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龙舞文化在地域变迁构建中的价值研究
——以成都洛带古镇为例

2022-11-05 01:22王雨璇陈杨梅
武术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龙舞舞龙客家人

薛 源 王雨璇 陈杨梅 陈 浩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客家,是汉民族中重要且独特的民系,因为天灾或战乱的原因,被迫地域迁移,迁移后为了自己民族的继续发展和壮大而进行重新构建,其中包括民族文化的构建。而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在构建中是否能发挥出的精神和物质等价值功能,将直接决定一个民族在新的迁移地是否能够长存发展。历史上地域变迁的客家族系,也带着它独特的龙文化在成都得以构建,并发挥着它潜在的价值功能,促进客家文化在异地长存,保持了客家族系的持续发展。因此,客家龙舞文化植根于客家传统习俗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之一。通过对客家龙舞文化传承路径的深刻发掘,保护和传承客家龙舞习俗是响应十八大倡导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现代信息社会的飞速冲击下,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由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进步速度而逐渐消逝,因此,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充分挖掘和传承客家舞龙技艺和文化是具有时代价值,有利于增强客家区域族群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促进了客家族群的团结,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民族龙文化的概述

众所周知,龙是中国最为神圣的动物神,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标志。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先祖表达人生理念和精神追求的信息载体,激发着人民自强不息的追求和厚德载物的爱国精神,并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民风与民俗中,其源流在中华文化中最为久远、延续时间最长,至今已达8000多年历史。在龙文化有着重要地位与意义的基础上,广泛传扬于各民族中,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龙文化。在中国的多个民族中,与龙文化有关的节日与民俗更是举不胜举。比如鄂西土家族的六月初六日为晒龙袍节,这一天每家都要将新衣物放在太阳下曝晒,同时还要有祭祀活动,并依据这一天的阴晴来判断下半年的雨水情况。而贵州侗族在二月初二这一天要进行接龙活动,这一天全寨的人要杀掉一条牛,每户分一块牛肉,名为“吃龙肉”,吃肉时要唱五龙归位的酒歌,最后要将牛角埋于地下。四川羌族“羌历年中”舞麻龙和马灯是其最重要的民族活动,羌人将麻龙做成青、绿、黑、白、黄五种,分别代表洒向人间的五段龙身,也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龙王。云南花腰彝族逢十二年一轮的马年、马月、马日,则要祭大龙,彝语叫“德培好”节,其特色是龙有雌雄之分,女子舞青龙即雌龙,男子舞黄龙即雄龙双龙共舞。各民族形成与龙有关的风俗、传统节日表现得各不相同,他们有着自己民族的特色,但他们的龙文化都以各传统节日或习俗为平台进行供奉祖先、祈雨求福,达到祈求消除灾难、劳动丰收的目的。因此,民族龙舞文化也反映了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所承载的重要价值。

2 客家人变迁至成都洛带古镇的历程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支,客家人是一个由于众多历史原因而形成发展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民系,他们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客家”的祖先本是黄河流域的汉人,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从公元4世纪以来,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多次南迁,直至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等地定居,开基立业,这些人自称为“客家”,久而久之便被称为“客家人”。我们可以说,单是“客家”这个与众不同的称呼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据史料记载,“四川客家”指清前期生活在江西、福建、广东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其中有一部分客家人迁移至川西的成都东山区域,也就是现在的成都龙泉驿区洛带古镇及周围一带,学术界称他们为“东山客家"。东山客家是四川客家两大聚居区中最大的一个,该聚居区包括了今天成都近郊的五区二县约40个乡镇,总人数约150万。东山客家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距离成都20公里的被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的洛带古镇。

3 客家文化的表现

客家文化属移民文化,移民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过程,在与当地文化融合的同时,也传承了自己的文化,一方面表现在其起源深而久远,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河洛地区居住与从事生产活动,客家文化即从此产生。另一方面表现在客家人在迁移过程中,客家人念念不忘故乡的土地和亲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被迫辗转迁徙中,完好的带走固有的民族文化。其中客家方言的保存则是移民文化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四川客家方言主要流行于成都东山客家方言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一直是客家人恪守祖训。不难看出,语言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语言不仅具有交际功能,更有文化功能,也因为客家方言特有的文化功能,即在情感沟通、文化传递和族群认同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而客家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是在其深远的劳动生活中所创造形成的文化事物,如客家特有的民俗、宗教、生活理念、价值取向、心理情感等等。而具客家特色的山歌、戏剧、龙舞、雕刻、绘画、民间工艺品和风味小吃等等产物是最具体表现。成都客家人充分历练和打磨了自己,使自身的文化具有了永不言败,进取心强,生命力高的特点,并且通过他们勤劳与智慧的双手改变了成都东山地区原本贫瘠落后的样貌,把该地区建设成了他们一个新的美好家园,客家文化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从而创造了许多客家文化的奇迹。

