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看中医情志养生*

2022-11-04 13:14王莹雪
大众文艺 2022年20期
关键词:探春薛宝钗情志

王莹雪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万州 404120)

《红楼梦》中的贵族青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本来可以颐养天年。但是,人性的欲望滋生了心灵深处的苦恼,苦恼产生压抑。剧烈痛苦,抑或长期压抑,势必导致情志失衡,致使身体脏腑功能紊乱,健康遭到破坏,红楼中的孱弱者、多情者、刚烈者、多愁善者 在悲叹中、自怨自艾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红楼梦》是一部融合了情、色、空佛家三相的小说,作者开篇便道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怎一个情字了得,情能让人快乐,也能让人忧愁,更能让人为之而亡。因此,情志是《红楼梦》中诸多青年男女丧生的重要因素。从侧面反映出,情志协调便能延年益寿。

一、中医情志观

中医所谓的情志,是指人的七种情感,即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喜是指心情愉悦的一种美好的心理体验;怒是一种较为常见而普通的情绪,是指人们因为某种目的和愿望没有达到而发怒,或者受到外界和他人的语言、行为刺激而发怒;忧是指愁闷、忧愁、发愁的苦闷心情;思,是指怀念、悲伤、意想等;悲是指悲伤、悲痛、悲哀的情绪;恐指害怕、畏惧、恐惧、恐慌、惊恐等情绪;惊是指精神受到外界突发性事件的刺激而局促不安,恐惧与惊讶共同存在的神情。可见七情,均是人们心理情绪行之于外表,内心情绪的自然流露。喜怒哀乐,乃是可以理解的正常的情感活动。七情,对于养成恬淡、平静的心境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抒发内心情感,宣泄不良情绪,都是很有必要的。适度的情志活动是人体正常的生理需求,对身体机能的调节是很有益的。但是,七情太过,会导致疾病的产生。所谓七情太过是指两种情况:

(一)情志波动大

悠悠的怒气,隐隐的欢喜,淡淡的悲伤,微微的恐惧,虚虚的一惊,浅浅的思虑,对于身体来说,无非是宁静心河中是激起的一朵浪花,很快会恢复平静,丝毫破坏不了主人的心境。然而,情绪跌宕起伏,波动太大,超越身体调节速度,如狂喜、大怒、骤惊、大恐等突发性激烈情绪所致病损害健康。盛怒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如《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曾三次中了诸葛亮的妙计,每次皆感愤怒,义愤填膺,引发旧疾,最终不治而亡。狂喜者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闻听中举喜极而疯,举止失常、疯癫不认人;又如《说岳全传》中的牛皋大笑三声而气不上,便当即倒地身亡。过分惊恐者,如《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杰,在长坂坡闻听张飞叫喊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

(二)情志持续久

某一种情志延续时间过长、过久,同样会伤人致病,如长时间悲伤过度、耽于思虑、久怒等不良情绪与不良心境,皆可积累成病。如《金瓶梅》中的李瓶儿,受到潘金莲的冷讽热嘲,加之唯一的慰藉——儿子官哥儿的离世而长期忧闷、伤心,最终伤及脾胃,不治而亡。

二、《红楼梦》与中医情志养生

七情太过,有损健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及时消解和排除不良情绪的,免受或少受刺激和损害,使得身体各个机制正常运行,以维护身体健康。解铃还须系铃人,避免不良情绪,还需调整情志,以免某一种情绪过度刺激身体,导致疾病。《红楼梦》体现了情志养生的观点,可从文本窥探出。

(一)情志制约法

情志制约法,又称以情制情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的情志治疗法。

《黄帝内经》指出:“忧伤肺,喜胜忧。”古人有冲喜之说,看来是有中医学根据的,符合中医情志说。过分忧虑对身体有害,长期过度忧虑,会致死。用喜的情绪来调节忧虑的情绪,使得心情转忧为喜,从而使情绪得到调整,心情得以平和,避免身体被过度忧思而受到伤害。

《红楼梦》描写的是封建官僚家庭的日常生活,叙述对象为贾府,是一个诗礼簪缨之家。诗书传家,文化素养极为深厚的士大夫家族,自然精通中国医学在内的文化真谛。贾母众人深知“冲喜”之妙。

“冲喜”就是以男女婚姻之大喜冲散厄运,而贾府的厄运就是不可挽回的颓势。“树倒猢狲散”,贾元春病逝后,贾府开始走向低谷。贾珍、贾赦、王熙凤等人作恶多端,丑事连连被曝光。贾政拙劣的治理能力,导致入不敷出,亏空极大。朝廷问罪的消息,接踵而至。贾宝玉的痴呆、疯傻之旧病复发,对摇摇欲坠的贾府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贾府上下,叹息声声,忧云密布,气氛压抑。为了扭转局面,驱散压抑气氛,为贾府增添生机,贾母决定为贾宝玉、薛宝钗举行婚礼,以喜气冲散忧闷之气。婚庆带来的喜悦,能够让贾府众人暂时忘记内忧外患带来的悲伤情绪。

