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型斜杠青年的职业困境研究

2022-09-21 08:15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团课副职斜杠

牛 天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北京 100102)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斜杠青年群体不断扩大,他们是基于爱好、技能发展的多重职业身份,获得多份收入的新型工作群体的代表。斜杠青年概念最早来源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马奇埃尔博尔,指一个倡导多元化职业、多元化体验、多元化生活的群体。他们常在介绍职业时用“/”区分,比如:设计师/插画师/健身教练[1]。与仅以谋生为目的的兼职青年不同,斜杠青年的多重职业身份源于个人能力、兴趣、技能的发展。斜杠青年的副业能力有的来源于劳动者在以往工作岗位积累的资源,有的则源于个人长期培养的兴趣和能力的变现,前者的主职和副职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后者则不相关。前期调研发现,工作内容不相关的斜杠青年在主职和副职的交错发展中,较容易受到来自副职的规制。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面对该领域专业群体的压力、职业规范、职业晋升等因素,斜杠青年出现了专业化被质疑、职业规制下的自我消耗以及职业成长受阻等困境。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垂直型斜杠青年的职业困境是如何产生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和困境对于审视多重职业形态的影响和理解是什么?

研究聚焦职业健身行业的团课教练。根据精练(GymSquare)发布的《2020中国健身行业报告》显示,健身教练中兼职教练约占15.7%,而其中大部分是团课教练,成为团课教练的动机中“热爱健身”占比83.8%,位列第一[2]。兼职团课教练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主职,且与健身职业不相关,基于爱好入场的他们将团课教练的职业视为个人成长和价值彰显。研究选取依托L平台工作的斜杠团课教练。L平台是平台型健身房的典型代表,它将线下传统场馆和线上服务结合起来,提供在线课程预约服务,采取单次约课付费模式。平台化的健身模式以规模化发展为目标,故而对团课教练具有较大需求,平台化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教练灵活选择上课的时间地点,即便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只要是满足平台教练资格认证就可以成为团课教练,因此他们会招募大量兼职教练作为补充,其中兼职教练也多是以兴趣入场的学员发展而来,符合斜杠青年的定义标准。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其中田野调查采取线下跟踪参与和网络民族志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者自2018年以斜杠教练的身份在L平台任职,参与平台上课、晋升、内训等各个环节,并且追踪调查斜杠教练20位;此外,研究者会观察记录斜杠教练日常在L平台的社交运动圈和个人的朋友圈。由于研究者是斜杠教练,也会根据研究主题在L平台上设置话题,引发讨论,并记录。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斜杠青年的职业发展及困境,研究者筛选出12名斜杠教练(男生5人,女生7人)追加了半结构式访谈,访谈问题主要围绕“你是如何开启斜杠教练的”“斜杠教练时间安排是什么”“主副职如何平衡”“平台规则有哪些”等展开。访谈者信息详见表1。

表1 受访者信息

一、非全职化下被质疑的专业性

斜杠教练大多数并非体育专业出身,做教练源自多年健身的经历和兴趣爱好。在多年健身经历的基础上,他们选择让渡主职的时间和精力、专业化爱好,但这仍与专业教练群体存在着体能、精力、教授技巧等方面的差距,先天条件的限制、学员的质疑和主业掣肘使他们遭受到专业性的质疑。

大部分斜杠教练都由资深的团课爱好者转化而来。在熟识课程内容和精髓的基础上,需取得该项目的从业资格认证,才能正式成为具有授课资格的教练员。团课认证对于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最终能够达到认证资格均可通过,这也是该职业涌入大量斜杠教练的原因。团课项目门类众多,包括L平台自研项目和国际通用项目,认证过程包括课程培训、培训师评判、面试考核、认证上岗等过程。课程培训需要教练选取要认证项目的小节去考核,且大部分认证者普遍具有项目学员的经验,只要多加练习,都可以取得认证资格。这就意味着团课教练的入门门槛并非很高,多年积累和突击学习的双重努力下,大部分基础尚可的学员都可以顺利获得团课教练的资格。但是,当斜杠教练进入职业框架内,他们发现自己与专业教练群体存在着时间、体能、教授技巧等客观条件的差距。虽然斜杠教练与专业教练参与相同的培训体系,可以获取最终的认证,但当他们以此为副职开启时,切实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和差异性,比如体能、动作执行程度、教授技巧等。BC01成为斜杠教练后,体能则面临着极大的挑战。BC01:“教练和学员不同,学员可以连上几节课不觉得累,因为你可以自己调整;作为台上的教练容不得你有一丝怠慢,因为你不能充分展示动作,就无法带动学员跟着你一起,而且团课还需要语言和情绪的引导,这些加起来要远远大于做学员的消耗。”除了体能之外,斜杆教练还面临着时间、精力匮乏的挑战。不同于全职教练,斜杠教练需要让渡主职和业余时间备课、练习。比如BP02会利用通勤的时间听课程音乐;BP03会在午休的时间去附近健身房练习。斜杠教练会将主职外的空余时间留给团课,但是这种紧凑的节奏侵占了他们大量的私人时间,引发了主职和副职、工作和生活精力分配不平衡等问题。不仅如此,有学员认为,斜杠教练在团课展示和教授方面专业性欠佳。

