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
——基于七个典型城市的案例调查

2022-10-25 08:25喻汝青余中奇
华中建筑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体育馆体育场遗产

喻汝青 余中奇

1 研究背景

1.1 国内相关研究

中国近代体育建筑的研究涵盖面较广,建筑学和体育学的学者们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从文献研究来看,历史层面的描述和整理较多。从时间维度来看,不少学者论述了近代体育建筑的具体案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保存状况,并探讨它们的专业价值。从研究视角来讲,多从城市更新的角度阐述建筑本身的功能演变和改造,缺少设计层面的系统性观察与分析。现有研究的发展状况存在以下特征:①保护与更新的研究对象以现代体育建筑为主,较少聚焦于中国近代体育建筑。②以具体的案例研究为主,多聚焦于现状的描述和阐析,缺少保护和再利用策略的研究向度,亟待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展开对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的研究。本文挖掘了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保护的价值,总结了其更新的动因和模式,突出了当前体育建筑更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体育建筑遗产可持续更新的优化策略[1]。

1.2 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的定义

近代体育建筑是中国近代出现的一种新兴建筑类型,包括跑马场、游泳池、体育馆、体育场等,数量庞大。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体育格局发生了变化,西方体育建筑在中国的商埠城市中传播,主要有三个阶段:首先在开埠城市中建造供西方侨民使用的体育建筑,然后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中的体育建筑,还有教会学校及基督教青年会建设的建筑及会所,最后是从租界扩散到华界的普通群众使用的体育建筑[2]。建立在体育文化基础上的近代体育建筑遗产在全国范围内较为稀少,稀缺性强化了它的价值。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也可以产生经济价值。

2 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的现状调研

2.1 中国近代体育馆的样本案例选取与调查

本研究将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作为研究对象,近代体育建筑的时间范畴选取从1840年—1949年的近代中国。考虑到近代开埠的城市中近代体育建筑类型的典型性,选取了中国七个大城市(上海、北京、南京、武汉、天津、广州、青岛)的19个研究样本(表1)。它们是最重要价值的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各地省、市级的文化保护单位),传递了中国近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信息,体现了近代体育建筑蓬勃的发展历程。这七个城市有丰富的近代体育建筑类型,保护更新基础较好。

表1 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调查案例信息

2.2 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选取的七个城市的近代体育建筑的样本案例(图1),首先调研近代体育建筑的属性信息和现状特征。其中,属性信息包括了案例的样本名称、地理位置、遗产的现状特征、保护与更新的模式和方法等。然后总结了六类近代体育建筑的功能活化模式。接着在此基础上分析案例的结构修缮模式和风貌延续模式。结构修缮模式分析了建筑主体结构、屋架结构的修复和加固,并分析其结构修缮的情况。风貌延续模式调查了建筑的立面、材料、内部结构、装饰等状况(图2)。

图1 调研案例的样本分布

图2 技术路线示意图

3 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更新模式

3.1 保护更新动因

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的动因包括:①产业升级更新。融合多元产业是近代体育建筑遗产转型的主要途径,通过将传统体育产业调整置换,植入新的城市社会功能,提高体育建筑遗产的利用效率,提升区域整体功能。②校园设施更新。部分近代体育建筑遗产位于校园内,随着校园的更新重组和校园设施的集中完善,急需继续作为校园体育建筑或其他校园建筑使用,“体育设施”模式和“校园设施”模式适用于经历了产权变动后,产权仍归属于学校的近代体育建筑。③旧城更新改造。“城市公园”模式是近代体育建筑遗产在面对提升城市功能需求下的产物。近代体育建筑遗产所在的城市区域逐渐变为城市的核心区域。它们改造为城市公园可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提升周围地块的环境。

3.2 功能活化模式

经过对19个近代体育建筑遗产的案例调查,共有以下六种功能活化模式(表2)。

表2 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保护改造模式调研

(1)以保护展示为主要出发点的“博物展览”模式

“博物展览”模式以维持原有历史风貌、合理置换功能为目标,用于展示历史文化及艺术作品。翟雅阁体育馆改造为翟雅阁博物馆,它作为武汉设计之都客厅,成为一个长期的艺术展馆,承担品牌发布、传播和交流的功能(图3)。上海跑马总会大楼先后成为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美术馆,最近被改造为上海历史博物馆。展厅面积达到9800m2,全面展示了上海城市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节点。

