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独竹漂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2022-11-05 01:22张丹丹
武术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黔北赤水河体育项目

张丹丹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独竹漂发源于贵州省黔北地区,是一项在水上飘行的传统体育项目。黔北独竹漂在2009年正式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1年被列为第九届全国民运会的比赛项目,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项目,被誉为“中华水上一绝”“一苇渡江”和“水上芭蕾”,对黔北独竹漂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推动黔北独竹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黔北独竹漂的发展历程

“独竹漂”又称独竹舟,俗称划竹竿,是指一个人在单根竹子上,在水中进行划行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就其起源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独竹漂起源于“水运皇木”,有人说独竹漂起源于日常生活,说法各不相同。

1.1 起源萌芽阶段

(1)起源于“水运皇木”。“水运皇木”是指用水路来运输皇木的一种方式,主要包括从小溪小河运送到大江大河的过程和从大江大河运送到京师的过程。“皇木”,又称“官木”或“贡木”,指的是建造皇宫、皇陵等所需的木材,以高大的楠木为主,而皇木的获得主要是通过遣派官员到地方去采办。黔北地区的皇木采办开始与明代。黔北地区处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地形主要为高原峡谷和山原峡谷。地形的条件导致皇木的运送主要是以水路方式进行,运送路径一为赤水河,二为乌江,三为经桐梓抵綦江的陆路,最终汇入长江。运送皇木的最佳时间为汛期,汛期赤水河和乌江水位上涨,水流湍急,在运送过程中时常有意外发生,为了在遇到意外时能够及时自救,人们逐渐可以在水流平缓的河道里,站在皇木上漂行,还能手持一根细杆,以便保持平衡,减少了危险事故的发生,后来人们为这项技艺取名——独竹漂。(2)起源于日常生活。据《赤水县志》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名叫黎理泰的福建人从老家上杭带来三株楠竹,植于房屋旁,而后楠竹成林,他又将竹子赠送给附近村民,经过长时间的种植生长,赤水河两岸出现了成片成片的竹子。因为当地地势险峻,交通不便,通常被迫选择走水路,在长期和赤水河、竹子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能利用竹子漂行,练成了独竹漂这门技术。(3)当代考证。1998年,在赤水发现的古墓群中,其中有一座墓穴的石棺壁上刻有一副一人持竿站在独木上的图案。后有诗云:“茅台斜阳映赤水,残阳几叶贩酒船。独竹飞流飘然过,纤夫逆行步步难。”这副壁画表明赤水河流域的“独竹漂”已经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首诗描述了独竹漂划行时的场景。

1.2 自然发展阶段

黔北独竹漂的发展,在这个阶段,独竹漂的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作为水上出行的交通工具进行发展。在黔北地区,由于多为高山峡谷,地势险峻,陆上交通不便,而赤水河作为长江的支流,河运发达,很多人便会选择水路出行,他们利用随手在赤水河岸砍下的竹楠,漂行至目地的,有时还能将竹子卖掉换钱,于是就刺激了人们更多选择水上出行。另外一种是通过民族节日的表演进行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自发地组织一些独竹漂比赛。特别是在端午节时期,赤水河周围的居民就会自发的组队进行独竹漂竞赛和表演,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庆祝端午节。

1.3 发展兴起阶段

独竹漂于1950年端午节在赤水市政府的组织下进行了《解放台湾》的表演,它是由一些具有高超独竹漂技艺的人在赤水河进行模拟台湾解放的一次精彩表演。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习俗的开展受到限制。20世纪70年代,独竹漂与其他项目不同,在其他项目被禁止的时候,独竹漂却非常活跃,是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的必备表演项目,同时也是纪念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必备表演项目。从那以后,独竹漂连续多年成为了赤水“7.16”大型水上活动的必备项目,提高了独竹漂在贵州省的知名度,兼具表演和竞赛的独竹漂运动在此阶段进入了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两种形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推动独竹漂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黔北地区传承发展。

1.4 发展衰落阶段

1976年之后,独竹漂进入发展的低谷时期,独竹漂活动逐渐减少,慢慢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独竹漂是在水上进行的运动,出于对参与人员的安全考虑,独竹漂作为水上项目,也包括在1977年禁止的水上活动之中。水上活动的取消使得独竹漂运动的发展受到非常困难,这对独竹漂项目的传承发展和群众普及产生了影响,导致独竹漂运动走向衰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使用独竹漂作为出行的工具逐渐被现代化出现工具取代。到1998年,黔北独竹漂只有个别县市还在开展,当时整个黔北地区掌握独竹漂技术,能够登上独竹实现漂行的仅有二三十人。

