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

2022-09-29 01:38李一璋
农学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北京市供给农业

李一璋,江 晶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2206)

0 引言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内容[1]。北京市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2]。近20 多年来,依托京郊丰富的生态资源、特色的农业产业、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北京市休闲农业蓬勃发展;但随着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在休闲农业供给一侧表现出来的产品创新不够、设施建设滞后、文化内涵不足等短板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全市休闲农业发展后劲,需要持续深化推进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基于此,笔者通过对北京市休闲农业产业布局、产业供给、业态供给、产品供给、要素供给的全面分析,客观审视和评价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探讨休闲农业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1 北京市休闲农业现状分析

在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北京市乡村旅游经济由原来的零散无规划发展模式逐步向着现代化的特色道路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努力实现从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从单纯注重经济功能向更加注重发挥乡村旅游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综合功能转变,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本研究通过分析数据和路径研究,在探寻北京市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设想。

1.1 区域布局分析

休闲农业与资源禀赋息息相关,在区域分布上呈现不均衡性。北京市农业观光园集中分布在北京市北部、东北部和西部地区,其中,昌平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4 个区较多[4],而南部观光园数量则相对较少。北京市民俗接待户集中分布在北部的怀柔、密云、延庆3个区和南部的房山区,其他区则明显较少(如图1)。

图1 2019年北京各区农业观光园和乡村旅游接待分布图

1.2 产业供给分析

2014—2016年,北京市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和接待人次呈现不断增长态势。2016年至今,休闲农业经营收入与接待人次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其中接待人次连续4年负增长,且负增长速度不断增加;经营总收入在2017 年小幅增长后也出现负增长。“十三五”时期,一方面,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另一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北京农业进入“调转节”,休闲农业规模有所减小,经营收入与接待人次出现了下滑(如表1)。伴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北京市休闲农业供给侧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有效供给不足。

表1 2016—2019年北京市休闲农业接待人次及经营总收入情况

1.3 业态供给分析

北京市休闲农业充分发挥广阔的消费市场优势,依托京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资源、特色产业等,形成比较丰富的业态体系。从载体上划分,主要包括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园区以及民俗户或民宿。从形式上划分,形成以农业嘉年华为代表的节庆农业、以小毛驴为代表的市民农园、以天开自然营地为代表的景观农业、以延庆区、怀柔区、门头沟区为代表的民宿聚集区等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休闲农业新业态,开辟了产业发展的新途径[5]。

1.4 产品供给分析

在北京市休闲农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同时,其产品供给也蓬勃发展,农业与教育、养生等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逐渐加深[6]。从产品供给的内容上划分,包括以丰台区南宫五洲温泉植物乐园为代表的康体疗养、以顺义区“龙湾巧嫂”为代表的科普教育、以房山区蒲洼乡为代表的生态游、以昌平区草莓采摘为代表的采摘体验游等,休闲农业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但总体看,产品供给在参与性、创意性、文化性上挖掘不足,大多数仍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这也就使得产品供给不足以支撑新颖的产业形态,导致休闲农业有效供给不足。

1.5 要素供给分析

要素供给在更深层析决定休闲农业发展方向与模式。在人才供给方面,由于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主要是乡村当地农户,与产业所需要的专业性极强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不相适应,人才供求不匹配直接影响产业供给质量。在资金投入方面,财政资金持续投入,但尚未形成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良好机制,加之近几年休闲农业投资者信心不足,休闲农业发展活力尚未得到进一步释放。

2 北京市休闲农业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品供给创新不足

随着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市场对休闲产品提出了更高、更多元化的需求,但目前依然有些休闲产品停留在采摘、参观、餐饮、住宿这一层面[7],经营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同质,尤其对乡村文化与风情民俗挖掘不够,缺乏特色与创意,生态、健康、科普、文化、教育等高附加值体验项目供给不足,导致游客引不进、留不住、难再来。

2.2 配套设施供给滞后

北京休闲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很多位于山区、半山区等经济底子薄弱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公共卫生、道路交通、垃圾污水处理、信息网络和消防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停车场、食宿、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不齐全,景观打造与标识标牌设置更是缺乏,这些短板直接制约了休闲农业发展水平[8]。

2.3 主体培育供给不足

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主要以当地或者周边农户为主,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互联网+、文创等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成为制约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的重要因素。

