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区域媒体 对大型赛事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以四川观察对北京冬奥会报道为例

2022-10-20 09:53冯然曾晓慧
新闻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冬奥四川赛事

冯然 曾晓慧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于区域媒体而言,在报道大型赛事时,既面临媒体竞争,又面临客场作战、人手不足、版权限制和资源匮乏等问题。在报道过程中,区域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精准发力,策、采、编、发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本文以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新媒体矩阵关于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实践为例展开分析,以期能提供一些参考。

北京冬奥会是全人类的体育盛会,于2022年2 月4 日开幕,2 月20 日闭幕,全球目光聚焦于此。受疫情防控要求影响,四川广播电视台派出人数有限的报道团队分赴北京和张家口赛区开展冬奥会闭环外报道。通过大小屏联动、前后方协作、全矩阵发力,以独到的视角、多样的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了此次冬奥会的盛况。

一、区域媒体报道大型赛事面临的困境

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曾经说过:“媒体是奥运会成功与否的评判者”,媒体宣传工作对大型体育赛事的顺利举办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型赛事报道中,区域媒体大多在客场作战,没有明显的报道优势,往往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版权规则限制多,核心报道资源匮乏

竞技比赛本身没有版权,国际奥委会设置了转播权来获得营收以维持奥运会的推广和日常支出,在选择合作媒体的时候,奥委会主要以影响力作为首要因素,中国大陆地区的奥运独家全媒体版权和分销权,均归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有。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改进体育比赛广播电视报道和转播工作的通知》,“重大的国际体育比赛,包括奥运会、亚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包括预选赛),在我国境内的电视转播权统一由中央电视台负责谈判与购买,其他电台电视台不得直接购买。中央电视台在保证最大观众覆盖面的原则下,应就其他电台电视台的需要,通过协商转让特定区域内的转播权,确保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在中国境内的播出覆盖。”

区域媒体虽然有到北京参与冬奥会采访的权利,但一般来说,报道组无法进入核心比赛场地和运动员居住的奥运村进行实地采访,因为新冠疫情影响,让采访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在报道中因为版权限制也不能用央视的任何镜头,导致报道工作受到掣肘,核心报道资源十分匮乏。

(二)报道议题单一,多以赛事报道为主

体育赛事报道时效性很强,媒体报道的重心在于比赛成绩。如今,主流舆论虽然不再唯金牌论,但金牌仍然是运动员竞争的终极目标,是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区域媒体在大型赛事的报道中,因为掌握的核心报道资源少,报道议题较为单一,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主要发布一些赛事成绩,深度报道和非赛事报道较少,“赛事+成绩”的报道形式是区域媒体在报道大型赛事时最常用的形式。

(三)内容同质化严重,媒体报道大同小异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发布者能够把别人发布的内容直接复制过来再发布出去,或再稍加整合就直接发布,同一内容经过复制粘贴整合,越传越快、越传越多,出现同质化内容泛滥现象。在一些赛事报道中,由于版权限制和资源短缺,加上人手不足,区域媒体很难采访到核心赛事内容,主要靠直接转载中央媒体新闻或者对中央媒体新闻内容稍加整合发布,这就导致各区域媒体在新媒体端发布的内容大同小异,往往某个比赛项目一结束,各媒体推送内容千篇一律,同质化比较严重。

二、四川观察对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实践与创新

(一)四川观察报道北京冬奥会的情况

四川广播电视台依托全媒体新闻中心策采编发,实现新闻信息的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四川观察是四川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新媒体,全矩阵包括客户端、网站、公众号及抖音、快手、视频号、B 站、微博等平台账号。四川观察改变了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单向传播模式,接轨互联网生态,各渠道运营战术“全面开花”。报道组采写的原创稿件首发新媒体平台,根据各稿件特点首先在四川观察全矩阵发布,大屏再根据需要选用新媒体素材,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分发模式,小屏反哺大屏,做到大小屏融合联动,重点实现全平台共振,有效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川观察客户端开设了《相约2022北京冬奥会》专题,下设多个子专题,其中原创报道专题《京观冬奥》系列,以记者体验式采访为主,从北京、张家口两地看赛场内外的生动故事;《川越冬奥》系列,聚焦四川运动员首次出征冬奥会,通过亲友、教练等多角度呈现运动员的成长经历,为家乡健儿加油鼓劲;《为冬奥助力》系列,描绘了赛场外的川人身影,反映四川各界积极参与冬奥、助力冬奥的故事。通过专栏专题,将原本主题零散的报道集纳起来,形成了特色报道。

