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宰制科技的批判与启示

2022-10-21 07:39孟繁慧艾志强
西部学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异化科学技术资本主义

孟繁慧 艾志强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一)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家“异化”思想的扬弃

“异化”观念早已在西方哲学中存在,近代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对“异化”进行了不同的分析研究。前人的异化思想对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异化现象、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具有深刻启示。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起源,他所谓的“异化”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创造和生成过程,即绝对精神经过自身的否定性发展外化为自然界、社会,然后经过人的意识回归自身。黑格尔通过对异化现象的解读,提出了人类通过劳动创造自身历史的思想。马克思辩证地吸收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论点,并将其与自己在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研究中洞悉的劳动范畴与人结合,从而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违背劳动 “自由自觉” 本性的异化现象,即劳动异化。同时黑格尔混淆异化和对象化的弊端被马克思破解。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局限于将异化和对象化归为同一范畴,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关于劳动对象化的局限性,将异化和对象化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劳动对象化具有两个不同的前途:一是劳动结果对于劳动者自身是积极的、肯定自身的力量,即劳动的对象化;二是劳动产品对于劳动者是消极的、否定自身的异己力量,即劳动的异化,私有制则是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的前提。此外,马克思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黑格尔“精神异化”进行了合理性吸收与前进式超越。

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理论中的合理观点对异化劳动理论的诞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从中马克思对异化现象的主体产生了新的认识。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哲学根基是人本主义哲学,他提出了宗教异化的根源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理论。因为他的异化理论中所研究的人是生物学中的人, 所以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是人的本质异化思想”的一个弊端就是,他所表述的人是自然的人,而不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从事感性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这导致了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理论的片面性。马克思批判地指出,宗教异化是现实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异化,社会生产领域中劳动的异化是宗教异化的前提条件。基于上述认识,马克思将现实的人作为考察对象,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形成了异化劳动理论,实现了对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超越。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现实的人作为考察的主体,突破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局限性,以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背景,以人的本质为前提条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异化劳动现象。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法律的保护下,资本合法地享有从工人的手中抢来的劳动成果,劳动产品被社会统治阶级的资本家“合法”强占,工人丧失了支配自己劳动成果的基本权力,劳动产品作为独立的、异己的存在物站在工人的对立面。在资本宰制下,资本雇佣工人所创造出的财富越多,那么,他受剥削的程度就越严重,与他自身相对立的力量、否定他自身的力量就越庞大。就此问题马克思曾批判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第二,劳动过程同劳动者相异化。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仅是静态的结果,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使劳动产品同人相异化,那么生产劳动产品的动态环节也一定同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增殖逻辑驱使下,工人从事的生产实践活动脱离了人的类本质所指明的范畴,工人从事的劳动更多地是在资本统治者强制下的被迫行为,在劳动过程中工人自身的力量得不到确证,感觉不到幸福,只有无尽的剥削与压迫。

第三,劳动者的类本质同劳动者相异化。一方面,人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其是证明人是类存在物的最有力佐证,自然界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提供了物质载体,人对“类”的感知主要源自于人与自然界的交互行为。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中断了这种良性交互,夺走了自然界赋予工人的生产对象,使自然界同工人相异化。就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而言,自然界亦是人,人亦是自然界,因此,所谓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使自然界同人相异化,实质上就是使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活动不仅仅是单一的肉体生活,更是类生活,相比动物而言,人的生命生活更加地生动、多姿多彩。但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导致劳动异化,埋葬了人的类生活的丰富性、价值性,使人的类生活不属于人自身,与人相异化。能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生命活动是人所特有的生命属性,人的自由自觉正是体现在人可以认识到“自我”、区分“非我”;人是拥有自我意识的类存在物,可以经过运用这种独立的意识思维,将“自我”的生命活动作为“自我”的生命活动的类对象,因此,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将这种关系本末倒置,正是因为人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才去强迫自己从事异己的劳动。工人不得已将肉体生存设定为唯一目的,人的类生活沦为支撑单纯生物躯体生存的工具;人的类本质变成了抑制自身、排斥自身、压迫自身、“资本化”的与人对峙的独立力量,同工人相异化。

第四,人与人之间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异化都可以通过人使自身、自然界与不同于自身的人所处的关系来揭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是招致人与劳动产品、人与劳动过程和人与类本质相异化的元凶,作为类存在物,在雇佣劳动中人与人自身的异化,也必然与不同于其自身的他人相异化。在资本逻辑布控的时空,欺凌与被欺凌、欺压与被欺压、强制与被强制是这个不平等时空中人与人异化关系的典型体现。

(三)异化劳动的前途命运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阐明了在资本逻辑宰制下的劳动异化现象,揭露了掩盖在资本统治下看似平等的物与物关系之下的工人被资本剥削的不公社会现实,并为人类指明了最终扬弃劳动异化的前途方向。关于如何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条件下劳动异化的历史课题,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生产力的进步与资本主义分工的细化,导致了精神劳动与肉体劳动相驱离,由此引发了劳动异化问题。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分工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强制性的生产性分工,而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功能性分工,工人在生产中没有利益的对立、没有宰制与强迫,人的劳动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社会发展的必要,不再是为其他人的自私欲望而劳动,人与人的类本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完美的契合,此时,人与人、人与自然界之间也将不存在矛盾和对立,最终异化劳动也将被人类与历史扬弃,不复存在。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宰制科技的批判

