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工业旅游开展高职第二课堂的必要性、问题与对策

2022-09-28 02:26郭达邢少乐
江苏高职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工业旅游

郭达,邢少乐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天津 300222;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一、引言

对制造业用工情况的诸多研究表明,当前年轻人普遍缺乏工业精神和对制造业的认同感,“退二进三”(从制造业流向服务业)的趋势愈加明显。《2020年一线蓝领用工荒情况调研报告》对3000余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年轻人从事一线蓝领工作的意愿低,是造成用工荒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推断,年轻人不愿从事制造业领域的工作,主要原因并非就业能力中缺乏相应的技能成分,而更多的是缺少工匠精神和对制造业的认同感等工业精神层面的特质。对此,涵养年轻人的工业精神,让他们认同制造业文化,调动他们从事制造业工作的积极性,已经成为比培养专业技能更为紧迫的任务。

制造业专业领域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工业精神两部分内容,二者紧密关联、相互促进,高职学生精湛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工业精神的指引。但高职第一课堂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阵地,由于受到缺少工业真实情境等教育资源的限制,对于涵养学生工业精神的效果并不理想。高职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拥有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可以对学生的工业精神进行有效塑造和培育,这也正是第二课堂的独特价值之所在。然而,高职第二课堂目前还存在着内容和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职业精神的形成缺少培育和熏陶的时空等问题[1]。虽然高职院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但更多的是在模拟情境的实训基地进行,学生工业精神的涵养往往缺乏真实的情境,导致工业精神培养表面化、形式化和虚无化,学生对工业文化认同度低,缺乏学习专业技能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对此,迫切需要关注高职第二课堂对于培养学生工业精神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第二课堂的形式与内容,探索将工业旅游作为开展第二课堂的新载体,从而为有效培养具有工业精神的卓越技能人才提供新途径。

二、工业旅游的内涵及模式

国内最早研究工业旅游的学术性文献是阎友兵于1997年发表的《工业旅游开发漫议》,该研究指出“工业旅游具有观赏性、知识性和参与性等诸多特点”[2]。1998年,明林发表的《待开发的处女地——工业旅游》指出:“旅游正日益趋向多样化,人们既需要休闲型的山水风光游,也需要知识型的工业游。”[3]上述两篇文献开启了学界沿着国内外两条主线对工业旅游开展研究的进程:一是以国内各省份主要工业旅游项目为主题的研究,如吴杨(2017)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上海市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同时引入游客感知视角考量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4];二是学界对欧美国家典型工业旅游项目的介绍与分析,其中刘会远和李蕾蕾(2004)的《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系列研究》具有代表性。他们实地考察并详细地介绍了德国工业旅游的典型项目,该系列研究掀起了学界研究欧美发达国家工业旅游的热潮。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可知,工业旅游的内涵、模式和国内外发展状况主要如下。

(一)工业旅游的内涵

虽然学界对于工业旅游的内涵并未达成共识,但是国家在政策层面对工业旅游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规范与评价》指出:“工业旅游是指以运营中的工厂、企业、工程等为主要吸引物,开展参观、游览、体验、购物等活动的旅游。”本研究认为,作为高职第二课堂的工业旅游,是融入了文创购物、展览、休闲设施等新元素的企业、工厂,通过系统规划将物质层面的生产流程、技术操作、人员组成等和精神层面的企业文化等以视觉形式完整展现的过程,也是学生进入生产现场体验真实工作环境,并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需求对接的实践过程。

工业旅游不是工业和旅游的简单相加,而是两种文化的深度交融,是工业的工程建设、生产流程、科学技术和历史文化等内容深度融入旅游全链条之中的产物。工业旅游把工业的魅力渗透到旅游诸要素中,让学生同时获得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娱乐体验,促进学生对工业意义的理解和工业情感的生成,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融合统一。总之,“工业+旅游”使学生能够以旅游为载体,通过对工业建筑外观和内部工作体系的直观体验,超越学校提供的资源,同时通过亲身实践学习与操作获得沉浸式的旅游体验,促进学生不断获得新认识,从新的视角理解和内化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

