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广府工业建筑遗产的更新与转型策略研究
——以广州番禺紫泥堂艺术小镇为例

2022-10-25 08:25陈以乐
华中建筑 2022年10期
关键词:糖厂遗产园区

汤 强 陈以乐 郑 亮 陈 健

乡镇工业是乡镇政府依据自身资源、区位、劳动力等发展优势及内在需求,通过政策扶持、土地资源的集约规划,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及从农业向工业的产业转型,振兴乡镇经济,拉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工业类型[1]。新中国成立后,广州现代工业发展迅速,酿酒及制糖业占据当时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2.04%(1952年)。21世纪后,在服务型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背景下,传统的乡镇工业逐渐宣布停产停业,乡镇工业厂房成为广州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遗址和具有场所记忆的印记。广州市番禺区紫坭糖厂是广州现代工业发展时期中乡镇工业的典型代表之一,不仅是制糖工业建筑转型的代表,更是广府乡镇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社会关注点与学术热点。

1 乡村振兴中的工业遗产保护问题

工业遗产保护是从建筑遗产保护中衍生出来的分支,最早的建筑遗产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杜克对建筑遗产保护提出的“风格式修复”理论[2],随后经过曲折的发展及完善,20世纪60年代《威尼斯宪章》的颁布,标志了建筑遗产保护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3]。同期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掀起了大众对建筑遗产保护的思考及研究[4]。但纯粹福尔马林式的保护并不利于历史建筑的可持续运营及发展,只有使其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中,通过文化价值发挥经济价值,带动片区经济活力,才能从风貌延续的浅层意义走向经济及社会活动可持续保护的深层意义[5]。

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更新改造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开端,利用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结合,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利用市场与政府的力量相结合,逐步成为德国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6]。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案例日益丰富,不少学者针对不同的乡镇工业遗产提出不同的活化改造思路及再利用的措施。针对同地区的顺德村镇工业园改造,有学者提出政策引领、带动村民、分类改造、协同推进及财政倾斜等五大改造策略[7]。在射洪县3536厂的案例中,有学者提出了价值评价体系,利用评价体系展开整体性原则、适应性发展、分类保护等保护原则及策略[8]。也有学者抓住工业遗产中的历史脉络,利用时间轴线引领特色发展、细分开发功能、引入特色功能、融合新旧风貌[9]。另一方面,面对乡镇工业改造中村民参与度不高、过度依赖政府、内部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有学者提出保障村民的主体性、激发自发经济的活力、保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等策略[10]。

2 紫泥堂艺术小镇的“前世今生”:从紫坭糖厂到紫泥堂艺术小镇

2.1 紫坭糖厂概况

紫坭糖厂位于广州番禺区西南部沙湾镇紫坭岛紫坭村的沿江带,因有紫色泥土而得名。1953年糖厂建成投产,是解放后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家拥有自动化榨糖生产线的国有企业(图1)。紫坭糖厂建筑占地面积达36万m2,共有88栋工业建筑,自建厂共迭代出四代不同样式的厂房。紫坭糖厂发展历经波折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由紫坭糖厂工业园区转型成为以文化创意产业及休闲旅游产业为主的艺术小镇(表1),为了便于记忆,改名为“紫泥堂”,寻求与旧工业园式场所感的历史文化与价值认同。

表1 紫坭糖厂发展历程概要[11]

图1 紫坭糖厂时期园区建筑模型(1952年—2002年)

2.2 紫泥堂SWOT分析

广州市番禺区的全域旅游规划为四大片区[12],紫泥堂位于其中的西部岭南文化生态旅游片区,定位为岭南工业遗址为主题的文化艺术与科技旅游的发展目标,与其周边的南粤苑、宝墨园和顺德长鹿旅游休博园等形成差异化、多元化与业态互补的文化旅游村落。通过对紫泥堂进行SWOT分析可知(表2),园区开发宜依靠内部优势和利用外部机遇,克服及回避劣势与威胁,充分发挥独特的乡镇工业遗产价值,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利用功能转型与文化再生等策略实现乡镇工业遗产的活化与振兴。

表2 紫泥堂艺术小镇SWOT分析

2.3 不同发展时期与规划分析

紫坭糖厂在新中国的时代浪潮中沉沉浮浮近70年,先后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根据经营的需求在规划上作出相应的功能布局及场地规划。

(1)紫坭糖厂时期(1952年—2002年)

在1952年—2002年的紫坭糖厂的规划中,厂区分为工业区与职工生活区,工业区由水泥厂、酒精厂、热电厂、制糖厂及造纸厂组成,生活区有住宅宿舍、体育设施、食堂、银行、学校等基本的生活配套(图2)。

