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插画中的色彩研究

2022-10-11 03:31周莫娇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学院英国伦敦
关键词:插画色彩文学

周莫娇(伦敦艺术大学 坎伯韦尔学院,英国 伦敦)

一、文学插画的“从属性”与“独立性”

插画,在中国被俗称为“插图”,是一种艺术形式。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进步,信息读图时代来临,当今的插画定义已经变成了更加广义的一个范围概念:在我们平时接触的报纸杂志、小说刊物中,在文字中间所插入的图画,被统一称为“插画”。

当然现在插画也不仅仅出现在纸质媒体上,所谓互联网时代,插画也被广泛延伸应用到了网络以及智能手机平台上的商业广告、虚拟物品和相关的视觉应用上。作为当今设计的一个重要视觉传达形式,覆盖了多个领域——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宗教普及、商业影视文化等。

文学插画就是辅助文学作品的插画。包括出现在书籍报纸杂志的封面、封底设计和在正文中的插画。

现代社会的印刷出版进步,决定了出版物以及书籍设计的多样化发展。文学插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出现,更多的任务是配合文字内容来以一种视觉化的方式去重述以及概括文字的内容。

插画作为书籍设计以及文学作品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它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绘画表现形式,但是与此同时它并不是可以独立印刷出来、能够被读者或者消费者直接单独购买的印刷品,而是与文学作品呈附庸关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文学插画有两个大的特征,即需要同时兼备“从属性”和“独立性”。

文学插画从属性的意思是插画本身所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功能属性:再现能力。通过视觉语言的描绘以及得当的绘画手法,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发挥出来,辅助读者链接图像与文字,直观地帮助读者拓宽想象力,做到身临其境。

文字插画的“独立性”是指在与文学作品分离开的插画作品依然具有独立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当今社会以及发展到“读图时代”,文学插画的定义已经跳脱出过去的“插画是文字的附庸”,而是能够与文学有平等的地位,这两个部分都可以单独拿出来被阅览欣赏,也就是说文学插画已不仅仅是附属品,而是能够同时独立地展现出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以及独特风格。

文学插画的分类可以分为几种分类方式:

首先因为文学插画辅助的书刊范围十分广泛,便有了按照书刊类比的划分。这种分类方式将文学插画分为绘本插画、小说插画、儿童文学插画、人物传记插画等等。不同类别的文学插画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在上文有提到过的小说插画就需要侧重把握对小说场景、人物的描绘,以此来增强读者对小说情节的记忆点;而一本儿童文学的插画中,插画的占比可能又比小说里的插画更高一些,方能达到吸引儿童的眼球,同时做到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儿童的想象力。

另一种分类方式即是功能性分类,根据插画在书中的位置、内容的作用,笔者将其大致分类为封面插画、封底插画、内页插画。内页插画中又分出人物插画(人物图谱)、场景插画、剧情故事插画等。

二、文学插画发展的历史

我国的文学插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一千二百余年前的敦煌17洞窟中就有发现现存最早的文学插画——唐代咸通九年刊本《金刚经》的“说法图”扉页画(图1)。到了明清时期,制版印刷等技术诞生崛起,文学插画进入了一个创作的大爆发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陈洪绶,他为《西厢记》(图2)绘制的版画插画作品传遍天下,几乎让后世难以超越。但其时依旧是以制版印刷为主要印刷媒介,因此当时的流传于民间的文学插画依旧以黑白线描为主,缺乏色彩。到了清康熙年间的画家聂璜绘制了《海错图》(图3),因为他的创作意图并非广泛印刷传播,所以这几册稀有“图书”不再是黑白线描,而是有着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典绘画色彩风格。

图1 (唐)《金刚经》扉页

图2 (明末清初)《西厢记》插图, 陈洪绶

图3 (清)《海错图》内页, 聂璜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21世纪,中国文学插画逐渐从最早的以政治、宗教为主的表达,演变成了现今丰富多样的内容及风格;其方式也从黑白线描逐步演化为木刻版画再到当今的各种形式。彩色插画也成了主流。

在西方国家中,由于受限于单一的印刷工艺,直到19世纪欧洲的经济发展起来、人们在物质需求被满足的前提下提高了精神需求,文学插画这才脱离了宗教读物,被运用于经典作家文集、小说,伴随杂志报纸、各种书籍的发展变迁逐渐崛起。

经过连续1 d的排水,水位标高由-2.2 m,下降到-3.2 m;顶板上浮高度由0.42 m,下降到0.27 m;底板上浮高度0.44 m,下降到0.28 m.

