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小学英语学科育人策略探究
——以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六年级下册Module7为例

2022-10-15 06:43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杨利伟凯勒海伦

栾 悦

学科育人价值,是指某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了使学生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师应在课程设计时有意识地突出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始终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于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助力他们不断提升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压力、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知局限等方面的影响,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人文性的重要意义常常被一些教师所淡化或忽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难以彰显。钟启泉教授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离开了单元设计环节的课时计划,也不过是停留于碎片化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已。新课标也提出,推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因此,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能改变传统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局限,是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以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六年级下册Module7 模块教学为例,阐述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中,如何通过挖掘单元主题意义、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拓展主题情境、重复关键问题等策略,更好实现小学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一、挖掘主题意义,凸显育人价值

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六年级下册Module7 模块教材内容有两个Unit。Unit1 的教材情境是杨利伟的儿子介绍他的父亲登上太空的故事,他为父亲感到骄傲;Unit2 的教材情境是介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生平。

新课标明确指出,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英语课程的选取要遵循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原则,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特征。由此可见,主题作为单元整体教学的灵魂,其单元主题意义的选择是达成学科育人价值目标的关键。然而,一些教师在备课时,不能整体地把握整个单元内容,将单元内容割裂开来,只关注各个课时之间语言结构的联系,忽视了文本间育人意义的延续,缺乏对整个单元主题及主题意义与时俱进的关注、提炼、内化与升华,从而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法提升。笔者对Module7 的主题和主题意义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关注学情,走出定势

对本模块教学时,多数教师会采用主题“Famous people”(名人),语用功能的选择是“Describing a person’s life”(描述一个人的生平),虽然这样的主题和语用功能并无内容上的偏颇,但就学科的人文性而言,价值指向不够清晰。杨利伟作为我国载人航天英雄,他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的事迹发生在2003 年,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的事迹距今也比较久远,这些对于如今2010 年左右才出生的小学生来说,并没有真实的经历,有的学生并不了解。如果还是照搬前人使用过的主题和语用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工具性而缺乏人文性的价值,难以让学生体会到本单元要传达的育人价值。

(二)思维碰撞,确定主题

在对单元中出现的两位人物进行梳理后,笔者产生了提升单元主题为Model of Times(时代楷模)的想法,即第一课时的杨利伟经过刻苦训练,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太空,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航天英雄、时代楷模;第二课时的海伦·凯勒,虽然身有残疾,但她克服自身缺陷,取得了常人都难以取得的成就,她也是受人敬仰的楷模。但是这样的主题设计也引发了一些疑问:(1)杨利伟是时代楷模,但海伦·凯勒的事迹发生已有一段时间,她能否也称为“时代”楷模?(2)第一课时的文本中,是从儿子的角度讲述杨利伟的故事,是否应该在本节课上侧重凸显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针对这样的疑问,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终将单元主题定位在“Model of Times(时代楷模)”,并将本模块的语言功能确定为“Describing a person’s life and your opinions”。因为,文本中的两个人物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经历也不相同,但他们坚毅勇敢、挑战自我,并为自己生活的时代做出了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两者一致的,虽然海伦·凯勒并非近年产生的时代人物,但她身上展现出的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品质也是如今这个时代迫切需要和追求的。如果机械地处理文本内容,将第一课时的话题定位为“一个伟大的父亲”,不仅主题局限,更无法与第二课时产生联系,无法生成单元大主题,更弱化了学科育人价值,即借助单元整体教学,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杨利伟作为一位伟大的航天英雄和时代楷模的事迹和精神!

通过提升单元主题意义的设计格局,既充分挖掘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走出了以往的教学思维定势,更符合当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让学科育人价值得以落地。

二、运用思维工具,提升育人实效

思维品质促进文化意识的培养。中外文化的理解、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文化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思维在其背后所起的作用。正确的文化理解和认同源于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文化意识。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恰当的工具和手段,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时之间零散信息的获取、梳理、整合、运用,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归纳和提炼基于主题的新知识结构。

在Module7 的教学中,虽然杨利伟和海伦·凯勒都是楷模式的人物,但由于小学英语教材的局限性,文本中语言知识比较零散、文本结构不够清晰,学生较难体会单元主题意义,因此需要借助信息结构图帮学生进行梳理。

可视化工具使用一:如图1 所示,在杨利伟一课中,围绕单元主题,可将信息分解成三方面的内容:Who is he?What did he do? What do you think of him? 来源于教材内的内容先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分类和梳理;随着课堂活动环节的推进,不断地补充课外教学资源,在引导学生获取信息的同时,让他们尝试进行信息的归纳和整理,和教师一同完成结构化的板书。

图1 Unit1板书设计

【使用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教材中的信息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可谓一图胜千文,对信息结构图加以修饰,将之以与主题相关的太空飞船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现,语言信息和语言结构在图示的帮助下一目了然,更方便学生记忆;再通过引导学生从图示了解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对文本中人物、主题的了解和深化。

可视化工具使用二:作为第一节课的延续,在第二节课的初始,教师在引导学生用思维图示讲述杨利伟的故事之后,提炼出上一节课的三个关键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life experience,和your opinion,并承接这三个关键信息,继续了解海伦·凯勒的事迹,让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有了基本的框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时间轴的思维图示(见图2)和学生一起梳理出海伦·凯勒的三个人生符号:a sad childhood,a smart learner,a great woman。

