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在田野
——亲历岳阳芦苇艺术节

2022-10-19 12:51韩淑英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君山芦苇荡策展

韩淑英

韩淑英: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综合艺术系副教授

2021年11月,岳阳芦苇艺术节项目启动。该项目由岳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策展人唐新宇、王峰,学术顾问彭峰、孙磊。活动通过作品征集的方式进行,最终参加展览的有22位艺术家的19件作品。在得到展览主办方邀请的时候我非常高兴,毕竟在北方万物凋零的初冬,来到湖南可以继续延长一个深秋。也可以在野外实施自己的大地艺术作品。

作品创作的地点在湖南岳阳的君山岛,范仲淹《岳阳楼记》闻名于世,登岳阳楼后可以远观君山岛,它是八百里洞庭的一颗明珠。刘禹锡《望洞庭》曾有“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其中“一青螺”指的就是君山岛。据说李白曾六次来到岳阳,想登上君山岛都未能成行,留下了“不知何处吊湘君”的遗憾。满水期时,君山岛上只留下一个心形的小岛;枯水期来临时,自然生长的芦苇布满河床,我们是在枯水期满是芦苇的君山湿地公园进行创作。

初到君山岛,看到大片的芦苇荡,你会惊讶于芦苇的自然之美,深褐色的芦花和白如雪的荻花在风中摇曳,高大的芦竹和低矮的芦苇层次分明,芦苇荡的空隙间地面上则布满了翠绿的三叶草。置身于芦苇荡中,随时都能听到各种鸟儿在周围鸣叫,风吹动芦花,夕阳西下,玫瑰色的光影流连穿梭其间,有一种特别的美。往西几公里可以观看洞庭湖上水天一色的日落,晚霞染天,芦苇在微风中温柔地摆动身姿,也是别样的美。

我的作品是《五行》,意在表达大自然中的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的自然转换,借用五行的循环过程,表达万物相生相克的关系。所用材料不仅有代表五行之“金”的金属、五行之“木”的木料竹子,还有五行之“火”的竹炭、之“土”的砖石,也有代表五行之“水”的蚌壳、贝壳等。当进入芦苇荡的自然环境中,很自然地就想使用当地的材料,芦苇、竹子等。“木”的圆环形态,我使用了竹子作为表面,内部木料支撑,四周用芦苇覆盖表面,人们可以坐在上面观赏山,感受风和芦苇的柔美。“土”为砖块,为泥土。其中砖石来自于君山岛在拆迁过程中的废旧砖,由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之前的一些渔民要搬离,所以这周围有很多拆掉的房屋。石块来自周围路边的石块。五行之“火”来自于燃烧竹木之后的竹炭,炭为火,围绕竹炭的砖块也被摆成火的运动的形态。

贝壳因为生活在水中,其五行属“水”,我专门到君山岛的濠河边收集贝壳,同时也感受到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作为一种倡导生态文明的艺术项目,在“土”的五行部分我放弃了水泥砖的形式,而用土夯成了另一个高出地面的平台,用在河边捡到的砖块等夯实在一起,中间缝隙处用了周围芦苇丛中很常见的三叶草装饰。

“水”的部分挖了浅浅的小池塘,水在低处,贝壳置于其中;“金”的部分选用了镜面不锈钢,镜面反射天空的蓝色。“天一生水”即金生水,在五个环形中间设置步道,步道由贝壳、砖块,和来自废弃收购站的废弃金属盆组成,每组元素之间的步道所选用的材料也都不相同。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它们之间的步道材质也运用了体现它们之间相生关系的材料。在五行相克之中的木克土,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土克水的关系中也使用了不同材料的步道。希望观者可以在纯粹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和思考自然的相生相克。

芦苇艺术节上有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很有深意。策展人唐新宇用385个芦苇圆柱搭建一个高度十几米的大金字塔,作为天下洞庭芦苇艺术季之“艺术在田野”项目的地标符号,也表达了对大自然崇高的敬意。胡凌云的作品《坐井观天之-巴别塔》由钢架结构搭建,周围用芦苇搭建,远观高大巍峨,进入塔的中间则有一种坐井观天的感觉。艺术家韩琪的作品《云》由篾匠编制的透明的云形,由竹子支撑,浪漫地飘浮在芦苇荡中。本地艺术家汪森程的作品《风》由芦苇的秆儿组成,秆儿的根部的深褐色和中部的浅黄色芦苇自由地组织在一起,模拟了风吹动芦苇荡形成的自然形态,意象味道十足。作品运用砍伐、修剪、捆扎等一系列动作将芦苇这种原生态的植物制作成江水,滔滔江水冲打着堤岸,体现出波撼洞庭的强大气势。