世界各地的文学插画火速发展过程中,欧洲一些国家的儿童插画发展尤其快。童话故事的大火,带动了文学插画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插画师,可谓群星闪烁。

这些闪耀的群星中最为耀眼的星星之一就是为《安徒生童话》绘制插画的第一位艺术家,丹麦的Vilhelm Pedersen(1820—1859)。Vilhelm 的黑白版画叙事性极强(图4),由细密优美的线条构成了与《安徒生童话》无法分割的经典佳作,为童话故事增添了一份别样色彩。

图4 《甜心》,Vilhelm Pedersen

到了20世纪,Kay Nielsen(1886—1957)的《安徒生童话绘本》则将传统欧洲风格插画结合了日本版画的艳丽色彩,同时还被当时新艺术风格运动影响,作品中的曲线光滑优雅(图5);而维多利亚时期最为重要的插画画家之一Warwick Goble(1862—1943)的《水孩子》则以画风清新、笔触细腻、色彩清透的水彩风格广为人们所知晓。

图5 《Powder and Crinoline》,Kay Nielsen

三、文学插画与色彩的关系

色彩在文学插画中是一眼就能看到最直观、最有表现张力的要素之一,是与插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学插画中色彩的作用,笔者归纳了以下两点:

在插画中,色彩则是最为直接能够直击人心的因素之一,人们在看到一幅画的时候,第一时间会对图像的色彩产生情绪上的共鸣以及浮动,色彩可以在塑造形态、体积感的同时,辅助表达故事情节,最重要的是可以烘托营造情感氛围。与此同时,在艺术都在趋向于全球化的今天,色彩成为了最为重要的视觉交流语言之一,即使不同地区国家的文字语言不通,但是全人类对于色彩的感性认知还是相通的。因此文学插画色彩的情感表达,可以越过肤色、语言以及民族的鸿沟,通过色彩本身的象征性以及情感表达,将文学作品的情绪传达到全世界,这就是色彩能够为文学插画带来的感染力。

在文学插画的色彩表现以及运用时,每个独立的个体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对色彩的主观认知以及选择、表达都是不同的,是十分主观性的。充分将自己的感性理解融入插画的色彩选择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画面设计,可以让插画的画面迸发出超越固有色本身的感染力以及魅力,这就是“个性”。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曾经说过,色彩是思想的结果而不是观察的结果,每个艺术家对于色彩的理解有所不同,独特的色彩可以帮助创作者在展现艺术的普遍追求的同时,发展出个人的创作特色。绘画不是简单地描绘我们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而是在自己的思考下通过色彩,将“客观事实”转化为“主观事实”,以此来用自己的风格去表达内在的精神含义。因此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插画师正在通过探索有个人“个性”风格的色彩表达,去追求个人特色,追求自我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文学插画中的叙事性是指在插画中可以呈现出故事的一种的特性。

画面的组成元素越丰富,插画的叙事性就越强。元素的丰富与否取决于对于文学内容表达所需要的主要剧情元素是否充足,元素之间是否互相关联,如果一张插画中的每个元素都能环环相扣,那么这张插画的叙事性就很强了,并且与此同时,这些元素间的色彩关系决定了故事的基调主题。这里举例一组来自英国插画家克里斯·里德尔为《格列佛游记》改编创作的插画,他的插画主要面对的群体是青少年儿童,十分擅长运用恬静清新的色彩来讲故事。在这张图中,可以观察到色彩是主导,他仅仅运用了三种色相的颜色就将整组作品渲染的很有故事性,画面中充满了神秘奇幻的色彩,最后辅助形状完成一组叙事性极佳的插画。

著名德裔美籍作家、美术和电影理论家、知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2007年)在其著作《艺术与知觉》里曾经提道:“形状与色彩都能够使视觉完成自己最重要的职能;它们都能传递表情;都能通过视觉形象将各种物体和事件区别开来,使我们获得有关这些物体和事件的信息。”我们会将色彩的功能定义为色彩对人的眼球以及心理产生的影响作用,简单来说就是眼球被色彩的明度、色相、对比度以及纯度刺激,通过这种视觉的刺激来留下某种色彩的象征意义,从而产生情绪的感染力,而在现代文学插画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文学插画中的色彩风格实际上与文学插画中的的个性表达息息相关。