图2 紫坭糖厂时期(1952年—2002年)

(2)紫坭热电厂时期(2 0 0 4 年—2011年)

紫坭糖厂结束营业后,转为紫坭热电厂为主的发展定位,重新规划后的厂区形态演变较小(图3),紫坭糖厂车间进行拆分,划分为数个为热电厂做配套服务的厂房。同时由于人口增多,职工生活配套逐渐增加,道路设施逐渐健全。

图3 紫坭热电厂时期(2004年—2011年)

(3)紫泥堂创意园探索期(2012年—2013年)

2012年紫坭糖厂整体转租给顺德企业家杨氏家族,改为紫泥堂创意园。在此期间园区又经历了多次调整。园区开始逐渐降低建筑密度,腾出空地作为活动场地与休憩空间(图4)。由于经营初期的经验不足,酒店与餐饮无法办理经营牌照,历经多次停业整改,创意园在不断探索中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图4 紫泥堂创意园探索期(2012年—2013年)

(4)紫泥堂创意园发展期(2014年至今)

2014年紫泥堂创意园发展模式逐渐成熟(图5)。除了进一步降低建筑密度外,工业遗产建筑的用途也有了清晰的界定。从传统的文化创意园向集“文化、旅游、科技、商业、金融”五位一体的新型小镇,并更名为“紫泥堂艺术小镇”。

图5 紫泥堂创意园发展期(2014年至今)

3 乡村工业遗产的更新与转型策略

图6 紫泥堂艺术小镇的运营模式

紫泥堂艺术小镇以“协调、共享、再生”为整体发展理念,整体规划主要是活化工业建筑遗产,以营造近代工业历史氛围为主,挖掘乡村工业遗址的文化价值及艺术活力,掌握及发挥本土工业遗产潜在的文化、社会及经济价值,在更新与转型策略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 多维管理与双效运营

紫泥堂艺术小镇被接管之后成立专门的企业,从进场、使用、运营等多个维度管理入场客户,在避免园区的生态环境及历史建筑遭受破坏之余,保障入场客户对场所的合理舒适使用及辅助其日常运营,定期主导策划与举办活动,发挥集约优势,引导与组织客户互相协作与分享。

艺术小镇的核心规划呈现出“一中心,四方向”的功能布局,即以艺术展览馆为中心,向四轴发散艺术创作区、文创商业区、周边社区配套区以及工业山水体验区,同时在各轴线上分布有影视基地、办公配套、餐饮集市、观景平台、体育健身等功能设施,发展康养与研学旅游基地,强化整体布局形态的合理性(图7)。此外,在改造更新的过程中为了保护顺德水道的水源,在沿江一带建立物理隔离带,有效地将顺德水道取水点周边的河道与岛岸安全隔离,巩固水源保护及环境保护。更新开发中不仅注重经济效益,还注重社会效益,实行经济与社会并重的双效运营的策略,在政策支持与政府推动下,利用工业遗址资源推动功能转型及文化提炼,循环促进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生成。

图7 紫泥堂艺术小镇场地规划

3.2 多点开发与场地活化

紫泥堂艺术小镇除了发挥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还利用传统手工艺、创新科技、艺术教育及生活休闲等业态优势,打造一流的工业艺术及人文环境,建立园区艺术性的标识系统,同时活化工业遗产建筑,造就多元化的文化旅游景点,形成游览路线回路,增强园区整体的景点吸引力及完善园区业态布局(图8)。

图8 紫泥堂艺术小镇景点开发

紫泥堂通过分步骤分阶段的开发,规划后园区开发的主要景点分别有:①糖厂艺术博物馆:打造展现广东制糖工业发展历程的博物馆,兼具艺术展览功能。②广佛工业遗址公园:从古渡口码头到轻工技校后的果园,沿中轴线打造遗址公园大道。③糖博主题酒店:利用糖厂车间遗址、厂房和仓库打造组团式主题酒店。④苏式建筑街:将沿江多栋独立苏联工业建筑风格的建筑群打造成苏式建筑休闲街(图9)。⑤水疗会馆及室内泳池:利用糖厂大型厂房仓库改建成为大型水疗会馆及室内泳池。⑥乌木工艺收藏馆:利用顺德水道沿途河底发现的船木和乌木,组建乌木船木艺术品开发团队。⑦历史建筑影视基地:加固与适度修复糖厂的历史建筑,已成为影视摄影与创作的热门基地。⑧工业风餐饮集市:将工厂进行微改造,保留工业遗产的特点,打造多个主题餐厅。⑨将园区较为偏僻的地带充分利用起来布置成房车营地和营建水泥管特色度假酒店。⑩其他配套设施:利用现有部分建筑改造恢复七八十年代的电影院、图书馆、活动中心、羽毛球馆、壁球馆等休闲体育设施。

