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
——以重庆永川区黄瓜山村为例

2022-10-25 08:25滕祥成
华中建筑 2022年10期
关键词:肌理山村重构

左 力 滕祥成

1 产业发展驱动下的西南山地乡村聚落重构

我国西南山地地区山多地少,土地贫瘠,长久以来,受地域、交通等内部因素制约,总体发展相对缓慢。以往乡村单一的“粮猪小农”产业格局[1]意味着乡村必须有强有力的外部作用引导才能实现乡村社会空间的有序重构[2]。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陆续推进实施,影响我国当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因素形成了由自然环境条件变迁、人口构成变化等内部因素,以及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发展变革的休旅介入、农业升级、产业变革、生态保育和城镇化等[3-7]几类不同类型驱动力的外部因素(图1)构成的重构体系。

图1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内外驱动因素

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现代生活的方式之一[8],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西南山地乡村聚落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带动了乡村聚落空间的重构。截至2021年,西南地区四省市(川渝黔滇)共有165个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约占全国的13.8%,其中重庆共有35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约占全国的2.9%①。旅游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乡村环境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乡村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图2)。重庆自2013年以来,多个区县陆续提出了全域旅游战略,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重庆市永川区黄瓜山村为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通过多尺度、历时性研究解析黄瓜山村空间形态重构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解释其重构机理,为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乡村聚落空间发展提供借鉴。

图2 重庆永川区乡村聚落新貌

2 重庆永川黄瓜山村聚落空间重构

2.1 黄瓜山村休旅产业发展

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再是旅游景点的专属,而是转向以旅游业为主导和依托,促进多规合一、资源统筹、规模集聚、服务升级、共建共享的全域、全业、全民旅游发展大格局[9],全域旅游成为乡村旅游的转型重构新的催化剂。黄瓜山旅游区(图3)的规划实施带动了片区内外多个村落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打造的旅游区内黄瓜山村中华梨园、八角寺村十里荷香田园综合体、代家店村森林大道等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地标[10]。黄瓜山村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南大街街道南部山区的黄瓜山旅游区内,是重庆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9年黄瓜山村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名单,2021年再次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图3 重庆永川区黄瓜山村区位

2006年黄瓜山村定调依托“中华梨村”的梨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从早期单一的以农家乐为主单调的旅游模式发展到后期具有现代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康体健身等多元功能的旅游模式。通过土地经营流转的方式,黄瓜山村成片开发了中华梨园、其中园、教奎猕猴桃园等十余处乡村旅游项目(图4),建设了二十余处农家乐和乡村民宿,2016年统计黄瓜山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量60万人次,收入达8600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49%②。近二十年政府以及社会资本持续的乡村旅游产业投入将黄瓜山村从空间衰败、设施匮乏的贫困村转变为生态和谐、乡风文明的重庆乡村旅游目的地,黄瓜山村的聚落空间重构反映了近年来全域旅游背景下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乡村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4 黄瓜山村重点旅游项目分布

2.2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形态特征测度

黄瓜山村的产业发展带动了乡村聚落空间的加速重构并使其形成了显著的空间重构特征。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具有层次性,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尺度上有不同的表现,每一层次之间又密切相关[11]。近年来,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学科的学者针对不同尺度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进行量化研究[12-16]。本文研究以“格局—肌理—居住形态”三个层级,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尺度考察黄瓜山村近二十年乡村聚落空间受休旅发展驱动力影响的聚落空间形态变化,采用景观生态学核密度分析法测度乡村聚落格局的发展模式和变化特征;引入分形几何学借助计盒维数法测度乡村聚落空间肌理分布特征;运用类型学研究方法测度乡村居住空间形态类型和分布数量特征(表1)。并梳理休旅介入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影响因子指标,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索内、外影响因素作用下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乡村聚落空间的重构机理(图5)。

图5 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框架

表1 多重尺度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测度

黄瓜山村自2006年以后,陆续规划和实施了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本文研究以3~4年间隔选取了2008、2012、2017及2021年黄瓜山村的历史卫星地图影像,借助卫片解译所获取的乡村建筑图斑以及DEM地形图等物质空间数据,结合人口数据、产业发展数据以及配套设施POI等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共同构成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机理研究的基础数据集。