图3 改造后的翟雅阁展陈方案

(2)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的“创意产业”模式

在城市更新的驱动力下,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带动商业为目标,将原有建筑和城市的交通、休闲、娱乐环境融合,引入创意产业和创新活动。万科的城市更新项目将上海哥伦比亚俱乐部改造为上生·新所[3]。它原本是20世纪20年代外籍侨民运动、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主要由会所、健身房和室外游泳池组成。现被改造为融合历史、工作、生活、娱乐为一体的国际化潮流社区,业态包括总部办公、创意文化、设计师工作室、餐饮、书店等。原游泳池内增加了不同类型的餐饮空间,原健身房被作为秀场空间使用(图4~5)[4]。

图4 哥伦比亚俱乐部改造前整体空间

图5 哥伦比亚俱乐部改造后整体空间

(3)以改善环境为出发点的“文化地标”模式

“文化地标”模式挖掘了近代体育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将它们作为塑造城市空间的重要节点。瑞安地产整合了上海市体育场的历史要素、城市要素、交通要素,创造了创智天地这个新的文化创意空间,使它成为区域文化地标。它在对新旧空间的重组利用中融合了创意园区和社区文化理念,体育场作为广场的背景传递历史文脉,下沉广场将城市空间和历史文化链接起来[5]。

(4)以体育文化为出发点的“体育设施”模式

“体育设施”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使用最广泛的保护利用模式。它保留了近代体育建筑的体育功能,继续作为体育馆或体育场供学生使用。清华大学体育馆、圣约翰大学体育馆、燕京大学华氏体育馆、鲍式体育馆、中央大学体育馆、南洋公学体育馆、中央大学体育场、宋卿体育馆经过合理修缮、结构加固等保护手段后,继续作为学校体育场馆使用。体育设施的附属用房继续作为体育学科的研究中心、体育培训基地、乒乓球用房使用,主体运动空间作为学校学生的健身房。

(5)以校园文化为出发点的“校园设施”模式

这种模式将近代体育建筑的体育功能转变为校园休闲、办公、教学等功能,原体育设施被改造为“校园设施”。除了主体运动空间外,体育配套空间、校园生活空间等辅助功能空间也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它们被改作学校的多功能用房、教学、办公用房。国立中山大学体育馆现改造为学校保卫处+学校电影院,它在2001年之前一直作为学校教研室用房,后被改造为华南理工大学保卫处的办公用房,体育馆的主体运动场地空间被改造为电影院对外开放,供学生和外来人员使用,南部的辅助功能空间被改造为保卫处的办公用房。

(6)以市民健身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园”模式

这种模式对保护更新的设计要求较高。民园体育场被改造为体育休闲公园,它不仅塑造了城市景观,还融合了城市公共空间。它保留了符合历史环境和城市需求的功能,调整和置换了不利于历史环境保护的功能。它保留了内部部分跑道,新建了下沉广场,外围新建了欧式建筑,平衡了周围的历史风貌。改造后的民园体育场被定位为“中西合璧的城市客厅”,是天津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3.3 结构修缮模式

(1)屋架和主体结构的修复

经调研发现,虽然宋卿体育馆、中央大学体育馆、翟雅阁健身所的屋架在修复前存在不同程度的锈蚀和腐化,但保存较为完整。屋架修复采用了两种手法:①涂刷防锈材料。这种方法主要针对钢结构。宋卿体育馆的钢三铰拱屋架表面涂刷三层防锈材料,防止屋架的腐蚀[6]。②防腐防虫修复技术。这种方法主要针对木结构和钢木结构。中央大学体育馆的钢木组合屋架结构维护良好,修复前只是存在轻微腐蚀、木材有干缩裂缝,节点轻微松动等问题。只对钢构件进行除锈处理,木结构局部进行加固和维修处理。南洋公学体育馆游泳池最大程度地保护原有屋顶构件,对锈蚀节点进行除锈检修,替换潮锈变形的木构件(图6)[7]。

