导系统[17]。构建适合师范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实现教育实践与创业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路径,是促进师范生创造性思维激发与转化的平台和载体。师范生可以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完成教育实习、实训等实践课程,还可以依托实践基地开展科技、学科、教学和课程等方面的创新创业比赛。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工作内容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课程教学实践、教育调查实践、班主任工作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新课改课程实践及教师互评与交流[18]。新型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要以提升师范生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为抓手,帮助师范生提升实践技能和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激发活力,成立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宣讲协会。高校应组织成立宣讲协会,充分发挥不同专业师范生的优势,激发主体活力,让全体师范生动起来。宣讲协会既可以宣讲师范生创新创业的价值与意义,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分析师范生参与创新创业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挑战,还可以宣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使师范生掌握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启发创造性思维。文科类师范生可以发挥人文素养的作用,宣讲创新创业的原则和注意事项,把握创新创业中的道德内容,强化师范生的伦理意识,拓展师范生的人文思维。理科类师范生可以借助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实践基础,进行实地操作与讲解,帮助师范生开展技术的实践与应用。此外,高校还可邀请优秀的学生或教师代表,宣讲创业法律、财务、风险预测等方面的内容,在宣讲的实践活动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3.双向联动,搭建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新平台。高校要加强师范专业与教育行业的耦合联动,搭建起“学校+ 企业”“学校+行业”的实践新平台,鼓励师范生进学校、进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或科学研究,并在实践中纳入“双导师”制和现代学徒制。这样既可以加强学校与教育企业、教育行业的联系,又可以形成新的实践指导方案。在双创实践中,师范生要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高校应搭建优秀成果交流展示平台,将创新创业成果直观化、形象化,这样既能提高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又可以激发更多师范生的参与。高校应建立师范生创新成果资源库,推动优质创新成果、资源的开放共享,这样既能够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落地实施,又可以传递创新创业理念,进一步激发师范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活力。

(三)重点服务:协同育人发展机制

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而是多种要素的有效协同与整合。协同育人机制是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长效发展的重点。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新机制,需要从推进学科协同、校企协同、师资协同出发,进而为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增效赋能。

1.学科协同,多学科交叉融合。根据创造学的一般理论,往往具备深厚的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更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19]。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是创新创意的源泉,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有学者指出:丰富的科学知识来源于学科交叉的熏陶滋养;活跃的创新思维来源于学科交叉的碰撞激发;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来源于学科交叉的启发引导[20]。高校要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学科相互交叉的“精准式”创新创业课程,提供个性化课程模块和联合课程模块,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核心需求[21];加强教育学科与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融合,帮助师范生整合多方面的知识,使师范生课程由单纯的横向课程转向纵横交错的多学科课程。

2.校企协同,形成创新创业合力。高校要精准识别师范生创新创业的需求,提供适切的教育资源供给,积极主动与企业或社会机构寻求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动态发展格局。企业为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场地支撑、实践平台和专业指导等服务;高校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理论支撑和规划方案等。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既要为企业创造出经济效益,又要为高校创造出“传帮带”的创新效益,也要为个人催生出强大的优势资本效益。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基于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目标,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方案,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教育工作者,催生创新创业新活力。

3.师资协同,促进指导工作专业化。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组建一支科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实现师资协同常态化,充分整合校内外的导师资源,完善校内外教师协同合作的内外建制。一方面,“提质培优”,挖掘校内教师创新创业的潜力。高校要组织教师到企业或机构进行实训锻炼,丰富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课本到课本”的教育教学经历,鼓励教师进行实践创新,将科研成果和经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另一方面,“人才引进”,善于借助外部优秀教育资源。高校要积极引进兄弟院校、行业企业的优秀教师,支持这些教师进校开展课程教学、项目指导、创新实践等培训帮扶。通过内外建制为校内外教师搭建起合作沟通的平台,使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能够有效联动,两者在协同合作中重新分配教学任务,对师范生创新创业进行有效规划和指导,从而促进指导工作的专业化、高效化。

(四)核心服务:生态化保障机制

完善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保障机制是实现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高校应从管理机制、环境氛围、评价体系出发,抓好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建设,为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服务。

1.构建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管理机制。高校要形成以业务主管部门、二级学院、师范生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在师范生创新创业理念、目标、课程、制度层面构建起“三融合”的生态育人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确保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高校业务主管部门作为师范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顶层设计者和规划者,要规范管理程序,明确管理任务,形成自上而下、左右联动的科学化和合理化的管理模式。二级学院要积极响应学校的管理要求,提高对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聚焦师范专业发展特点,形成特色化的师范生创新创业管理方案。此外,高校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师范生创新创业特点形成动态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打造信息化资源管理平台,提升资源管理效能,助力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营造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文化环境。高校要在师范生群体中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宣传体系。各部门明确任务分工,各司其职,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发挥师范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体环境中营造气氛,唤醒和培植师范生的创新创业内在动力,激发师范生对未来创新创业的向往和追求。良好的师范生创新创业宣传平台,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坚持线上线下宣传相结合,拓宽宣传渠道,及时宣传科技竞赛、国创项目等活动,以实现信息资源及时共享。师范生有创新创业的特定需求和特定优势,高校可以邀请教育行业成功的创业人士,宣讲教育行业的动态需求和发展趋势,分享教育市场发展规律和创新创业机遇,让师范生能够结合自身的优势激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3.完善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评价体系。高校要规范师范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宣传、申报、审批、评比等实施环节,改善“重立项、轻质量”的问题,成立双创审核小组,邀请校外企业导师和校内双创教师负责项目立项的审批,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不同的创业大赛需结合赛事自身特点,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评审条件。高校应完善科研创新成果的生成、输出和转化机制,实现师范生创新创业成果的优质输出、多形式创新输出。高校要规范师范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章程,对社会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科技发明等成果进行分类指导,结合学科和产业发展前景,尽可能使创业项目由创意转化为现实,使创业成果为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服务。

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发挥师范生优势、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路径,基于SWOT分析构建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是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生动实践和重要选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创业要想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确保整个系统内部各要素都各司其职、互相配合[22]。通过构建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完善精准化支持的基础服务,做好多元化实践平台的关键服务,强化协同育人发展的重点服务,提升生态化保障机制的核心服务,让师范生动起来,让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活起来,让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强起来,进而为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师范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