同样是婚庆,给林黛玉带来了异样的命运。听说贾宝玉要成婚,料想新娘必定是自己,林黛玉暗自高兴,神清气爽;又丫鬟私下议论新娘是薛宝钗,林黛玉转喜为悲,因悲成疾;病中闻听新娘是自己,林黛玉心中大喜,病情好了一大半。善意的谎言,掩盖不了残酷的现实,残酷的现实导致了林黛玉心灰意冷而绝食,甚至自杀。但是,“新娘”角色,能让林黛玉暂时调整了悲伤的情绪,心情为之轻松愉快,病情有了极大的好转。林黛玉的情绪的变化,间接印证了婚庆,给人带来的喜悦情绪对人体健康的维护作用。

(二)移情怡性法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体弱多病,心思细腻,多愁善感。细心者则会发现,林黛玉在贾府有过欢乐而愉快的时光,身体亦随之呈现出良好状态。林黛玉常与贾宝玉、史湘云、王熙凤以及三春姐妹等人说笑,身心愉快。《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写道大病初愈的贾探春建议结社题诗,得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附和。诸位才女竞相构思,发挥创作天赋,奉献上自己的得意之作。通过写诗、赏诗,大家心情得到了放松,增添了生活情趣,其中受益颇多的应是探春、林黛玉、李纨、薛宝钗等人。贾探春刚刚病愈,题诗会充满了笑声,她的身体恢复得更快。林黛玉无故寻愁觅恨,有了题诗会,精神有所寄托,转移了忧思的烦恼,心情放松,旧病自然不会光临。李纨寡居贾府心境如同槁木、死灰一般,闻听题诗会,热情高涨,一扫平日独处、默默无闻的作风。

书籍能够让人忘记烦恼,从现实世界中暂时解脱出来。在书的海洋里,人们会被书中的知识,书中的人物,书中的事件所吸引,成为思想自由的人。读书可以让人忘却烦恼,心情放松,精神专注,心境平淡。如遇悲惨的人事,读者会因之悲伤;如读到喜剧情节,读者会随之兴奋。在悲伤与兴奋情绪交替中,读者的情志得以调节。因此,读书让人恬适,使人平静,有助于情绪的稳定,利于身心健康。读书是养生的重要途径,《红楼梦》中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贾探春等人皆是读书之人。他们房中摆放着整齐的书籍,文房四宝俱全。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在贾母等人的陪同下,游览大观园。进入潇湘馆,刘姥姥见书桌上设有笔砚,书架上整齐排放着一本本书籍,散发着浓厚的书香气息,便认为是某位公子的书房。林黛玉就是凭借这些书籍度过了孤独寂寞的时光,也正是这些书籍消解了多少伤感,泯灭了多少忧愁,让她这棵身处异乡的游女坚韧不拔,岿然不倒。在蘅芜苑内,刘姥姥看到了一雪洞似的房间,简洁至极,这就是薛宝钗的住处。薛宝钗至简至陋的房间里,没有陈设,书桌上只有一瓶菊花与两部书。在空空如也的房中,“两部书”越发显得耀眼。两部书,可能是当下正在阅览的书籍,是薛宝钗日常生活的调味品。在深似海的侯门,贵族小姐只能在闺阁内读书解闷,保持一番恬静的心态,不至于忧闷成疾。

书法不仅是一门审美的艺术,而且也是一门养生的课程。书法能让人聚精会神,调节情绪,避免不良情绪侵入体内,有利于身心健康。书法,能够让人心胸开阔,眼界大开,修养提升。贾探春,虽为第三春,却是冰雪聪明,人文涵养胜于迎春、惜春,深受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的喜爱与尊重,这与其高雅的气质与深厚的文化素养密不可分。《红楼梦》第四十回写道探春房中摆放着数十方的宝砚,五颜六色的笔筒,笔海如林,各种名人法帖,这些都是足以证明贾探春酷爱书法。书法使得贾探春于三春姊妹中脱颖而出,深得贾母的喜爱,游览大观园,在探春处用餐、休息可见一斑。曹寅的书法造诣极高,喜欢搜集各种书法名帖。贾探春房中的书法名帖,足显曹家书法传家之深厚的家学渊源。

(三)宴饮游园怡情法

赏花、观水、品茗等活动,将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山水之间,调节紧张、疲惫、无聊的精神状态,使得心情平和、愉快。《红楼梦》中的贾母曾带领女眷多次赏花游玩。古代妇女长期幽居家中,不便抛头露面,生活圈狭窄。游赏风光,消闷去乏,仅仅限于家中。一般贵族豪门之家,都有花园或者园林。贾府众女眷,游玩只在荣宁二府之中。