3 休旅介入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

3.1 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的时空特征

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城镇旅游人口,加剧了人口的流动,也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实施的旅游项目沿着乡村道路从北向南延伸,对乡村聚落空间的集聚产生了影响。黄瓜山村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核密度分布特征在空间重构过程中呈现出中部集聚核心扩大、北部集聚中心开始形成的特点,总体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密度分布态势(图6)。黄瓜山中部中华梨园、其中园等旅游项目借助土地置换,形成了完整成片的旅游片区,原有村民居住空间被集中安置在黄瓜山场镇附近区域,村民的集中和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带动了黄瓜山场镇片区的发展,也使得2021年的乡村聚落空间呈现明显的集聚态势。产业发展加速了乡村功能的分化,而乡村功能的分化带来了乡村空间的重构[17]。黄瓜山村由早期单一的农业发展到休旅介入推动下实现农业、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村落功能分化程度加剧也使得空间重构程度加深。叠合黄瓜山近年来的旅游项目与地形关系并与黄瓜山村空间集聚分布变化比对可以看出,乡村聚落空间的集聚变化与乡村旅游项目分布和开发趋势非常接近(图7)。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关系的形成经由影响聚落空间的内外因共同作用,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乡村近百年自然演化形成单核分散的聚落空间格局,呈现南北双核集聚的趋势。黄瓜山村的地形特征表现为低山丘陵,两个集聚核心分布在地形坡度相对平缓的区域,且形态边界受地形变化影响明显,表明地形因素对乡村聚落空间的重构有明显的作用。

图6 2008年至2021年间黄瓜山村居住用地与聚落空间分布密度图

图7 黄瓜山村旅游项目分布与山地地形关系图

3.2 乡村聚落肌理变化的趋势特征

乡村聚落肌理的形成过程长期受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出动态演化的特点。受西南地区聚落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影响,西南山地自然的村落肌理形态主要呈现相对松散无序的分布状态,外力的介入推动聚落空间的肌理分布从无序走向有序。由于乡村聚落形态肌理的复杂性较高,难以使用欧几里得度量来描述其形状特点[18],研究选取乡村聚落肌理的建筑肌理和道路肌理的分维数值作为表征肌理变化的变化测度,通过计盒维数法分析不同时相下黄瓜山村建筑肌理与道路肌理分维值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黄瓜山村乡村聚落肌理变化总体上从无序趋向于有序,表明外部驱动力显著介入了乡村聚落空间的重构进程。

通过自相似性和结构规则程度来定量描述形态复杂性的分形维数,测度黄瓜山村道路及建筑形态肌理的变化特征,借助ArcGIS软件处理不同年份黄瓜山村建筑、道路的图形文件,导入前述图形文件利用ImageJ软件中计盒维数计算功能计算黄瓜山村不同时相下道路及建筑图斑的分形维数值[19]。分形维数值D的理论值为1.0~2.0,浦欣成等认为计盒维度数值越高,对应的聚落公共空间形态即越为集聚规整;反之,黑白图斑越为复杂、破碎[17]。

从2008年到2021年四个时间节点内黄瓜山村建筑肌理的计盒维数值计算结果分别为:1.4172、1.4384、1.4487、1.4537,道路肌理的计盒维数计算值分别为1.3598、1.3666、1.3826、1.4218,显示计盒维数值线性增大,反映旅游发展驱动力推动乡村聚落在肌理层面的重构进程,黄瓜山村的建筑布局形态和乡村道路出现较明显的变化趋势,乡村出现成片的村民集中居住区,建筑形态呈现规整化和有序化的趋势,各级道路系统逐渐完善,结构化程度有所增强(表2)。

表2 计盒维数法测度黄瓜山村乡村聚落建筑及道路形态维数统计表

3.3 居住空间形态类型变化特征

乡村宅院空间作为研究村落的基本单元,把握其组成、结构、聚集与生长的规律是分析与研究村落的基础[20],乡村宅院空间构成要素包括建筑平面形态、面积规模、立面风貌、材料结构等,为了便于量化居住空间形态变化特征,选取建筑平面形态和面积规模作为本次研究的测度指标。西南山地乡村聚落居住空间受环境、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形成了较为多样的建筑平面形态类型。研究基于黄瓜山建筑平面形态的全样本类型学研究,将1800余个建筑平面划分成为一字型、“L”型、“U”型、多边形、组合型五种类型[21],“L”型与“U”型多为传统居住空间平面类型(图8)。黄瓜山村民居建筑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一字形民居建筑占比最多,“L”型与“U”型占比有所下降,组合型的占比有所上升,从近十年不同类型的变化趋势(图9)可以看出,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居住平面呈现点状集聚的特征,“大集中、小分散”的趋势较为明显。黄瓜山村民居建筑基底面积主要分布在51~100m2、101~150m2以及大于201m2,其中分布在51~10 0 m2、101~150m2的多为散布的居民点,201m2以上的民居建筑多显示为文旅项目相关设施以及集中安置居民点。民居建筑基底面积的极值、均值变化反映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传统的村民居住空间被更新改造成为服务旅游功能的民宿、餐馆以及展销功能,建筑的形态趋向复杂,基地面积趋向增大(图10),虽然这一趋势受到了当下土地政策的抑制,但也充分反映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居住空间增长和拓展的客观需求。