图6 南洋公学体育馆游泳池修缮前后

目前上海市立体育场和中央体育场的主体混凝土看台颜色和新旧都不同,但风貌统一又有分辨性,这是特殊处理工艺形成的。上海市立体育场清理了内部锈蚀的钢筋,并在混凝土表面刷界面剂,后用高强度修补砂浆填补。中央体育场首先用生物防治剂去除表面的青苔和霉菌,其次用灌浆工艺加固裂缝,再对钢筋防锈蚀处理,最后修补混凝土表面[8]。

(2)屋架和主体结构的加固

屋架结构的维修加固有两种手法:①设置支撑和节点加固。宋卿体育馆的钢三铰拱屋架和山墙之间设置连接杆件增加整体刚度。清华大学西体育馆的钢—混凝土的拱式屋架下弦增设了拉杆及吊杆,中间加固了腹杆,并修复了屋架上弦的混凝土破损部位。②外包钢加固。宋卿体育馆屋架脆弱部位包以型钢,提高承载力[9]。

为了加强建筑主体的承载能力和抗震强度,主体结构加固有三种手法:①增大截面法。西侨青年会在不改变结构外立面的前提下,内部的柱子采用单面增大截面法加固,提高整体抗震能力。②黏贴碳纤维材料。上海市立体育场中计算配筋不足的梁、柱黏贴碳纤维材料加固,在柱纵向和梁底、顶用粘结剂粘结碳纤维板材。③增设构造柱和圈梁。清华大学体育馆前馆在承重转角和薄弱处加设了构造柱,楼盖和屋架支座处增设圈梁。

3.4 风貌延续模式

经调研发现,近代体育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主要有延续和对比两种手法(表3)。

表3 近代体育建筑遗产建筑风貌分析及保护策略

续表2 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保护改造模式调研

(1)整体延续——形态保留

近代体育建筑遗产的风貌保护建立在保留原有建筑整体形象的基础上,延续原有文脉的方式十分直观。哥伦比亚俱乐部的体育馆通过修复恢复其西班牙传教风格特点,保留室内的白色木屋架。国立中山大学体育馆北立面现在是观众厅的主要入口,它的改造设计延续了南立面的建筑风格,门廊两侧增设两条假柱,突出主入口北立面[10]。

(2)材料延续——材料保留

合理使用材料是延续近代体育建筑风貌的重要手段之一。翟雅阁健身所将屋顶更换的筒瓦、望板以及更换的外墙红砖做了标记,延续了原有材料的使用,又保证了修缮的可识别性。清华大学体育馆的屋顶将拆下的完好的旧瓦件放置在建筑物的正面,定制和破损瓦片一样颜色、材质的新瓦片放在建筑背面[11]。

(3)符号延续——提取符号

重建前的民园体育场因无人问津而日渐凋落,新建的民园体育场提取了原来老体育场立面中的显著特征进行符号提炼并加以组合,采用抽象延续的手法,提炼原立面外围拱券门廊的拱券元素。

(4)新旧对比——新老并列

在改造更新中局部植入新材料。添加的部分往往采用轻巧的材料(大面积玻璃、钢材等),注入现代化元素。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在改造过程中,为美化校园环境,室外铺设了下沉小广场,花坛和台阶强化地下空间的入口。南面中部的玻璃采光大窗配合原栏杆,区别于原有建筑的厚重外观,产生新旧交织的风格。

4 实证调查中发现的普遍问题

近代体育建筑的保护更新应传承城市历史记忆,但现今它们面临了一定的困境。

4.1 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之间的矛盾

(1)传统风貌破坏是比较常见的问题

传统风貌的破坏分为三种情况:①建筑的保护改造给本体带来的损坏。过度改造是常见问题之一。杨廷宝先生设计的中央体育场游泳池的历史风貌被破坏。原游泳池被填埋,原基地上建起了体量庞大的新游泳馆(图7)。②建筑本体自然老化严重。近代体育建筑构件自然老化、装修破损都是常见问题。武汉西商赛马俱乐部没有得到真正的保护,虽然主体被保留,但也有部分被拆除,大看台也被改建的“四不像”。建筑老化、屋顶和门窗衰败、墙体也没有得到及时修缮[12](图8)。③缺失修复细节,修复不当。沪江大学哈斯克体操馆改造为多功能厅,它的外墙面经过多次水泥砂浆找平勾缝粉刷,原清水砖墙和混凝土的线脚材质不可见[13]。

