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分析
——行走阅读

2022-10-19 08:18汪玉荣
考试周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活动语文文化

汪玉荣

《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课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语文课堂常常感受不到思维碰撞的火花,主要因为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素养低下。因而缺乏自信,羞于表达。

那么,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有别于常规语文课堂的形式,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基于此,笔者与团队和一批热爱语文的学生成立了“行走阅读”实践小队,开发和实施“行走阅读”校本课程,利用地方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当然,地方资源丰厚,材料芜杂,如何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学情、知识水平的阅读资料?“行走阅读”并非旅行、游玩,实践活动也非简单的放松或宣泄,而是一种衔接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特殊的教育形式,即在“行走”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学会探究、完善思维品质。此过程是“趋深”的,是以浅表的感官刺激逐步影响学生主体的内在。那么,要实现这一“趋深”效能,如何突出学科特点,如何以地方资源为载体,设计出相关的活动让“行走阅读”的实践“趋深”呢?

为此小组成员翻阅文献资料,阅读教材和课程标准,确立“行走阅读”的实践活动要与语文课程进行融合,通过课程的融合让“行走阅读”不流于形式,不哗众取宠,而是真正通过深入设计让学生走入地方资源,穿越时空的局限亲历、感受,获得心灵的共振,再通过与课程融合的一系列的活动设计,让“行走阅读”实现最大的“趋深”效能,建立采集体验——创作表达的模式,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 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与语文课程相关的匹配点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对资源的开发”中写道:“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鲜活的地方文化资源正是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关键。

为此,课程开发小组查阅资料,实地探访,寻访相关人员,最后确定了四个开展校本课程研究的地方文化资源。

(一)美丽乡村“西埂莲乡”

美丽乡村“西埂莲乡”是当地街道联合社区从2012年开始以万亩莲藕种植为支撑,按照特色旅游农业发展思路,打造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家乐餐饮于一体的农业乡村游基地。是当代农村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

(二)特色文化“非遗项目”

当地长芦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萧衍普通年间,历史悠久。其时,建康佛寺众多。晚唐诗人杜牧在绝句《江南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极言南朝佛教之盛。长芦寺就是当时“四百八十寺”中著名的寺院之一,和隔江的栖霞寺遥遥相对。

长芦寺兴盛时的规模、名声很大,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来此游历,或赋诗秉文。唐朝的骆宾王、李白、韦应物、刘长卿、孟郊、温庭筠,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秦观,明代的李东阳、王守仁、王世贞等都曾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佳作。

同时,由于受长江河道变化的影响,古长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适合于屯兵牧马,长芦地区不仅是古战地,也是古代屯田练兵的安营驻防地。军营文化生活对长芦地区有特殊影响,诸多因素给当地留下了众多的非遗项目。

(三)红色印记“实业家范旭东”

范旭东先生是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在他留学日本时,看到日本靠工业发展壮大,借此欺迫中国;我国过去没有化学工业,就连当时老百姓用的火柴、肥皂、碱这些都是从国外进口,我们无法自主制造生产,因为我们当时的化工产业几乎为零。爱国青年范旭东看到这般情形十分焦虑,于是他决定回国建厂,让中国自主研究制造,建立我们国家自己的化工业。

与笔者学校紧邻的南京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就是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创办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范旭东先生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

(四)金陵文化“古明城墙”

南京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城市,其承载的文化印记如璀璨繁星闪烁在历史的天空。而南京城墙重要的历史地位、深厚的文化遗产价值与独特的历史魅力,深刻地展示着“城墙,是南京最独特的血脉。”(南京城墙研究会副秘书长周源博士语)。其设计理念、排水设施、军事防御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美学,其城砖铭文、传说趣闻以及文人墨客登临游历留下的诗文佳篇又展现了城墙不同于一般建筑的文化内涵。

以上四个资源,一个是具有较强人文内涵及现代特色的美丽乡村的自然风光,一个是具有极强地域性的民俗文化,一个是具有鲜明地方性、民族性特点的工业文化,还有一个是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文化内涵等综合特点的古城墙文化。这些资源就鲜活地存在于身边,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摸排挖掘的过程中,课程小组的老师也惊讶于资源的丰厚,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那么,如何充分挖掘资源,体现语文课程的语文性呢?

