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探究

2022-10-19 08:18
考试周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方式法治

李 娟

一、 引言

生活教学理论认为,改变过去课堂教学呆板且目的性强和严苛化的教学方式,采用专业化、通俗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才是现阶段应该执行的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标准需求下,生活化教学方式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刻板印象。教师采用生活化情景,可以将专业知识映射到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建立多元化的资源平台,让学生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更加具有辨析能力,并鼓励学生深入开展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培养学生更健康的人格打下牢固基础。文章对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情况,融合了实际日常生活的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发展现状

(一)形式化的教学方式普遍

现阶段依旧有部分教师并没有主动改变老旧模式下的“固封式”课堂教学,这就造成还有很多教学设计理念比较老旧。在这种缺乏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下,学生无法高效应用已学的知识,所以中学阶段的社会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开始逐渐降低。可以这么说,传统式教育理念早已无法融入一个新发展趋势的社会,无法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更有甚者还会牵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都令生活化课堂教学难以开展下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受到极大影响。

(二)生活化课堂教学仅仅“舍本逐末”

在中国新课改环境的大力需求下,道德与法制课程内容一定要根据时代进步做出创新,可是在时下课堂教学中通常会展现出“舍本逐末”的教育发展趋势,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以人为中心”的课程目标,树立学生的特有逻辑思维观念,进而导致了教学工作脱离实际。有部分教师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文化教育,尽管也是积极主动地创新教学方式,却“用力过度”,让学生再一次在这条求学路上丧失学习知识的信心。总而言之,与生活日常脱轨的社会道德与法治教学无法将日常生活实例和知识做有效结合,学生也会慢慢缺失该有的应用分析学习能力。

(三)教案设计缺乏完整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过程设计缺乏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教案设计从教学方式到基础理论教学再到工作经验均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这就无法为教师完善的教案设计提供具体指导,很有可能由于毫无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导致教学工作毫无成效。可以看出,教案设计缺乏充足完整性和严谨性,会造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无限延期,还会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程度大大降低,更降低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社会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日常生活教育教学理论的重要作用,学生课堂学习不能和日常生活相互结合,再加上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内容缺乏真实性,课后练习时学生都会较为局限,更不能达到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被严重质疑。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一定要灵活且形象化,传统式的教学方式更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知识学习产生一种厌恶排斥的情绪,这种长期性的发展趋势会导致学生成绩持续落后。因此初中道德和法治的教学对初中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其不能仅仅限于书本,也需要走进生活,仅有日常生活和教育相互依存融合,才可以更有效地对学生发挥其主要作用。所以,教师上课的时候应当改变现状,想办法使课堂教学多样化且生活化,一改过去的枯燥乏味,使文化教育更贴近日常生活,且高于日常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生活类学科,其不能脱离日常生活,或者换句话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生活教育,故而丰富学生的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严以律己,积极主动地规范要求个人言行举止,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端正其自律、自我反思的优良心态,进而培养自身社会道德涵养。

在增强学生自身素质的同时,教师还要合理运用课后时间,为学生举办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去感受什么叫品德修养,让学生去感受现在社会不同年龄段和阶层人不一样的涵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文化教育目的在于塑造每位学生的综合思想道德素质,并嵌入日常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知识与技能,从心灵深处认可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合理地使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是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长期坚持应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其不但可以让学生提高对基础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应用分析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品质道德素养,促进学生从生活琐碎中吸取正能量,乃至影响身旁所有人,促使我国教育更完善和多元化。

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设备搭建生活化情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想成功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最先要确立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融合课程目标,搭建生活化场景。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连,融合日常生活实例进行多元化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引进有关日常生活具体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学习与体会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真正意义,在网络上检索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和图片,随后用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更加形象化地掌握基础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美国总统里根的照片,并给学生讲里根总统的生平,里根总统做过很多职业,游泳救生员、传媒解说员和商品推销员等,虽然在工作中里根总统遇到过很多棘手的问题,但是里根总统知道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所以这些困难都没有打败里根总统。也许恰恰是因为这般超脱常人的耐心和责任感、使命感,使里根总统最后进入了演艺圈,由此便展开了他的明星之路。最后他凭借自己家喻户晓的身份进入政界当选了州长,后来又一路高升竞选美国总统。这就是个人责任使命感的重要性,它是衡量一个人的基础品德素质,教师在为学生讲述里根总统的生平之后,要引入这节课的主题,教师发问:“同学们哪怕里根总统也需要有自己所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那么你是否也认识到了自己要承担哪些责任呢?”

