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2022-11-04 13:14
大众文艺 2022年20期
关键词:文论文学理论文科

于 惠

(苏州城市学院,江苏苏州 215104)

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于2020年11月召开,会议发表了相关宣言并对新文科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了部署。文学理论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文科中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观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其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本文拟对此展开探讨。

一、新文科建设的要求

新文科建设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因而立足中国国情和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文科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提升等方面内容提出了一些总体性的要求。这些要求,必然也为文科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指导性原则。如:

文科应该兼具知识性与价值性。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科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丰富多样的专业知识,更会对学生的精神品格、思想观念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新文科建设由此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育人与育才融为一体,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高洁品质修养、强烈社会责任感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新文科建设还要求以“守正创新”的态度继承、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练的精神、品格等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能够支撑并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等。文科教育的课程建设要结合新时代特点,积极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路径,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与坚守,形成文化自信心、自豪感。

“坚持立足国情”是新文科建设需要遵循的另一个原则,其强调“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深耕新文科的肥沃土壤。推进新文科建设……加强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形成中国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由此可见,新文科要求将实践置于重要的位置。就文科专业的课程建设而言,其不仅需要在中国新时代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讲授专业知识,还需要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目标,培养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另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文科建设要求在智慧环境下,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以往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文学理论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学生把握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特性以及形成一定的文学鉴赏、创作、批评等方面的能力,更好地开展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结合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观照以往的该课程教学,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薄弱或能力不足。新文科强调建设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新格局,即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文学教育、创作批评以及与文字相关工作的人才,与价值观念的传播紧密相连,因而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尤为重要。在以往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割裂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只注重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意识却较为薄弱。部分教师虽有立德树人的意识,但课程思政能力不足。他们往往没有深入挖掘文学理论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融入点,而是将课程与思政机械地相加,没有在教学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导作用,反而给人生硬、突兀之感,出现了“两张皮”“贴标签”的情形。

理论与实践相疏离。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新文科建设突出了实践的重要地位,但以往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经常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教师仅仅传授文学理论知识,忽略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分析文学现象、进行文学创作及批评等能力的培养;文学理论具有抽象性,需要借助广泛的作品阅读进行理解,而大一学生无论在理论思维能力还是在文学积累方面较为欠缺,该课程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他们丧失了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信心;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较少关注新时代的文化现象、文学新形态、文论发展前沿等,使学生产生文学理论知识与当下无关的错觉。

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寻找可以糅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映射点的意识较为薄弱,结合时代发展探究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能力不足,导致无论在讲授理论还是例举案例上,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论及文学作品等方面的内容不多。以往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多采用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讲授的方式,较少探索智慧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等。

因而,在新文科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亟须进行改革与提升。

三、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使该课程教学符合新文科的要求。

教学目标对课程教学起着导向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都围绕其进行设定。因而基于新文科背景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从教学目标的更新入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设置,需要综合考虑课程本身、学情、新文科要求等因素,因而不能仅局限于强调基础性、知识性,而是应遵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融为一体的原则。就价值引导而言,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讲授文学理论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人生观、文化观等,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关切人的尊严与价值、塑造全面理想人格等的人文素养。在知识传授层面,学生通过学习文学理论课程,了解关于文学的概念、范畴、性质等,深入理解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活动的普遍规律与特性,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同时积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能力培养,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欣赏文学作品、文学批评、文学创作中,而且要帮助他们拓宽学科视野、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等。

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依据新文科要求、更新后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首先,任课教师需要在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建设的前提下,积极深入挖掘文学理论教材章节内容中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的思政映射点。如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主要文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在指导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的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文艺观。通过对文学的性质、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等文学理论知识的分析,我们可以在其中挖掘、添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善美、人文精神、爱国主义等思政融入点。但是生硬地将抽象枯燥的文学理论知识与思政内容相结合,是无法达到课程思政理想教育效果的。任课教师可以精心选择思想内涵正确向上、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作为讲解案例,帮助学生透彻、深入地理解文学理论知识,并且自然而然地给予他们思想品格、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正向引导。如结合《活着》中福贵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讲解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于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获得敢于直面生活困难、对抗命运的勇气与坚韧。通过影片《无问西东》对于人的心灵、境界的影响解析文学对人自我的超越的内涵,引导学生拥有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婚姻观等。