二、 梳理语文课程需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知识点

(一)莲花,亦称芙蕖、菡萏、水芝等,其叶日上日妍,其花飘摇袅娜,享无穷逸致,蓬中结实,亭亭独立,似未开之花,亦有另一番风姿。即使白露为霜之秋,几只枯荷倒影于寂静的池塘,更加激发文人内心的怜爱,“留得枯荷听雨声”更给爱荷之人平添了几分意趣。莲花具有“可人”的形态之美。历代文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咏莲诵莲的佳作。

莲花更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形象成为历代文人心中的白月光,文人们赋予莲花以君子之德,表达文人对高洁清廉品质的向往与追求。莲花,更具有“高洁”的文化之美。

莲文化,含义隽永,源远流长,在儒家君子人格、佛家佛性与修行、道家修身养性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民间也好,文人墨客也好,修行人也好,都赞美莲花,赋予它各种各样的美好含义,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理想和崇高气节的向往和追求。

部编语文教材七上第一单元设计的意图“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描绘的美景,领略景物之美”。教材更有课文《爱莲说》的编排,就是想通过文字阅读让学生感受文人笔下莲之形美、神美。“美丽乡村”西埂莲乡正是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多维度地认识莲、了解莲文化的极佳地点。

(二)古长芦地区毗邻长江,古城南京曾经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自然也辐射到位于长江以北的古长芦地区,宗教文化、军营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尤其是长芦寺的兴盛,古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或登临,或朝拜,留下了许多诗作。文化底蕴深厚,是极有挖掘价值的地方文化资源。

部编语文教材八上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中指出,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民间技艺、民俗活动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探寻非遗项目,感受特色文化与教材的设计完美切合,是挖掘地方资源、深入体现教材精神的极佳素材。

(三)范旭东先生和侯德榜先生以实业救国的故事体现了老一辈爱国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同时这个资源也彰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走科技强国之路”的时代特色。而且记录他们的故事及历史的“南化厂史馆”与学校毗邻,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具有可操作性,实施较方便。

部编语文教材七下综合性学习板块“天下国家”的设计,更是力求通过综合性活动的设计来分享爱国人物故事、展示爱国名言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四)古明城墙文化是集自然、人文、文化内涵于一身的文化遗产的代表,其设计理念、排水设施、军事防御体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部编语文教材八上单元目标强调,要感受“说明文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激发对自然与社会的探索兴趣”,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古明城墙的实地考察也由此找到了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三、 设计与教材知识点相契合的研究方案

针对以上资源匹配点的挖掘及知识点的梳理,“行走阅读”研究小组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

(一)行走美丽乡村,感受自然之趣

“行走阅读”的实践活动“行走美丽乡村,感受自然之趣”,通过“咏莲诵莲”——搜集并诵读咏莲的经典名篇,初步感知莲的文化形象。再“赏莲识莲”——游览荷种植基地,赏莲花之姿态、外形之美;参观“莲文化展览馆”,了解莲的知识。最后“绘莲释莲”——用手抄报的形式把莲的外形美和文化美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诠释。

此活动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莲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对莲文化的认识,活动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整理和归纳语文素材的能力,获得比书本得来的间接知识更直接的经验。同时,学生将整理归纳的语文素材自由地整合和利用,形成自己的“素材库”,为知识的迁移运用奠定基础。手抄报的制作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二)探寻非遗项目,感悟特色文化

实践活动“探寻非遗项目,感悟特色文化”,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非遗项目——制定参观路线,参观聆听讲解——现场展示,“我”做解说员的三个环节,为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与训练提供了一个场景和情境。活动前非遗项目的资料分享,联系街道的路线制定,参观时的质疑与提问,以及成果展示“我是小小解说员”中的现场解说,给学生一个多角度的口语活动,由内而外地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活动还增进了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三)寻找红色印记,感受爱国情怀

实践活动“寻找红色印记,感受爱国情怀”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爱国事迹——参观厂史馆,感受先辈的爱国情怀——撰写演讲稿,进行演讲比赛三个环节。

