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智能言语陪伴系统中的话轮转换策略研究

2022-09-22 07:31阿怀全孙国婧胡雪婵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言语陪伴样本

阿怀全 孙国婧 胡雪婵

1 引言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原发性老年痴呆,其患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1]。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 2022年起我国进入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2036年起进入老龄化深度发展阶段,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4.8%。65岁以上人群AD患病率约5%,85岁以上AD患病率约20%[1]。临床上,AD以语言障碍、渐进性记忆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等为主要表现。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域功能构成,包括定向力、记忆或计算等。生活中某一认知域发生障碍称为某认知域障碍,如定向障碍、记忆障碍或计算障碍等。多个认知域发生功能障碍,称为认知功能障碍[2]。无论是单一的某认知域障碍还是表现出认知障碍的阿尔兹海默症,都会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照护负担。

本文从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CA)的角度探讨老年人的话语问题。会话分析对具体情境下的社会生活进行研究,目的是细致地审视普遍的日常活动[3]。会话分析中的话轮理论是老年人智能言语陪伴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核心技术的理论根基。Sacks等跟据对自然会话的研究提出了话轮(turn)理论,同时提出了话轮的组成模式和特点,对话轮分配做了形式上的描写[4]。话轮的定义尚无定论。本文采用刘虹对话轮的理论定义,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一番话,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双方的沉默为标志[5]。讨论话轮理论中的重要话题——话轮转换,即发话人的变更(speak change)或当前发话人结束发话由受话人开始发话[6],将AD患者使用老年人智能言语陪伴系统时的录音进行转写,作为语言样本进行话轮转换位置的关键点研究,进而对该系统的升级提出建议。

2 言语陪伴系统的运作机制

依托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成果转化项目——《一种陪伴老年痴呆患者的智能机器人》,东北师范大学语言健康与智慧应用研究中心开发了老年人智能言语陪伴系统。该系统理论依据为神经可塑性[7]和神经语言学中语言生成和言语理解的神经机制和心理机制理论[8],以保证AD患者开口次数和足够数量的词句产出为形式目标,以回答矫正认知功能障碍为靶心的问句为内容目标,利用话轮转换策略,将训练自然融入发话人的问句中,结构如图1。

开发系统前,首先通过数据问卷调查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如早餐、家庭成员、老年大学等话题,以大部分老年人最感兴趣的话题为依据,撰写适配系统的陪伴方案。陪伴方案的语言学核心理论会话分析中的话轮理论。

3 AD患者临床语言样本中的话轮转换分析

进入言语陪伴时,系统是话轮的分配者(即发话者),AD患者是唯一的与话人和接话者。系统总体设计目标为:①让与话人一直持有话轮的接话权,不放弃话轮,即不产生话轮沉默,保证患者的开口次数;②患者能充分参与话轮,以保证产出的词句数量;③保证患者一直处于接话者位置,不参与话轮的分配,以此保证话论主题的有序推进。

本文AD患者的语言样本均来自东北某三甲医院认知障碍门诊,且取得医院和患者同意。笔者按照会话分析学派的理论和方法[9]对样本中的话轮转换规则进行语言学分析,从而提出精进系统的科学性建议。

3.1 案例1语言样本分析

AD患者(轻度阿尔兹海默症,64岁)。笔者从患者语言形式问题、语义理解程度、语言运用特点和会话速率4个方面分析系统采取的话轮转换策略。

从语言的形式角度来看,按照话轮转换结构式理论分析[10],系统中的对话结构式可归纳为系统询问1+患者回答1+系统反馈1+系统询问2……。这种结构式中间的部分系统反馈1+系统询问2模块兼有应答语和引发语的双重功能,既上一个话轮的应答语又是下一个话轮的引发语,依次层层嵌套,形成紧密联系的话轮整体,使得整个系统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患者使用单字或词汇应答时,无明显错误,偶尔有重复和词不达意现象。患者应答的句子以简单的主谓句为主,甚至是词语的无序堆叠,如“东西,吃,喜欢,辣的”。

从语义理解角度来看,笔者主要观察患者能否恰当回答不同类型的问句。首先将一个适配系统的方案界定为由句群(首句、问句、答句和转出句)组成的多个话轮体。首句通过对患者的称谓和询问取得首次发话的主导权,例如:“爸爸,你今天早晨吃了啥饭?”,患者在面对“什么”“哪里”“谁”等指向性明确的问句时,表达较为流畅,但对指向性较模糊的问句:“最喜欢吃的两样东西”的时候,却回答了食物的口味。

