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穴附近静脉抽血联合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研究※

2022-10-17 08:57刘海永马捷慧周惠谨凌书娟
河北中医 2022年7期
关键词:太阳穴神经性针刺

刘海永 马捷慧 周惠谨 季 杰 凌书娟

(1.河北省三河市医院刘海永创新工作室,河北 三河 065200;2.河北省三河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河北 三河 065200;3.河北省三河市医院内六科,河北 三河 065200;4.河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血管神经性头痛又称为偏头痛,以头部单侧或双侧交替出现刺痛、胀痛或搏动性疼痛等为主要临床特点,有时还会出现失眠、烦躁、视物模糊不清等伴随症状,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亟需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方法[1-2]。目前,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治疗大多以药物为主,但一般见效较慢,且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中医学“头痛”“头风”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外邪侵袭,导致脉络失和,气血上逆,血脉瘀滞,脑络失养,清窍不利[3]。太阳穴附近静脉抽血属于放血疗法的一种在临床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且操作简便,较为安全。本研究采用太阳穴附近静脉抽血联合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42例,并与针刺治疗41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河北省三河市医院刘海永创新工作室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8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2例(脱落2例),男17例,女25例;年龄20~60岁,平均(38.74±9.49)岁;病程1~7年,平均(3.55±1.58)年。对照组41例(脱落1例),男15例,女26例;年龄20~60岁,平均(39.29±10.78)岁;病程1~6年,平均(3.44±1.47)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头痛学会制订的《头痛疾病国际分类诊断标准》[4]。①头痛为单侧或双侧交替出现搏动性头痛;②发作次数5次及以上;③单次发作持续时间4~72 h;④发作时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⑤伴有畏光、恶心、呕吐等症状;⑥脑电图、头颅CT和(或)MRI、经颅多普勒等检查均无异常。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①头部一侧出现疼痛,可呈全头痛,也可左右辗转发作;②疼痛性质多样,多为跳痛、胀痛等;③头痛发作可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周;④起病隐匿,病情反复发作或由轻逐渐加重;⑤不属于器质性疾病。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20~60岁;③近4周内未行疾病相关治疗;④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⑤经河北省三河市医院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通过(伦理编号:20190518)。

1.2.3 排除标准 ①晕针者;②其他原因导致的头痛者;③局部皮肤破溃、感染,或有瘢痕增生者;④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针刺及抽血治疗者;⑤精神异常或精神不稳定者;⑥凝血功能异常,伤口难以愈合者;⑦合并有恶性肿瘤、糖尿病及心脑血管、肝、肾损伤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衰竭者。

1.2.4 终止、脱落标准 ①主动要求退出试验或中途失访者;②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针刺治疗。取穴:头维(双侧)、率谷(双侧)、足三里(双侧)、阳陵泉(双侧)、三阴交(双侧)、中脘、关元。穴位皮肤常规消毒,使用汉医牌不锈钢毫针(规格:0.30 mm×50 mm,长春市爱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针刺,头维、率谷进针深度约15 mm,其余穴位进针深度约30 mm,留针30 min。每日1次。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太阳穴附近静脉抽血治疗。准备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20 mL,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针管外径0.55 mm,针管长度19 mm,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将无菌注射器的针管部分与静脉输液针连接在一起备用。双侧太阳穴及周围皮肤用75%酒精常规消毒,佩戴手套,一手持输液针,一手固定抽刺部位,将输液针斜刺入一侧太阳穴部位静脉血管,用连接的注射器抽出血液30 mL左右,如不能抽够30 mL,则抽取另一侧至30 mL,抽完后用棉球加压止血。每周2次。

1.3.3 疗程 2组均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6]变化。0分表示无疼痛,10分表示不可忍受的疼痛。②治疗前后抽取2组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前列腺素E2(PGE2)水平(试剂盒厂家为上海泽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③治疗前后用EMET型经颅多普勒仪(德国DWL公司)检测脑动脉血流速度,包含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双侧动脉取双侧平均值[8]。

1.5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头痛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治疗后头痛发作程度、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其伴随症状减轻2/3以上;有效:头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缩短1/2~2/3;无效:头痛程度较治疗前未见减轻,伴随症状未见缓解。总有效率=(临床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5]。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疼痛VAS比较 治疗前,2组疼痛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疼痛VAS比较 分,

2.2 2组治疗前后PGE2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PG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GE2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PGE2水平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脑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2组BA、PCA、ACA、MC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PCA、ACA、MCA血流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脑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2.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统计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在临床上也被称为“偏头痛”,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显。现代医学认为,脑皮层功能紊乱,血管通透性增加,钙离子通道障碍,脑部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相关神经肽物质释放,引起无菌性炎症,进而刺激痛觉纤维引起疼痛是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主要发病机制[9]。内分泌失调、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及温度、体位变化等因素与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血管神经性头痛尚不能根治,急性期多用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避免血管过度扩张,或5-羟色胺(5-HT)受体激动剂改善血管舒缩功能,抑制相关神经肽释放及神经炎的发生,虽有一定的短期疗效,但远期效果并不理想,停药后病情易反复,且长期服用不良反应较多[10-11]。