活动设计旨在通过资料阅读,实地参观南化厂史馆,学生通过文字和图片这些鲜活的资料了解先辈实业救国的故事,在真实的场景中调动学生的体验,感受实业家范旭东先生的爱国情怀。最后再通过演讲稿《说说身边的爱国故事》的撰写和演讲比赛,把学生参观的感受用文字和演讲的形式再现、外化,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爱国主义的教育也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四)丈量古明城墙,感悟金陵文化

实践活动“丈量古明城墙,感悟金陵文化”包括搜资料、寻芳踪、观展览、品美食四个环节,学生以“丈量古明城墙”为切入口,赏金陵壮美的自然风光,了解明城墙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品尝老南京特色小吃,多维度地感受古老金陵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次活动以“行走”的方式进行实地考察,学生运用“观察法”和“调查法”获得城墙的历史文化背景、城墙保护等第一手资料,活动后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撰写考察报告。

四、 多样化的活动成果展示与评价

(一)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切合资源特点

1. 手抄报的设计与制作

综合性活动的设计要切合资源的特点,如“绘莲释莲”的活动,旨在学生认识欣赏了莲花的形美和文化美之后,用手抄报的形式“绘莲”展示其形美,“释莲”展示其文化美,让学生把对莲花的认识理解内化后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不仅增添了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艺术修养,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发挥想象的空间。同时把美术、文学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体现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2. 解说词的编写及解说

此次“行走阅读”活动主要活动之一“我是小小朗读者”,朗诵“有关长芦寺的诗歌”,借此活动深入了解地方文化,通过朗读培养品味和鉴赏的能力。

活动之二“我是小小解说员”是要求在学生充分阅读非遗项目的资料后,重新整合梳理,设置情境,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听众展示某个非遗项目。借此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整合筛选材料的能力,更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以及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3. 演讲稿的撰写与演讲

活动设计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南化厂史馆,通过文字和图片,在真实的场景中调动学生的体验,引起共鸣,感受作者情怀,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再通过演讲稿《说说身边的爱国故事》的撰写和演讲比赛活动的设计,把学生参观的感受用文字和演讲的形式再现、外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此设计与部编教材七下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八下第四单元学习“撰写演讲稿”的知识点训练有机契合。

4. 考察报告的撰写

古城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其深厚的文化土壤滋养了一代代人。考察报告的撰写目的在培养学生科学的考察方法,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激发学生思考与生活、历史及文化和谐相处的方式。

(二)活动设计有梯度、有深度,体现纵深性

实践活动的设计在紧扣课程标准、语文学习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还应当注意前后设计要形成一定的梯度,建构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较为科学的课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避免混乱无序。

例如以上活动中设计手抄报的创作、解说词的编写较偏向于对材料的筛选整合,难度较小。而演讲稿的撰写与演讲及考察报告的撰写,在客观材料筛选整合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更偏向于把观察再内化的体验活动,转变为感悟再外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至于表达能力,演讲稿的语言偏向于口语,较生活化。而考察报告的撰写具有科学性,更能体现思维的缜密。这样的设计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的纵深发展,更符合发展规律。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舞台

以上活动的设计呈现出多样性,评价方式也要呈现多样性,例如搜集材料时优秀学员的评选,展现了部分学生网络搜索及信息整合的突出能力。手抄报的设计与制作,具有美术特长的学生更易崭露头角。“咏莲诵莲”“我是小小朗读者”及“诗文里的南京”的活动环节让朗诵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了被他人认可的机会。评选解说词及演讲稿的优秀稿件给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而“我是小小解说员”和“说说身边的爱国故事”现场解说与演讲比赛给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寻找到一个适合他的舞台,考察报告的撰写给不善于表达却热爱科学和思考的学生展现的空间。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得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受成长的喜悦。

多项活动设计都旨在以“行走阅读”的方式,利用身边的地方文化资源,将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教学课堂更鲜活、更生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素材,为学生语文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别于传统语文课堂的新样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做到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巧妙融合,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审美、思维、表达等综合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达到“行走阅读”的“趋深”。让学生单一的语言能力走向丰厚,让单薄的文学素养走向立体,让单调的阅读活动走向充盈。

当然,基于学情的“行走阅读”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当地的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更给学生创造了许多体验成功、增强自信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仅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更发展生命、启迪人生,为他们未来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这一点来说,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学科学习本身。

猜你喜欢
活动语文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谁远谁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