长沙艺术家尹建辉用芦花做成了大型雕塑作品《麋鹿》,外部布满芦花的巨大麋鹿经过艺术家的修剪栩栩如生,伫立在一条河边的展览入口处,像是在迎接人们的到来。麋鹿就生长在岳阳君山岛,象征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关怀。艺术家司建伟用芦苇制作出少女的脸迎风的感觉,写实与写意完美结合。作品创意来自《诗经》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这美丽的洞庭湖畔,芦苇荡中,隐藏着一位长发女子迎风拂面,像似天地间化生的芦苇女神,等待着游人的寻觅探访。作品《鸟人》是艺术家黄起才所做,巨大的鸟人伫立在芦苇荡中,艺术家了解到“艺术在田野”项目实施地在君山岛景区后湖白沙嘴,位于东洞庭湖湿地公园,这里水草丰茂、芦苇成荫,是我国湿地水禽的重要越冬地,繁殖与停歇地。遂产生了一尊化身为人形的巨鸟,身高8米,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屹立在湿地中央,追随着太阳,瞭望远方,朝迎暮送,一直在芦苇田里看守着这一方净土,守护着湿地的青春!《莫比乌斯环》是来自天津美院研究生徐杨和何桢妮的作品。他们以芦苇和竹子作为材料,制作一个莫比乌斯环结构的无穷大“∞”标志,寓意自然界循环往复。由此展开人对自然界物质循环问题的思考。

艺术家兼花艺师陈红霞与谢靖婷的作品以洞庭湖区常见的各种螺为题材,基础结构采用长竹子做主体支架、竹片做架构及形态,表层用生态麻绳以上下穿插的手法将芦苇编织固定,利用芦苇天然的由深至浅的渐变色来塑造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形体,制作了数个高大的不同形态的螺。旨在用艺术的立体构成向人们传达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观念。丁雅力的作品《彩虹星云》以君山岛西部的星云图岩画中品字形、点状圆圈为元素。圆形竹篾编织的拱门与1000根线条交织的彩虹形成一道高低起伏的8米长的隧道,指向候鸟南飞的方向,色彩绚烂,动感十足。还有很多艺术家的装置与雕塑艺术作品也都非常有新意。艺术家韩祺说:“本届所有参展男艺术家都不同程度地晒伤,但又都歌声嘹亮。”22位艺术家与30多位艺术工人师傅合力完成艺术作品,策展人和艺术家由于野外作业都晒黑了几个色阶,被竹子划伤是正常现象,有的艺术家还由于野外工作环境简陋不慎操作失误进了医院缝针。

芦苇艺术节自12月4日开幕以来,短短几天观众已达十几万人,由于疫情加上后期冬季下雪,作品有一定的损坏,展览进行了二十几天就提前结束了。而观众的参观人数却已达到了三十几万人。人们可以在美丽的芦苇荡之中身临其境地欣赏其制作的艺术和感受自然。

在疫情之前我参观了日本的“濑户内海”艺术节,其间对于很多与自然结合的艺术作品印象深刻。这种由自然景观与在地艺术结合的艺术活动也日益兴起,促进了当地的旅游发展,也丰富了更多人的艺术生活。不管是“越后妻有”艺术节还是诸多公共艺术的项目的盛行,都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艺术”激活乡村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

近年来国内也有很多的“在地性”艺术计划,有的田野艺术项目采用空降的方式直接在当地植入作品,并不能与当地的人文环境产生一个链接,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当地群众的参与热情。需要逐步探讨艺术如何更好地介入乡村,介入社区。艺术从美术馆到田野,无墙的美术馆的概念由来已久。2021年10月,中国美术馆策展委员会主办的一个关于“无墙美术馆”的论坛在中华世纪坛举行,很多策展人分享了自己的在地艺术项目和社区艺术策展的探索。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此类项目,艺术不应拘泥在美术馆博物馆当中,而应该探讨开拓更多艺术边界的可能性。期待出现更多的在地艺术项目,它们不仅可以丰富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当地的艺术生态与旅游的发展也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君山芦苇荡策展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桐君山
《策展哲学》
策展与时代:文化责任与学术发展第二届“策展在中国”主题论坛纪实
芦苇荡
君山美学生活馆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叶建明的诗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君山银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