(一)资本宰制科学技术的功能性作用

第一,“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机器作为工业革命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被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领域,将自然力和机器力并入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之中,为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机器还以强大的技术优势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企业在单位时间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大幅度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机器为资本主义社会缔造了极其庞大的物质帝国。第二,马克思指出,“生产过程可能扩大的比例不是任意规定的,而是技术上规定的”,科学技术以机器的外在表现形式参与资本生产,为资本的增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第三,因为社会生产是系统的、紧密关联的庞大体系,其中一个部门的革命,将引起其他相关部门相继变革,马克思曾以机器纺纱革命为切入点,对织布、印花等系列相关产业革命展开了研究,最后得出了科学技术的应用为产业间的升级与革新提供了必要的动力与契机,进而引起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的著名结论。

(二)资本宰制科学技术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

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大多都伴随着科技活动,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领域的应用本应让人更轻松、更有效率地从事生产实践活动,让人在参与社会生产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归属感,但在资本增殖逻辑宰制下,科学技术被资本同化,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奴隶”,成为名副其实的加剧劳动异化的催化剂。

首先,资本宰制科学技术加剧了劳动产品同工人异化的现象。自然界为人类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场地以及生产劳动的原材料,劳动的成果体现着自然界和工人的本质力量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和工人自身被资本奴役的程度成正比,简言之,资本家越富有工人越贫乏。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便会通过升级生产工具、延长劳动时间等方式来尽可能地榨取剩余价值,其中,发展科学技术则是最有效的手段。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虽然使工人在单位时间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劳动产品,大大地提高了资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在资本增殖逻辑的阴霾下,科学技术越是发达,工人从自然界获取的劳动资料越多,这意味着工人的类本质丧失的越严重,资本财富越是壮大,统治工人的力量越是强大。

其次,资本宰制科学技术导致工人同“自我”异化的现象更加严峻。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根柢形式,属于人类的本质活动所指明的范畴。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工人的劳动被资本统治者抢占,工人的本质力量被资本剥夺,工人在劳动中的幸福感被资本剥夺,这导致劳动同工人自身、同工人的类本质相对立。作为对象性的存在,人的生活是感性的类生活,比动物本能的肉体生活更有能量,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使人的类生活不再属于自身,“他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类生活和个人生活被抽象为贫乏的实践活动,类生活沦为维持人的单纯的肉体生存需求的方式,并且这种异化现象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加地显著。生产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生产中的分工更加精细化,在庞大的机器系统中,工人从事单一的、简单化的、机械般的流水线工作,这就迫使工人将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让渡给机器,工人成为机器系统的渺小甚微的“零件”。马克思还指出,机器作为高效率的生产工具,它在社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还降低了满足资本生产需求的劳动力的质量,扩大了资本在整个社会中可剥削的劳动力的范围,导致资本不仅使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身,还使他的亲人的劳动也不属于自身。

最后,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条件下,资本为了实现逐利目的,一再地操纵科学技术压榨工人的剩余劳动,久而久之存在于不平等生产关系中的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如履薄冰。科学技术的资本化使工人的劳动、劳动产品异化为独立于工人自身存在物,这些异化之物还难以置信地变成了奴役、压迫工人的始作俑者的私有财产,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就是人与人之间异化的现实映射,而科学技术的生产领域应用为资本家维持这种关系提供了最暴力(暴利)的生产机器。“机器(技术)成了资本的形式”,加剧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关于科学技术的异化,马克思指出,科技自身不是人与人产生异化的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看似是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激化了机器与工人、资本家于雇佣工人之间的矛盾,使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剑拔弩张,但这只是问题的表面,深入实质,引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合理现象的“始发地”是资本家对生产资料(机器)的私有制占有。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科技观的当代启示

(一)科技发展应服务于人类,顺应于自然

发展科学技术应充分发挥科技推动人类发展的正向价值性作用。马克思将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视为己任,一生致力于伟大的无产阶级解放工作。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智能化、信息化深入发展,少数发达国家妄图操纵科技的力量破坏世界和平,这严重背离了发展科学技术的初心,这种反人类行为注定会被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唾弃、被全世界维护正义的力量摧毁,科学技术不应沦为为残暴的统治者、为战争、为恐怖主义的反人类活动服务的血腥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应以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为价值取向;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应投入于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科学技术是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为了生存,人类运用科技将天然自然改造为人化自然。因此,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人与自然方能和谐共生,共同拓宽全球生命共同体的阳光大道。人类应在科技发展中保护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展科技,形成促进科技与自然良好互动的和谐新局面。

(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防止资本逻辑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腐蚀

资本逻辑是指以资本为中心建立的社会基础组织和经济权力。马克思认为,导致科技异化的现实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社会财富的天平单向倾斜于独揽劳动及劳动产品支配权的资本家,科学技术作为劳动工具,也看似合法地被资本家所占有。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在与资本逻辑结合后,便迷失了为人类自由与解放服务的方向,一度沦为为资产阶级实施残暴统治效劳的工具。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将资本欺压工人、藐视自然的丑陋面目无限放大,深深地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异化现象。以此为鉴,我国在发展科技时应防止资本逻辑的渗透,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发展科学技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将创新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发展科技的战略思想。资本逻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严重的破坏力量,为了防止资本逻辑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腐蚀,应重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坚强领导,使资本依法在合理的范围内运行,防止资本在科技发展中的过度扩张,坚持科技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促进科学技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猜你喜欢
异化科学技术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