不同的职业范畴有各自稳定的社会规范,专业的知识和规范体系是长期沉淀的结果,这使得职业群体集体能力和特征进一步得到加强。斜杠教练为了维持副职身份,提升授课质量,过量投入大量的精力,这就需要他们让渡主职的时间、精力训练,以至于出现了“体能不支和时间精力的不足”“主职和副职难以平衡”等问题。因此,斜杠教练面临主副业的共存和转换。斜杠下的生存模式,某种程度是牺牲后台的时间、空间和资本来扩展前台的疆域,在自我协调能力尚且不足以支撑斜杠的时候,可能导致工作生活不平衡的状态。

二、职业规制下的自我消耗

L平台采取“人工+平台”的管理方式,将线上平台统一调度和线下区域场馆服务结合,具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职业规范,包括招募、排课、薪酬晋升制度等。伴随斜杠教练深入副职的程度,他们也潜移默化地被平台职业制度所规制,深入副职过程中不断被卷入与专业教练竞技的逐量的排课体系中,非全职化的职业形态和有限的时间精力导致他们与标准化、专业化的制度产生冲突,进入了一种自我消耗的职业困境中。

L平台的教练类型分为三类:全职教练、签约教练、斜杠教练。前两类教练员的职业内容均为教练领域,他们不仅要承担团课项目的授课,部分还需要承担平台事务性的工作,但根据与平台关系不同,全职教练员只能受雇于L平台,签约教练无平台限制,但需要完成每月规定的课时量,因此二者存在底薪的差别。相比于其他两种类型的教练员,斜杠教练仅需完成课程,不需要参与平台事务性的工作,因此,L平台在资源配置和未来培养等方面倾向于全职和签约教练,L平台吸收斜杠教练意在以最低的成本补充教练资源,因而大部分斜杆教练初期都会被分配到较为偏远的门店上课。比如新晋斜杠教练ZB04就被分配到离家通勤一个多小时的门店上课,这意味着她上一节课至少要预留半天的时间。大部分斜杠教练表示,上课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远远大于课程本身,在舟车劳顿和课余时间被挤压的状态下,他们感到疲惫。课时量直接影响着斜杠教练的晋升和薪资,星级越高,基础课时费也就越高,还能够开设收费课程。但是大部分斜杠教练由于团课项目单一、排课量较少,无法实现晋升,有的甚至还出现降星的情况。UB05是一名牙医,由于繁重的临床工作,使她无法达到完成该星级要求的课时量,故被平台降星,课程也从收费课降成了普通的免费课。职业晋升和薪酬激发了斜杠教练的晋升欲望,尤其是星级的晋升规则以游戏化的激励方式让斜杠教练切实感受到投入—产出的差距。而每节课程的付出对于斜杠教练来说是不易的,他们不仅让渡主职时间,还占用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备课,这加剧了职业裹挟程度。想要得到更多的奖励,部分斜杠教练以增加项目和排课量的方式展开了逐量的竞争。LS05和BJ06再次培训了一个静态项目,这样就可以每个时间段排两节课,提升了排课效率,每月的课时量也成倍增长,但这也严重挤占了斜杠教练的时间,尤其是每个季度课程更新时,他们主职以外的所有时间基本都泡在健身房备课。此外,为了增加课时量,斜杠教练开始留意替课的信息。替课是由于固定课教练临时有事,其他有时间的教练作为补充的临时性课程,因此,课程涉及的时间和门店较为随机,区域负责人会在区域群里滚动发布门店课程缺口,教练们可以根据当前情况临时接课。笔者在各区域群里发现,门店每天都有临时替课需求,斜杠教练也成为接替课的主力军。BJ07在每周两节固定课基础上,最多一周接了四节替课,下班时间基本都在上课,严重超出了斜杠教练的副职承载能力。