3 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3.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灌注新动力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北京市休闲农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将聚焦聚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助力培育一批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新型美丽乡村、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且持续改善农村人居和生产环境。一系列新举措为休闲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增添了新活力的同时,也使得休闲农业已经逐渐成为社会资本所追逐的热点和亮点。不断涌入的社会资金为休闲农业带来了现代化的理念和资本要素,进一步加快实现新时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发展要求[9]。

3.2 消费结构升级为北京休闲农业发展指明新方向

北京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为休闲农业拓宽了市场且增加了需求[10]。目前,北京市人均GDP 达16.4万元,且仍在不断增长。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能力逐渐增强,人们对于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也随之提高。由收入增加带来的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使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了更多居民度假消遣的新兴模式。休闲农业为消费者提供美丽的乡村环境、优质的农副产品,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风光和健康绿色的农副产品与当代都市快节奏生活下的消费者需求是高度匹配的。

3.3 信息时代为北京休闲农业发展带来新活力

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处理的出现,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供了市场营销、推广宣传的渠道和手段;冷链物流、微仓等运输和服务水平的发展,为休闲农业的产品流通提供了条件[10];科学农业技术和数字乡村理念,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实际的硬件支持;现代农民、新农人、大学生村官等新时代休闲农业经营和管理者们的涌现,为休闲农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人才保障。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红利也使得更多社会资金逐渐流向乡村,这一切都让休闲农业经历着飞速发展。

3.4 政策创新为北京市休闲农业带来新支撑

政策的不断创新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撑和帮助。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实施意见》、《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北京乡村民宿管理导则》、《北京市关于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北京市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11-12],加快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和健康发展,提升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出台的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的新措施,使得休闲农业已经逐步成为建设美丽乡村、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传承农耕文明等方面的重要抓手。

3.5 疫情常态化为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带来挑战,也孕育了机遇

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之下,休闲农业面临着做好卫生和安全工作的双重考验,同时也有机会享受到偌大消费者市场带来的潜在收益[13]。一方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者们要做好持续的疫情防控和卫生消毒措施,全面杜绝疫情的传播和扩散。另一方面,失去出国游和跨省游机会的消费者将更多的目光聚集于北京市周边及市内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潜在游客数量的增加为休闲农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和直接的经济效益,如何把消费者吸引到北京市的休闲农业之中并留住消费者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14]。

4 北京市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4.1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提高休闲农业环境品质

北京市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加聚焦乡村环境改善与景观提升。结合北京美丽乡村建设,强化部门联动,深化农村环境整治,切实改善乡村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释放农村环境整治的产业活力。重点加大农田景观、廊道景观、村落景观、文化景观等建设,打造平原、丘陵、盆地、深山等异彩纷呈的风景线,提升乡村景观[15]。要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重点民生工程结合,完善公路建设、饮水安全工程、村社便道建设、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村卫生室建设等;同时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推动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淳朴的乡风民俗、浓郁的乡土文化。

4.2 深化产村融合,进一步提高休闲农业产品品质

北京市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加聚焦休闲产品品质提升。紧扣现代消费者需求,瞄准“吃、住、行、游、购、娱、体、疗、学、悟”,全要素提升休闲产品供给质量。持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业与产品加工、观光休闲、旅游度假、研学教育、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在特定的乡村区域实现行业深度跨界融合。修订和完善现有标准,加大休闲农业产品行业现有标准的宣贯力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具体领域的监管规范。指导产业有序发展,促进经营主体诚信守法经营,切实保障休闲农业营业水平和产品品质,从而实现消费者权益[16]。

4.3 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提高休闲农业服务品质

北京市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加聚焦休闲农业服务水平提升。注重引智育才,积极培育休闲农业“新农人”,大力扶持培养本地人才,深耕细作,扎实提升。努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训,组织专家会谈与交流活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到全国先进农业旅游省市考察学习,对从业人员进行有组织、系统化、成规模的培训教育[17]。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休闲农业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等多领域的学习,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行业自律,支持休闲农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加强专业指导,规范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环境,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4.4 加强宣传推广,进一步扩大休闲农业知名度

北京市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要更加聚焦休闲农业宣传推广与品牌培优。紧扣首都功能定位,立足国际视野,有重点、多渠道、跨平台构建宣传推介体系,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推广与品牌建设。加强休闲农业宣传推广信息平台建设,积极举办特色鲜明、公益性强、影响力大的农事节庆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微信、APP等各种媒体形式,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多媒体融合宣传推广,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到农村与田间。与国际交流中心定位高度契合,着力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休闲农业品牌,也要培育一批有主题、有文化的乡村品牌、区域品牌,把北京农业农村打造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猜你喜欢
北京市供给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