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三重奏《秋雁》音乐分析

2022-09-27 13:59
黄河之声 2022年10期
关键词:马头琴乐段乐句

樊 丹

引 言

李世相,1957年4月生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北部边陲苏格台村,自幼在启蒙恩师姚占来先生指导下学习音乐。1975年起参加乌兰牧骑、歌舞团文艺工作,从事二胡、小提琴演奏,并在作曲家杜兆植先生指导下从事音乐创作活动。198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四十年来追求自己所热爱的音乐创作工作,创作出交响乐、室内乐、重奏、民族器乐协奏曲等佳作,出版多部专著,如《蒙古族长调民歌概论》等,作品专辑《蒙古族风格少年钢琴组曲集》等。作品四胡协奏曲《乌力格尔叙事》、钢琴曲《少年那达慕掠影》、歌曲《奶茶情》等,曾获“萨日纳”“五个一工程”“群星”奖等。许多作品列为音乐类大专院校教材,并在重大音乐活动中上演。音乐理论研究成果及音乐创作作品多次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并多次参加及组织策划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及重大音乐赛事。可见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涉猎领域之广泛,对蒙古族音乐文化之热爱。“李世相在他的室内乐作品选《献给草原人》的自传中说:“创作风格上,追求纯朴与真实情感的表达,并以蒙古族风格为音乐创作的母语”[1]。《秋雁》便是一首体现作曲家真情实感的民族室内乐作品。本文将从《秋雁》这首作品的主题、变奏方式的特点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创作手法上展开分析,能够体现出作曲家在构思上有想法、结构上有章法、写作上有技法,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一、主题的选择及乐曲立意

《秋雁》是李世相教授听内蒙古中部民歌《雁》后得到启示所创作出来的民乐三重奏,并从民歌《雁》中提取前半部音调(谱例1),从而衍生出来《秋雁》的主题动机。

谱例1

马头琴、扬琴、古筝,这三种乐器在很大程度上发挥民族乐器演奏的特色,并以其典雅的音乐形态、灵活的组合方式、多元化的演奏形态、实用的演奏风格相互配合而铸就了这首《秋雁》。乌兰杰老师更是评价这首曲子是一首较为成熟的民族室内乐作品。“与西方室内乐相比,中国民族室内乐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重意境、重感受的音乐特点,其演奏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2]。《秋雁》高音区长音式的引子“雁鸣动机”节奏缓慢而舒展,描绘草原天高云淡,寂寥无边的景色,经过两次变奏乐曲到达高潮,马头琴、扬琴、古筝的合作展现出一幅牛羊成群,百鸟齐鸣丰收的草原。

乐曲给人的意境和感受无一不体现出中国风,民族风。这也是作曲家在创作《秋雁》过程中民族化的想法表现之一,首先在乐器的选择上运用中国民乐马头琴、扬琴、古筝三种乐器,每个乐器都有不同的特点,在音响组合上非常独特,更是将民族音乐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也离不开作曲家的生活环境等,李世相老师出生于科尔沁草原,从小便熟悉蒙古族民歌,虽不懂蒙古语,不会蒙古文却对蒙古族的音乐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身处在辽阔大草原的家乡的热爱、对蒙古族生活的了解,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着热爱,刻苦学习,长期的积累,所创作出的音乐曲调有着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音乐有着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生活在这样的民间音乐环境中,民族音乐“基因”会自然地渗入到作曲家的艺术细胞之中”。《秋雁》这首乐曲中所揭示的草原人的人文气质,有对“内在”的表达,徵调式的旋律表现出“古朴典雅”,变奏前的平缓、宁静所带来的“思辨”、“惆怅”,马头琴的华彩乐段体现出草原人的“高贵”气质。整首乐曲将创作想法民族化、多声化的合作有机结合,对作品进行细腻的雕琢,刻画出草原的金秋辽阔。

二、两部式变奏式结构特点及乐曲变奏方式

《秋雁》是一首带有引子和尾声的两部式变奏曲。整体的结构是由引子(4小节)+A(主题段5-12小节)+连接(1小节)+A1(14-21小节)+A2(变化段22-31小节)+A3(散、华彩段32-36小节)+连接(2小节)+A4(双调、模仿变奏39-45小节)+A5(句式交叉、并调46-53小节)+尾声(54-61小节),组成的两部式变奏曲。