图9 苏联风格旧建筑街

3.3 工业山水与记忆遗产

在紫泥堂艺术小镇规划中,以最小干预的目标及乡镇工业风貌原真性保留的理念,在乡镇工业遗迹及苏式的建筑风格的立面特征上,因地制宜地注入艺术元素与现代功能,打造兼具工业山水及广府文化特色的建筑聚落及场所形态。注重构筑工业山水文化氛围与当代艺术形式融合的创意环境,为当代公共艺术与创新研发提供发展平台(图10)。

图10 工业遗产建筑与现代公共艺术相结合

工业山水为美术史中现代主义绘画的一个分支,意指利用工业建筑模仿自然山水的肌理、面貌以及天际线,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意识。苏联时期,艺术家们把工业山水当作宣传和艺术品的背景,表达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及理想主义化的雄心壮志。紫泥堂创意园利用丰富的工业建筑遗址营造工业山水景观,秉承将废料变材料的使用原则,如在旧建筑拆除过程中留下许多已经扭曲的螺纹钢,艺术家们顺势将其植在江边制成类似江边水草的雕塑。还提取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工人阶级在糖厂拼搏进取的事件,通过历史实物与历史事件的虚实结合,以历史实物唤醒大众对特殊时期的场所记忆再现,发挥场所精神与城市记忆的内在价值,从表层形象到深层文化营造工业山水的意象。

经过现场的调研及专家鉴定,紫坭糖厂中具有极高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文物主要分为工业建筑及机械设备,其中工业建筑共有11座,机械设备共有23台。这些建筑与机械设备是见证广东乃至全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及文化、展示工人群众工作及生活轨迹、彰显群众生活智慧和体现广府地区制糖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资料及珍贵实物。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记忆能将社会过去美好事物贮存在相对维度里,工业建筑遗产可为唤起社会集体记忆提供线索,使消费者在现存的建筑中寻找曾经糖厂生产时的记忆观念框架。因此,具有工业山水意象的紫泥堂工业建筑遗产演变成了一座鲜活的“记忆遗产”,促使许多游客过来追寻糖厂逝去的辉煌。

3.4 艺术赋能与文化反哺

紫泥堂艺术小镇充分利用改造过程中拆除的废弃建筑材料,重新设计及加工成带有历史及工业气息的景观小品放置在园区提升文化及艺术氛围,潜移默化地带动园区的人气及活力。同时鼓励大众对不具备文物价值的破旧建筑立面进行艺术赋能,增强大众对园区的归属感,园区逐步成为艺术家及非专业大众都能平等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公众参与式的艺术创作抹平了艺术家与普通观赏者的隔阂,艺术来源于民间,回归到民间。此外,公众参与式的艺术创作可以保持频繁更新,吸引游客多次参观,且不增加场地运营的额外费用,对创作者本身、游客及园区都具有正面积极的意义。

乡村工业遗产可借助文化生产的途径反作用于村民身上。艺术小镇开发前期一直伴随着原厂区家属与附近村民的投诉等各种反对行为,经过不断沟通与协调,小镇的发展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接纳,也认识到工业遗产活化带来的价值。如入口处德式教育的天蕴幼儿园成为热门学前教育机构,现在小镇也成为附近居民的休闲娱乐之地,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界社区。园区当作为一种具有新的价值领域正进入他们的生活中,乡村工业遗产文化反哺社区的效果明显提升。

结语

乡镇工业建筑遗产的活化是乡村振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紫泥堂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了一种有效的乡镇工业遗产转型策略。工业遗产不宜全盘采用博物馆式开发,而需要根据乡村的需要及场地特点进行功能转型,完善周边居民的生活配套,带动旅游业、文化产业、地方餐饮等各产业的发展。工业遗产的开发不仅要注重文物建筑及文物物件的保护,还要适应现代大众的需求,在存续与发展之间平衡利弊与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工业遗产的价值引导景点开发,根据市场需求大胆进行业态布局,利用原工业遗产资源增强人流吸引力,从而带动乡村文化传承、产业转型及经济振兴。

资料来源:

文中所有图表均为作者绘制、拍摄。

猜你喜欢
糖厂遗产园区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遗产怎么分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合格”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
千万遗产
糖厂锅炉补充给水除糖净化新工艺
糖厂锅炉减排节能的研究与实践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