其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与文学理论学科的实践性品格、新文科建设重视实践的要求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其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到文学创作等文学实践活动、授课对象的实际状况、文学发展现状、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培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等要素。具体而言,文学理论来源于作家创作、文学批评等实践活动,结合文学实践讲授文学理论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易于理解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和特性等,还有利于他们的文学创作、欣赏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等能力的培养。如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讲解文学典型、文学作品的意蕴,学生在清晰把握典型的概念、演变、特点以及作品意蕴的含义、构成的同时,能够将理论知识迁移至文学实践中,学会分析文学典型的性格形成原因、塑造意义以及挖掘文学作品的多重意蕴层次等。考虑到大一学生的具体学情,任课教师可以选取他们中学时期已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作为辅助理解的案例,便于学生较快适应理论课程的学习、较好把握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优秀文学理论文本、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归纳文学现象及判断文学价值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也需要联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如笔者在授课时经常渗透进苏州籍作家的代表作品、昆曲作品、园林文化等内容,激发学生产生对苏州的浓厚兴趣与热爱之情,使他们毕业后愿意投身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中,灵活运用文学理论知识从事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教育及其他相关工作等。另外,文学理论课程还需要结合当下的文学现象、文论发展前沿进行讲授,与时俱进地丰富文学理论课程内容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象、深入思考文学理论相关问题的能力。

再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可以积极探索具体路径,融入、添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该课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一,选用充裕的时间细致讲解中国独有的文论范畴。如意境。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意境的产生、发展、对世界文论发展的意义,理解意境的含义、主要特征等,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意境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抒情文学作品。第二,课堂教学内容适时糅合中华优秀传统文论。文学理论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在《文赋》《文心雕龙》《人间词话》等理论文本中,已有探讨或者有着意思相近的表述。教师讲授文学理论知识时可以选取部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相应内容做深入解析,并介绍其来源的文论文本的相关情况。如此,学生不仅清晰地把握了相关理论知识,而且意识到文学理论在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资源,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学理论在思维方式、表述文体、范畴体系等方面的独特魅力。第三,课程案例注重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学家、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流派等。如结合李清照、曹植的人生经历及前后期作品分析作家文学风格的多样性、作家的生活道路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借助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在中国的历史沿革,讲解文学体裁“四分法”的发生、发展及合理性等。通过上述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弘扬并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学生理解课程所学的同时增强了文化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对顺利实现更新后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教学方式而言,文学理论课程需要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任课教师可以利用智慧环境搭建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授课之余向学生推荐名家名师的关于作家创作、当下文学现象解析、评论写作、文学经典鉴赏、中华优秀传统文论文本解读等优秀教学资源,并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讨论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借助平台反复观看教师根据章节重难点录制的讲解视频、向教师寻求答疑解惑、完成下次课的预习任务等。这样,智慧环境下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课堂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思维和文学实践能力,让他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得到经典文学作品正向价值力量的引导,也促进了学生更加主动、有效、深入的学习。在考核方面,文学理论课程可以采取过程化考核的方式。平时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分别完成一次文学练笔、一次关于指定中华优秀传统文论文本的读书报告、一次文学批评写作,期末闭卷考试,命题主要涉及识记、理解文学理论知识以及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古代文论、文学经典作品、当代文学现象等。上述各项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相加,得出该课程的总评成绩。

结语

综上,对照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以往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只有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考方式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才能在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结合实践等方面获得发展与提升。

①相关内容参见《文学理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6-17.

猜你喜欢
文论文学理论文科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孙文科
追忆黄药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