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因素下的城市雕塑认知初探

2022-10-25 08:27
华中建筑 2022年10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雕塑记忆

李 汪 浩

1 城市记忆下的城市雕塑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不但拥有个人记忆还拥有共同的城市记忆。每个城市的记忆都需要在一定时空中的集体和群体的支持下产生。而这些集体性场所绝大多数有城市雕塑作为场所核心与灵魂而存在,成为富含城市重大事件和城市记忆的场所。

在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大量的新城片区,它们虽然现代时尚,但在由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城市空间里由于缺乏精神关怀而显得过于冰冷乏味。而城市环境及其雕塑就像富含营养的乳汁哺育着这些新生而又现代的城市空间,充实并丰富着空间内的肌体,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纵观各国具有精神文明功效的城市雕塑,一般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培养爱国爱家的民族主义、英雄主义思想情操,从而实现其“精神文明”目的,如华盛顿的城市中心,十字中轴线上的方尖碑(图1)。另一类则为阐述文化、展现品格、于细微处体现人文关爱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美育心灵的目的。如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雕塑,丹麦雕塑家爱德华·埃里克森(Edward Eriksen)以安徒生童话为蓝本雕塑了这尊美人鱼雕塑,反映一种向往自然、追求恬美的普通百姓之审美观与世界观,成为哥本哈根城市特色,甚至成为丹麦的精神象征(图2)。

图1 华盛顿方尖碑

图2 哥本哈根的美人鱼

比美人鱼更为小巧,且又具有城市象征意义的城市雕塑则为建于1619年的布鲁塞尔的“尿童”,高仅53cm,塑造的是“布鲁塞尔第一公民”——“于廉”的撒尿浇灭导火线而挽救全城的英雄事迹。如此一位小顽童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英雄”事迹,故事真实感人,这使该雕塑成为布鲁塞尔的城市精神之象征(图3)。

图3 布鲁塞尔撒尿小孩

城市雕塑也曾在欧洲城市空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有2000多年历史的罗马城。徜徉其间,罗马的城市特色因其城市雕塑得以极大彰显,罗马的历史文化耀然眼前(图4)。

图4 罗马城市雕塑组

由上可知,恰当的体量,恰当的主题、合适的位置、因地制宜的塑造、符合普世价值的观念均使城市雕塑成为表达城市特色的重要工具。

匈牙利布达佩斯的《铁鞋》雕塑是雕塑家鲍乌埃尔·久洛(Can Togay)的作品,身处绝境的犹太难民在此遭迫害,在死前要求将鞋子脱下再跳进河中,他们最后长眠于此,“鞋子”是见证这一事件记忆的最好物证。艺术家用铁鞋在该场所来还原这一事件,真实的故事与真实的场所非常契合(图5)。

图5 布达佩斯的雕塑《铁鞋》

武昌红楼前的孙中山纪念性雕塑便是主题与空间有良好适配关系且又得到广泛好评的另一个案例。这是为纪念辛亥革命首义事件而伫立的雕塑。红楼周边的蛇山、武昌城等即为辛亥革命第一枪发生的场所;孙中山作为辛亥革命的核心与精神领导人物,选择其作为空间事件记忆的人物形象代表,该雕塑与场所空间具有良好的契合度,得到了武汉市民的广泛认同,让人们时常记忆起那风云变幻的时代(图6)。

图6 武汉红楼孙中山先生之像

由此可见,围绕城市雕塑周边发生的地方性信息变化促使城市雕塑具有感知体验外,城市记忆还会受诸多社会性要素的影响。城市是强有力的记忆符号和容器,城市记忆为社会不同的人群建立了城市可达的方法。

城市雕塑的主体认知主要包括认知人群、认知对象、信息来源。关于城市雕塑的认知人群,我们一般可视其为城市民众。这些人群有性别之分,也有年龄之别,其教育背景和收入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的认知肯定也是有差异的。所谓的认知对象即是城市雕塑的造型和环境以及其所带来的意义和象征,信息来源即主体认知获得的信息渠道。

城市记忆亦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传达,按当代信息论的观点,这种媒介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物质的媒介包括城市结构、空间、建筑、环境甚至城市雕塑;围绕上述场所发生的事件均会产生相应的场所记忆,这种记忆是由物质对象引发的。城市记忆另外一传播媒介是以文字、传说、书籍、报刊、电子读物、语言等非物质的形态呈现的,该媒介的特点是非亲历人也能获晓历史上的城市记忆,这使其具有了传播和传承的特点。由此可把影响城市记忆的因素分为2个维度:非物质性因素和物质性因素。

2 城市记忆的因素构成

2.1 非物质性因素

非物质性之城市记忆是以文字、传说、电子存储等的介质空间记录的有关城市之历史、沿革、人物、事件、民俗、宗教等城市记忆内涵。

(1)历史沿革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发展进程的一门学科,沿革即是历史发展呈现出的变化过程与状态。每座城市均有自己特有的非物质文化之历史留存,从而形成具有集体意义的城市记忆。