职业制度是行业规则和行为道德规范,它以行业利益为先,旨在通过社会化的方式激励或约束个人行为,内化其职业角色,促使他们甘愿劳动[3]225-226。L平台晋升奖励机制刺激了斜杠教练的额外努力。差别化的星级设置和晋级制度巧妙地将斜杠教练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资本对劳动的管理相结合。团课的劳动力投入是一项复合的成本,不只体现在课程本身,还有课程以外的人力物力的成本,甚至是挤占了主职和休息的时间。超负荷的体能消耗导致有些斜杠教练会通过在主职上调休的方式恢复身体和精力,这明显已经远离了斜杠青年入行的初衷。身体疲惫和课时量的压力迫使兴趣入场的斜杠教练变成了重复、机械的劳动力,斜杠教练沦为“兼职接课”,他们只是不断通过量化的方式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完成副业,但并未能提高个人的真正能力,抑或是实现个人综合价值的提升。一些斜杠教练深谙其道,但却始终深陷于职业规制中,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希望保有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在工作中占据主动性。灵活的平台制度赋能人员流动性,给予斜杠青年自由入场和出场的权利,以爱好入场的他们获得了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平台的职业规制不断内化其职业角色,虽感到压迫,但为了维持斜杠职业身份,保有职业选择权利和工作自主性,他们仍然选择裹挟其。因此,制度规制下的斜杠教练陷入了自我内耗的状态,这不仅意味着大量个人时间被侵占,也意味他们开始卷入一种无意义的职业牢笼中,导致自我异化的程度加剧。而对于L平台而言,规模化导向下抹杀了斜杠教练低成本、灵活性以及情绪饱满的课堂等优势,于长远的品牌建立和人才的留存并无益处。

三、困于差序格局下的职业成长

L平台针对教练有一套完整、严密的培养体系,包括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等,不仅适用于平台全职教练、签约教练,同样适用于斜杠教练。然而这样没有分类分级的体制不利于斜杠教练的持续性成长,导致大部分斜杠教练流失抑或是成为单纯的上课机器[4]。

L平台采取星级晋升制度,一共分为6个星级等次,星级越高基础课时费越高,且3星及以上的教练才允许开收费课,收费课会在基础课时费上根据当前预约人数发放9元/人的奖励金额,3星教练的基础课时费为130元,按照每节课约满人数(20人)来算,3星教练每节课的课时费为310元。入场的斜杠教练普遍为1—2星级,课程种类主要是免费课,因此课时费只有基础星级课时费120元,且没有奖励金额。但对于斜杠教练来说,他们的投入和付出与专业教练相差无几,甚至还要花费更多时间弥补与专业教练的差距。面对投入产出的不对等,BA08和BC09感到挫败,他们认为,随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副职的热爱也仅是短暂的维持。由于大部分斜杠教练是以兴趣和热爱入场的,前期在时间、精力和培训费的投入上远远大于实际收入,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启动主观能动性的甘愿劳动,初期的热情弥补了收益的差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斜杠教练技能达到一定阶段,也收获了稳定的学员,他们开始寻求更多实际收益回报。ZB10认为在喜欢的事情上投入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但是职业化的诉求随着入行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日益凸显。“上课的服装、培训费,这些算下来远远大于课时费,但是入行三年我的能力确实也有提高,并且积累了学员,我也意识到了要想更职业,就还是需要有职业晋升和成长的推动才行,最直接的体现其实就是课时费的提升和星级的晋升,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在意识到投入—产出的差距之后,一部分斜杠教练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选择离开平台。然而入职时间一年及以上的斜杠教练希望得到晋级,他们大多数技能在线且积累了固定的学员,其约课率和好评率都在中上等水平,在看到投入的回报之后,他们希望提升专业化水平,以获得更多的收益,这就需要他们不自觉地卷入到L平台的晋升规则中,但L平台的晋升制度让他们在看到希望的同时再度陷入了隐形剥削的困境中。由于L平台是新型互联网健身平台,它主要采取平台化的管理模式对教练进行统一管理,并不会对斜杠教练进行差异化管理。教练员的晋升依据来自于平台数据,包括课时量、新用户的留存率、资源利用率(偏远门店、非高峰时段上课),比重分别为40%、30%、30%。只有在这三项分别达标该区域晋升标准,教练员才能获得晋升。根据近三个月的区域晋升课时量标准为例,教练员至少每月需完成30节课才能晋升,这意味着每周至少要完成7—8节课,如果斜杠教练只有一个项目,那么他需要每天都安排一节课。很多斜杠教练会因此去增加项目以提升课时量达标的效率,这就导致了大部分斜杠教练沦为上课机器。BJ07为了晋升,不仅重新培训了一个静态项目,还增加了每周的排课,导致他从每周的2节课增加到10节课,严重超出了斜杠教练对副职的承载能力。此外,新用户的留存率也是L平台晋升的重要指标之一,即新会员再次上课的概率。L平台的测算规则是新学员上过一次A教练的课,只要再来上其他任何教练任何类型的课,即为A教练的新用户留存率。这就形成了两种情况:斜杠教练有目的地选择数据留存较好的门店,这些门店大部分是商场门店,纳新率较高,只要教练能够在这里上课,留存率的比例就比其他门店要高,因此,很多斜杠教练止步不前,不再去拓展区域其他门店,导致斜杠教练掉进了“舒适圈”,即教授内容和风格趋于固化,专业水平陷入了原地踏步的阶段。还有一种情况是,斜杠教练会开辟新店,因为新店的新用户会相对较多,留存较为容易,但很多斜杠教练由于时间、地点等原因并不能在新店固定上课,因此形成了“游击战”的上课方式。