图2 Unit2板书设计

【使用意图】与第一节课的思维图示相比,时间轴的形式是更合适本节课的思维可视化工具,更能直观地反映主人公的人生轨迹,有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和记忆信息。在时间轴的推进下,学生逐渐领会了本节课的主题意义——虽然经历艰难,但海伦·凯勒凭借自身自强不息的品格,成就了不凡的人生。除此之外,还能够带领学生认识另一种思维可视化工具,为学生后续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提升学习实效做好准备。

可视化工具使用三:单元教学的最后,教师让学生运用两节课习得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发挥创造力,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绘制海伦·凯勒生平的思维图示。在课堂反馈展示阶段,许多小组绘制的图示既有逻辑性又富有新意,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如图3 所示,其中一组学生将教师示范的时间轴改成了“由低到高”的折线图,非常贴合海伦从低落、艰难到突破自我,走向高光的人生轨迹。

图3 学生绘制的思维图示

【使用意图】传统的课堂上大多由教师绘制思维图示,学生仅用这些图示来理解和记忆知识,学生不是课堂上真正的参与者,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本的意图,不得而知。本节课,教师将画图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在前两个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展示他们对于人物的理解。从学生反馈的作品来看,学生确实体会到了海伦坚韧顽强、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图示的表达就是他们对海伦精神最好的诠释。

通过以上的活动,教师在单元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思维可视化工具梳理和归纳文本内容,让原来看起来显得零碎的信息系统化,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增进学生理解的同时,教给学生有效的思维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让学生对本单元主题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拓展主题情境,渗透育人情感

新课标倡导“坚持育人为本”。真正的育人来自于价值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但是传统的教学只靠生硬的说教很难真正产生效果。只有当教学以传授学科内容为核心任务时,它所传授的学科内容及内在于其中的教育价值的开发融于学习活动本身,才会产生教育的效果,这才是教学中的教育。由于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局限,小学英语教材的篇幅往往比较简练短小,有些教材的资源显然不足以满足学生认识世界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意义的需要,围绕主话题,寻找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拓宽育人渠道。在拓展语言知识的同时,找准情感教育的切入点,容情入境,将育人情感无痕地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一课时,教材中对于杨利伟非凡的航天经历的描述十分简单,只看教材内的文本,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在杨利伟短暂21 小时飞天经历背后付出大的巨大艰辛,也无法理解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对于我们国家的非凡意义。教材中提到的“I'm very proud of him.”从何而来?为了更好地取得教学效果,教师重新剪辑了杨利伟当年的真实视频作为补充,配上凸显细节的语言描述,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生动再现了杨利伟当年的航天壮举和背后的付出,加上音乐的渲染,将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

第二课时,教材文本仅仅对海伦·凯勒的生平做了概括性的描述, 学生难以想象和体验她的学习的困难和生活的艰难,教师进行了文本主题情景的拓展,用丰富的图片和原始视频资源向学生展示了海伦·凯勒艰难的学习过程——海伦·凯勒真实的笔记,海伦·凯勒完成的著作,她助人的足迹踏遍全球……当教师问学生:“ What do you think of Helen?”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回答:“She is a model for you and me!”

综上可见,所谓“润物细无声”, 真正的情感教育要避免刻意为之,多一点水到渠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才能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四、重复关键问题,引发育人思考

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对英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提出从理解到应用、从分析到评价等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稳步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评价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分析与评价的机会,让这些问题成为激活思维的关键。因此,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对于关键问题的适时重复,能够引起学生对单元主题意义的深入思考。

在Module7 的教学中,对于育人最为关键的问题即是“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之为‘楷模’”?在第一节课上课伊始,教师采用动画片中学生喜欢的小英雄形象引入,拉开单元整体教学的序幕。在接下去40 分钟的课堂上,教师至少四次有意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如表1 所示:

表1 Unit1教学提问设计表

在这几次提问中,从教师第一次提出单元关键问题:“Are they your model? Why?”引发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第一次关注。到课堂最后,学生对于中国航天英雄楷模形象的不同理解,反映出他们对于楷模意义的思考正在不断深入,对于楷模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在第二课时中,作为第一节课的延续,教师再次询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Helen Keller?在本单元整体教学的最后,教师用一组图片和连续的发问为本单元点题,如表2 所示:

表2 Unit2教学提问设计表

以上可见,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课堂的最后,对于英语能力有限的小学生,不需要多少复杂的语言,仅仅通过一个相同问题的追问,就可以走出文本,与时代相连,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已经能深刻感受到教师想要传达的价值取向和时代力量。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研究,是新课标落地后,对课标理念在真实课堂上的实践与探索。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让英语作为传播文化、提升素养的纽带,更好地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坚定文化自信,还需要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勇于开拓创新,积极挖掘学科育人的切入点和提升学科育人的价值,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于无声处润物,于细微处入情,努力实践学科教学和学科育人的有机融合,从而真正实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

猜你喜欢
杨利伟凯勒海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航天英雄杨利伟
作家死亡之谜
星际穿越,中国航天员太空自拍
杨利伟:飞越群星
海伦·凯勒的故事
爱之声
意识形态和海伦.凯勒的另一面
《飞得最高的中国人
生命真谛 在于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