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学的共识探讨
——2021·艺术史学科发展研讨会述评①

2022-11-07 04:42许欣悦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门类艺术史史学

许欣悦(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学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江苏 南京 210013)

20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规模化的知识书写时代,无论是新知识的生产,还是对旧知识的修正、颠覆,都成为当下学术圈讨论问题的现实语境,其中突破学科视阈,进行跨语境、跨时空、跨文化研究成为了视点。如今,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至今,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态势已成规模,国内学界关注跨门类、跨学科的艺术史学路径探讨,为书写艺术史的方法寻找思路。2021·艺术史学科发展研讨会以“探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建构路径”为主题,借南京艺术学院获2020年度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立项的重大课题“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为思考路径,推动跨门类艺术史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在艺术史与艺术史学研究上的有效阐释,为学界共筑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体系认识提供平台。

突破:跨门类艺术史研究的突破性案例分析与理论建构

跨门类艺术史研究的突破性案例分析与理论建构,是为了突破单一门类艺术研究提出的,强调以史实为前提,寻求各门类艺术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架构史观间的逻辑性。如此,突破性案例的寻找对跨门类艺术史学的理论建构,尤为生动。由门类进入艺术史学整体性研究的路径,需要跨入艺术一般的视角,在关注门类特殊性的同时,集中以案例映射艺术一般的通识性认知,王一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认为沉入典型作品、案例获取体验和观察,是建立艺术史学总体把握的有力方法。他借助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理论,观察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中对社会生活作事件性的艺术呈现,基于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提出了关于艺术史学的整体性思考路径——“流溯的现代性”概念,这恰好成为了由门类案例进入艺术史学整体性研究的思考方式。

李心峰教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从摄影门类出发进入艺术史学框架作出阐释,认为本雅明对于摄影艺术及整个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探讨,是艺术史研究路径探讨的范本。提出借鉴本雅明的撰史路径,探讨跨门类艺术史书写的理论路径,以此逐渐形成对于自我的认知,对艺术本体特性认识的自觉。

如此,立于艺术史的理论视角分析其中话语和认知框架的突破性案例解析,实际上是研究者组合史实与艺术观的方式。李军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从达·芬奇和但丁的相关性历史话题展开对艺术史跨界域问题的讨论,洞察到了跨媒介艺术与不同门类的相互聚合,认为科学与艺术间存在着关联性与复杂性。以东方视角出发,李向民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在梳理李渔的文学戏剧创作活动中,证实李渔在艺术创作中具有跨经济、跨文化、跨艺术门类的特征,进而关涉从小说到戏剧创作流程中的丰富文化场域,认为这为今天的文化产业,尤其是艺术经济史考察带来新的思考。

类似这样以案例谋理论的讨论还有很多,刘小龙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解析《田园》交响曲的手稿时,认为贝多芬在乐章中加入了气息、用乐器表现了自然界的声音,是对特定的场景与情节的综合性刻画。转介到绘画的语境中,以为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改变了古典交响曲的乐章布局和内在逻辑。如是说,东西方艺术家之间或许存在着某种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体也彰显在文艺理论与美学的跨学科艺术审美中。孙伟科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就借助文艺美学理论讨论艺术史领域中的审美话题,以王朝闻将欣赏和创造看作是内在统一的艺术审美理论思考,认为不同门类的艺术家在表现生活时,遵循着对艺术本真的发掘。由此,提出认识审美的主客体在跨门类艺术史书写中有着共同的任务,即完成艺术一般的审美判断。

再有,中国传统艺术史书写中,跨学科与跨门类研究方法也是有其必要性的,李安源教授(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史学研究方法离不开传统文献考据,举证分析了范景中在作美术门类史书写时运用到的古籍鉴赏、鉴伪研究方法。施錡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研究书与画跨门类史为例谈跨学科跨门类的问题,提出跨门类艺术史学路径的研究思路对门类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叶康宁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提出疑年学对史书辨误与考证对于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价值,从技术层面实证了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路径的探寻意义。刘文荣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认为名物学与图像学理论在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中的诠释作用,是由门类视阈之间的相互关注的艺术史学理论依据。金萍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认为宗教社会学与艺术考古学具有共通的实践理论。如此,艺术史的诸多细节案例,相互之间的技术、方法、材料,为考察艺术史研究中的关联性与融合性提供了跨门类艺术史研究的可能。

