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危机下的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和多样性维护

2022-10-10 08:33罗爱玲
化工设计通讯 2022年9期
关键词:气候危机生物

罗爱玲

(梅州市大埔生态环境管理服务中心,广东梅州 514000)

气候变化是世界性的危机,而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当前各国也加大了对生态危机的关注,主动研究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危机,积极探明其成因及作用机制,深入探寻生态系统修复保护的有效路径。我国对气候问题的关注起步较晚,但投入持续加大,关注持续加大,这足以看出我国在生态系统修复及保护中的决心与魄力。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气候应对下生态系统修复、保护的经验,总体上取得了生态系统修复的部分成果。但生态危机的爆发是全面性与多元性的,气候危机下的生态修复、保护及多样性维护任重而道远。

1 气候危机现状

气候危机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气和海洋持续升温,冰雪存量不断下降,海平面逐渐上升,这些变化在此前几十年甚至几千年间都前所未有。随着增温幅度和速率的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明显上升,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例如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事件、2013年的“超强台风海燕”以及2021年的郑州、杭州等特大暴雨等。以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频发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经对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威胁,特别是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逐渐凸显。当生态系统被破坏,会引发生态失衡、动植物生存受限等系列问题。

气候危机通过影响植被土壤、地表径流、水资源等,改变动植物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打破其生长生存的生态平衡,对野生动植物生存来说是不小的考验。气候危机下的生态失衡会破坏土壤结构,土壤团粒结构发生质变,土壤养分失衡,土地贫瘠,不利于植物生长,同时大面积人工裸地引发水土流失等问题。气候危机加剧的生态失衡导致原有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受到冲击,地面裂缝,地下水位发生改变,地表径流调整,水源枯竭,影响动植物使用。而生态破坏也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粉尘和有害气体加剧污染大气,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由此可见气候危机的影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其影响到自然生态、地质水文、动植物生存等,影响面广,后续治理难度大。反过来气候变化在影响生态系统的同时,也会受到生态系统的反馈作用,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管理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原则

目前,干扰是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也是退化发生的前提,生态系统退化与驱动因子如表1所示。当干扰超过生态系统抵抗力阈值,生态系统会伴生退化迹象。而干扰强度、频率、时间和规模最终决定退化程度。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及生物多样性维护中,应根据其退化程度进行科学化的部署。

表1 生态系统退化与驱动因子

根据退化生态系统所受干扰程度和系统结构功能破坏程度常分为三种,分别为干扰程度较小、较大和很大。其中干扰程度较小是指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影响偏小,生态系统发挥自我调节与恢复作用可实现自然改善。当干扰程度较大,此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遭到破坏,在保护修复时应按照受损程度进行梯度修复,建立区域修复格局,修复与保护一手抓。当生态系统受外界干扰程度很大,此时原有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依靠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远远不够,应借助生态修复技术促进生态系统结构的重构或功能的重建,此时应偏向于修复,适当兼顾保护。

3 我国关于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举措

我国针对气候危机也做出了相应的部署,颁发一定的政策纲领,推行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维护专业治理工程。2004年水利部印发《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2005年水利部选择桂林、武汉为试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景观建设、滨水空间打造、水质保护等综合整治。2015年,水利部连同国务院相关部门编制《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2017年,林业局建立“陆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及管理中心”,并推进三北防护林、全国湿地保护、全国防治沙漠化等工程建设。

自2000年以后,我国海洋管理部门相继出台《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生态岛礁工程“十三五”规划》《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等,关注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灾害频发等问题,推出了蓝色海湾整治工程、南红北柳建设工程。政府主动发挥引导者作用,通过民众思想教育、法律法规的健全、沟通机制的完善等,推进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以保护生物的多样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4 气候危机下的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维护建议

4.1 树立区域整体保护与修复理念

生态保护、修复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应基于区域整体理念展开。真正将山水林田湖的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落实到位,以统筹思维整合生态要素组成,走综合治理之路,建构区域生态的绿色安全屏障。具体来说,要以“块”治理模式替代“条”治理模式,扩大治理面,实现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统筹。

按照生态系统自身属性,将区域流域作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有机体,明确各种生态问题并探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把握其因果关系,主动打破行政治理界限,以整体设计管理和分项部署,让生态保护修复及生物多样性维护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提升气候危机应对能力。

可按照山水林田湖生态各要素类型,探明不同治理方向下的工程要点和技术难点。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中聚焦问题,追本溯源,加强源头把控和源头保护修复。例如在流域治理工程中,应将上游保护与下游治理结合起来,选择系统性的治理方案,以流域为单元,将其纳入生态系统中,以各生态影响要素的分析指导开展全方位修复,既有整体又有个体,以协同配合、有效的组织管理保证修复的效果,避免出现管山不管水的情况。

4.2 抓重点、抓关键

在生态保护、修复及生物多样性维护过程中要分清轻重缓急,聚焦主要矛盾,解决核心问题。特别要针对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和突出生态问题设计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以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分析与落实。