图7 中央体育场游泳池

图8 西商赛马俱乐部

(2)城市环境不完善是比较典型的问题

近代体育建筑所在的城市历史环境遭到破坏。经过调查发现以下问题:①景观层次不多,环境品质提升不够。建筑周围以篮球场、足球场等体育场地为主,缺乏注重细节的可驻足广场。②建筑周围胡乱加建和扩建。部分建筑周围被滥用作为晾晒和堆放杂物的空间。③建筑的停车挤压空间。民园体育场改建的动因是周围停车难和长期闲置,所处的五大道区域商业和配套不够完善,缺乏活力。

4.2 物质功能废弃和历史价值凸显的矛盾

(1)空间绩效低下是最为突出的问题

近代体育建筑的闲置率较高,使用效率不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近代体育建筑开放率不够。清华大学体育馆、燕京大学华氏等作为校园体育馆使用,但它们仅针对高校人群开放,开放程度和利用率较低。②近代体育建筑的空间较为简单,使用功能单一。部分建筑没有植入功能,不能良好使用。上海市立体育场、青岛市体育场在实际使用中不能满负荷运载。且这些体育场虽然经过修缮,但草坪退化、看台质量不佳、结构破损。

(2)改造方式局限是较为常见的问题

近代体育建筑的改造方式有三类:①拆除重建;②改造更新;③维护升级。第一种方式是拆除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价值。第二种方式是通过部分加建和维护来优化建筑。这种方式适应于结构尚可,但有待提高环境的建筑。第三种方式是保护修缮有很高历史价值的文物保护建筑,维持正常使用功能。

4.3 遗产保护和商业开发之间的矛盾

中国近代体育建筑引入商业功能,满足日常需求。但过度开发会破坏建筑原有形象,应找寻具有历史价值的近代体育建筑保护和商业开发之间的平衡点。青岛市体育场位于城市中心,临近八大关和中山公园,为方便附近来游玩的旅客,体育场增加了度假酒店、跆拳道馆、茶室等功能。但由于设计之初对经营方式考虑的不够,导致一些商业功能和体育场的整体氛围不协调,削弱了体育场营造的历史风貌的场所特色(图9)。

图9 青岛市体育场

5 中国近代体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思路探索

5.1 建立近代体育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

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亟待进行普查和价值评价。对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的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对遗留的建筑物从历史、科技、艺术、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多维度指标对每项近代体育建筑遗产进行详细的评价打分,确定其价值和地位[14]。

5.2 抓住近代体育建筑遗产为城市发展提供的契机

近代体育建筑遗产大多位于历史上的殖民地城市,参与构筑了城市的主体风貌。体育文化和建筑遗产作用于城市发展,为其提供了经济支撑和精神动力,应将近代体育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从城市发展策略和空间层面给予宏观指导[15]。

5.3 倡导共建共治公众参与的发展方向

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产权主体多样,不同产权主体下的保护利用的利益诉求不同。在近代体育建筑的保护利用过程中,公众参与力度不够,通过提升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创建体育空间和社会互动的民众协力平台,可以在保障居民权益的同时,获取居民对于建筑保护更新的建议。

5.4 近代体育建筑遗产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保护更新

在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更新中应当探索数字化技术的加入,建立基于网络的信息平台,虚拟还原体育建筑遗产的风貌,将中国近代体育建筑遗产转化为数字信息永久保存,使其成为智慧城市发展中历久弥新的亮点。

资料来源:

表2:图片均为课题组自摄;

图3~4:黄永新,等. 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图5~6:archdaily官网. www. archdaily. cn/;

图7: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官网;

图8:刘芳,田庆平,何本贵. 清华大学西体育馆的保护修缮技术. 工业建筑,2011(12):130-136;

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

猜你喜欢
体育馆体育场遗产
Two Funny Men
World-famous stadiums 世界著名的体育馆
遗产怎么分
迷宫弯弯绕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千万遗产
遗产之谜
遗产
热闹的体育场
奥运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