中医学理论认为,头部为清阳之窍,外邪侵袭、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因素都可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常,瘀血阻于脑络,清阳不升,清窍不利,发为头痛[12]。“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是血管神经性头痛发病的重要机制。《内经》中有载“菀陈则除之”“血实者决之”“病在血,调之络”。太阳穴附近静脉抽血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由放血疗法演变而来,属于刺络放血疗法的一种操作方法。太阳穴属于经外奇穴,可祛邪通络,清头明目,为治疗头痛的要穴,太阳穴及其附近静脉抽血可使局部恶血邪气尽出,头部经络疏通,气血运行正常,经脉孔窍得以濡养及清明,从而缓解疼痛。太阳穴位于蝶骨、颧骨、颞骨和顶骨的交会处,此处神经血管分布较为密集,血运丰富,颞神经、面神经颞支和颧支、颧面神经和颞浅动脉及静脉等均在此处分布[13],在疼痛侧或双侧太阳穴及其附近静脉抽血,有利于将局部的瘀血去除,促进新血再生,降低血液黏稠度,调节血管压力,从而加快头部血液循环,提高血流量,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14-15],同时缓解周围神经压力,减轻疼痛。另外,静脉抽血法能提高血管壁的痛阈值,调节血管舒缩功能,缓解血管痉挛,激发机体的防御功能,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16]。本研究所用太阳穴附近静脉抽血疗法是放血疗法的进一步完善,相比于放血疗法,抽血疗法具有以下优势:①如在进行放血治疗时采用普通的放血方法,创口部位会因血小板凝集而使出血停止,限制血液的流出,而抽血就避免了这个现象,能够抽出的血液量更多,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②静脉抽血疗法比放血疗法更加人性化,在操作时血液被采集到针管内,不易外溢及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减少了患者和家属的恐惧心理;③可以精准控制出血量。太阳穴刺血疗法能改善偏头痛患者脑部血液微循环状态,降低血液黏稠度,减轻局部炎性反应,从而缓解头痛。

针刺是临床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较为常用的方法。肝胆互为表里,二者经气调达才能共同推动人体的气机运行,气行则血行,气血运行正常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活动[17],故针刺足少阳胆经穴能够调节阴阳,和解少阳,清泄少阳,发挥通畅气血、调节经络的作用,使痛感消失[18],且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头部两侧,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主要症状的所在部位。故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本研究针刺取足少阳胆经穴率谷、阳陵泉,以调节足少阳经气,通利肝胆,活血止痛,针刺率谷还能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疏经通络,缓解头痛。配伍足阳明胃经穴头维、足三里,头维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位于头部,疏风清热,清利头目,治疗头部疾病有一定的效果;足三里扶正祛邪,调节气机,通经活络;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养肝肾;中脘、关元属任脉穴,任脉又称为“阴脉之海”,能够调节阴经气血,充养血脉,调节阴阳平衡。诸穴合用,调和气血阴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平和的目的。研究显示,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能够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改善血管舒缩功能及局部微循环,起到调神止痛的作用[19]。还有研究证实,针刺能促进脑内阿片类物质的释放,提高机体内源性阿片物质含量,同时降低P物质含量,抑制中枢疼痛信号传递,提高痛阈值,降低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20-21]。陈义磊等[22]研究显示,针刺双侧率谷穴能够激活负责调节疼痛、抑郁及焦虑等功能的脑区,提高痛阈值,从而使疼痛的感觉强度越来越弱,起到抑制疼痛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临床疗效更佳(P<0.05)。提示太阳穴附近静脉抽血配合针刺治疗神经性头痛效果更佳。

PGE2是反映炎症性疼痛的指标,其可以通过激活三叉神经脊束核、参与无菌性神经源性炎症等加速偏头痛的发生,其水平与头痛症状呈正相关[23]。但PGE2对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判定的特异性较差。血管源性学说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脑部血管收缩可导致血流速度加快,进而引发或加重头痛。有研究证实,偏头痛患者ACA、MCA、PCA、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24]。因此,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可作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评价的一项指标[2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PGE2水平及BA、PCA、ACA、MCA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太阳穴附近静脉抽血配合针刺治疗可抑制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炎性反应,调节脑动脉血流速度。

综上所述,太阳穴附近静脉抽血联合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能够祛瘀生新,调和阴阳气血,减轻头痛症状,降低PGE2水平,改善脑动脉血流速度,效果显著,但仍需大样本的研究加以证实。

猜你喜欢
太阳穴神经性针刺
清明的雨
逃不开的痒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来自未来的信
太阳穴
太阳穴怎么也出痘痘?
不要把神经性皮炎当牛皮癣
心情不美丽 皮肤不美丽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