从语言运用特点来看,笔者主要观察患者能否进行谈话的轮替和对语言进行自我修补。系统用完整的话轮对答形式,拟构出不同类型的问句,对患者进行任务式提问,诱导患者做出大量的言语输出。问句、接句和转出句由能让患者产生更多积极效应的词句组成。同时,以叙述为主要形式、关怀和期待为句义倾向的转出句留给患者更多开口可能性,使话轮自然结束,并且为下一话题的话轮开始预留主导权。在问“你老伴儿在干啥?”时,患者回答“他闲着。”大概停顿1秒钟后,又补充道:“在我旁边坐着。”分析这一现象可得出:这是患者自发的会话修正,会话修正也是正常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同时,也是会话分析中的一个重要领域[11]。探究其原因是患者在回答“干啥”问题时,回复“他闲着”,进而意识到自己的话语不是“干啥”这一疑问要素的最佳回答,故而进行了修正。由此,笔者认为发话者的问句,更需要利用患者心理词典中的常用词语进行任务式提问,这样患者更容易理解疑问句的疑问要素和整个句意。

从会话速率角度来看,笔者主要观察展开会话时,谈话轮替是否有明显的停顿和说话语速是否过快或过慢。患者在回答疑问要素明确的问句时,没有明显的停顿现象。回答针对计算力障碍问题时,需要进行简单计算故而停顿8秒,表现出较长的停顿。同时,要求患者再说两个喜欢的食物时,从自然表情观察得知患者有意说出事物的名字,但是停顿4秒后,说了“喜欢吃辣的”,说明患者已经出现找词困难和命名障碍。

通过对以上语言样本的分析,基于话轮转换理论,笔者提出以下两点系统改进建议:①使用称呼语发出将要会话的信号。在特定的主题背景下,系统释放首句,利用称谓语,强制将与话人选择为称呼之内的人(即患者),取得首个话轮的主导发话权。例如:“妈妈,您今天心情咋样啊?”、“爸爸,您今天吃药了吗?”。②应避免是非问句,倾向于开放度更高的问题。对患者进行任务式提问时,应考虑认知障碍患者语用能力蚀失的特点,问句加工需要明确疑问要素,且句子不宜过长,分配的问题需要有较大的开口度。例如:“您喜欢吃饺子吗?”可以换成“您喜欢吃的面食有哪些?”。

3.2 案例2语言样本分析

AD患者(中度阿尔兹海默症,68岁)。该患者选用“家庭成员”陪伴主题。纵观整个样本,患者不止一次出现了“答非所问”现象,系统释放的问题“那他小时候喜欢吃您做的啥菜?”的初衷是激发AD患者回忆家庭成员的饮食习惯。患者说:“额……菜饭嘛,这个东西,那个……倒不是说……,只知道……。”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这属于一句无效信息语句。同时,AD患者在面对不熟悉的问题时,会出现话轮沉默,刻意忽略系统分配的话轮。

通过对该样本的分析,笔者建议从以下3方面改进陪伴方案:①如果患者正常回答问题则话轮转换完成,进入下一轮系统与患者的话轮轮替。当系统选择患者说话时,如果患者回答了,系统应停止说话,话轮发生转换。患者回答完毕,系统再次利用接语,取得下一话轮的发话权,进入下一话论。②如果患者没有作答,利用接语再次将新的话轮分配给患者。当系统选择患者说话时,如果患者没有说话,当前系统可以继续说话。方案中接语的使用,避免了系统选择的患者不说话而发生的话轮沉默,这时利用接语将新的话轮再次分配给患者。③对观察到的患者补偿自己表达方面不足的言伴行为(如挠头、摸鼻子或抓耳朵),从言语行为这个语用学概念入手,考虑在系统中搭载动作捕捉技术,通过多媒体设备采集患者的多模态数据。如此,可以最大化地还原AD患者的非语言特征[12],借助多模态语言研究的操作手段,关注情感因素在语用问题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分析患者情感态度对其语言交际与含义推导的影响,利用范式对患者进行语用交际案例分析[13],是研究AD患者语言特点的新方向,同时也是陪伴系统改进的新路径。

4 结语

本文为老年人智能言语陪伴系统提出了5条改进建议,此外还包括患者出现的话轮重叠现象,理清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从而降低系统和患者竞争话轮的可能性,使问句中的疑问要素更加明晰。实际使用过程中患者出现的话轮沉默代表刺激患者调用认知资源的任务失败,分析原因改进问句的句式和句义,对提高患者的开口次数有重要作用。

老年人智能言语陪伴系统是从老年人语言服务的路径出发,减缓AD患者语用能力蚀失的语言学、医学、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共同研究的成果[14]。同时,老年人智能言语陪伴系统的研发也为社会有效保持积极老龄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为老年语言服务踏上新征程。

猜你喜欢
言语陪伴样本
陪伴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规划·样本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