教师可以让学生融合个人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去讨论责任与义务的重要性,因为许多同学是家里独子,在家中被当成小祖宗一样供养着,并没有吃过苦受过累所以很多孩子们的个人责任感就较弱,这使学生过度自我。为了更好地让这些孩子们意识到个人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性,教师要融合学生的性格特点,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法来为学生讲解该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明白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他人负责。教师可以在白板上列出表格,分别分为力所能及的事情和为社会所着想去做的事情,教师假设孩子们正在放假,而自己的妈妈又病重,父亲外出打工,让孩子想一想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哪些。此时此刻孩子们就可以各抒己见,比如应该帮病重的母亲去做家务、做饭、打扫房间卫生,还应该代替父亲去看望年迈的奶奶,照顾奶奶的身体,最后让学生将这些想法书写到多媒体白板上,教师对这些想法进行细化讲解。只有这种情景再现的方式,孩子才会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应该扮演的社会人物角色。将生活化体验感受融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丰富学生学习的知识,还能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课程内容不仅限于书本基础知识,更是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加入生活概念加强生活化学习氛围

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将生活实践概念加入课堂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考虑,让学生更沉浸地投入其中,让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更有兴趣,进而促使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与此同时也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在课堂中教师要明确日常生活教育教学理论的需求,据此制定学习规划,布置生活化教育环境,便于教师课上把生活元素更有效地渗透到教学环节当中,让生活化教学方法更高效地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促进学生学习与理解,进而使学生更快速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第三单元“维护国家利益”时,教师要在课前明确教学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保护意识和国家安全观,为建设美好祖国、关心国家发展做出贡献。为了将生活化教学进一步与课程融合,教师要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所发生的一系列国家问题。比如《湄公河行动》中我国对毒品犯罪零容忍,《战狼》中侵犯我国者虽远必诛,这些电影和纪录片都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它们能潜移默化地树立学生正确的国家安全观。教师还可以拿身边真实案例举例,讲述自己朋友的爷爷在1952年时,响应抗美援朝保卫家国号召参军入伍,他的爷爷当时是铁道兵,负责一些重要物资运送,白天不能暴露在敌人的视线中,只能晚上摸黑前行运送,也正是这样危险的战争练就了老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宽广的保卫祖国胸怀,尽管过去了70多年,这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还依然具有教育后代的积极意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别举例自己身边发生过的有关国家安全保护类真实事件,让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塑造生活化情境,实现该节课重点地学习。由此可以看出,教学知识点要结合身边的事例来引发学生共鸣,再融入教学知识点,以此更全面地体现生活化教学模式。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以及运用可以做更多延伸,例如该节课中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白国家利益是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首选国家利益。教师让学生根据重难点结合生活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记下来,这也练习了学生知识表达和理解的能力。所以,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生活化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更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识要点,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和效率。

(三)布置生活化课外实践促进知识应用

生活化的课外实践对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该步骤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过程。生活化的课外实践可以将教学课堂拓宽到课余,便于增强学生对该综合知识的了解程度,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进而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划分该节课的知识结构,遵守社会规则的含义是什么,遵守社会规则的作用是什么以及如何遵守社会规则?那么在最后一部分如何遵守社会规则中,教师就可以布置生活化的课外实践,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在生活中的应用(其中就包括第二部分的遵守社会规则的作用,包括对国家,对企业,对个人三个层面的作用)。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遵守社会规则对社会的意义,可以举办遵守社会规则的主题活动——模拟法庭,在这个实践活动里,由1名学生代表法官,1名学生代表犯罪人,另外8名同学各自分成2组代表正反方的律师,该项活动通过让学生模拟法庭,判断各种违法行为以及其违反了哪些规则,在模拟法庭中学习我国道德规范准则。从轻度违法行为“用石头子欺负隔壁的小孩子”到严重犯罪行为“贩毒危害社会治安和斗殴打架置人于重伤”,让学生分别代表刑事违法的百姓,让法官和律师判断该人所触犯事情的严重程度。该次社会实践之后教师还要给学生出题,让学生根据一件违反社会规则的事情进行分析,将模拟法庭上得到的经验进行汇总应用到题目当中。

社会实践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后习题中的题结合到课后实践中去思考,比如学生小明原来是个好学生,但是认识了一些狐朋狗友就经常酗酒打架,最后还因为没有钱上网而勒索同学,参与赌博,导致小违法行为变成严重的犯罪行为,被判有期徒刑。那么首先请问小明是怎么走上犯罪道路的?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去预防呢?这些问题在课余实践活动的时候由双方律师都要进行意见的总结与归纳,致力于让学生在模拟法庭的新奇快乐之中,就将这些题目的答案总结出来,这些题目的答案最好是结合生活,因为教育源于生活。所以,生活化课外实践的顺利进行,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紧贴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社会经验,避免了知识学习的枯燥乏味,能够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更能引起学生间情感共鸣,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之一。因而,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方式课外实践时,必须要将学生置身于他们所了解的场景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更高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激情。

五、 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实力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对我国人民素质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提高个人修养必须从孩子的文化教育抓起,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刻不容缓。可是文化教育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为生活所服务,因此在对中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课堂模式必须要生活化,这可以让学生的自身素质获得提升。在中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逐渐融合生活化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推动每名学生都能够掌握基础知识的实效性,促使其积极主动运用与实践,建立完善的个体人格特质,发展为身心健康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方式法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