4 客家龙舞文化的形成与流变

客家人迁移到洛带古镇区域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独有的客家文化,使洛带古镇形成了以宗祠为主的格调建筑、客家话的语言交流以及特有的婚丧嫁娶习俗、饮食、衣着等等文化特征,其中“客家龙文化”的入驻凸显了洛带古镇中较为鲜明的客家文化标志。而四川客家龙则来自于家居江西上川的刘氏家族,西汉初年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舞龙世家,其产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相传夏代孔甲帝时,刘氏祖先刘累曾担任养龙的官职,因不慎将龙放归水泽之下,刘累恐被降罪,遂率家人避祸江西上川。但他心怀内疚,所以每当农历春节,刘累就扎起草龙,让族人舞龙,为孔甲帝祈福祈寿。清康熙年间,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随着庞大的迁川潮流,刘氏族人从江西迁到距成都约30余里的客家聚集区——洛带镇,同时也把“刘家龙”从江西舞到成都洛带镇,并在这里吸收、融汇巴蜀龙舞和北方龙舞的一些特点,形成能了别具一格的四川客家龙。前身为“刘家龙”的客家龙文化,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序,火龙烧舞、泼水龙舞正是客家龙文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利用这样的形式供奉家族宗祠,告祭祖先,而进行撒铁花烧龙,以烧得财气,进行水泼龙舞以求雨水,得常年不干旱而获丰收。当地客家人无论是意识还是习俗习性,在生活中都对龙文化产生了必需的依赖。客家人在保存原有文化习俗习性的同时,又吸收、融合了迁入地的文化,形成了既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客家文化。因此,客家龙文化植根于客家传统习俗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之一。

正是由于在客家人迁入洛带并带来客家文化的基础上,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推进客家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古镇旅游产业为发展核心的洛带古镇从2000年开始制定了开发客家文化发展方向的旅游规划,把客家文化发展为一种可以持续发展的产业,把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其中客家龙文化的开发就是一个重点,专门策划的西部客家火龙节,是由一些专家和政府部门通过对洛带镇现有的刘家龙资源的分析后,在对其源流、文化内涵与展演方式进行挖掘、包装,采用举办文化节庆的形式和市场运作机制进行精心组织,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龙舞仪式、规范的组织形式、增值性产品的开发以及构建出客家龙舞文化的知识体系。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活动的开展取得了极大的实效,许多游客也正是冲着洛带的客家龙舞节目来到了这里,在提高洛带镇客家文化的知名度,取得了“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的美名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客家龙舞文化在洛带古镇的发展和传承。

5 客家龙舞文化的传承特征及呈现形式

客家舞龙在民间又被称为“打龙灯”“游龙灯”。而客家龙灯的种类非常繁多:火龙、水龙、板凳龙等高达百余种。传统客家舞龙文化的习俗除了求雨、祈福、娱神、自娱,之外还有彰显宗族、村落力量的功用。而成都客家舞龙主要有舞火龙与水龙。而客家龙的制作方法也是原始而古朴的。除有些原材料与过去不同外,完全是用古法手工制作:首先使用细竹条和钢丝扎好龙身上最基础的骨架结构,然后将龙骨上面均匀的铺满布料或者糊纸,在使用彩色颜料进行龙身的绘画,最后在贴上龙须、龙甲这类的装饰物。一条完整的客家龙必须有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最少为三节,最多可以达到数十节,但必须是单数。每一节龙之间使用彩色布料缝制相连,下面装上支撑的木柄。在进行舞龙活动时,由龙头引领动作,后面把位的人们依次跟着龙头的舞动而舞动手上的手柄。普通的舞龙队伍人数少的也有十余人,多则达到五十余人。舞龙头的人作为整个队伍的灵魂,是队伍中最优秀和最有经验的人任职。而在龙头前面还有一个人担任龙珠的角色,他会手持龙珠引龙起舞。而成都客家龙的动作具有许多鲜明的技术特点。他的招式复杂多变,步法灵活,有“垛龙”“金龙盘玉殿”“龙抱柱”“波浪浮”“龙打滚”“龙摆尾”等一些传统技巧。这么多独特的技巧动作,体现出了客家舞龙独特的技术性特征。