作品的引子部分是由扬琴和古筝配合演奏4小节而带入,以G宫调的属音和主音为主,节奏平稳而缓慢地进行。作为一个“雁鸣动机”贯穿全曲,以不同的节奏型出现,节奏松散而平缓,密集则配合变奏后高潮部分,在旋律与伴奏中游走,使得声部的对位、织体意义上都更具逻辑性、形象性。

呈示性乐段A(5-12小节)是由a(2)、b(2)、c(2)、d(2)组成的并置对比且对称方整的四个乐句。这一部分是作为一个主题,以古筝作为主奏,扬琴持续敲击引子部分的“雁鸣动机”,马头琴低沉长音进入,马头琴与古筝流水般的琶音一前一后,一呼一应,马头琴仿佛在诉说,古筝部分则更像听众,做出回应。马头琴声部音符的时值放慢拉长,低沉的长音营造出深远、辽阔的草原,古筝的流动似微风吹拂草地将听众带入意境。d(2)乐句由G宫调向属方向转到D徵调式,用1小节作连接到变奏A1段(14-21小节)。A1乐段回到G宫调,在d(2)乐句又转向D徵调式。这一乐段扬琴作为主奏乐器,旋律上进行了装饰(加花)变奏,突出扬琴的声部,清脆而悠扬。

A2段(22-31小节)整体是一个变化乐段,由a(2)、b(2)、c(3)、d(3)组成的并置对比且对称非方整的四个乐句,不同的是在乐句c上做了1小节的扩充,d乐句变为3小节,与前两乐段A、A1,形成对比。同样在这一乐段的开始又转回G宫调,又在d乐句转向a商调,在调式上和结构上都与前两乐段形成对比,音乐色彩上更加丰富,更具戏剧性因素。这一乐段以马头琴为主奏,在旋律性格(骨架)上进行变奏,更加活泼积极。古筝作铺垫,进行模仿。

A3(32-36小节)乐段由d’(3)和e(2)乐句组成。d’是对前面d乐句的一个变奏,凸显出了马头琴的特色。e乐句在这里是作一个延伸的作用,短短的两个小节做了两次转调,自由发展,由d’乐句的G宫调转向C宫调后马上转向g羽调式,G宫调与g羽调巧妙的远关系转调。经过两次变奏,乐曲达到高潮。散板的节拍,激动而自由更加突显马头琴的华彩性乐段,犹如百鸟齐鸣,羊群滚动如潮的金秋景象。

后两小节的古筝连接到A4乐段(39-45小节),这一部分是有两个调性的模仿式变奏,马头琴和古筝分别承担两个调性且是双旋律的发展。马头琴由a¹(2)、b¹(2)、c¹(2)三个乐句组成的bB宫调式的主旋律,古筝则由a(2)、b(2)、c(2)、d(2)组成并置对比且对称方整的四个乐句,古筝在G宫调发展,作为另一个模仿旋律。可见作曲家在声部对位、和织体上的安排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A5乐段(46-53),马头琴声部是由d¹(2)、c²(3)、d²(3)三乐句句式交叉地进行,古筝部分则是延续A4乐段的a(2)、b(2)、c(2)、d(2)四乐句进行。在48小节两声部并调为G宫调式在d乐句分别离向D徵调式和a商调式。尾声部分(54-61小节)由d3(2小节尾句音调)、d1(2小节伸长)、d5(4小节延伸)组成的非平行对称方整的三乐句。是对d³的延伸最后回到D徵调式典雅的气氛,草原又恢复了静谧安详。

《秋雁》两部式变奏曲在结构安排上有着精心的排布,在乐曲变奏方式上使用旋律装饰上进行变奏、旋律性格上进行变奏,还有贯穿全曲的“雁鸣动机”的变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双调双旋律发展的模仿式变奏、句式交叉等安排。曲子从清幽典雅开始经过两次变奏到马头琴的华彩性乐段,自由而激动的散板到达高潮部分,作品的后半部分重新回到如歌的行板。不论是整体的结构安排上还是声部之间的对位以及伴奏织体的配合上都足以看出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非常具有逻辑性。