四川观察通过新媒体矩阵平台,不拘泥报道形式,将富含竞技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的赛事信息及时传递给受众,在抖音账号创建《北京2022 冬奥会》专题,陆续发布北京冬奥会相关内容视频近百条,并在快手、视频号等平台同步发布。微博账号发布的冬奥会相关内容阅读量较高,12条自营话题登上热搜,其中#冰墩墩隐藏款出现#话题阅读破亿;积极报道四川冬奥运动员和四川本地冰雪运动等,相关稿件和视频受到网友广泛关注。B 站账号发布原创科普视频、原创街采视频、资讯类视频等冬奥相关视频数十条,获得众多网友关注和点赞。

与此同时,四川观察还实现了与其他平台的跨界合作。2 月5 日,四川观察APP 联合百度APP上线“北京2022年冬奥会”平台,通过该平台不仅能看到实时更新的冬奥奖牌榜、冬奥项目介绍、赛区场馆介绍、历届冬奥会历史回顾,还有最新最快的冬奥新闻速递。

(二)四川观察北京冬奥会报道的特点

1.报道议程设置:主动及时发声 把握舆论导向

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当下,社会更需要新型主流媒体的权威声音,为受众提供资讯,设置议题。对于新型主流媒体来说,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发挥内容优势,主动及时发声,牢牢把握舆论引导话语权,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四川观察作为一家省级新型主流媒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通过议程设置,引导舆论。

在正式报道北京冬奥会前,报道组向各栏目频道编播部征集选题,通过精心策划,确定了“紧扣四川元素、突出新媒体”的大方向和系列选题,并对部分选题开展了预采预制。在报道过程中,除了常规赛事报道外,四川观察围绕冬奥主题,主动设置一系列非赛事议题,重点讲述冬奥赛场内外的四川故事,广泛传播奥运知识、奥运文化,宣传冬奥文化、冰雪文化,展现“冰雪热”,预热成都大运会。为配合“成都90秒”短片亮相冬奥会开幕式,报道组提前在成都采制了主创团队的独家采访;在无法进入开幕式现场的限制下,积极寻找场内“线人”,在“成都90秒”一结束,第一时间推送了主创团队访谈,全面领先同城媒体。“多彩神州”四川主题日成都大运会主题展开幕时,四川观察开设了全矩阵直播《成都大运会上冬奥会串门啦!》。同时,微博设置话题内容#冰墩墩拍了拍蓉宝宝该你营业啦#、#火墩墩去冰墩墩家串门了#、#蓉宝和冰墩墩元宵节贴贴#、#火墩墩打卡冰墩墩家乡地标#、#成都大运会蓉宝上班倒计时#等系列话题均受到网友关注,获得良性互动,四川观察借助北京冬奥会传播契机,有效传播了成都大运会。

2.报道议题多元:直击热点事件 延伸信息广度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对于大型赛事而言,在整个赛事报道过程中,热点在持续更新。四川观察围绕北京冬奥会,打造热点,直击热点,回应热点。

北京冬奥会期间,“冰墩墩”火速出圈,围绕“冰墩墩”的火爆,四川观察的冬奥报道组策划了一系列稿件。《记者实测蹲“墩”到底有多难?》《“冰墩墩”火出圈!设计团队曾专门到四川取材》等多条稿件围绕“全民追‘墩’”开展了追踪和解读;对奥运收藏爱好者北京市民张文全进行专访和直播。围绕冬奥会带动滑雪热,专门策划《雪道的尽头是骨科?专业教练教你“摔”》,为跃跃欲试的“滑雪小白”支招。《VLOG|揭秘谷爱凌成都密训地“金针菇雪场”一夜爆火》紧跟冬奥会赛场热点,以记者体验式报道,展示了成都市民慕名前往旱雪场体验和训练的火爆场面。在社交平台怎么设置话题、实现互动传播?怎么留住流量、创造流量?四川观察选择紧贴热点,微博发布的冬奥会衍生话题#冰墩墩隐藏款出现##再见啦我的墩##冰墩墩雪中敷面膜#等十多条自营话题登上全国热搜,其中#冰墩墩隐藏款出现#话题阅读量上亿。