5.1 火龙文化

舞火龙活动是成都客家人最富有民俗特色的一项体育活动。“火龙”在客家人的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勇猛、力量等,每逢节假日活动客家人必定会舞火龙。并通过火龙的舞动寄托出客家人虽然身处异乡但依然盼望幸福美好的一种心愿。客家人认为燃烧的焰火越高、越旺,则越吉祥越幸运,因此,不论是打铁水还是放烟火,客家人总会“全力以赴”的将火焰撒向高空,而舞龙者则头扎专用发饰(头巾),赤膊、短裤,高靴鞋,这种专门的打扮,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增大自己身体与火花碰撞的面积,舞龙者不惜飞快的舞动手上的龙,希望讨来人们的炮火,并将焰火指向自己,客家人认为身上若被焰火灼烧或被鞭炮烫起血泡疤痕,这不但被视为是勇敢者的印记,也预示着他们今年大吉大利,驱邪避煞,无所畏惧,客家人相信“火龙”是生命力的象征和保护神,这种精神的寄托便可让其在这一年中工作事业风调雨顺、家庭亲情和睦美满,彰显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盼。

5.2 水龙文化

水龙表演又称“耍水龙”,但他与客家火龙活动相对比又有着以下独特之处。首先在于水龙节活动表演的时间不是选择的元宵或有关节庆日,而是在夏日伏旱时节。其次,水龙活动的表演目的在早年仅是用于祈雨降旱等祭祀活动的。但在经历了成都洛带镇政府和专家学者以及社会企业的合力开发下,成都客家水龙活动现在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文化娱乐的作用。最后,水龙活动的参与者不仅仅是舞龙者,更聚集了专程前来体验的游客和参观的游客,他们不仅只观看舞龙者进行水龙表演,更吸引人的地方便是用水盆和水枪泼(射)向表演者,“龙”在水中穿腾,上下翻滚时激荡起阵阵水花,达到消暑降温,娱乐身心的目的。体验式的“耍水龙”直接性地让游客感知客家文化和民俗风情,满足游客好奇的心理,同时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维度让“耍水龙”直接触及到游客内心深处,观众既是“表演者”又是“体验者”,所以成都客家水龙节活动又有着“客家泼水节”之称。

6 客家龙文化在地域变迁构建中的价值

6.1 保存客家文化的价值

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地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洛带客家龙舞随着社会发展,改朝换代的举族迁徙等因素虽有许多发展变化,但同时又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程式和古朴仪式。平日,龙都供奉在刘氏宗祠中,节庆假日“出龙前”,先要祭祀祖先,待告知祖先后,请求出龙;再拜土地;最后拜水。同时,还要杀鸡祭献,用纯色雄鸡的血点染龙头、龙角、龙目、龙口、龙珠等,经过一系列仪式后方能“出龙”。继而,通过对龙文化的保留、发掘、利用,便是对客家文化的保存,同时进行了开发和升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使龙文化对自己所属民族文化的保留和延续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量。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当某一种文化变成产业、民俗文化进行商业化运作后,能成为最容易被发现和发掘、最容易保留和复原的表现形式,而客家文化在经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承受无数次的磨难后,还能在中华的大地乃至世界其它角落中得以维系与延续,正是依靠像龙文化这样的载体,使客家文化依旧在古老汉族文化老树上绽出的新枝。

6.2 发扬客家精神的价值

客家人在历史上经历无数次辗转和迁移,路途中历经磨难和挑战,创造出了客家人有着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而在客家龙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可以看到,通过出龙祭献表达他们对族系生存来之不易的珍重,以祈求家族能世代传承的愿望,通过火龙烧舞,体现出客家人勤劳、勇敢、奋进、坚毅、团结的龙之精神。而习俗节日中迎来的水泼龙舞表达了客家人“身入他乡即故乡”“以水相待”的隆重礼遇,展现出好客和豁达的精神。正是通过这样龙文化的精神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便折射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光彩。同时,客家人在发扬和保持这些精神的时候,并不盲目崇拜别人的文化,坚持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由于不同文化的和平共处与融合,共建了巴蜀文明,神奇多彩的客家文化精神即在这里得到自我精神的巩固,也在这里得到继承和发扬。