图8 西南山地乡村聚落建筑基底形态类型

图9 黄瓜山村建筑平面形态类型、基底面积分布数量统计

图10 梨院民宿改造前后形态、面积变化

4 休旅介入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机理

林涛认为任何一个特定形态的聚落空间形态都是各种作用动力在特定场地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力涵盖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21]。乡村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稳态的结构系统,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缓慢,主要受相对恒定的地理环境、人口、文化等构成聚落空间的内在因素的影响。近十几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推动了乡村物质资源与社会资本的交换,以外部作用的方式改变这一稳定结构系统,从而导致乡村聚落空间从稳定的封闭结构转向动态的外向结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过程正是在外力作用下,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

研究构建了基于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的三级指标体系,借助地理探测空间分异性并揭示其背后驱动力方法考察影响西南山地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核心影响要素以及权重关系[22]。根据实地调研和资料获取情况,充分考虑所获取影响因子可操作性,构建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村落空间格局重构的影响因子指标框架,确定两大类四小类共八项影响因子,内部、外部影响因素中包括高程、坡度两项地理环境因素,距新居民点距离、距道路距离两项建成环境因素、耕地分布、人口分布两项社会经济因素以及距旅游点距离、旅游投资分布两项产业发展因素(表3)。

表3 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乡村聚落空间格局重构影响因子指标体系

4.1 内在关键影响因素

西南山地丰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乡村聚落空间,传统的建造智慧在聚落选址、布局和建造过程中形成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因势随形,师法自然”是西南山地传统聚落营建的不二法则。通过对黄瓜山村村民选址用地变化影响因素的分析(图11)发现,高程和坡度两个主要的环境地理因素影响权重占比约50%,说明地理环境因素不仅在村落的格局层面对乡村的重构产生持续影响,更是其重构的主要因素。其次距新居民点距离和距道路距离两项建成环境因素为影响黄瓜山村空间格局重构的次要因素,综合权重在25%左右,说明新农村建设等政策导向下的新居民点与乡村道路建设对黄瓜山村空间重构也具有重要影响。

图1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不同时期黄瓜山村空间重构影响因子权重变化(2008—2021)

在相对微观的居住空间尺度下,从2008年到2021年黄瓜山村新建的村民聚居点和更新改造的乡村民宿都在其选址、建设和更新的过程中也可以清楚看到这些影响。笔者在2020年参与课题组调研时发现,黄瓜山村乡村聚落的选址分布因受地形影响而产生的“散居”特征依然显著,但乡村道路的修建使村民生活与乡村产业发展更加便捷高效。位于黄瓜山村“中华梨村”景区内的梨院民宿(图12)在改造扩建过程中即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西南山地建筑典型特征的“跌落式”布局,随地势有机生长从而形成了层层跌落的建筑形态。民宿的经营也充分受益于“中华梨村”完善的道路系统。

图12 梨院民宿“因势随形,层层跌落”的建筑形态

4.2 外在关键影响因素

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乡村聚落缓慢而稳定的演变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乡村聚落空间的重构。黄瓜山村将分散、贫瘠的土地集中经营,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和外来企业以推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了乡村聚落功能的空间分布状态,形成了规模效应后再带动周边乡村聚落空间的发展,进而产生了乡村空间重构。观察2008年到2021年旅游相关影响因素对黄瓜山村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图11),旅游投资分布与距旅游点距离两项产业发展因素的影响权重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产业发展因素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影响表现为其在重构初期的影响力大于后期。从黄瓜山村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旅游投资分布(图13)来看,旅游产业主要的分布核心与乡村聚落空间集聚核心基本一致,均在黄瓜山村中部,而旅游投资分布则主要聚集于自然条件更为优越的南部山区。统计2008年至2021年黄瓜山村旅游产业影响域内乡村聚落建筑数量发现,旅游产业的介入对村落建筑数量的演变起到一定的疏减作用。将农家乐、餐饮一类的中小型旅游项目点邻域半径设置为100m,大型旅游项目点邻域半径设置为500m(图14)以研究乡村旅游产业影响域内建筑数量占比(表4)发现,在产业发展驱动力介入黄瓜山村空间格局重构后,旅游产业分布对村落建筑分布产生影响,总体呈负相关。随着重构程度的加深,旅游产业影响域内的建筑数量的占比降低。