一个文学插画艺术家会有其自身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是唯一且与众不同的,但是他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来塑造出完全不同的色彩风格。这里举例日本知名的插画师、角色设计师天野喜孝(Yoshitaka Amano),他的“个性”十分鲜明,以至于在插画人才层出不穷的日本几乎是画风绝无仅有的第一人,在吸取了欧洲“维也纳分离派”的风格后又融入了自己的当代艺术风格。但他在插画色彩上确有几种不同的风格。在早期他参与《最终幻想》人物设计的时期,他的配色以金色、黑白灰以及紫色为主,结合着细瘦的人物造型设计,正体风格典雅端庄又透着神秘,有着西方宫廷艺术的气息。然而在他的系列插画《108个candy girl》中他的配色风格又张扬大胆了起来,圆润的人物形象、波普风格的配色、鲜艳的色块碰撞出了一个全新的风格,但是仍旧有他自身的“个性”在,也许这就是文学插画中色彩风格的魅力所在吧。

四、文学插画中的色彩表现

在色彩学中,多种多样的色彩可以分为两个大分类——有色彩系,以及无色彩系。其中饱和度为0的色彩即被称为无彩色系,黑白文学插画就是无色彩插画。

黑白文学插画是一种放在现代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依旧坚守着本真与质朴的文学插画类别。在不使用其他色彩的前提下,黑白文学插画仅仅采用线条与黑白灰来塑造构图,用线条的节奏疏密来体现元素关系。英国19世纪末最知名的插画艺术家之一奥伯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1872—1898年),他创造了许多极具个人风格特色的黑白插画作品,其中包括《黄皮书》(图6)、《天方夜谭》(图7)。他融合了多种艺术风格,其中包括日本浮世绘、巴洛克以及拉斐尔前派和印象派,他在这基础上升华出了个人风格,尤其是对线条的自如运用。他的作品在简单干净的黑白中又透着精致华丽,唯美却怪诞颓废,甚至对当时的新艺术运动带来了震撼性冲击,影响了当时东西方的艺术风格。

图6 《黄皮书》,Aubrey Beardsley

图7 《天方夜谭》,Aubrey Beardsley

当今社会最为主流的插画还是彩色文学插画。丰富的色彩与简单的黑白各有利弊,虽然黑白插画优雅简洁,质朴真挚,彩色文学插画则更能够通过不同色彩来表达情绪。彩色文学插画可以省去线条的疏密关系,用色块来表现体积,更加有利于再现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场景人物,尤其是表现情绪。现今,人们的想象力逐渐丰富,对想象的追求也日新月异,于是也出现了很多科幻文学作品,这类作品中的色彩也不容忽视,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插画集,其中收录了很多现在青年插画艺术家对三体的彩色文学插画,其色彩运用新奇大胆,让本身十分抽象的小说在读者的脑海中有了具象化形象。

文学插画的配色原则上在契合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首先需要注意整体上的统一,需要考虑到读者受众群体的大众审美,尽量在创新的前提下选择一些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配色。学会妥善运用同类色与相似色有利于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体验以及明快的情绪感受;而在排列色彩的时候,则需要注意明暗关系的处理,和谐的明暗变化可以带动读者的情绪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丰富插画的层次感。另一方面,适当的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适当应用一些对比色来进行颜色的弥补,这种颜色的弥补有助于使得单调的颜色变得丰富,有一种全新的碰撞感,以达到能够利用色彩的力量烘托氛围的效果,使色彩更加生动明朗,有个性特色。

在掌握最基本的配色原则后,也需要掌握插画色彩的节奏与韵律。这里的节奏与韵律指的是在视觉上形成有秩序的排列组合,以有规律的色相、饱和度、对比与冷暖以及颜色的占比和形状来形成韵律感,从而激发读者的情感,引发读者视觉和心理上的双重愉悦。

文学插画是当代插画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读者们用来辅助理解文学内容的重要工具,而色彩赋予了插画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甚至是更加有内涵的情绪表达,因此在文学插画的学习以及设计实践中,我们作为设计师有必要深入系统学习色彩学的基础知识、色彩的隐喻性以及色彩心理学等。同时,我们需要多加观察世界各地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插画作品,文学插画的发展进步呈现了一个持续的全球化融合借鉴的趋势,学习他人风格的长处,通过丰富自己的文学功底和阅历来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是作为一个插画师非常重要的一点。

猜你喜欢
插画色彩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插画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神奇的色彩(上)
文学小说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何籽❘插画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