三、创作手法及音乐感受

(一)作品风格

调性与和声的设计决定了作品的风格特点,西方音乐作品中采用西洋大小调,而中国音乐作品常采用五声调式。《秋雁》这首作品全曲未采用“西洋化”的变和弦,而是以传统的三和弦为主,创作上稍加民族化的改造。例如:大二度附加音、五声性和声的使用,并且淡化了和声的功能性,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以五声旋律为基础,多声部自然结合。作曲家熟练地运用民族调式的色彩风格,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塑造出这首蒙古族风味的重奏曲。

(二)调式布局

在调式的布局上进行“守调”的安排。首先是远关系转调的布局。例如A3乐段从G宫调开始,在自由延伸发展中转调到g羽调的远关系转调。其次,在这首作品中近关系转调的布局也较多,如A3处、第47小节的近关系调转换等。离调在作品中也频繁出现。徵调式的旋律,显得古朴典雅、雄浑大气,主题向下属方向连续转调,巧妙地将雄浑大气和舒展柔美结合起来。这些调式的安排上使听觉上更为新鲜,增添了许多民族色彩。

(三)声部安排

作曲家在三个声部的关系安排上也进行了巧妙地设计。其中马头琴主要承担旋律任务,偶尔辅助承担其它织体;古筝主要承担低声部与中声部任务,辅助承担旋律任务;扬琴参与旋律、织体、低音、中声部等全部音乐元素的表现。这样的声部安排发挥了每个乐器的特点,不仅仅是一个声部,一个乐器的主奏。马头琴的深沉粗犷,激昂;古筝含蓄柔美,清新舒展;扬琴轻巧明快。三种乐器的相互配合增强音响的立体感;这样的民族配置经过作曲家的手所呈现出来的曲子别有韵味。

(四)音乐感受

扬琴清脆的敲击和缓缓引入的马头琴长低音将我们带入悠扬自在宁静的草原,古筝流水般空灵的泛音既是衬托又是连接,马头琴的每一次长音都如诉说般,古筝时而浑厚深沉,时而清澈流畅,似吹拂草地的微风沙沙作响。惆怅的音调,经过一次次加花变奏,情绪上扬。八度的大跳更是将音域拉宽,辽阔的草原浮现眼前。马头琴的华彩乐段不论是力度还是情绪都逐渐激动,扬琴单音似珠落玉盘,晶莹剔透,装饰旋律,使之轻快活泼,华丽多彩。古筝的刮奏慷慨急促,激越中有抒情烘托气氛,不断追逐马头琴的旋律,惟妙惟肖地托显出涓涓细流、滴滴清泉的奇妙音响,使人仿佛置身于壮丽的大自然美景之中。结尾渐慢渐弱自由延长的长音给人无限的遐想,意犹未尽。

结 语

李世相老师生于草原,植根于草原。正如作曲家本人所描述的:“我的‘情’系在了蒙古高原上,我的‘缘’结在了草原音乐中。是博大的草原文化,吸引我热爱上了音乐事业;是动人的草原民歌,赋予了我音乐创作上的源泉与灵感。[3]”民乐三重奏《秋雁》是蒙古族风格室内乐作品的又一力作。本文通过对《秋雁》的乐曲立意、曲式结构、创作手法等分析,进一步感受到作曲家精湛的创作技法,在创作过程中熟练地运用民族调式的蒙古族色彩风格,在创作上追求淳朴与真实感受的表达。不得不感叹扬琴、古筝“敲击发声”特性的乐器在马头琴强势的控制下所显得相得益彰。笔者在采访过程中,作曲家本人说:“这首曲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按每件乐器本身的语言习惯来说话的写作方式,三种民族乐器各说各话,充分发挥三种民族乐器的特长。”聆听过后更是感受深刻。作曲家崔逢春先生认为:“李世相的作品属性既可以说是草原的,也可以说是世界的,其民族旋律观念的坚守是值得尊敬的,其作曲技法的多样性是值得借鉴的。[4]”祝愿李世相老师在日复一日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中,凝练生发出更多截然不同的无边妙色,创造出更多朝气蓬勃的民族的世界的大家之作。■

猜你喜欢
马头琴乐段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那一夜的雨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马头琴
草原上的马头琴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