(1)要全面梳理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明确突出矛盾,明确生态功能定位,了解区域生态保护成效与生态功能理想定位之间的差距,而这主要得益于对生态系统格局、质量、问题的综合调研。

(2)围绕气候危机,根据区域实际确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核心部署区域,可辅助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技术,进行重点区域的识别及其流域分布特点的分析。一般矿山环境治理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是重点关注区域。在整体同步治理的基础上进行分区分类管理与布局。

(3)要按照聚焦核心区域、解决核心问题的原则,优先达成区域中心任务,让生态保护修复关键技术优先用于气候危机重灾区,以“一块区域,一个问题,一种技术,一项工程”的治理思路进行治理,让具体的治理责任落实到位,避免生态修复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维护流于形式。

4.3 加强资金、管理保障,常态化修复

气候危机呈现加剧的趋势,这也增加了生态保护、修复及生物多样性维护的紧迫性。而这项工作又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的特征,除了各主体有效配合外,更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和强有力的管理保障。以长效机制的建立将生态保护修复及生物多样性维护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在资金筹措方面推行全社会资金筹措机制,借鉴BOT、PPP成熟融资模式,创新支持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要进一步统筹整合原有的财政资金来源渠道,针对重点项目如水污染防治项目、矿山整治项目,应保证其资金供应稳定,并加大财政资金帮扶力度,减少资金浪费。以全面的监管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使得资金使用更合理,逐渐与社会资金相融合形成资金合力。在生态保护修复及生物多样性维护中更要加强管理。管理的强化应落脚在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上。

组织管理层面应改变部门“各自为政”的状况,强调部门联合、信息共享,形成管理合力,使得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得到统一的管控。具体治理机制层面应建立源头预防、过程把控、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一体化管控流程,实现对自然资源开发全生命周期的关注。

4.4 注重教育宣传,提升群众保护自觉性

尽管政府和职能部门出台并实施了一些保护生态系统的法律法规,但关于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法律法规仍相当匮乏,不利于我国生态修复、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维护工作的推进,也无法起到有效的教育引导作用。

(1)不断制定和完善与生态系统适应相关的法律体系,并重点强调通过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的地位和作用。

(2)积极宣传国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相关的方针、政策与法规,通过公开生态系统整治过程中的执法典型案例,达到教育群众、普及生态知识的目的,从而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系统的自觉性。

只有将法律体系的完善与群众教育结合,才能让政府、企业以及公众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更关注,参与更主动,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5 发挥预警系统作用,加快试点推广

气候危机下的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及多样性维护重在预防,而预警系统发挥积极的预防作用,避免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灾害大肆发展,造成严重后果。预警系统对气候情况、生态系统进行24h动态化监控,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事故人员采取紧急处理措施,优化处理,尽可能将事故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将污染降到最低。

目前预警系统等新技术还处于试点使用阶段。我国生态保护与修复基础能力较差,在修护、保护中应着力建立多层次、大范围、立体化的推进格局,扩大试点范围,积极积累治理经验。以国家为主体实现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工程的跨区域联动,以解决综合性突出的问题。各省、各地市应建立契合当地的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区试点区域,抓住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机遇,做好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及修复工作。

在试点中总结出操作性强、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和机制,进行更广范围内的推广,从而构成上下联动、全社会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机制。以试点推广的加快让技术成果落地于气候危机应对,也提升全社会的气候危机应对自觉性。

4.6 推动生态公益林项目,建构绿色生态屏障

鉴于气候危机的严重性,在政策引导的同时更要强调持续性的战略实施,而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也被提上议程,关系到绿色生态屏障的建构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当前全球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一度引发生态失衡,生态系统退化,会加剧气候危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积极态度应对气候危机的挑战。发挥林业资源固土固水优势,借助林业建设调节气候,改善生态风貌。应以森林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遵循植物群落演变规律,并结合仿生学研究成果科学地进行生态公益林林分建设与改造。

通过建设改造以改善林分结构,重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群落,发挥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以进一步促进现有森林群落的顺序演替,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功能全、乡土特色突出的森林群落。以良好森林生态系统的建构切实发挥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质净化、流量调节等作用,以绿色屏障的建构缓解热岛效应、净化空气等,缓解气候危机压力。政府应投资营造示范林,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真正建构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地方景观特色明显、生态功能优良的新型森林生态系统。

目前梅州地区逐渐建成大规模的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生态公益林,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改善水土流失的情况,净化水质,气候危机应对能力明显增强。

5 结语

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由于气候的多重变化引发的生态威胁,特别是引发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必须关注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问题。基于生态保护的统筹发展理念,多措并举提高我国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以多种修复技术的灵活运用让生态修复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也以法律法规的健全、责任机制的明确、补偿机制的推行,让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维护与当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获得理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回报。

猜你喜欢
气候危机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危机”中的自信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