1.5 发展恢复阶段

1998年,独竹漂这个尘封已久的民间体育运动项目被发现,并将其确定为贵州代表团参加第六届全国民运会的表演项目。经过的衰落阶段的沉淀,独竹漂从1998年以势如破竹的发展趋势不断活跃于世界各个地方,让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独竹漂。1998年,贵州省举行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独竹漂作为表演项目,获得了表演项目的银奖。1999年,第六届全国民运会上,独竹漂在众多表演中脱颖而出,获综合类表演金奖。2000年,赤水独竹漂表演团,在贵州赤水河6000米顺流赛中,创下长距离的吉尼斯纪录。2002年贵州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独竹漂获表演金奖,2007年,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遵义市独竹漂代表队获得“表演项目技巧类”金奖。2009年全国龙舟暨独竹漂邀请赛在贵州省黔东南麻江县下司镇成功举行。2011年独竹漂正式被列入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

2 黔北独竹漂的历史经验

2.1 黔北独竹漂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1)活态非遗传承人。黔北特有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独竹漂,有着两千年的历史,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项目,需要结合时代元素进行传承和创新发展,必须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少数民族体育也正经历着一种现代化的调适与变迁,在这一进程中,现代性是少数民族体育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在独竹漂这项传统项目中,杨柳作为传承人中的佼佼者,将独竹漂项目让国内外很多人发现并为之惊叹。杨柳尝试独竹漂跳舞,她将独竹漂与各种舞蹈动作相结合,打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独竹漂,给予独竹漂以新的内涵。创造出多种类型的竹上舞蹈,独竹漂表演题材主要是当地习俗文化以及历史故事等。是将民间体育与艺术结合的水上表演。(2)与时代相融的展演。借你两小时还你五千年:将中华民族五千年龙图腾第一次完整展现在水面上,独竹漂与龙文化结合,在龙珠的引领下,各29米长的两条金龙,在江中翻腾飞舞,独竹漂演员肩托龙身,双手划篙如龙张牙舞爪,江面水花四溅,两岸掌声不断响起,欢呼声此起彼伏,非常壮观。将独竹漂与我国的图腾文化结合,不仅宣传了我国的传统信仰,也促进了独竹漂的发展。美轮美奂水上婚礼:是人们站在水中的竹子上,呈现出类似于婚礼一样的画面,是独竹漂技艺,加上现代时尚元素的节目。每对新人,宛若七仙女与董永、又似牛郎织女,仿佛从天河飘然而至。凌波仙子水上民族舞蹈: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独竹漂演员,划着独竹在水上表演《荷花舞》《彩扇舞》《七仙女下凡》等经典民族舞蹈。在水上偏偏起舞,不断变化着舞姿和队形,美轮美奂,让你如痴如醉,仿佛如仙境一般,成为新的表演艺术形式——水上芭蕾。这些展演通过独竹漂来演绎的故事,融入时代的元素,给人视觉上的盛宴,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具有任何人工舞台都不具备的真山真水,有回归大自然的优势。(3)具有较完善的竞赛体系。从2006年起,《独竹漂竞赛规则》和《独竹漂裁判法》开始制定,经过长达几年的研讨制定,《独竹漂竞赛规则》和《独竹漂裁判法》于2010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审定后定稿。为加强独竹漂后备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独竹漂运动中来,2009年4月,在贵州省遵义市举办了“独竹漂”教练员的培训,主要目的在于更安全、更高效地培养独竹漂人才。2009年7月,在贵州省麻江县举办了“2009年全国龙舟暨独竹漂邀请赛”,并且在比赛之前进行了独竹漂裁判员的培训。此次邀请赛的成功举办,既宣传了独竹漂运动。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独竹漂竞赛执法人员。从2010年《独竹漂竞赛规则》和《独竹漂裁判法》定稿以来,前后多次进行修定,增强了对独竹漂竞赛的评判,使竞赛更加公平公正,比赛机制也在不断完善。相比其他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有能够成为民运会的竞赛项目,也得益于有着相对完善的评判标准和比赛机制。