《红楼梦》小说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写道宁府花园梅花盛开,贾珍妻尤氏邀请贾母等人过府赏花。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道史湘云等人设酒奉茶请贾母等人到藕香榭欣赏桂花,有的看花,有的戏水看鱼,玩得不亦乐乎,吃得欢声笑语。贾母老人家,最喜欢的是热闹,心情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与第四十回生动有趣地描写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为了讨得贾母以及贾府小姐、贵妇人的欢心,绞尽脑汁编故事、出花样,逗得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以及小姐们笑得前仰后合。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刘姥姥使贾府充满了笑声,矜持的贵妇人、庄重的千金小姐难得大开笑颜。在笑声中,她们释放出了昔日因压抑生活带来的郁闷之气,极大地放松了心情,有利于身体健康。

尤其是贾母,深知快乐能够使人延年益寿。因此,平日贾母装作两耳不闻窗外事,睁只眼,闭只眼,一味地寻欢作乐,尽享天伦之乐。只要听到热闹声,就会派人打听。因此,史湘云等人聚会宴饮,特意邀请贾母参加。

举办家庭聚会,转移注意力,调整情绪,不失为怡悦养生的妙方。《红楼梦》中贾母为了让老年生活充满乐子,延年益寿,经常设家宴。尤其是中秋节这一团圆之日,儿孙满堂,击鼓传花,吟诗作对,其乐融融。贾母为完备办生日宴,以图乐趣。贾母为薛宝钗、林黛玉等人办理生日宴,书中详尽地描写了薛宝钗的生日宴会,妙趣横生。

(四)心理疏导移情法

薛宝钗堪为大观园中“宽厚长者”,不惹是非,处事圆通。同时,薛宝钗常常是一副家长的派头,教导他人。林黛玉生性孤傲,心思细腻,多愁善感。薛宝钗到了贾府,以容貌、人品吸获得了主仆的一致赞赏,林黛玉显然处于下风。加之“金玉良缘”的传说,林黛玉对薛宝钗更是心生醋意,特别在意宝钗与宝玉之间的言行举止。林黛玉为此,常常心生一段忧愁,认为薛宝钗是横在自己与贾宝玉之间的一道屏障。

薛宝钗深知林黛玉的心思,却佯装不知。在合适时机,薛宝钗对林黛玉加以引导与规劝。薛宝钗曾两次规劝林黛玉,第一次是林黛玉行酒令时,口不择言,说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戏文。薛宝钗便现身说法规劝林黛玉,莫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书上,对书中内容不要太过于认真。宝黛二人心有灵犀,精神上产生了共鸣。经过此次谈话,林黛玉对薛宝钗的敌意开始消解。第二次,林黛玉犯咳疾,薛宝钗前来探望。林黛玉情绪低落,感慨身世。薛宝钗以金兰语劝说莫做“司马牛之叹”,并送林黛玉一碗滋阴补气燕窝粥。至此,宝黛二人嫌隙,全然消释。林黛玉心中所思所想,薛宝钗都能够洞察入微,细心疏导。经过谈话交流,林黛玉心中惆怅减少了许多,多了一位知音,少了一丝忧愁。友情,给人以温暖,朋友间的交心,能让人暂时忘记忧愁。因此,林黛玉在贾宝玉、薛宝钗的关心爱护下,顺利度过了病情发作期。

结语

《红楼梦》叙述了一个百年旺族的衰亡史,书中充满了医药知识与生活小常识。作者描写了贾府这一诗礼簪缨之家、贵族之家的生活琐事,饮食、宴饮、游玩、迎来送往等日常细节。其中,有的人年纪轻轻便病故了,如秦可卿、贾瑞、晴雯、王熙凤、林黛玉等人。

感叹生命脆弱,悲叹人生苦短。《红楼梦》以死者生命的代价告诉读者,养生可以让人延长滞留世间的时间。大多年轻生命的陨落,与情志有关。他们感受到了悲痛与痛苦,体验到了感情的不易。作者从侧面描写了,情志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七情不调,导致早夭。

贾府的另一类人,深悟七情的真谛,如贾母。贾母为了延年益寿,自我排解、自我消化不良情绪,特意处处寻欢、找乐子,方才达到八十三岁高龄。刘姥姥天生乐观,心胸豁达,年长贾母几岁,却能在贾母去世后依然健康如故。

贾敬亦如贾母拥有长寿的愿望,他追求长生不老,长期服用丹药,却中毒而亡。贾母追求静养,寻求快乐,调整情志,科学养生,得以实现长生目的。其实,贾府中有很多生活习惯有利于养生,如前文所述,但是除了贾母之外,贾府众人却无人能够领会,一味地争风吃醋、自作多情、明争暗斗、争强好胜,最终迷失了自我,丧失了生命。今之学者,有义务、有责任将《红楼梦》中的情志养生知识挖掘出来,以劝世人,拓宽红学研究的领域。

猜你喜欢
探春薛宝钗情志
探春任职岗位的时空选择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辨证论治五行理念下中医情志疗法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浅析《红楼梦》薛宝钗的形象与读者误解
你摆脱原生家庭阴影的样子,很帅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玫瑰花探春
冷香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