(二)工业旅游的模式

当前我国工业旅游的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特征,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工业旅游模式的类型进行了划分,例如杨文森(2013)的六种模式划分[5],付业勤(2012)的七种模式划分[6],王国华(2019)的十种模式划分[7]。总体来看,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工业旅游模式的类型进行了划分,但是差异较大,不利于在理论层面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本研究认为,涉及高职第二课堂的工业旅游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依附型,即工业旅游的开展依附于企业,这既有利于企业吸纳人才,又有助于以较低的成本宣传企业形象。但该种模式需要针对活动时间、人数等要素,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充分的协调,不能妨碍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二是独立型,即工业旅游的开展依托原有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例如工业遗址、老旧厂房等,它们记载着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历史,蕴含着动手动脑、创新创造的工业精神,具有独特的开发价值。相较于依附型工业旅游模式,独立型工业旅游模式在项目规划上更具灵活性,资源也更加丰富,但其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得到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大力支持才能得以有效运转,因而稳定的资金来源与保障是独立型工业旅游项目可持续运转的重要基础。

(三)工业旅游的发展状况

1.国外典型工业旅游项目

国外工业旅游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到80年代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国外工业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典型项目集中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表1总结了国外主要国家的典型工业旅游项目。

表1 国外典型工业旅游项目一览表

国外典型工业旅游项目在宣传企业形象的同时,还满足着人们对工业品的生产原理和制造过程的好奇心。例如,德国设计出“汽车旅游路线”“啤酒旅游路线”等诸多主题鲜明的工业旅游路线,吸引民众体验工业文化的魅力。日本兴起了“工厂萌”现象,意指那些迷恋工厂且具有工业美学观念的人。但是与欧美不同的是,日本的工业旅游项目主要以巧克力、啤酒和明太子等食物制作为主题。

2.国内工业旅游发展状况

我国的工业旅游出现于20世纪末,尽管发展较晚,但层次丰富、覆盖面广,涵盖各行各业。研究显示,我国东、中部工业旅游示范点密度最大,数量高达278个,占全国总数的80.58%,其中东部地区占比达53.04%,集聚着全国一半以上的工业旅游示范点,西部地区工业旅游示范点数量最少,仅有67个。工业旅游示范点分布数量排名前6位的省市区依次为:山东、江苏、浙江、安徽、辽宁、河南,总占比为45.51%[8]。我国工业旅游在创造经济效益和带动就业方面效果显著。《全国工业旅游发展纲要(2016—2025)》预测:“工业旅游将进入全盛发展期,预估游客的接待总量在此期间将超过10亿人次,旅游的直接收入总金额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直接就业人口预估将超过120万人,带动的间接就业人口将新增超过600万人。”该政策还提出,我国拟建1000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可见,高职院校将工业旅游作为第二课堂的前景非常广阔。

三、依托工业旅游开展高职第二课堂的必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高职第二课堂不应仅局限于校内所能提供的空间和资源,有必要走出校外寻找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资源,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工业旅游作为将教育、娱乐、文化和工业精神等真实工业情境中蕴含的各类要素整合起来的第二课堂新形式,为高职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业精神提供了新途径。

(一)依托工业旅游开展高职第二课堂何以可能

1.工业旅游可以有效弥补第一课堂难以涵养学生工业精神的缺陷

高职第一课堂以标准化、规则化、逻辑化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为主要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学习体验较为单调和枯燥。尤其是高职第一课堂的开展仍主要是建立在专业分割的逻辑之上,这虽然能按照不同专业的技术逻辑将知识技能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但专业分割界限明显,也导致了学生认识和理解的工业世界图景割裂,使学生难以全面、深刻地体会工业精神的魅力和精髓所在。工业旅游具有教学氛围的愉悦性、学习过程的娱乐性和目标效果的全面性,可以让学生获得对工业文化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有效向学生展示制造业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和素质的真实需求,使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形成一个全面、清晰的目标和愿景,并通过自我反思逐步内化形成工业精神,这远比在第一课堂中对专业知识和工业精神进行模块化的生硬培养更为有效。

