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育如何在技术主导下的颠覆性变革中创新?

2022-10-26 03:48陈昌凤吕宇翔
社会观察 2022年4期
关键词:技能课程教育

文/陈昌凤 吕宇翔

【陈昌凤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吕宇翔(通讯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摘自《新闻大学》2022年第1期】

在大数据、智能化、移动技术等传播科技升级了互联网的背景下,新闻传播正在颠覆性创新,新闻传播教育是否作了相应的变革?本文从当代新闻传播教育所处的传播生态变革入手,研究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理论、方法与技术技能教育之间的张力,探讨新技术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重塑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技术正在变革传播属性与结构

颠覆性技术可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诸多影响,同样作用于新闻传播。

(一)传播新技术正在构建新型“社会”

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最终会体现于社会的结构性层面。互联网的出现催变着文化进程由等级架构转向网络结构,由中心化的管理机制转向中心化的网络机制,这种“去中心化”趋向也伴随着“去专业性”,进而消解了一系列的专业性原则。

范·迪克等认为,新技术催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平台社会”。平台是一种用于组织用户之间交互的可编程结构。平台由数据驱动,通过算法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实现自动化、组织化,通过商业模型驱动的所有权关系获得实效,并基于用户协议进行治理。

对个人而言,平台社会存在利用关系、互动关系。平台通过技术和经济因素,引导着用户互动,同时也塑造着社会规范,用户可以通过积极表达意见改变平台的运作方式。

对于社会而言,平台社会存在着多种风险。构成平台生态系统核心的多是少数巨型公司,它们提供了基础设施型平台,提供搜索引擎和浏览器、数据服务器与云计算、电子邮件与即时消息、社交网络、广告网络、应用程序商店、支付系统、身份识别服务、数据分析、视频托管、地理空间导航等诸多服务,同时充当网络把关人,管理、处理、存储、传送数据流。所有的基础设施服务都在走向平台化,巨型平台所有者已经奠基一个生态系统——它通过为用户提供便利,来换取对用户数据的控制。这种对于基本需求的全面渗透,蕴藏着潜在的政治、环境和伦理风险。

(二)新技术正在改变传播属性

由新技术打造的社交媒体,实际正在带来交往性质、传播属性的变化。哈贝马斯(2021)已经意识到社交媒体正带来一种交往性质的变化。在数字化和新媒体兴起的背景下,公共领域发生了新一轮结构转型及其对民主政治的影响。公共领域以公民身份与市民身份的分离为前提,公共领域的数字化,没有改变造成这种身份张力的社会结构,却模糊了公民对于这种张力的自觉认识。在社交媒体这样的半是私人半是公共的半公共领域中,传统公共领域通过与私人领域自觉区分开来而艰难守住的包容性就消失了。

这些影响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新媒体为使用者提供了无限的联结的可能性,与其说它们是媒介,不如说是能够与任意受众沟通的“平台”。平等与没有制约两个特征使得新媒体下的交往模式不可能兑现这些媒介的解放性潜能,相反,它使得交往碎片化,并形成一个个自娱自乐的小圈子。公共领域现在被下降成了“半公共领域”。

价值观与技术技能、理论与实践,融汇于新闻教育中

新闻教育界常常有一种“二元不容”的观念,将技术技能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当成不兼容的两个选项,或者将技术技能教育与理论素养教育视作矛盾的两个面向,这里存在着明显的逻辑错误。

(一)新闻教育界未足够重视技术的深层影响

当信息转换成了代码和复杂的算法,新闻也发生了内在的变革。技术构建的信息生态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深层结构,而新闻教育界普遍有一种将技术当作简单工具的倾向。对技术不了解和轻视的态度,普遍地存在于现在掌握话语权的新闻教育者中,已经成为新闻教育创新的障碍。

一些学者认为,现代记者所需的必要专业技能并没有太大变化,应该关注的是传统的批判和道德价值观,还有人将技术技能教育与理论素养教育视作矛盾的两个面向,比如担心专注于教授技术技能会将新闻教育项目变成职业培训中心。其实,理论与实践是一体双翼的,要想透彻理解新闻传播的理论,就必须有实践去检验和支持。