(2)人物

这里主要是指历史人物、政治人物。这些人物是有境界划分的,他们改变历史进程,推动文化进程,具备博大胸怀,高尚品德,慈悲仁心,同时又能成功实现政治抱负。

(3)事件

历史事件主要是指历史的进程中发生过的重大之事。记忆本身就具有历史性,而事件对城市记忆的影响表现往往在短时期里给人民以强烈的情绪,故而一座城市中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是构成城市记忆的重要内涵。

(4)民俗

民俗包括生活习惯与习俗以及节庆等。人们长久形成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是根植于人的生活中的规律性行为,可以清晰记忆思路和走向,强化记忆。而中国有很强的季节性节庆特点,节日周而复始,每年特定的时间就会激发人们对节日的记忆。

(5)传说

传说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对于传说的解释:辗转述说,也可说是流传;人民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有时间历史性和叙事性,具有基于记忆的时间序列特征。

2.2 物质性因素

物质性城市记忆即是以城市之广场、街道、节点、公园、绿地、滨水湖泊、建筑等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环境为载体而寄托的城市记忆内涵。

(1)广场

广场是由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界面围合的城市空间,有三个主要功能:a. 配合雕塑提升临近区域物质和人文精神品质;b. 辅助强化场所记忆特征,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c.增强雕塑的艺术历史感染力丰富城市空间。

(2)街道

街道城市人流的主要通道,它既是重要的城市雕塑表现空间,又是形成城市记忆的重要的物质要素。街道上设置的城市雕塑因与行人的活动交织,它与街道空间一道共同影响着城市记忆。

(3)空间节点

所谓空间节点是城市中各种廊道之交点,这里的廓道可为城市道路或河流或绿带等。由于廊道的性质及其节点在城市空间中的位置不同,空间节点也会有轻重之分。根据环境心理认知理论,城市空间节点是构成心理认知地图两大关键要素之一。

(4)公园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公园建设有了快速发展,并体现了不同的地域风格和特色。公园因地、因时制宜,有着不同的地方特点和风格,有着各自的植被特点,文化,风情和历史。因此公园亦是各个城市的记忆的物质性因素。

(5)绿地

绿地能衬托建筑物、设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可供运动、散步、休息和娱乐;可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吸附尘埃和有害气体,有利于环境卫生的改善[1],不同区域的绿地有着不同的城市记忆。

(6)滨水湖泊

大多数城市的发展和兴衰都伴随着某条著名河流的发展和变化。因此一定意义上说水域产生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水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城市记忆的意义尤为重要。

(7)建筑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建筑形成场所的骨架同时也成为场所的界面,历史建筑本身就是城市集体记忆的结果。

2.3 影响城市雕塑认知的因素

城市雕塑不仅与人们对城市雕塑这一独特景观的认知场景有关,还与认知人群、认知信息来源渠道密不可分,三者构成城市雕塑认识的三要素;下面以此为纲阐述各要素的相关子项构成及其原因。

(1)认知人群

城市雕塑的观赏人群其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收入等的不同会影响人们对城市雕塑的认知水平。

①性别:根据简明人口学的相关研究,女性对色彩与造型的认知与男性有较大差别[2],故而男、女性别的不同会影响城市雕塑认识。

②年龄:根据卫生学的研究,少年对色彩有敏感,女性对造型、男性对体量敏感之类。年龄是认知人群的自然标志[3],不同年龄阶段对于城市雕塑的心理认知是不同的。

③职业:不同职业的人群往往对城市雕塑的认知有影响。如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等对城市雕塑便有一定专业的认知眼光,而其他职业则对城市雕塑的认知和理解有一定局限和困难。

④学历: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经历,衡量一个人文化知识水平的主要标志[4],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看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城市雕塑的认知群体研究需要对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进行区分。

⑤收入:不同收入水平或多或少地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生活水平的高低间接或直接地决定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认知基础。