L平台的晋升规则以游戏化的激励措施让斜杠教练感受到投入上产出的差距,推动他们卷入晋升的游戏规则中,这不仅涉及课时费的提升,还会带来更多的机会,更高的星级意味着教练员拥有更多的曝光机会,比如与培训师、明星教练同台发布新套路、L平台人气教练推广等[4]。显性的收入增长和隐性的职业荣誉让斜杠教练不断深入到L平台差序格局的竞争机制中,奖励机制刺激了额外的努力,课时量和拉新率巧妙地将斜杠青年的自我价值实现与资本对劳动的管理结合在一起,榨干了他们的剩余价值,消弥了他们灵活的副业形式,对于职业制度规制下的量化指标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对团课项目本身的热情和兴趣,自我成长和价值感的获得也被量化。无差异的“差序格局”规制,无法区分专业教练和斜杠教练的功能,统一的晋升标准抹杀了斜杠教练灵活性、低成本的雇佣特质,且降低了斜杠教练持续化的职业热情,让原本想在副业中实现多种可能的斜杠教练沦为上课机器,以自我发展和提升为缘起的他们再度卷入到另一个职业旋涡,开启了被动遵守规则但却无法持续化发展的职业路径。

四、结 语

研究聚焦主副业不相关的垂直型斜杠青年,以斜杠教练为例,限于自身客观条件、主副职的精力分配等问题,他们在副业中的职业化进程受阻,陷入多重职业身份的困境之中,包括:非全职化下被质疑的专业性、职业规制下的自我消耗、困于差序格局下的职业成长。具体来说,非职业化的斜杠教练以兴趣入场,虽然选择让渡主职的时间和精力,但主职的掣肘和非专业的先天条件使得他们遭受到专业质疑,除了个人客观条件和能力的困境,来自L平台的职业规制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斜杠青年职业发展和成长。伴随斜杠教练深入副职的程度,他们也潜移默化地被平台职业制度上所规制,平台职业规制并没有分类视之,非全职化的职业形态和有限的时间精力导致他们与标准化、专业化的制度产生冲突,进入了一种自我消耗的职业困境中,也导致大部分斜杠教练流失抑或是成为单纯的上课机器。

斜杠青年的职业困境也提示我们要重新审视斜杠青年群体和背后的文化现象。研究以主副业不相关的斜杠教练作为考察对象,探究他们多重职业身份下主副业的真实情况和不同阶段的工作困境,采取文化视角,以个体阐释展开对垂直型斜杠青年这一群体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斜杠青年表面上来看是多重职业身份的工作形态,这背后折射了当下年轻人的工作文化:固定的劳动时间和传统的劳动控制已经无法满足青年人对于工作意义的满足,在工作中寻求乐趣并激发自主性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工作向往。灵活就业趋势下,人们的雇佣能力不断提升,我们时刻保有对工作的选择权和自主性,然而多重职业身份背后需要注意的是回归初衷,所承担的工作内容、数量和难度需稳定在自身能力阈值之内,在自我协调能力尚且不足以支撑斜杠的时候,需要审慎分析职业角色增加背后的陷阱。此外,平台化灵活性契约的用工模式富有活力。灵活就业趋势下,多雇主、跨平台的就业模式让有职业潜力的青年人可以获得多重职业,体验多元化的人生,但也导致劳动者他们在副业中贡献大量劳动时间,且远远超越了兴趣爱好的范畴,而就业身份的模糊化,通常让他们排除在与雇佣关系相连的保护范围之外[5],有的甚至会受到新职业规制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这提示着斜杠青年进入新职业场域后,需要警惕灵活弹性但无差别规制中制造的“可见的希望”,即让你认为在这种规则下就可以获得工作价值感,因此会过分夸大个人自主性,也会不自觉地被卷入到职业规制与个人本质意志冲突下的困境中,从而呈现出一种虚假的增长;同时需要相关职业领域按照不同职业身份制定分级的职业规制,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明晰劳动者副业的社保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从而保障劳动者的各项权益,促进多重职业形式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团课副职斜杠
宋徽宗:“天下一人”还是“斜杠青年”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团课建设策略研究
“斜杠”时代,请看江淮恺达X6轿卡全能版如何接招?
江西:“微团课”引领团组织生活“新时尚”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团课标准化体系初探
当好常务不简单
——从一句官场顺口溜说起
浅谈副职如何与正职融洽相处
当青年加上“斜杠”——解析“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
做官不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