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的刚烈
——“从一而终”论商榷

2022-10-27 01:16安徽谷兴云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8期
关键词:守节鲁镇寡妇

◎安徽/谷兴云

《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被婆婆卖给贺老六做老婆,在被强逼拜天地时,她奋力挣脱,随即“一头撞在香案角上”。这是关涉祥林嫂命运的重要情节。对此,历年来的教学资料、教师们发表的研究文章几乎一致认为:这一情节反映了祥林嫂受封建思想影响,她要“从一而终”。可细品文本,笔者认为上述论断值得商榷。

一、山村贫女的成长路

祥林嫂“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并非偶然的“意气用事”,而是其主观意识和性格长期积累、发展的必然结果。

先看文本对年龄的提示。祥林嫂逃离卫家山到鲁镇做工,此时“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而丈夫“比她小十岁”,也就是说死了的祥林只有十六七岁。从年龄差距可知,祥林嫂原为童养媳,但这应该是她十岁以后的事。那么,十岁前,她生活在山里穷苦的父母家,经过长年艰苦生活的磨砺,祥林嫂的性格已基本形成:1.“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幼参加劳动,已养成干活的习惯(因此,后来“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能干肯干,吃得了苦(做工时,“力气是不惜的”“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2.饱尝生活艰辛,懂事早,生存能力强,有一定的认识事物、分辨是非的能力;3.遇事有主见,心中有数,但少言寡语(后来表现为,“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个性沉稳而坚强。以上是祥林嫂少儿时期已初步形成的性格和意识,也是她日后为人处世乃至命运变化的前因。

祥林嫂十岁后到婆家,直到二十六七岁出逃。这其间,她做童养媳十余年,和丈夫成亲约为一年。这十多年,正是她长大成人的阶段,当年的幼女、少女历练为成年女人,除身体发育完成外,其性格也已经成熟,有了自己的生活观念和人生追求,包括对人所持态度,遇事的处置方法等。

与十岁前相比,由于境遇的变化,十岁后的祥林嫂其性格和意识有所发展,增加了新的因素。祥林嫂所处境遇的变化主要有:在新家中,上有“严厉的婆婆”,下有比她小十岁的丈夫,以及更小的小叔子。对上,祥林嫂要尽力侍奉好婆婆,婆婆挑剔申斥、打骂侮辱祥林嫂是常事,祥林嫂只能忍气吞声;对下,祥林嫂要伺候好未必好伺候的两个小兄弟,同时,盼望丈夫可以快快长大,成亲后能够改变这种处境。十多年受尽煎熬,祥林嫂养成了对苦难的隐忍、对改变命运的期盼、以及郁积在胸的反抗意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家庭,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承受过炉火淬炼的祥林嫂将迎来更为严酷的考验。

二、忍无可忍的大爆发

祥林嫂苦等十余年,终于和小丈夫成了亲,但命中注定她受苦遭罪。哪里料到,祥林成亲只一年,就一命呜呼,撒手人寰,撇下一个无儿无女的寡妇。祥林嫂改变命运的期盼也因此落了空,而且成为家中的“多余人”。精明强干的婆婆谋划拿祥林嫂换钱,给小儿子娶亲。面临绝境的祥林嫂,将反抗意志化为反抗的行动:逃出婆婆魔掌,自寻生路。在鲁镇做工,祥林嫂品尝到了自主命运的甜头:既摆脱了婆婆的管束和虐待,又有了属于自己的收入,“每月工钱五百文”,所以祥林嫂干起活来,“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但是,对祥林嫂的命运,婆婆既已安排好,岂能容忍她逃出手掌心。婆婆分三步对付祥林嫂:先是请堂伯打探踪迹,证实祥林嫂在鲁镇。

再指使人把祥林嫂绑回卫家山:

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祥林嫂婆婆对四婶说,“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这哪里是“叫她的儿媳回家去”?明明是公然抢人。婆婆深知祥林嫂要违抗,所以安排两个男人,以暴力对付:“抱住她”“拖进船”“堵住(嘴)”“捆了(丢在船板上)”。祥林嫂“寡不敌众”,其反抗只能是“哭喊了几声”。