表4 黄瓜山村旅游产业影响域内的建筑数量比重

图13 黄瓜山村旅游产业空间分布、旅游投资分布密度图

图14 黄瓜山村旅游产业空间缓冲区与建筑分布变化

4.3 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乡村聚落空间优化建议

乡村全域旅游发展需要优化乡村聚落空间要素,盘活乡村存量资源。依托乡村资源特色,遵循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关注村民的更新需求,优化乡村聚落空间,是黄瓜山村近十几年的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1)梳理聚落空间重构的格局结构,推动产业多元布局

乡村重构对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乡村聚落原有的空间格局在统筹产业发展、资源整合的全域旅游政策影响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集聚效应,因此乡村旅游产业空间布局需要对乡村聚落重构的发展趋势做出回应,形成聚落空间结构与旅游产业布局之间的协调与融合。黄瓜山村经过近二十年的产业发展,2020年人均收入达24800元,远高于重庆市农村居民16361元的人均收入水平③。同时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善和休旅产业的推动,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农业研究团队、社会资本介入到黄瓜山村的发展中,黄瓜山村的社会结构由以往单纯的熟人社会转化走向开放、包容,社交边界的拓展同样丰富了黄瓜山村村民的生产生活。但在乡村空间重构方面,乡村空间仍主要受到西南山地地区地理格局的复杂性制约,产业发展因素对乡村空间重构影响力相对有限。因此应以发展的眼光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适度控制产业容量,适当地分配生产生活与旅游接待空间。由过去简单的“农业+”模式及时转向,融合“农业+N”的多元化、簇群式发展理念,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区域竞争力。

(2)保持乡村簇群肌理,增强交通可达性

西南山地受自然地形和移民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相对松散的簇群肌理,休闲旅游产业介入下的乡村重构使得乡村簇群肌理逐渐走向有序和规整,因此乡村产业空间的开发应能够适应乡村,从而使相对松散、自然的聚落肌理得以保留和发展。笔者在乡村旅游项目调研时发现,一些规模较大的休旅项目往往会对其内部原有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休旅介入型乡村聚落发展过程中,开发单位应当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防止过度开发的现象出现。此外,休旅介入型乡村聚落需要充分依托国家政策、各级政府的支持政策,强化旅游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可达性和舒适度,在乡村旅游综合服务水平的提高方面发力,在保持自然的乡村簇群肌理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自然地貌和农业资源,展示生态宜居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

(3)顺应乡村自然地形,挖掘地方在地文化

西南山地乡村聚落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显著的地形特征形成了轻盈雅致、以街为市、民宅随山地起伏富有韵律的营建特征。黄瓜山村村民顺应自然,在河谷地、盆地种植作物,在丘陵地、山地种植果树,充分发挥不同地形土地的利用价值,并顺应地形就近在田坎周边、山坡山脚修建供村民生活居住的村落,西南山地乡村聚落过去的散居格局也就由此形成。休闲旅游产业在带动乡村聚落发展的同时也不乏有一些旅游项目盲目的将外界夸张怪诞的元素带入乡村的争议,有甚者更会造成乡村聚落原有自然优美的山水格局的割裂。因而不尊重原有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盲目堆砌的城市“巨构”在乡村聚落中水土不服的现象也就成了必然。西南山地村落“因势随形,师法自然”的营建法则是西南农耕文明的文化结晶,重视乡村空间原有的空间序列和乡村文化特质,充分挖掘并尊重还原乡村聚落的在地文化应该作为当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进程中有机更新的精神内核。

结语

黄瓜山村的聚落空间重构具有西南山地典型性特征,其发展变化趋势反映了全域旅游背景下休旅介入型乡村聚落受产业驱动力影响产生空间重构的一般规律。受驱动力影响,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进程,呈现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权重的重构特征。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成为推动西南山地乡村聚落重构的重要驱动力,深入探究乡村物质、经济、社会的互动演化规律和聚落空间的重构机理可以合理判断聚落空间重构阶段,把握重构方向,为乡村聚落空间发展和有机更新提出优化建议,实现乡村聚落空间经济、社会和空间的协同发展。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由作者自绘、自摄。

注释

① 资料数据来源于中国政府网_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② 资料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20年9月黄瓜山村调研及《黄瓜山村志》。

③ 资料数据来源于黄瓜山村重庆市永川区黄瓜山村(cqhgs.cn)及课题组2020年9月黄瓜山村调研。

猜你喜欢
肌理山村重构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长城叙事的重构
融入城市肌理的未来社区——地产空间设计专辑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山村日出
我请大雁落山村
山村之晨
感受肌理
住宅室内设计中材料肌理运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