大学学术评估所需要的,是更偏学术而轻实用的学术偏向。被大量运用于新闻传播的信息通信技术常常被简化为一个简单的工具,实际上信息通信技术以多种形式存在,如硬件和软件、平台和设备,它们创造了一个动态创新、地理联系复杂、经济价值波动的技能获取环境和劳动力环境。以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引发了新闻实践和媒体组织等多方面的根本性变革。编码一直被认为是记者应该采用的技能,因为它为新闻业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合乎逻辑的模型,它能更全面地实现技能组合,包括基本编码、对编辑用户体验的理解、处理数据以及在更复杂的上下文中理解报道,算法平台的信息已经不只是印刷物的延伸。编码不仅仅是技能,而且有助于管理新闻业的转型。编程归根结底是一种沟通。编程通常意味着将信息传递给计算机,这实际上意味着我们正在通过系统与人们进行沟通,这样的沟通技能与理念,使新闻教育的愿景与媒体新型业务紧密结合。

重视技术方面的教育,并不表示就要放弃价值观的教育,相反,我们需要的是价值观引领下的技术技能的教育。在技术教育与价值观(或理论素养)之间二选一的逻辑,是错误的。对技术变革的教育和研究的重视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

(二)新闻学院教授技术不能等同于技校培训

新闻业是一种新知行业,常变常新。由于传统新闻机构内部发生了明显的巨变,新闻教育必须关注技术和创业精神,不仅为学生提供新闻技能,还使学生理解有关技术和商业的特质。新闻教育的作用不仅是为未来的记者提供新的技术能力,而且主要是让他们准备好适应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使他们不仅能够胜任技术运用的需求,而且能够在新技术中理解新闻业的传统和价值。因此,在向新闻专业学生教授编码的同时,要教给他们专业的价值观,要使他们具有明辨性思维的能力。新闻教育之所以受到诟病,不是因为教授了技能,而是因为未能培养明辨性思维。

传播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应当担负起培养新技术时代的传播人才的使命和职责。迄今许多理论类课程仍远远脱离于日新月异的新闻与传播变动的实践,有许多理论教育研究者不重视技术对观念和结构层面的深层影响,课程教学中也缺乏对技术的明辨性思维。新闻教育不仅要为未来的新闻从业者提供新的技术能力,而且主要是让他们做好准备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理解甚至洞悉人类与数字世界之间的关系。新闻教育必须教授技术,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传播者、沟通者,培养具有理解力、实践力、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要寻求价值观、知识素养和技术能力培养的长久有效性。

新闻教育如何适应新潮流

新闻与传播教育迫切需要重视本领域的跨学科特征,建立基于人文学科,并逐渐与社会科学汇流的新闻传播学,作为应用性很强、关涉面很广的领域,新闻传播学本身就具有内在的跨学科性。在早期与社会学、政治学等汇流之后,如今新闻教育与研究最明显和最直接的跨学科方向,是它与信息和计算机科学的联系。这些领域不仅强调数字技术技能和明辨性思维,还强调知识的管理和设计。近年开设的数据新闻、计算传播、新闻编程等课程,拉开了新的帷幕。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传播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公共卫生、法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也越来越深入。在教育思路上,新闻传播学要大力拓宽,从而使新闻教育的路越走越宽。

(一)价值观层面:重视技术带来的深层影响

新闻教育要摒弃“以技术为中心”、要超越“以行业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例如,在学习移动技术运用于新闻业的同时,要对移动技术、新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所思考,比如它们所嵌入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不仅促进了新闻的生产和消费,还对各种参与者和主体的话语潜力和局限性产生影响。

新闻教育在为学生提供技术技能的同时,需要培养专业和文化规范。虽然移动设备确实在影响和构建日常生活以及新闻消费和生产,但在强调这些平台的技术和功能的同时,要了解它们所塑造和调节的潜在的社会运作过程。

(二)一流新闻传播学科:准备好了吗?

