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遗产活化利用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研究
——以北京海淀永泰庄村东岳庙为例

2022-10-25 08:25范成贤
华中建筑 2022年10期
关键词:纳兰活化遗产

范成贤 陈 雳 张 谨

近些年来,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由于城乡经济关系的转变导致的农村公共空间和乡村文化遗产败落的问题有所改善。然而乡村文化遗产价值利用率不高,现代化乡村公共空间公共性不强、缺乏产业支撑、文化内涵模糊等问题突出。乡村遗产是农村谋求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新时代乡村公共空间又亟需摆脱现有困境,因此如何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活化利用,使其重新振兴乡村发展的同时,重构乡村公共空间值得探究。

1 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公共空间重构关系辨析

1.1 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乡村文化遗产是我国遗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因具有本土特性,其内容丰富(表1)且具有独特性,但本文所研究的乡村文化遗产主要指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体系。然而受村民保护意识薄弱、外来文化冲击、保护主体不明确、保护制度和实践不完善、保护经费缺失等客观因素影响,众多乡村文化遗产无法得到面面俱到的保护,这也就造成了很多传统建筑破坏严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的窘境。因此相较于过去仅针对于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单一的保护模式,活化利用更有利于数目庞大、种类众多、具有活态属性的乡村遗产的保护和延续。

表1 乡村文化遗产分类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下,乡村遗产活化面临的社会环境、服务的主体愈加复杂,同时活化利用方式没有固定的模板可供参考,除此之外,由于乡村遗产是随乡村发展土生土长的文化遗产,现有基于文物的价值评价体系无法完全涵盖其价值。因此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应以其价值为核心,除发掘和延续固有的历史、艺术价值外,基于整体社会环境、多主体使用的,遗产价值的当代阐释是丰富遗产利用方式和确保可持续保护的关键。

1.2 乡村公共空间发展脉络

在中国传统社会,乡村公共空间是一种礼制化的空间,其多为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小农社会经济生产与再生产全过程稳定所建造,这一时期的公共空间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祭祀活动、社会交往。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受政治因素影响,乡村公共空间演变为集体生产性空间,主要用于劳动生产和社会动员。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乡村公共空间由于无法为新兴产业提供空间载体而走向衰败。新时代,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大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面貌得以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照搬城市模板的政绩工程。这种自上而下的乡建模式并没有考虑到当地传统文化、地方性知识体系、传统生产方式、社会网格结构,导致乡村公共空间传统风貌破坏严重,并且原有社交、集会、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和进行生产的功能属性被忽略。乡村公共空间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景观、生产生活方式得以保存和延续的重要依托。因此本文所研究的乡村公共空间同时具有物质、社会、文化、经济多重属性(图1)。

图1 现代乡村公共空间属性

1.3 关系辨析

了解乡村公共空间的多重属性是分析乡村文化遗产和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的基础,基于此,将其与乡村遗产活化利用进行二次关联,归纳出与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目标相关的九点重构需求。在整个过程中,乡村遗产活化利用既是目标又是手段(图2)。

图2 乡村文化遗产与公共空间重构辨析

目标体现在乡村文化遗产通过活化利用实现自身保护与发展。作为手段,乡村遗产活化利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构成乡村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场景(庙会、祭祀活动、红白喜事等)与生活场景的同时,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空间环境也为公共活动的开展提供空间载体。其二,乡村乃至社会中,不同社群所代表的不同价值观、文化辩证的碰撞、革新、交融、延续能够丰富其文化内涵,从而塑造公共空间的文化氛围。其三,农村产业衰败,人口流失是导致乡村公共空间败落的根源,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关键在于农村产业的重铸,而乡村遗产的活化利用能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还使村民意识到乡村遗产的价值,有助于自下而上的保护机制建立。其四,文化认同、产业重铸能够增强乡村、社会对公共空间的认同,从而促进城乡共融以及村民日常交往、活动、集会的开展。

