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2022-10-28 08:41沟睿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年8期
关键词:功能区人居北京市

沟睿

(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00)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角度描绘了乡村发展的宏伟蓝图[1,2]。乡村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3-6]。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人口大量融入城市,空心村、土地撂荒、生活空间破碎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乡村区域的土地利用形式在加剧变化,其人居环境建设逐渐引起学者的重点关注[7-9]。“三生”空间理论融合了乡村地域经济、生态、文化、社会以及管理等众多功能,对系统地研究乡村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0-13]。有利于探究乡村不同功能空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实现城乡“三生”空间的功能融合和协调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前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当前我国人居环境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例如概念范畴层面,李伯华等[14]研究表明,乡村人居环境是包含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地域空间环境的复杂系统。评价体系建设方面,有的把人居环境划分为硬和软两种环境[15],更多的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方面综合探讨[16-19]。人居环境时空演变方面,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尺度包括省域、经济圈、市域、县域以及村域等多个角度去研究[20-22]。例如,朱彬等[16]对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及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运用熵值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其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空间格局特征。唐宁等[17]从公共服务、居住条件、环境卫生等5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并系统分析了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另外在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主要通过定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20,21,23-25]。分析现有文献可知,以往研究较多集中在人居环境的公共空间营造、空间形态优化、演变路径等方面,缺乏整体视角下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及评价。而另一方面,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相对发达城市的城乡结合地带属于比较特殊地带,凸显出比一般城市更加明显的特征[26],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不足。基于此,文章选择北京乡村人居环境,从“三生”空间视角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演变模型构建,综合探讨和评价其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大城市、小郊区,小乡村、大功能”是北京市的典型区域特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城乡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其乡村人居环境经历了快速演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如何治理大城市病,营造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是现实所需。《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指出要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明确2020年、2035年和2050年三阶段发展目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科学统筹不同地区的主导功能和发展重点,提出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明确了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疏解提升的任务。规划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作为城市中心的两翼格局,规划了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等重要任务。依据城乡结合地带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内容,将研究单元划分为城市功能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功能拓展区(顺义、大兴、通州、房山)、生态涵养区(昌平区、平谷区、延庆县、怀柔区、门头沟区、密云县)。因此,该文分别针对以上3个主要部分,从“三生”空间视角探究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演变。

1.2 数据来源

该文研究数据源自:(1)北京市区域统计年鉴(2011—2021年),(2)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2021年)。该文以2020年北京市行政区划为准,共包含13个区,其中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已完全城镇化,无行政村和农业生产空间,因此,不在该文研究范围。

2 研究方法

2.1 “三生”空间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关联性

结合以往“三生”空间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理论[27,28],总结得出“三生”空间和人居环境系统的关联图(见图1)。其中,生活空间是人类居住、交往、娱乐的主要场所,伴随着地域文化的产生。生产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场所,生态空间是地理区位、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场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随着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地域景观类型不断发生变化,最终反映在城市地域空间上,形成一个不可逆的演替序列。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已有人居环境研究成果[29-32],并结合北京市乡村发展现状,从生产发展空间、生活保障空间、生态环境空间系统构建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生产发展空间包括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乡村人口非农就业比例、地均农业产值、人均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休闲农业产值效益6项指标表征其发展水平;生活保障空间由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水平、农村人均用电量、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第三产业比重、每千人医生拥有数7项指标进行衡量;生态环境空间选取林木绿化率、煤占主要生活能源比重、化肥施用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空气质量情况以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项指标来表征。共包含20项指标层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

图1 “三生”空间与人居环境系统的关联

表1 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2.3 指标权重与人居环境指数

首先通过极差法对原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再利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具体计算步骤为:

式(1)(2)中,Xi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值,xjmax和xjmin分别为原始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计算第i项指标的熵值hi为:

式(3)中,Sij=Xij/Xij

最后,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wj和综合评价指数Fi为:

式(4)中,1-hi为第j项指标的差异度。

2.4 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变化模型构建

大城市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演变具有的阶段性,因此,可在人居环境容量变化与周期性、规律性基础上将其抽象成大城市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理论模型,基于此,可以构建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阶段性方程,公式为:

式(7)中,ri是北京市某一发展阶段乡村人居环境的增长量,N是现有人居环境的容量,Ki是某一发展周期人居环境的最大容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图2 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北京市各区耕地面积分布

“三生”空间视角下的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系统内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空间的有序协调是保障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变化较大,在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社区形态等方面呈现出各自显著的特征,生产发展空间、生活保障空间和生态环境空间处于快速转化中。根据人居环境发展阶段的划分,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属于城市功能区,处于人居环境发展的高级阶段,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在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等方面属于功能拓展区,其人居环境发展处于中高级阶段。昌平区、平谷区、延庆区、怀柔区、门头沟区、密云区属于生态涵养区,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生态屏障。图2~4为表征人居环境发展阶段性的重要指标分布,可反映北京市人居环境的演变过程。从图2的北京市各区的耕地面积分布情况来看,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城市功能区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很小,且呈快速下降趋势,生产发展空间在不断缩小。顺义区、大兴区、通州区、房山区等城市功能拓展区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其中大兴区和顺义区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从图3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布来看,其与耕地面积分布较为吻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各区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的差异。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居环境容量的重要指标,从图4的各区人口密度分布来看,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城市功能区的人口密度较大,平均超过了7 000人/km2,人口容量已接近极限,从变化趋势来看,2011—2015年成增加趋势,2015—2020年呈下降趋势。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房山区等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且呈现出上升趋势,缓解了城市功能区的人口压力。

图3 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北京市各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布

图4 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北京市各区人口密度分布

从式(6)(7)推导出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变化为:2012—2018年人居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并有增加的趋势,这是因为前期迁往乡村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相应的管理和投资较少,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后期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的土地和人居环境容量趋于饱和,基于住房条件改善、工作需求、求学需求等因素,大量人口迁至乡村,政府加大对乡村的投入,其房产、地铁、道路建设以及资金、人口、信息流动日益频繁,经济形态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变,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暂时得到一定的提升。2019—2021年由于城市人居环境容量趋于饱和,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乡村,人居环境容量开始表现下降趋势。由此看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容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先表现为城市化扩张促使人口迁移和乡村建设,人居环境容量逐步变大的趋势,后表现为乡村人居环境容量趋于饱和,人居环境容量开始下降。

3.2 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区域分析

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协调城乡发展,促进产业融合的基本保障。北京市作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前沿地区,其乡村人居环境经历了一个时期的演变。由式(1)至(3)计算得出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得分,然后通过GIS10.2软件,绘制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空间格局,结果如图5所示。从生产发展空间来看(图5a),生产空间主要集中在北京的北部区域,以密云区最高,其次是怀柔区、延庆区、平谷区和昌平区,生产发展空间最低的是海淀区和丰台区。值得一提的是朝阳区虽然耕地资源较少,但是农业生产质量较高,得分相对高于海淀区和丰台区。可见城市功能区生产发展功能较弱,总体来看,乡村生产发展空间总体表现为城市功能区<功能拓展区<生态涵养区。功能拓展区得益于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生产空间提升明显,是北京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尤其是近年来北京北部山区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具有明显优势,效益明显。2020年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平谷区4个区的乡村旅游总收入为7.51亿元,占北京乡村旅游总收入的78.79%,尤其是密云区乡村旅游收入北京乡村旅游总收入的30.83%。2021年密云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较2020年增长60.3%,实现收入8.7亿元,增长36.2%。其中,观光园实现收入4.3亿元,增长24.9%,乡村旅游实现收入4.4亿元,增长49.6%。可见,农业融合产业发展新业态已成为这些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从生活保障空间来看(图5b),最高的是朝阳区,其次是海淀区和丰台区属于较高水平,再次是昌平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中等或较低,其他区域最低。从图5b可以看出,生活保障空间相对较高的区域具有明显的围绕城乡功能区及其周边分布,说明城市功能区对周边区域的生活保障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距离城市功能区距离越远,生活保障质量越低。从生态环境空间来看(图5c),最高的是昌平区和平谷区,得益于其林木覆盖率高,人口密度小,生态服务功能较强。其次是延庆区、密云区、顺义区、通州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最低。从功能区的角度来看,最高的区域分布在生态涵养区,拓展区的等级较高、中等和低等的都有,而城市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得分相对均衡,基本属于中等水平。可见尽管城市功能区的人口密度较高,生态环境发展空间不足,但是由于绿地公园比较占优势,再加上对于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更到位,明显提升了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空间发展。最后,从综合指数分布来看,朝阳区最高,其次是海淀区、昌平区、平谷区处于较高水平,延庆区、顺义区、密云区和通州区属于中等水平,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和怀柔区的综合指数值最低。说明朝阳区人居环境质量最高,其次是海淀区、昌平区和平谷区,其他区则相对较弱。从功能区的视角,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城市功能区>生态涵养区>功能拓展区。综上所述,生产发展空间的高值区集中在生态涵养区;社会保障空间则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城市功能区对其具有明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生态环境空间的高值区则集中在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生态涵养区。