(2)城市雕塑认知对象

①雕塑造型。a 尺度:城市雕塑作为空间中的景观重点,良好的尺度感非常重要。尺度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城市雕塑与所处环境的大小关系。由于尺度是人的感觉,故而人们一般按人体本身的大小作为衡量标准来对照、评判城市雕塑的大小是否合适。尺度无疑是城市雕塑认知评判的重要因素之一;b 比例:尺度是衡量城市雕塑与外部环境的相对大小关系,所谓比例是指构成的部分与部分之间,或部分与整体之间在数量上的关系。它是取得整体上的统一或稳定的有效手段[5]。而雕塑的比例则是度量城市雕塑自身各部分大小的相对关系。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黄金分割率被认为是最美的比例,因而城市雕塑自身良好的比例是构成人们良好印象的重要认知要素之一;c 色彩:在城市雕塑造型认知对象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便是色彩,人在认识景物时首先能记住的不是造型而是色彩。城市雕塑色彩通过与空间环境色彩的协调来统一认知,但有时又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提升城市雕塑的认知感。时代的发展,也赋予城市雕塑更多的色彩表现能力,故而城市雕塑色彩在空间环境中的认知作用日益突出;d 风格:城市雕塑的风格是一个时代、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雕塑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所显示出的格调和气派。雕塑作品是雕塑家或艺术家创作的,受到他们个人出身、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思想感情的不同影响,本身就带有历史的和特殊的时代烙印;e 材质:雕塑的材质即为制作城市雕塑所用的材料体现出的质感与肌理。城市雕塑材料作为人对城市雕塑的认识因素会随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而更新,雕塑家也在不断探索与尝试不同的材料及其新的组合运用方式。甚至材料还引领了当代城市雕塑创作思潮,这些都会使城市雕塑认知不断发展变化。

②雕塑环境。影响城市雕塑认识的环境包括场所的安全卫生类环境,观赏时的视线视角环境, 达时的交通环境,还有人们对城市雕塑的总体观感与评价等4方面。a 安全、卫生:城市环境的安全、卫生会影响我们对城市雕塑的认知。如果一个城市雕塑环境充满不安全的因素,人们会通过远离、回避、鄙视等消极行为来应对,从而导致人们对城市雕塑的抵制甚至破坏,这将波及人们对相应场所之城市雕塑的认知态度。环境卫生对城市雕塑的认知影响亦同上理。以上即是我们将环境的安全、卫生纳入城市雕塑认知研究视野的原因;b 视线、视角:视线一般指从人的视觉达到物体的直线。而人眼的视角约在45°~60°之间的范围内所见的景物最清楚,称之为视角[6]。观赏城市雕塑的视线,除中间不应有太多的遮挡外,不同的尺度还存在合理的视距问题。一般而言当观赏的角度处于45°垂直视角时,被视为近距离整体观赏的极限角度;当观赏的角度处于27°垂直视角时,此时属城市雕塑作品的最佳观赏角度;当观赏的角度处于18°垂直视角,可以看清雕塑作品全貌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c 交通:交通的顺畅与可达会增强人们对城市雕塑的认知印象。交通因素有步行、开车、公交线路与站点、地铁站点、枢纽等。步行场所一般具有亲和、友善的特点,步行会使人对周边环境产生一个“短时记忆”,若人们经常步行行经某一场所,“短时记忆”便会转化为长时记忆,车行途经场所时也会在人的潜意识里形成一定的认知;d 美誉度:指一个对象获得公众信任、好感、接纳和欢迎的综合程度,是评价对象声誉好坏的社会指标。美誉度的另一衡量因素便是口碑,好的或坏的口啤在人群往往更易影响他人的认知。

(3)信息来源

城市雕塑的认知离不开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上节所述基本均为认知人群亲历亲为的结果,本节重点揭示的则是此外间接的认知渠道。

①网络: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也是一个资源共享的通道,城市雕塑作为景观的精华,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或标志,通过网络得以广泛传播。

②书籍:人们通过书籍了解城市雕塑的形象,解读其创作思考的背景,获悉围绕城市雕塑所发生的人文故事,从而有助于增强有关城市雕塑的认知。书籍当然也是雕塑师创作城市雕塑作品可靠的思想源泉。

③报刊:与书籍所具有的信息专门指向性不同的是其非专门指向性。如人们喜爱特定报刊的新闻而间接接触到城市雕塑的影响。

④档案:档案是指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各种文件材料,其信息具有一定准确性和可信性。尤其是各地的城建档案是其城市雕塑信息的可靠来源。

⑤解说牌:城市雕塑边立示的解说牌是获取城市雕塑基本信息的一类设施。解说牌可方便人们阅读和获知相关内容。

结语

城市和人一样,是有记忆的,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时间让每个丰富而独特的城市在发展中把记忆默默地隐藏在它巨大的肌体中。人们建造和发展了城市,也把记忆留在了城市。当城市基础设施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后,城市必然会朝着追求诗情画意、追求环境品质的方向发展;且城市物质文明的积累越丰富、积累速度越快,其要求和作用也会更多更快;城市雕塑就是这样一种发展产物。故而历史上营造和形成的城市雕塑绝大多数均和曾经创造过城市记忆的所有物质文明一起,成为一个城市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也意味着当今的城市雕塑必将为未来的城市记忆增添光彩与内涵。

城市雕塑作为物质与精神文明聚合的产物,是当下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研究的一个领域,因此,在城市记忆因素影响下对城市雕塑进行认知初探,不但可以梳理出城市的记忆与文脉对于一座城市雕塑的影响因子,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城市内在的精神文明,与此同时还交织出每个城市独特的身份和个性。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摄和提供。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雕塑记忆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自然雕塑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费城城市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