具体来看,工业旅游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有效弥补高职第一课堂难以涵养学生工业精神的缺陷。一是工业旅游可以让高职学生直观地看到、触摸到第一课堂所学知识技术创造出的工业成果,把第一课堂教授的专业知识技能具体化和形象化。工业旅游具有的主题式教学性质也能够打破分门别类的专业界限,强调知识技能的整合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从多个维度全面涵养学生的工业精神,弥补第一课堂的局限性。二是工业旅游能够利用第一课堂缺少的工业活态文化涵养学生的工业精神。工业旅游的活态文化是指工业旅游目的地所特有的工业历史文化,是一种非文本的工业文化,具有工业、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经济和人文等多元价值,这种文化独立于学校教育之外,因而对于涵养学生的工业精神有着独特性与不可代替性。三是工业旅游是综合了旅游、参观和实训等活动的颇具观摩性、趣味性和操作性的活动形式,能够有效克服第一课堂的刻板性。高职教师通过扮演导游的角色将工业文化传递给学生,在真实的工业情境中与学生平等交流,使学生切身感受工业精神的魅力,从而改变第一课堂情境中教师生硬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度交流形式。

2.工业旅游可以有效弥补第二课堂空间和资源的局限性

目前高职第二课堂主要依托开放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科竞赛基地、科技型社团和创业训练基地等,空间上以校内为主,设施设备和经费条件等相较于第一课堂较为匮乏。此外,由于企业需要进行生产实践和技术研发,尤其是在生产旺季和业务繁多的时间受到生产性本体功能的限定,将企业作为开展第二课堂的场所往往存在诸多障碍。因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寻求能够突破空间和资源局限性的真实工业生产情境作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场所。

工业旅游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渠道。各类专门用于工业旅游展示的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和现代工场等,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资源丰富的体验性教学环境,允许学生充分感受工业文化而不用考虑影响生产实践等问题。同时工业旅游景点遍布全国各地,资源可以开放共享,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也能享受到工业旅游的丰富资源,这在打破第二课堂空间和资源局限性的同时,也提升了高职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和共享性。

3.工业旅游是高职院校开展体验性教学的重要载体

培养卓越高技能人才的环节主要分为理论学习、体验、实践三个阶段[9]。体验作为联结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桥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环节。然而,高职人才培养还普遍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机械二元思维,导致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体验的关键作用。基于理论基础的体验性教学是为实践学习做好准备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不仅是让学生通过直观体验更加有效地进行实践教学,而且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并明确对该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职业理想、形成职业情怀、养成职业精神。

工业旅游是高职院校开展体验性教学的重要时空载体。从传统的工艺制造到现代化的人工智能,工业旅游涵盖了相当广泛的领域,其以丰富的工业资源为载体,引导高职学生直接面向真实的工业生产实践活动,对工业历史、工业精神、工业技术和工业文化形成直观的体验。在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中,不同工作任务和模块之间是环环相扣的,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工作流程。这一方面能够让高职学生在整体上明确工作岗位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而非局限于特定技术或领域;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近距离接触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从而对本专业领域形成真实的职业体验,感受工业文明发展的艰辛与成就,感悟工业创造的智慧与力量,为激发自身的创新活力和敬业精神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依托工业旅游开展高职第二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目前工业旅游面临着企业态度冷淡、重游价值较低的问题。企业缺乏开发工业旅游项目的积极性,已经从事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也缺乏对工业旅游主题和活动内容进行持续创新的意识。企业对于作为工业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工业资源发掘还不到位,导致工业旅游极易成为一次性旅游项目。第二,工业旅游对高职学生开展的效度不高。高职院校在开展工业旅游活动时计划性、目的性不够明确,通常缺乏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且与第一课堂相脱节,未能有效促进学生带着知识与问题参加工业旅游活动,往往是从第二课堂直接回归到第一课堂而缺乏反思与交流。第三,企业与学校目前都缺乏兼具工业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也对工业旅游项目的效果缺乏标准化的评价机制,多数人将工业旅游当成走马观花的参观游览,致使依托工业旅游开展高职第二课堂活动往往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难以实现规范化、常态化,进而影响着高职第二课堂的实施效果。