3.3 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空间变化因素分析

为了找出工作思路和方法不同造成的差异,以便对决策者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现基于上述评价结论来分析影响当前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首先,城镇化的快速扩张使城市耕地迅速减少,生产功能逐渐减弱,乡村空间日益萎缩,乡村特征逐渐弱化。其中,功能拓展区和生态涵养区得益于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乡村生产空间提升明显,是北京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尤其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过多施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生态平衡受到威胁。其次,快速的生活节奏驱使着居民对人居环境的追求,有效促进了乡村环境绿化和环境治理,并在农业生产中有效减少了面源污染,乡村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提升。例如2018—2019年北京市先后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引导资金共计93.1亿元,并按照不同功能区域给予不同的财政补贴。其中,尤其加大了在农村污水、农村垃圾处理和新能源利用方面的投入力度。再次,远离城市功能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除了可以充分发挥其特色农业资源,依托现有的自然景观,加强环境治理,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形成城市周边独具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地。

图5 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空间格局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通过构建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演变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并分别从不同功能区和各区层面对其人居环境进行评价,结论如下。

(1)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等城市功能区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很小,且呈快速下降趋势,生产发展空间在不断缩小。顺义区、大兴区、通州区、房山区等城市功能拓展区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其中大兴区和顺义区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居环境容量呈现不同的演变特征。

(2)从生产发展空间来看,生产空间主要集中在北京的北部区域,以密云区最高,其次是怀柔区、延庆区、平谷区和昌平区,生产发展空间最低的是海淀区和丰台区。值得一提的是朝阳区虽然耕地资源较少,但是农业生产质量较高,得分相对高于海淀区和丰台区。总体来看,乡村生产发展空间总体表现为城市功能区<功能拓展区<生态涵养区。

(3)从生活保障空间来看,最高的是朝阳区,其次是海淀区和丰台区属于较高水平,再次是昌平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中等或较低,其他区域最低。城市功能区对周边区域的生活保障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距离城市功能区距离越远,生活保障质量越低。

(4)从功能区的角度来看,最高的生态环境看空间分布在生态涵养区,拓展区的等级较高、中等和低等的都有,而城市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得分相对均衡,基本属于中等水平。

(5)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城市功能区>生态涵养区>功能拓展区。其中生产发展空间的高值区集中在生态涵养区;社会保障空间则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城市功能区对其具有明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生态环境空间的高值区则集中在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生态涵养区。

4.2 讨论

该文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探析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规律,并对其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对制定差异化的乡村发展定位,实现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政策调整与行政区域划分对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存在影响,其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演变特征存在不确定性,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随着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的转移,结合各区县的人居环境特征差异,城市功能区仍以经济发展为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生态涵养区作为生态屏障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建设成生态休闲的理想空间。生产发展和生态建设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应协调好两者的发展关系,密云和延庆两县应坚持高端、生态、特色的发展方向,可以依托当地资源发展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产品,提高农民收入和地区经济发展,提升整体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猜你喜欢
功能区人居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2019年:产业功能区建设聚焦六大工作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