2 东岳庙现状及遗产活化利用策略分析

2.1 永泰庄村东岳庙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1)东岳庙概况

东岳庙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永泰庄村内,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并作为纳兰性德家庙使用,之后东岳庙一直被北京军区261医院占据,并作为医院使用。东岳庙作为村庄空间中核心,现存布局分东、西两路以及庙前广场,以西路为主(图3)。西路共分为三进院落,建筑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前殿、正殿、后殿以及转角配殿。东路为三进跨院,但地面建筑已被毁,原有形制不详。

图3 东岳庙现状空间布局

(2)东岳庙公共空间及遗产现状梳理

东岳庙包含东岳庙本体建筑群及其前广场、古戏台三处公共空间(图4),这些公共空间存在风貌不佳、功能单一、使用效率不高、产业衰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匮乏的问题。东岳庙虽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目前仅山门部分经过修缮处理,其他部分由于年久失修,外观残破,杂草丛生,戏台则被闲置一旁,人迹罕至,除此之外,村内有“东岳祭祀”“三月庙会”“纳兰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4 东岳庙公共空间现状

(3)东岳庙公共空间问题探究

①物质空间营造不佳。现存东岳庙公共空间存在传统风貌景观破败,现代风貌无法融入的困境,这主要由保护制度、实践不完善和观念缺失造成。制度层面上,东岳庙保护主体不明确,其虽作为省保单位,但单靠国家的法规、资金支持无法很好地实现保护,保护应由政府、村民、专家群体、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作完成。实践层面上,东岳庙缺少有效的保护利用,静态的保护措施如修缮、日常维修保养很难实现价值的有效利用,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层面上,由于村民自身认知不足,村民大多只关注东岳庙能不能用,却很少关注东岳庙的保护利用以及空间的美感、尺度、景观、视线、私密度、多元使用等要求。

②社会“公共属性”缺失。东岳庙内虽有若干处公共空间,但现有公共空间功能单一,村民认同感不强,利用率不高。究其原因,文化内涵模糊、产业衰败是造成东岳庙缺乏社会属性的关键因素。从文化属性来看,随着村庄人口变迁,东岳庙祭祀活动和“三月庙会”消失,加之不合理的利用和静态的保护措施,其与乡村社会甚至整体社会脱节严重,现存的东岳庙仅是村民集体记忆的缩影,很难唤起村民文化上的共鸣,并且静态的保护措施使其难以进入公共的视野,从而得到社会认同。从经济属性来看,随着农村传统产业的衰败,以家庭单元为主体的生产模式使东岳庙前广场曾作为村民打谷、晾晒的生产场所,现已不复往日。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缺失使其难以获得村民的认同,进而难以满足村民集会议事、休闲娱乐、交流、节庆的社会、文化需求。

2.2 永泰庄村东岳庙遗产活化利用模式分析

目前国内在乡村遗产活化利用模式已有多元的探索,主要有三种办法:一是政府与外来资本主导下大规模的文化旅游开发,二是政府引导下,村民主动参与下的活化利用,三是村民和市场自发完成的活化利用。由于东岳庙属于省保单位,产权关系复杂,加之乡村经济基础薄弱、村民保护利用意识薄弱、缺少政府监督,引导的活化利用具有缺乏控制、盲目性的弊端,因此东岳庙的活化利用综合考虑前两种活化利用模式。

(1)文化旅游模式

依托东岳庙遗产开展文化旅游能为乡村带来三个方面的机遇:其一,在遵循相应的保护规划及风貌管控下,开展文化旅游能很好地保护东岳庙的传统风貌,并与现代景观风貌相融合形成新旧共存的局面。其二,在文化旅游的背景下,恢复东岳庙传统文化习俗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延续,将东岳庙与纳兰文化相结合,打造纳兰文化的IP,有助于获得社会更多群体的认同,同时文化旅游能够使东岳庙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其三,文化旅游能够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产业机遇,同时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有助于传统产业的现代革新,例如基于传统手工业开展文创产业。

(2)政府引导、村民参与模式

文化旅游在为东岳庙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挑战,例如在大肆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的村落,乡村遗产由于受商业化的冲击,文化内涵被曲解或覆盖,遗产失去特色,逐步变为商人角逐经济利益的工具,乡村遗产服务主体不再是村民、游客,乡村遗产的活化利用应以本土村民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遗产的活化利用是为村民、游客服务的。因此政府的相关管理机构在东岳庙活化利用中,应充分发挥活化主体的引导、监管的作用,不仅要满足企业和村民的经济需求,还需注重活化的社会效益和文化需求。

