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

2022-09-28 10:59王保前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实务专业课

王保前

(湛江科技学院 广东湛江 524094)

一、教学改革研究的意义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就高校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改革作出了部署。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深刻意识到当前“课程思政”改革还存在多个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掌握改革规律,切实推动改革成效走深走实。

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知识与技能,应该把育人放在首要地位,把育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是提高高等院校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有效途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作为人民教师,更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做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振兴教育的重要着力点。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机遇,国际物流业务也随之攀升。同时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及迅速蔓延,对中国乃至全球的贸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面临这样的机遇挑战,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大势,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尤为重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努力推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充分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也是贯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现状分析

目前,许多高校开始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但由于高校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知识欠缺且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导致课程思政建设过程进展缓慢,甚至出现教师专业课讲授思政融入困难、生搬硬套政治理论及思想,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等现象,教师教学身心疲惫,导致“课程思政”改革变成了思想负担,甚至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教师育人职责的履行。因此,深入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系统梳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发挥专业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实 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创本科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迫切任务。

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经济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化、国内自由贸易区数量增多以及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从事外贸工作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具有较强的涉外性,需要同国外政府、企业、人员进行频繁交流并从事商事活动,难免受到他国各种思想的影响。这就要求外贸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更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够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外贸专业人才方面,除了应注重专业素养之外,更应该进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而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通常设置三个学分,是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跨境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先修课程。因此,对国际贸易实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具备从事国际货物买卖基本知识和处理进出口业务基本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为学生以后从事外贸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改革内容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师的育人职责、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教师教学水平、思政元素、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品课程建设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改革。

2.改革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力求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开放性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该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实施中落实立德树人,渗透课程思政,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应用能力培养,掌握基本的实操技能、谈判方法、技巧及沟通艺术,帮助学生树立忠于职守、平等互惠观念和团队精神的正确人生观,培养横向方面有广博的知识、纵向方面有较深专业知识的“T”型人才。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国际贸易实务为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思政教育理念已不断融入课堂教学改革,促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有效探索,旨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外贸类商务人才。

四、改革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法

1.实施方案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路径: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师的育人职责、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首先提升国际贸易实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其次挖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而改革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最后推进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程思政建设。

2.实施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本着“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理念,通过学校、学院、教研室、课程组的共同努力,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充分发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外贸类商务人才。国际贸易实务思政教育教学建设与知识点对应设计如表1。

表1

五、课程思政改革的创新点

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为基础,通过明确课程思政定位、目标和设计思路,精心设计思政教学内容,积极组织教学实施,发挥课堂的专业性及德育育人功能。

1.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目标中引入思政元素,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思政素材,在教学方法上突出思政特色,更好地发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功能。

2.“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振兴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3.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讲授法、分组教学、案例教学法、启发互动式教学、角色模拟教学法、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将复杂问题具体化、简单化,提高教学效果,发挥课堂的专业性及德育育人功能。

4.构建全面深入的精品课堂思政体系。课堂作为“课程思政”改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载体,承担了改革绝大多数的育人职能。学校以每年设立教改项目为依托,引导教师持续挖掘专业知识和学科背后的逻辑、精神、价值、思想、艺术和哲学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大纲研制、课程设计、教材(教辅)开发和课程实施与评价,倾力打造一大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金课,涌现了许多“课堂思政”优秀教师和课程案例。将爱国、爱校、爱专业等价值目标有效融入课堂,将中国梦、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科学素养等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此外,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心理的同时,有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今后,学校还将进一步加大“课程思政”改革力度,在深化制度改革评价、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和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上持续发力,努力构建育人导向与制度建设相统一,专业教师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思政课程同“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相统一的课程思政新格局。

在推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课前课中课后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出现“贴标签”“两张皮”的现象,将课程思政深入到意识、转化为行动、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核心内容。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实务实务专业课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
ODI实务
FDI实务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