2.2 黔北独竹漂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项传统体育文化,都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的,而独竹漂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独竹漂作为一种地域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独竹漂本身的一些项目特点,如技巧性强,风险系数高,受场地器材限制多等导致其不能像其他陆地项目一样得到较大的普及,也不像其他项目那样包罗万象。(1)教育传承缺乏。教育传承是民族体育项目传承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独竹漂本身的特征限制,我国开展有独竹漂项目的学校仅有凯里学院、河池学院等几所学校,因此,通过学校来的方式无法有效传承。造成学校开展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校本位观念下的学生体育需求关注不足,项目教育化改造不成熟等也值得注意。(2)竞赛体系有待完善。竞赛也是有效的传承方式,从多次举办的独竹漂赛事来看,每次参赛的人数并是很多,而且受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很多时候,参加独竹漂的人员是临时组建的,在比完赛后就自行解散,这在独竹漂的传承传播上并没多大效果,而且在独竹漂的竞赛组织力度欠缺,竞赛评判规则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导致其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3)地形条件的限制。自古以来,我国南北方的地形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根据南北方的地形地势条件,南方适合划舟,北方适合骑马,故古代就有“北人善马,南人善舟”一说。独竹漂作为水上项目,在南方开展情况较好。而且,独竹漂作为民运会的竞赛项目,对参赛队伍人员有民族要求的限制,而北方又多是汉族,受民族身份限制不能参加少数民族运动会。种种原因导致独竹漂运动开展较好的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广西、贵州、云南、海南、重庆等南方省市。故也是独竹漂在传承发展上的主要限制因素。(4)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挑战。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冲击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这种冲击对于独竹漂的影响主要有个方面。首先,在城市化的发展的方针下,道路设施完善,交通便捷,人们利用竹楠出行的次数和运送东西的次数越来越少;其次,独竹漂的最佳练习时间在人的青少年阶段,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这些新型的娱乐方式冲击着传统独竹漂项目发展;最后,受文化冲击和代际关系的影响,以及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发生的变化,人们对独竹漂的文化认同逐渐减弱,自主传承逐渐消失。

3 独竹漂持续发展的启示

3.1 民族性、自觉性:独竹漂发展的特点

独竹漂作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可持续发展对丰富我国非遗传统项目有着重要的意义。独竹漂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绝技,通过发展,逐渐成为当地少数民族的娱乐活动和比赛项目。独竹漂的发展因地理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有着自身的限制性,所以独竹漂的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我国传统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具有民族性和自觉性。

3.2 大众化、生活化:独竹漂发展的需要

对于少数民族项目,最好的保护就是为人所用,最好的传承就是成为日常所需,树立人人都是传承人的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利用中传承的原则,打造生活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任何时代保持旺盛生命力和长久不衰的法宝。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独竹漂这个传统项目与大众需求不相符合,所以独竹漂的发展要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适当的做出改变,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立足当代、继承传统:独竹漂发展的方向

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去粗取精,将最基本的基因与现代融合相适应、相协调,要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先进的、积极的和合理的要素。并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之路才刚刚开始,还需要不断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体制,保障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活力。虽然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进入国际性体育项目,但相对于庞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国际化、规范化、竞技化之路还很遥远,当务之急就是改变武术一枝独秀的局面,充分利用竞赛舞台,树立民族自信心,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开展,以便走向世界,走向奥运。

3.4 面向未来、创新发展:独竹漂发展的目标

创新是一切事物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独竹漂运动的发展过程中, 独竹漂的开发应坚持创新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原则,坚持创新,与时俱进,不能一味沿用老套路。独竹漂自身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保持其真实性的重要性。在开发的过程中,要体现独竹漂自身特质,在传承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开发与其他传统文化有差异的内容,与时代相衔接,将时代元素融入独竹漂。还要用长远的眼光不断地进行创新,运用创新的手段,促进独竹漂运动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黔北赤水河体育项目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唐光平摄影作品欣赏
——美丽赤水河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法治,让赤水河碧水长流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赤水河
EH4测深法在赤水河大桥桥梁墩台勘察中的应用研究
黔北乡间——寻觅时光的味道
黔北煤田官田坝向斜煤层气赋存及潜力分析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