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高校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中科大附中“科学大讲堂”科普活动为例

2022-10-31 05:21吴家珍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6期
关键词:大讲堂科普校本

吴家珍 张 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 安徽合肥 23005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现有30个学院,旨在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作为“校中校”的中科大附属中学,紧密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丰富资源,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积极构建发展新蓝图,进一步推进“创特色、上层次、争一流”的基础教育办学目标,精品办学,力争把学校打造成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有创造性潜力的人才摇篮。近水楼台先得月,校本课程“科学大讲堂”就是依托高校资源生成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性的科普类校本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依托高校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追问

(一)打造高校附中的文化特色

作为“校中校”的中科大附中,号称“在科学家身边生活,与博士生一同成长”。大学校园中的建筑、雕塑、橱窗等硬件文化,以及浓郁的报国理念、治学精神、校史校训等软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特别是校园橱窗展板上的11位“两弹元勋”科学家,曾是中国科大的教师和校友,其“两弹一星”精神更是鞭策着同学们。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格外注重营造“育人”氛围,培养附中学生的专注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注入“科里科气”元素。

(二)促进高校附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双减”形势下,满足中小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基础,“课后三点半”校本课程应运而生。无疑,高校丰富的资源可以有效弥补很多现有附属学校中小学课程的不足,特别是科普资源方面,为附中学生提供更宽广的空间。以第34期“科学大讲堂”《鸟儿的基础知识及中科大校园常见鸟的辨识》为例,我们聘请了中科大生命科学院黄丽华副教授开课,同时在生物专家指导下,成立观鸟兴趣小组,并将兴趣小组的活动纳入校本课程,让学生不局限于在室内听报告,更在实践观察中增长见识。

(三)助推高校附中课程目标的实现

2021年12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布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挥科协系统资源优势,有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教育部、中国科协决定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中科大各院系的专家教授,无疑是当地科协专家队伍的主力军。在中科大附中“课后三点半”的第二课堂校本课程建设中,丰富的高校科普资源可以助推附中课程目标的实现。在现有课程中,拓宽教育教学方式,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以更有效地完成育人目标。如今年五月份的“科技周”活动,科大附中的学生在做好防疫保障的前提下,走进大学实验室,自己动手操作,充分体验做中学、玩中学,充分享受到高校附中学习和实践资源的优势。

二、高校资源是科普课程的强力“依托”

(一)完整院系为科普类课程覆盖的全面性提供支撑

毋庸置疑,中小学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往往存在覆盖面窄、目标过于单一的弊端。尽管单一活动设计完美,但与学校长远整体目标相比略显后劲不足。而中科大有三十多个院系,各类高级专家人才两千余人,分布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环境、医学等前沿领域,给附属学校提供了菜单式科普选择的余地,便于对中长期校本课程目标进行较全面规划,进行系统的高校资源开发利用。

(二)专家教授给科普类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打下基础

如果缺乏全面规划,校本科普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难以落地。如“科学大讲堂”《鸟儿的基础知识及中科大校园常见鸟的辨识》的报告厅里,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浅显的感受层面,仅仅看看图片、听听录音而已,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引导,科普效果大打折扣。为此,黄丽华副教授带领爱鸟学生建立公众号,假日里定期野外观察拍摄鸟类。学生只有全方位地获得系列化、系统化的技术支持和指导,才能长久地保持对科普知识的兴趣,进而激发研究的热情。