四、将工业旅游打造成为高职第二课堂新形式的途径

工业旅游使高职第二课堂的空间由学校转变为企业和工业遗产、博物馆等广阔的空间,而每个空间都并存着独特的物理空间、人际空间、技术空间和体验空间,空间的转变必然导致高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在职业教育空间转换中找准依托工业旅游开展第二课堂的有效路径,有利于突破高职的传统教育空间,打通产业和教育融合的壁垒。

(一)校企合作开发红色工业旅游项目

校企合作开发红色工业旅游项目,是高职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新途径。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依赖于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枯燥单一的形式难以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得到升华。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集观光旅游、情操陶冶、科普教育、体验娱乐、品牌展示和产品推介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典型项目,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开展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视野和新渠道。

一是高职院校应主动寻求与已经拥有红色工业旅游典型项目的企业进行合作,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推广和创新。例如,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园在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其企业文化展示厅大量的展品讲述着一个民族工业企业“以产业报国为己任”的精神与信念。高职院校主动寻求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可以直接获得红色工业旅游资源,使学生得以充分体验中华民族的优秀工业文化和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二是应重点选择有中国特色、代表中国制造业先进技术水平,并具有观赏性、知识性的工厂或生产线进行开发。例如,中国高铁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靓丽名片,高职院校应和相关企业以科普教育和观光体验为主要形式开发高铁旅游项目,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充分了解铁路建设、装备制造和运行系统,如参观车辆的编组运行和检修作业,在工厂参观动车组的生产制造等。通过让学生感受世界领先的特色先进技术,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三是校企双方共同挖掘工业史和“四史”的交汇点,并将其融入到红色工业旅游项目之中。由于工业史和“四史”本身是交织发展、共同演进的,因此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融合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将红色元素融入工业旅游全过程之中,是对工业旅游的升华,可以增强工业旅游对学生工业精神培养的力度。四是对于以工业遗址为载体的工业旅游项目,企业可邀请曾经在此处经历过工业变迁的老劳模、老工人作为历史见证人进行现场解说,并由高职院校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由于他们是一部活生生的工业文化百科全书,对于工业遗产蕴含着的深厚工业历史文化内涵理解得更加透彻和深刻,因此通过他们的讲解和引导,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涵养学生的工业精神。

(二)科学有序分阶段开展工业旅游活动

1.工业旅游前期:对接第一课堂做好准备工作

以工业旅游为主要形式的高职第二课堂以在真实工业情境中的活动来消解第一课堂面临的障碍,而第一课堂的充分准备又为第二课堂活动有序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在开展工业旅游的前期阶段应紧密对接第一课堂,实现“一、二课堂”互通共融,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准确把握体验学习和旅游二者之间的平衡点,避免工业旅游成为单纯的观光旅游。同时,校企双方也应协同配合,学校要积极主动与企业方对接,企业也需要及时予以回应,双方共同明确工业旅游的实施流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不影响双方利益的情况下加以解决。

根据上述分析,首先,高职院校在工业旅游的前期准备阶段应依托第一课堂组织集体理论学习,夯实学生对工业具象的理论感知基础。工业旅游导师应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工业旅游景观承载的工业历史和蕴含的工业文化。导师还要安排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开展自学自讲活动,搜集目的地相关的书籍、资料、素材进行分享、研讨与交流,重点应包括历史背景、工业技术变革历程和工业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等,从而使学生们在认知层面上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其次,学校与企业应专设外联部门,就时间安排和活动流程等方面进行充分沟通,避免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在重大项目工程实施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因素与恶劣的天气环境等客观因素可能会妨碍工业旅游进行时,应及时做好沟通和应对工作。

2.工业旅游中期:开展深度体验性学习

在工业旅游开展阶段,高职院校应以工业旅游为载体,在遵循情境性、真实性、创新性原则的前提下,开展深度体验性学习。

一是为体验性学习创造真实的工业情境。工业旅游的场所充满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真实场景,提供接近专家作业的场所,展示了工业领域多元的职业角色和发展前景。当学生“嵌入”工业旅游场所中时,自然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例如,可以依托真实的工业旅游情境强化学生工业安全底线意识,给学生们配备防护装备,如安全帽、工作服、安全眼镜或靴子等,提升学生具身体验的仪式感。这些装备所带有的独特的工业符号标志,可以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工业精神,丰富学生工业旅游的体验。