6.3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

将文化融合到旅游的发展是当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由于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对该事物的文化认识开始,所以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消费的行为都具有文化性,文化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早在1999年,四川就建立起了以洛带镇为研究基地的客家研究中心,专门制定了突出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发展规划,开始尝试把客家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加以开发。而客家龙文化也正是依靠在以上的规划背景下得以大力开发,洛带古镇将一年一度的水龙节、火龙节中表演的供奉家族宗祠、火龙烧舞、泼水龙舞作为古镇旅游中吸引游客效果最好的“招牌菜”,也是其旅游氛围中比较完整的龙文化构建体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客家龙文化被人们从祭龙仪式中抽离出来,呈现为面向社会需求的展演艺术。为了迎合他者的需要,其文化个性逐渐被淡化,形成了一种供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符号,其转变体现出客家民俗文化的当下性生存范式和文化变迁的复杂图景。一方面依靠客家龙众多形式的表演及客家龙文化在景区的凸显,让游客被其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出的精神深深吸引,由此对其产生强烈的兴趣,洛带古镇旅游的知名度也就随之迅速提高。而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洛带古镇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带来良好经济价值的同时,形成良性循环,使洛带古镇的旅游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6.4 娱乐群众文化生活的价值

客家文化在其特有的民俗、宗教、生活理念、价值取向、心理情感中得以体现,而民族习俗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最为明显,以最基本的客家山歌、戏剧、龙舞、雕刻、绘画、民间工艺品等等为文化表现载体,在洛带古镇群众平时的生活中,他们经常进行龙舞训练及表演,可以说龙舞在他们的意识里已形成习俗性的“家常”。在洛带古镇的客家龙舞文化的展现过程中不断展示高超的技巧动作,以达到迎难而上、团结合作的精神追求。习俗节气中进行的火龙烧舞、泼水龙舞更是让人感受到兴奋、奔放、痛快的氛围,参与者和观看者都能从中体会到娱乐的价值。

6.5 弘扬与传播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精神的价值

在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组成中,龙文化作为中国人文化精神的表征,成为一直鼓舞着中华民族奋发向前的精神。通常人们通过祭祀祈祷召唤龙的神灵,通过雕塑,描绘、模拟、展现龙的形象,显示龙的神力,通过龙舞的演绎及竞技舞龙的成品,秉赋龙的神性,焕发龙的精神,弘扬一种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客家龙文化不仅发扬和传播着客家文化的同时,也让中华民族的龙文化精神在其中得到展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龙文化,也传播着龙的精神,激起了人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爱国爱民的献身、勤劳智巧的创业、忠诚无畏的勇敢、仁爱敬孝的重德、追求光明的上进精神,使龙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维系着中华民族全体儿女的精神纽带。

7 结论

7.1 构建中实现客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良性融合和互动

客家龙舞文化是客家特有的民俗及宗教文化,展现出了龙文化在客家地域变迁后,在洛带得到了保存和发展,并由构建而发挥出各种价值,主要包括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客家精神促使来到洛带的客家人更加勤劳、勇敢、奋进、坚毅、团结;客家龙的挖掘利用促进了洛带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创收;出龙祭献、火龙烧舞、泼水龙舞等文化活动既满足洛带的客家人在习俗上的需求,提升了客家人文化主体的文化认同感。客家龙作为客家民族文化载体,其各种潜在价值正好顺应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7.2 构建中产生的经济价值应符合客家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

客家从黄河江淮流域迁移至洛带古镇,使当地形成的整体感从内到外都展现出了典型的客家符号,无论是建筑,还是习俗,都带有千百年来延续发展的客家文化,对于具备这样条件的洛带古镇,找到了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导的途径来发展经济,是找准了客家文化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价值,并进行其文化的科学开发和利用,将客家文化中的艺术资源、建筑资源、民俗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甚至再创造,要注重对客家龙文化与古镇其他特色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进行资源重组,进而应用到旅游业产业中来,可逐步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洛带古镇整体形象,形成吸引游客来到此地的重要法宝。

7.3 所构建文化的价值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时代发展中,软实力凸显重要作用,这是由于人类对于精神追求的日益扩大化。在我国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迁移至洛带古镇的客家龙文化的构建与发展顺应了现代文化主体的需求,既保留了客家的文化结晶,又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从长远来看,它拓展了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的途径,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建做出贡献的一举实例。

猜你喜欢
龙舞舞龙客家人
灯会迎春,一夜鱼龙舞
铜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的传承与开展现状分析
舞龙
客家人
断龙舞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中秋舞龙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