(三)12年一贯制使科普类课程的稳定开展成为可能

高校教师队伍既是高校的人力资源主体,也是高校附属学校的家长主体。如果高校附中没有对家长资源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规划,资源使用往往局限在个别班级或者仅是一次偶然活动,在这种状态下,尽管各班主任和家长都很热心,积极开展家长科普助教活动,但这就会具有很大随意性,而且各个班享有资源不均,甚至造成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等现象。同样,如果高校附中没有与高校的专家教授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也很难保障“科学大讲堂”校本科普活动的高质量。中科大教授的孩子通常要在附中学习12年,也就是说作为家长的科大教授与附中要打12年的交道。同样的“科学大讲堂”主题,可以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不断升华。如生命科学院宋教授的“科学大讲堂”《寻找生命的密码》,同样的主题,在小学二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内涵不断升华和深化,效果尤佳。另外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开,即便大宝从附中毕业,还有二宝、三宝接过接力棒,科大附中家长同步“陪跑”。大宝年级段的家长“科学大讲堂”讲座稿件留存,当二宝或三宝升到相应年级段,家长“科学大讲堂”讲座稿件略做修改,大半适用。比如物理学院郭教授在大宝读中科大附中六年级时,曾举办过一期“科学大讲堂”《初涉量子技术》。当二宝读六年级时,郭教授在“科学大讲堂”的讲座标题依然是《初涉量子技术》,讲稿拿来即用。

三、依托高校资源开发科普类课程的策略

(一)挖掘整理建立资源库

一方面,建立人力资源库。中科大附中早年建立了一百多人的“科学大讲堂”讲座专家库,成员有院士、教授、研究员、杰青等,还有不少刚被聘入岗的博士。附中将大家的智慧汇集在一起,从家长的视角发现可能被忽视的可利用资源,有助于附中科普类校本课程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中国科大关工委的孙立广教授主动请缨,乐意向附中学生奉献自己亲赴南极的所见所闻,特举办一期《“趣”南极》,受到学生的好评。

另一方面,建立话题资源库。中科大附中将高校资源区分为物理学资源、化学资源、天文学资源、生物学资源……然后对每一类中具体的每一项可用资源进行详细分析和细致的归类,拎出科普元素话题,并根据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建立条目分明的话题资源库,以便附中对高校资源有效提取和利用,开展相应的“科学大讲堂”活动。

(二)科学学科老师二度开发

中科大附中科学教研组的老师也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使用的主要力量。学校要加强科学教师培训,增强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敏感度,强化课程意识,提升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科学学科老师挖掘“科学大讲堂”等现有科普资源,助力科学课堂教学,将合适的“科学大讲堂”讲座内容结合课本二次开发再利用。科学老师结合科学课程标准,根据特定“科学大讲堂”的主题内容(如ppt)进行相应的科学课堂教学设计和改造,把“科学大讲堂”资源开发利用到极致,丰盈科学课程的内容,放大“科学大讲堂”价值。如陈珍老师在讲授《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时,借用某期“科学大讲堂”张少兵教授《地球的演化》中的视频内容,让学生直观感受环境破坏对人类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为环保贡献力量;余飞老师设计科学课《利用绿色能源》时,整合“科学大讲堂”刘子奚博士的《大数据会讲故事》,从大数据分析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资源危机“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引入绿色能源的必要性;韦洁慧老师讲授综合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时,借用“科学大讲堂”顾振华教授《魅力化学——改变世界的分子》的部分内容,让学生亲历米饭和碘酒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学生纷纷惊叹科学的魅力……

(三)课程开发的动态化

在附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中科大长期稳定的教育资源和短期的主题教育资源,既需要有长远计划,又需要随机应变。2019年,“黑洞”照片第一次面向全球发布,一时成为关注热点,中科大地空学院袁教授正好曾参与了该项目,这是向附中学生科普的一次良机。于是学校结合科技热点,临时加急安排了一期“科学大讲堂”——袁教授《给黑洞拍个照》专场讲座。可见,依托高校科普资源,校本课程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呈现出随机应变的动态化特征。

中科大附中长期浸润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与技术环境中,从中汲取大量的科普养分,“科里科气”。校领导关注得天独厚的高校大环境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与契机,为附中学生发展创造条件,开辟出了一片属于中科大附中的科普校本课程新天地。

猜你喜欢
大讲堂科普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快乐大讲堂{2}打嗝怎么办?
快乐大讲堂③蚊虫叮咬止痒法
快乐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