二是工业旅游中真实性的体验能帮助高职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产生高度认同感。工业旅游提供了非日常教学情境下的沉浸性在场体验,使学生接触并融入不同工业场景和工业文化,从而更容易体验到思维与行动相协调的状态和知行合一的乐趣,有助于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对于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三是增强学生在工业旅游中的创新性体验。一般工业旅游的吸引物是工厂、车间、工人劳动场景、工业产品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特点是知识含量高、专业性强,但创新性和可观赏性不足。为了增强工业旅游的体验性和重游价值,需要提升工业旅游项目的创新性。例如,英国森德兰国家玻璃中心工作室的玻璃工人每人都可以生产自己的系列作品,使中心的旅游吸引物常变常新,有效改变了工业旅游重游率低的状况。因此,高职院校应协同多方利益主体,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园区、基地等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创新发展规划,突破参观厂区和作业线等传统参观形式,充分挖掘工业文化内涵,加大文化、创意、科技等要素的投入,增加项目的创造性、参与性和体验感。

3.工业旅游后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在情境学习中,学习者知识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互动才能实现,学生正是在真实情境中吸收通过与专家、同伴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知识[10]。由于不同个体的学习体验因先前经验和现有知识结构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不同个体在工业旅游过程中会对工业生产场景和工业文化形成各异的感受。只有在交流过程中进行不同思想、观点和感悟的碰撞,方能实现彼此认识的升华,提升工业旅游体验的效果。尤其是依托工业旅游的体验学习效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即体验主体往往只有在工业旅游的现场具有深刻的体悟,而一回归到原本的生活状态时,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工业精神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也就难以自觉地与他人分享个人的体悟。为了克服时效性较短的缺陷,在完成工业旅游体验学习后,工业旅游导师应推动学生之间通过交流研讨会、系列总结汇报会和同辈分享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反思交流与经验分享,深化对工业实践和工业文化的认知。

(三)实行工业旅游导师制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保障工业旅游规范化和常态化运行

1.培养专业化的工业旅游导师队伍

工业旅游导师是指导高职学生开展工业旅游活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工业旅游设计和实施的主导者,直接影响着工业旅游开展的质量。普通高职教师或导游都难以完全胜任工业旅游导师的工作,因而需要对有意愿成为工业旅游导师的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具体来讲,需要重点培训工业旅游导师具备工业旅游方案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一是重点培训工业旅游导师了解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使他们掌握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还要让他们了解工业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渊源与相关背景资料,并有能力综合考虑本校办学理念和区域文化与工业旅游目的地特有文化的契合点。二是重点培训工业旅游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所需的项目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安全急救能力等。

2.实行工业旅游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通过完善依托工业旅游开展高职第二课堂的管理体制,可以推动工业旅游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第二课堂成绩单”能够清楚地记录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工业旅游的路线、兴趣关注点以及工业精神和综合素质成长的轨迹,使学生在工业旅游前期有计划、中期有指导、后期有评估,准确了解自身工业素质的优势和不足,合理调整学习计划,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据此,高职院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将学生参加工业旅游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在校期间评奖评优、继续升学、推优入党等的重要指标,并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学生个人档案,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在工业旅游项目中的实施。

(四)促进多元利益主体协同推进工业旅游项目的开展

仅靠高职院校难以开展高质量工业旅游项目活动,只有多元利益主体多方协同,才能充分发挥工业旅游的真正价值。尤其是建立在工业遗址基础上的旅游项目,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多元利益主体共同进行策划与开发,才能充分满足学生参加工业旅游的需求。首先,政府应给予工业旅游项目政策支持和资金帮扶,为将工业旅游打造成为高职第二课堂做好引导工作;其次,需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引领中小企业共同建设工业旅游项目,并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最后,高职院校应成为工业旅游项目策划的发起者,并调动学生加入其中,让学生既成为工业旅游项目的策划者又成为参与者,将工业旅游的价值最大化。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工业旅游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工业人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旅游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