最后一步是关键,绑回去不几天,依然是暴力胁迫,用绳子一捆,把祥林嫂塞在花轿里,抬往贺家墺的贺老六家。

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祥林嫂的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

暴力逼嫁一步步推进,只待拜过堂,婆婆的谋划就完成了。而祥林嫂的反抗力度,也一步步增强:送亲途中,“一路只是嚎,骂”,以至“喉咙已经全哑了”;拜堂时,三个男人“使劲的擒住她”也拜不成,终于出现意外,祥林嫂“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其用力之大、之猛,至于“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

这就是“一头撞在香案角上”情节发生的前因后果。由此不难看出,祥林嫂极力抗争的是婆婆的暴力逼嫁。这也是祥林嫂反抗意志的大爆发:既已逃出卫家山,开始了在鲁镇的新生活,昔日的婆婆就不再是婆婆,如今却要断绝自己的生路,于是,十几年的积怨,立即发展成仇恨,祥林嫂坚强性格化为刚烈的行动——拼命撞去,只求一死。

总而言之,祥林嫂之所以拼命一撞:一则,以死明不屈之志,不甘心被婆婆逼嫁,尤其不甘心被高价卖进山里;二则,以死报积累之仇,十余年的压迫,再加断绝生路之恨;三则,以死打乱婆婆的卖人计划,粉碎其如意美梦。

三、“从一而终”论商榷

对祥林嫂的“一头撞在香案角”,此前的教学参考资料、现行的教学用书及教材研究文章等一致将其解读为:祥林嫂誓死“从一而终”(“寡妇守节”)。如,1982年版《教学参考书》的论断:“(祥林嫂)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自己的额头”。2018年版《教学用书》中称:“她的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的背后却是‘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2020年版《教学用书》认为祥林嫂撞向香案“是保持‘贞洁’”,她“终究未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见于研究论文的如“祥林嫂成为寡妇后自愿‘从一而终’,矢志不渝为丈夫守节”,或“她拼死地反抗,不是为了所谓的自由,而是为了维护她‘祥林嫂’的寡妇身份”等等。对于这些论断和评述,笔者心存质疑:

1.文本无据。“一头撞在香案角”,是祥林嫂忍无可忍的一次刚烈行动,但,她不能忍受什么?她要反抗什么?文本既没有明写,也没有暗示。将其认定为不许她守节,破坏她“从一而终”,这与文本内容不合,找不到文字、细节的依据。如上文所述,祥林嫂的成长经历,她的行为举止显示的是其反抗婆婆逼她嫁进深山,断绝她自主生存之路。上述资料和论文的观点与文本实际内容不符,值得商榷。

2.格格不入。祥林嫂与理学戒律不搭界,“从一而终”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的说教,她无从学起。在十岁前,她生活在贫穷的父母家,哪里有钱上学读书?祥林嫂的父母不可能教她认字、学文化,更不可能教她学儒家经典和理学思想。十岁以后她做童养媳,婆婆家境况虽然好于父母家,但靠“打柴为生”,乃至“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在这样的家庭,哪能受到理学精神或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熏陶?

3.司空见惯。山里人的观念与风气,和鲁镇人有所不同。在文本中,说再嫁是“败坏风俗”的,仅鲁四老爷;认为再嫁是“一件大罪名”的,只有柳妈。山里人不这样说,也不这样看。在山里,“回头人出嫁”(即寡妇再嫁),是司空见惯的事,即卫老婆子所谓“我们见得多了”。正如鲁迅指出的,“一个村妇再醮了两回,原是穷乡僻壤的常事”。正如文中所写,祥林嫂的婆婆在儿子死后,没有要求祥林嫂守节(“从一而终”),反而逼祥林嫂再嫁;贺老六花八十千,好不容易才娶到祥林嫂,更没有嫌弃她是回头人。

这是笔者阅读小说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守节鲁镇寡妇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古代的寡妇
唐张守节与司马贞同为张嘉会弟子考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重释鲁迅笔下“鲁镇”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祝福》中的三个“剩”
苏武守节
幺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