3 基于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东岳庙公共空间重构策略分析

东岳庙的重构需要深度挖掘遗产的价值,以遗产的活化利用解决东岳庙风貌差、公共空间功能单一的问题,并通过东岳庙传统文化延续和纳兰文化发掘丰富文化内涵,进而重铸乡村产业。因此基于东岳庙遗产价值阐释的活化利用是重塑乡村公共空间的点睛之笔。

基于以上分析,东岳庙、前广场和戏台通过“文物本体的修缮展示”“纳兰文化展示交流中心”“东岳庙前广场整治更新这三种不同的活化利用方式对东岳庙整体空间(图5~6)进行重构。

图5 东岳庙整体环境布局之一

3.1 东岳庙修缮展示+纳兰文化节

东岳庙内保留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包括保存完好的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以及传统文化,基于对东岳庙本体价值的阐述,对其采取“修缮展示”“纳兰文化节”的利用方式(表2)。对于不同类型遗产,其活化利用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比如对于历史建筑,首先需要改善老建筑室内物理环境以满足使用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可结合外部需求植入新功能,并改造为文化展览馆、艺术家工作室等。然而对于前殿、正殿等文物建筑,遵循真实性、整体性的本体保护展示的处理方式不失为一种稳妥的选择。在保护东岳庙内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本体同时,还需将其周边环境进行整体保护。除此之外,恢复“东岳祭祀”“三月庙会”也有利于营造东岳庙的文化氛围,同时还可将现代文化与传统建筑空间进行融合探索,例如举办“纳兰文化节”。

表2 东岳庙本体价值阐释与活化利用方式

3.2 纳兰文化展示交流中心

由于村内缺少纳兰文化交流创作的场所,因此在东岳庙原有布局价值阐释基础上(表3),将东侧院落定位为纳兰文化展示交流中心。展示交流中心设计遵循东岳庙原有院落布局进行重新排布,最终分为茶院、书院、文苑、思院四个不同文化主题院落(图6),同时院落的环境布局,建筑的高度、体量、形式、材质、参照东岳庙主体建筑进行设计,以此形成新旧并存的局面,并与东岳庙整体风貌相协调。

图6 东岳庙整体环境布局之二

表3 东岳庙东路价值阐释与活化利用方式

3.3 东岳庙前广场整治更新

图7 东岳庙内公共空间整体布局

东岳庙前广场的更新主要为整体布局的调整(图8),以此改善东岳庙前广场风貌并满足村民社会交往活动的需求。整体布局更新上根据东岳庙前广场空间形态及与戏台、东岳庙的空间关系,规划广场的空间布局为一核两轴多片区。一核指东岳庙山门前庙会集聚空间。两轴分别指以戏台、前广场庙会集聚空间、山门、前殿、正殿、后殿所构成的空间序列轴和以村庄入口为起点,以庙会集聚空间为终点的视线轴。多片区指依广场结构线性分割所形成的庙会集聚空间、公共活动空间、濒水步道(图9)、下沉广场及民俗展览馆。

图8 东岳庙前广场更新分析

图9 东岳庙前广场更新效果

结语

新时代乡村公共空间重构不仅需要营造景观良好、尺度宜人的交往活动空间,并考虑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紧密结合,同时乡村遗产的活化,其价值展现和利用形式应更具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对于尚在使用的公共空间还应延续或恢复其原有功能,注重文化的延续,接纳新时代公共空间因不能满足村民物质、精神文化生活而发生的功能转变,同时还需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对于荒废的公共空间应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与当代乡村、社会发展相吻合的现代文化价值,使其重新具备生存的能力。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纳兰活化遗产
设计师
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原位批量快速活化工艺研究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活化非遗文化 承启设计内核
遗产怎么分
《纳兰的雪》
悄悄过去的夏天
千万遗产
爱恨两难说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