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22-10-06 00:03
江西教育 2022年34期
关键词:思辨性学段新课标

■ 刘 荔

2022 年全国高考语文甲卷的作文题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该题以《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众人为匾额题名的故事为材料,让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深入思考这一现象在其他领域给人的启示。细细想来,这一高考作文题正是借助“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首次单独设定“课程内容”板块,并分3 个层面设置了6 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均属于第二层级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与其他学习任务群相比,很多教师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活动实施认识比较模糊甚至陌生,对如何依托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感到困惑。基于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以供大家参考。

一、紧扣素养,明确目标定位

(一)自上而下,聚焦核心素养

“新课标”从“核心素养”到“课程目标”再到“课程内容”,聚焦的重点是“人的培养”。要准确定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就需要自上而下,明确“新课标”中关于“思辨”的目标要求。

“新课标”首次明确“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内涵,其中,“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的核心词汇为“思辨”,即“思考辨析”,再联系“新课标”中关于这一任务群的阐述“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可见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设立,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的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再者,“新课标”中关于“思维能力”的阐述“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从思维方法、思维能力、思维习惯和科学态度等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进行了释义。其目的是将“思辨”这一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做区分,体现了“思辨”无可替代的课程价值和育人价值。

认真阅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相关描述不难发现,“新课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要求:一是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中,初步掌握比较、辨析、概括、推理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二是在读写实践中,逐步培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能有理有据地进行口头及书面表达;三是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创新,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四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由此可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载体,承担着落实核心素养要求、达成课程目标、实现育人目标的任务。

(二)自下而上,贯通学段要求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学习内容、教学提示的设置上,呈现了自下而上、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层次性、递进性。因此,教师在该任务群的教学中还要关注学段要求,合理定位学习目标。

表1“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各学段要求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学段侧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大胆提问、乐于分享的“思辨”态度和习惯,因此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第二学段关注“思辨”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如辨析、质疑、提问等,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尝试借助提纲、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三学段侧重培养学生“思辨”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理”与“据”之间的关联,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依托教材,确定学习内容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从内容上看,包含两部分内容: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明确“新课标”中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定位,从现行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取相应的学习内容,依据“新课标”理念创造性地使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单元整合

现行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以“双线”结构组织单元内容的,其中有不少单元的主题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相关。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的思想智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单元为整体,通过阅读、讨论、探究、表演等多种学习形式,开展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表达活动。

如教学《自相矛盾》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卖者夸耀自己的矛与盾的表述中,发现矛盾之处,并要求学生对这一寓言故事展开讨论,感受其中的哲理;《田忌赛马》可以让学生结合文中描述客观条件的语句,也就是孙膑观察到的情况,探究孙膑的思维过程,演一演孙膑的排兵布阵,学习智者的思维方法;《跳水》可以让学生关注那些描写天气、水手、孩子、猴子的语句,找到孩子一步步走入险境的原因,并从环境条件、人员条件、孩子处境等因素中推测船长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将思考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关注学生梳理的信息是否完整、表达是否有条理、推测是否合理。

(二)单篇选用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科普文章、智慧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及简单的论述类文章,这些都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选取相应的内容开展教学。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蜜蜂》一课,是一篇科普文章,写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验证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项实验,体现了法布尔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时,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课后习题中的图表,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表达顺序,研读并梳理法布尔的实验过程,关注法布尔在实验过程中的想法,初步了解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式及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中的句子,从文章严谨、客观的语言表述中体悟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又如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六课《景阳冈》,这是一篇叙事性文学作品,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直觉体验与形象思维”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同时,也可以结合课后习题“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引导学生针对两种不同的观点,结合文中的情节,说出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就是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从文本中寻找证据,分析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做出自己的判断。

三、围绕“思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一)创设活动情境

“新课标”提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时,应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结合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活动情境和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中进入广阔的思维空间。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与“自然科技”相关,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走进自然与科技”为学习活动主题,并创设以下活动情境。

活动1 “走进自然馆”

任务一:如果你是“琥珀展厅”的小小讲解员,请你为大家讲述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任务二:假如你是“恐龙馆”的解说员,请你设计一张恐龙飞上蓝天演化成鸟类的示意图,并简明扼要地为大家解说这一过程。

活动2 “走进科技馆”

任务一:在“科普周”宣传活动中,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及查找的资料,为大家介绍纳米技术。

任务二: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飞船搭载着3名航天员从大漠深处发射,飞赴苍穹。中国数代航天人接力奋战,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逐步实现。假如请你为科技馆的航天展区布展,你会如何展示和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最新成就?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活动3 “科技新闻发布会”

任务一:选择一则最新的、你感兴趣的科技新闻,在班级朗读。注意说清楚新闻的内容,还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

活动4 “我们的奇思妙想”

任务一:本单元我们认识和了解了一些有趣的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你想发明什么神奇有趣的东西呢?一起来写一写“我们的奇思妙想”。

(二)学习策略支持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依据学段特点、学习目标、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提问与探究、预测与推断、比较与辨析等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

例如,要完成上文中提到的“小小讲解员讲述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一学习任务,教师先要引导学生阅读《琥珀》一文,紧扣“推测”一词,梳理、辨析文中哪些内容是已知的,哪些是推测出来的。在理解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会推测故事发生在松林,而不是其他地方?”“为什么是一个炎热的夏日?”……教师继而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找到推测的依据,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在讲述琥珀形成的过程时,指导学生借助提纲梳理脉络,关注已知内容及推测的细节。

(三)思维工具撬动

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是帮助学生学习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它通过简单、直观、有效的呈现方式,辅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呈现思考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多种思维工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可视化思维工具有图表、图示、思维导图等。例如,教学《纸的发明》时,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纸的发明过程;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学生可以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故事情节的推进过程;教学《忆读书》时,学生可以运用列表法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

思维工具还有助于将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为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认知活动提供支持。例如,《跳水》一课,孩子遇险与猴子取乐之间的联系较为明显,而水手们的“笑”在故事发展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往往是不容易发现的。教师可以设计表格式学习单,引导学生填写事件发生时水手、猴子、孩子在每一个阶段的表现,借助表格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发现孩子、猴子、水手之间的表现是有联系的,课文中虽然对水手的描写不多,只写了他们的三次笑,但就是因为这三次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猜你喜欢
思辨性学段新课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