媒介融合环境下,人们全方位了解奥运会的需求迅速增长,这对媒体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一方面要寻找富有文化气息的报道内容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做好人文方面的报道,恰恰是因为抓住很多有趣的细节。做好人文方面的报道,也许是区域媒体在非主场作战的大型赛事报道中的一种另类优势。四川观察通过拓展信息广度,发挥视频媒介现场感强的优势,传播冬奥文化,推出了《打卡双奥之城体验什刹海冰上运动》《北京街头感受冬奥氛围》《大雪花、巨型五环……来延庆赴一场冬奥之约》《冰天雪地变金山银山-20℃的户外“热”了》《无雪无冰照样练打卡冰雪运动新“姿势”》等一系列体验式报道,通过记者走访、参与的形式,展现冰雪魅力,折射冬奥经济。四川观察B 站账号根据网友关心的热点话题,策划制作了四川本地冬奥选题街采视频《敲黑板!同学们,这些冬奥知识点期末要考啊》《我上我也行!奇奇怪怪个人技能大调查》,制作了冬奥题材原创科普视频《四处观察8届冬奥会奖牌榜第一,冰雪运动的“王者”凭什么是挪威?》《四处观察冬奥村“村民”的一天》等内容,获得众多网友关注和点赞。

3.报道贴近本土:紧扣四川元素 深耕区域优势

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他们不仅关注人物和事件本身,还注重寻找自己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四川观察在进行赛事报道的同时,紧扣四川元素,深耕本地优势,贴近受众,将宣传北京冬奥会与宣传四川相结合,讲好冬奥会里的四川故事。

四川观察将四川运动员以及与冬奥会相关的四川元素,作为北京冬奥会报道的重点,提前介入采访。开设《川越冬奥》专栏,聚焦四川历史上首次“出征”冬奥会的情况,梳理盘点四川冰雪运动三年时间从零起步到带动千万人的跨越式发展成果;通过亲友、教练等多角度呈现宋祺武、邱冷、武绍桐、高弘博、黎禹汐等5名四川运动员的成长经历;制作运动员个人海报,在其赛事亮相当日在APP 开机页面展示,为他们加油鼓劲;对四川运动员参赛情况进行全矩阵报道,及时捕捉赛场上的热点,《川越冬奥⑥|创四川选手冬奥最佳战绩邱冷掌心上的四个字好暖》通过赛场上的暖心一幕,展现了邱冷和武绍桐两名年轻运动员共同成长、相互鼓励的“神仙友谊”。微博围绕这一主题发布“加油!#宋祺武跳台滑雪男子个人标准台#”、“#四川运动员首次登上冬奥赛场#”等内容。四川观察SCTV 公众号发布的《四川观察独家连线高弘博:不留余地,不留遗憾》共情性强,评论区留言充满正能量;《中国女子钢架雪车首秀,川妹子黎禹汐和队友赵丹双双晋级》梳理黎禹汐运动生涯,为川妹子加油助威。“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邱汝专门提到四川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记者敏锐捕捉到并及时发稿,宣传了四川省全民健身冰雪季的成果。这些采访报道能迅速落地成型,与四川观察深耕本地优势密不可分,正是因为记者在相关领域的多年深耕,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这些故事才得以精彩呈现。

结语

区域媒体在大型赛事报道中,应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将作战的客场转为自己的主场,提高影响力和传播力。首先,要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在大型赛事中,能引起受众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但区域媒体必须充分考虑报道发布后的社会效果,增强责任意识,严格把关。其次,区域媒体要充分激活并发挥区域特点和自身优势,使区域媒体的大型赛事报道在可读性、丰富性、显著性兼具的背景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身特色和相对优势。区域媒体要通过多种形式和贴近性强的信息,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最后,区域媒体既要提高报道质量,又要丰富报道手段,强化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而要在媒介融合新形势下实现不断创新,更需要整个采编团队具备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和适应能力。区域媒体在大型赛事报道中,需要在报道理念、报道内容、报道形式上进一步深化媒体融合,借助新媒体技术,丰富报道手段、产品形式,拓展发布渠道,进一步提升自身影响力。

[1]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改进体育比赛广播电视报道和转播工作的通知[Z].2015-12-24.

猜你喜欢
冬奥四川赛事
四川移动
四川移动
本月赛事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