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蓄积的相关因素*

2022-10-19 11:49汪宇缪莹万沁
西部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皮下脂肪蓄积肌酐

汪宇 缪莹 万沁

(1.泸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四川 泸州 646000)

肥胖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常见伴发症。肥胖与T2DM发病及心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1-2]。传统评价肥胖的指标BMI主要反映人体超重程度,未能完全反映个体脂肪区域分布情况[3]。腰围可反映腹部脂肪的堆积,但在区分腹部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方面存在缺陷[3]。有研究[4]显示腹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关系更为密切。内脏脂肪蓄积型肥胖现被认为高危性肥胖,与多项代谢异常指标密切相关[5-6]。研究影响T2DM患者内脏脂肪沉积的因素,对预防T2DM患者发生内脏脂肪沉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危险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探讨影响T2DM患者内脏脂肪蓄积的影响因素,为预防T2DM患者发生内脏脂肪蓄积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19年09月~2020年10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530例,年龄18~75岁,其中男274例,女256例。根据患者内脏脂肪检测结果分为内脏脂肪正常组(373例),内脏脂肪蓄积组(157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75岁。②糖尿病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 》[1]中T2DM诊断标准。③完善血生化、内脏脂肪检查。④一般资料完善者。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者年龄>75岁。②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者。③严重肝肾功能损害。④有恶性肿瘤病史。⑤资料不全影响判断者。根据患者内脏脂肪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内脏脂肪正常组及内脏脂肪蓄积组。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用标准方法检测血压,测量身高、体重;在次晨空腹(至少8 h无热量摄入)状态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测量检测血糖、血脂、肝功、肾功。受试者于受试当日清晨开始留取清洁中段尿液标本送检,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含量,计算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尿肌酐比值。部分研究对象行C肽释放试验。胰岛素抵抗指数根据Homa Model,采用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与空腹血糖(FBG)计算,HOMA-IR=(FPG×FINS)/22.5。内脏脂肪检测:所有患者行内脏脂肪检测,由专人操作,检测仪器为(Dual Scan HDS-2000;Omron, Japan),内脏脂肪评估方法 DUAL-BIA法,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为内脏脂肪蓄积。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BMI、皮下脂肪面积、FPG、INS、FCP、2hCP、ALT、AST、GGT、BUN、Cre、UA、TG、HDL-C、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表

2.2 发生T2DM伴有内脏脂肪蓄积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是否为T2DM伴有内脏脂肪蓄积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BMI、皮下脂肪面积、FPG、INS、FCP、2hCP、ALT、AST、GGT、BUN、Cre、UA、TG、HDL-C、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HbA1C、HOMA-IR为自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皮下脂肪、BUN、T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与T2DM患者内脏脂肪蓄积有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发生2型糖尿病伴有内脏脂肪蓄积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肥胖是一种现代流行性疾病,与肥胖相关的T2DM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尤其是在亚洲;既往对于肥胖,大部分肥胖程度都使用BMI进行定义,然而BMI并不能正确反应有关脂肪分布的全部信息。亚洲糖尿病患者的BMI低于白种人,但亚洲人群内脏脂肪含量较其他种族偏高。研究发现,无论BMI是否增高,内脏脂肪蓄积都会导致脂肪细胞因子的失调。目前研究[7-8]也已经逐渐认识到脂肪分布模式是心血管及代谢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Nagao等[9]的研究报道,老年男性比老年女性更容易患T2DM,这与男性内脏脂肪含量较高有关。Susan等[10]的研究显示男性更倾向于积累内脏脂肪组织,而绝经前的女性积累更多的皮下脂肪组织,绝经后女性的脂肪分布趋向于男性模式。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是T2DM患者发生内脏脂肪蓄积的危险因素。结合既往研究考虑导致不同性别之间脂肪分布的差别可能与性染色体、激素和营养信号的调控相关[10-11],然而,具体的分子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既往研究[3]提示内脏脂肪组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积累。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年龄是T2DM患者发生内脏脂肪蓄积的危险因素。这可能与年龄相关的低度炎症[12]、体力活动减少等相关。炎症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键联系,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正常体重小鼠内脏脂肪组织中存在一类调节性T细胞,参与调控局部及系统性的炎症和代谢,其数量及转录组随年龄变化而变化[13]。在人体中,年龄的变化是否也会导致内脏脂肪组织这一类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从而影响内脏脂肪蓄积,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BMI、皮下脂肪、内脏脂肪是评价肥胖的不同指标,三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14]。本研究显示,内脏脂肪与BMI及皮下脂肪面积有显著的相关性;但目前研究对于皮下脂肪与内脏脂肪在代谢异常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15],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既往研究[3]提出对于腰围较大的人群,和空腹甘油三酯浓度升高的结合,可以预测内脏脂肪过多,并将这种情况定义为“高甘油三酯腰围”,作为一种预测内脏肥胖的简单临床表型。另外有研究[3]发现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HDL胆固醇是与内脏肥胖相关的两种主要可检测的血液异常。有研究结果也显示在T2DM患者,内脏肥胖组比非肥胖型组有更高的甘油三酯水平[16-18]。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甘油三酯增高是T2DM患者发生内脏脂肪蓄积的危险因素,随着甘油三酯水平的增高,内脏脂肪蓄积风险增高。原因考虑与甘油三酯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时易沉积于人体的皮下及各重要器官,脂肪组织,尤其是内脏脂肪组织[19]相关。

BUN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是评价T2DM患者肾功能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BUN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是T2DM患者发生内脏脂肪蓄积的危险因素。肥胖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涉及炎症反应及多种促炎因子,脂肪因子与T2DM的代谢异常及微炎性反应状态密切相关[20]。研究[21-22]发现内脏脂肪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密切相关;脂肪细胞所分泌的多种脂肪因子如脂联素、瘦素、抵抗素、内脂素、趋化素均与糖尿病肾病相关[23]。研究[24-26]发现内脏脂肪与多种脂肪因子分泌关系密切,内脏脂肪面积的改变,可能导致脂肪因子分泌变化,如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增高等,从而导致肾脏损伤。

综上,在本研究中性别、年龄、BMI、皮下脂肪、BUN、T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与T2DM患者内脏脂肪蓄积有显著相关性,由于内脏脂肪蓄积与多种代谢异常密切相关,故在T2DM患者,除性别、年龄两个不可控因素外,当上述其他指标发生变化时,应注意是否也存在内脏脂肪蓄积,并应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者药物干预改善代谢异常,减少由可控因素导致的内脏脂肪蓄积以及由此带来的心血管疾病以及各种代谢性疾病,以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仅分析了一些常见指标与T2DM患者内脏脂肪蓄积的相关性,而生活方式对于内脏脂肪沉积也是有影响的,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纳入更多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指标进行研究。

4 结论

本研究发现性别、年龄、BMI、皮下脂肪、BUN、T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与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蓄积有显著相关性。

猜你喜欢
皮下脂肪蓄积肌酐
高频超声在皮下脂肪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肌酐升高就是慢性肾衰吗
海伦市护林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阳光帮你减减肥
注射胰岛素, 警惕脂肪增生
血肌酐升高非小事,你的肾可能已“坏了一半”
尿蛋白正常了肌酐为何还是高
孙吴县沿江林场资源结构及特点
新开道林场森林资源现状与特点
浅谈黑龙江省逊克县新立林场资源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