研究表明,国际一流新闻与传播学科的课程更侧重于传播人文素养、理论基础,较少重视技术或专业技能。

西班牙的学者Simelio等研究了欧洲的世界一流新闻与传播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情况。在欧洲排名前列的新闻与传播学科往往侧重于理论课程、研究方法和选修课,鼓励批判性的眼光,而不侧重基于专业化教育模式的工具和技术。在肯定重视学生素养、批判性能力培养等要素重要性的同时,这项研究的结论是,这些一流新闻传播学科还没有准备好适应近年来学科所经历的重要结构变化。

这些大学必修课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传播理论、结构和历史”方面的课程(32.42%),包括“媒体与传播理论”“媒体、文化和社会”“媒体的影响”“媒体、现代性和社会思想”等,还有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排在第二位的,是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排在第三位的是研究方法类的课程。接下来依次是视听表达技术、新闻制作、写作技巧、科技与技术技能、行业新闻、公司与商业模式、新闻类型等。

技术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或与新闻传播交叉的专业技能课程,比如“网络编程”“数字交互设计”等;新闻专业的技能课程如“理解新闻业”“语境中的新闻业”。此外,如“演讲和身体”“群组交流”“视频报道”“计算新闻学”;创业与商业关系的课程,如“数字创业创造”。视听和新闻表达技术以及技术技能课程在必修课中占20%,在选修课中占15%。

欧美的教育传统和实践确实存在较大差异。在美国,通识性课程占总数的51%,而欧洲只有5.34%。

新闻传播教育只是简单地添加业已使用的在线新闻技术课程,来应对新的传播结构的挑战,并没有真正针对传播专业领域发生的变革。数字化技术给媒体世界带来的不确定性,未能在学理层面体现在新闻教育的技术教育之中。

讨论和结论

新闻业正在快速跟进新技术的潮流,不断创新传播理念、报道手段,也进而改变着人、信息和社会的关系。新闻教育者要有切实感受,才能理解技术如何通过信息传播驱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当媒体通过丰富的现场数据、卫星云图数据、图像计算模型,用3D技术建构一场飓风或者野火的场景给予用户巨大震撼的时候,它们为用户带来的是传统的文字或传统图像报道所难以比拟的感知、认知的深层影响,能使用户从一则单一的自然灾害报道中,深切感受并思考自然、人类、气候变化之中的复杂关系。用新技术呈现新形态的信息,可以穿透现象和信息的表面,用一种新型的感知方式去驱动认知层面的深层思考。大数据带来的预测能力、规律性的洞察力,也是传统的新闻形态所难以企及的。

新闻教育在提供技术课程的同时,不应该只是专注于组装式的工具手段,更应该从价值观的层面去重视技术带来的深层影响。新技术时代仍需要价值引领,需要新闻传播既有的采集、评估、选择和呈现信息的判断力和操作能力。我们要革新传统。新科技时代在采集、评估、选择、呈现的过程中运用的思维,已经有了新的标准、新的性质和目标。新闻教育工作者应为他们的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和多媒体技能,在智力上与受众面对面,服务于不同平台的信息消费者。新闻教育要努力帮助学生们保持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敏锐性和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从而有益于学生们的就业及在行业中的长远发展。

新闻教育准备好了吗?近年我们新闻教育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有一些已经在悄然转变。在新闻传播教师的队伍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来自计算机科学、哲学和历史学等学科背景的老师,还看到了来自心理学、医学背景的老师。从世界一流的国外新闻传播学科,到中国敢于突破的新闻学院,都有所转变。在课程项目、课程体系方面,中国的新闻教育也有一些重要突破。

我国的新闻教育在21世纪要承担多重职责。一方面,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信息公民,承担社会责任,拥有人文情怀,更好地理解与判断社会情境,对复杂而快速变动的社会具有反思与适应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新闻教育要培养专业的新型新闻从业者,要提供给他们从价值观、理论基础、传统新闻技能到新技术新技能的全方位教育,使得他们有能力在新型的传播生态系统中生存和创造。为了完成这样的教育使命,新闻教育要坚守人文价值,融汇社会科学,并不断向信息科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开拓。

猜你喜欢
技能课程教育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劳动技能up up!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