李超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站在艺术教育跨门类多样化问题上,提倡开放门类艺术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史学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并不局限于某一门类的案例解析,而是将开放的工作室的概念融入艺术教学课堂,如课程中引入建筑、音乐、戏剧、文学等工作团队与学生交流。这个概念实际上,是跨出了以往薄弱的艺术资源的一种形式,这是跨门类艺术史学研究最直观的当代运用。

诚然,在探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建构路径过程中,挖掘突破性案例阐述艺术史学问题的方式,是艺术史学理论研究者以艺术门类出发,联通理论的叙事话语、实践的法则、以及线性因果联系。尤其是跨出门类之外,来到了形而上的理论体系中,是艺术史学理论“由史出论”的研究方法。从学科角度来看,作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下属的二级学科艺术史,同样应当建立在各门具体艺术史的基础之上,这就是建立在美术史、设计史、音乐史、戏剧史、戏曲史、电影史、舞蹈史等门类融通之上,进行宏观的、整体的、系统的、综合的研究。如此,跨门类艺术史研究的突破性案例分析是理论建构的一条探索性、刨根式路径。

多元:跨门类艺术史研究的空间及其多元路径探讨

艺术史研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可能,跨门类艺术史研究的空间扩展到多元路径的视野上来,是跨门类的多元路径,也是艺术学科发展十年之时的选择。刘伟冬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认为,每一代学者治史的认识路径多少存在局限,但不可否认它的成长过程。如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艺术史书写的方式是囊括于社会历史背景下的,随后国内艺术高校通过编译、对艺术家、艺术作品介绍呈现艺术书写。现如今,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探讨步入了新纪元,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史书写和研究提出新要求,艺术史书写方法更具多元化,也就明晰了跨界、跨门类在艺术史研究中的认同性。

其实不难发现,多方面学科交叉的领域认同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是关乎跨门类艺术史学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考。朱青生教授(北京大学)认为伟大的艺术都是对人性的更为深刻的呈现和表达,提出艺术的定义虽然是有差异性,但在具体历史阶段和文化中不断形成了对艺术局部的时代性定义。实际上,这是跨门类艺术史学通过艺术一般概念在社会中、人的参与下形成的对美的相对认同。沈语冰教授(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研究中心)从艺术哲学范畴思考艺术史学要解决的问题。他认为,艺术史的真正研究对象并不等同于艺术品的物理实体,而是融通各门类艺术的艺术一般问题,利用好哲学研究方法,就容易找到稳健的研究抓手,更容易探究艺术书写的一般规律。如是说,艺术哲学范畴的探索是跨门类艺术史与艺术史学现如今建立体系、寻得方法论的思考过程。

如此,艺术史学研究路径是跟随当代史学发展趋势呈现的,艺术史学的发展趋势则是建立在与各专门学科的密切联系之中,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学科渗透。张坚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提出以个案研究为支点的研究方法,以此形成逻辑明晰的史学理论框架与本土认识的融合。他认为探寻艺术研究的多元视野是构成艺术史学的重要篇章。吕少卿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则以阐释学介入美术史为路径作出思考,认为阐释学的介入不仅是对作品的解读,更是以人的思辨为基础的再阐释,强调了人在艺术史学中的地位。赵崇华教授(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与管理学院)则指出人物研究在艺术史跨门类、跨学科研究的重要价值,认为搭建艺术史人物研究的经纬,在艺术发展历程纵向中,进行艺术人物的个体及群体的横向研究,是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路径之一。许晓明研究员(《民族艺术》编辑部)也关注到了人在艺术史学路径中的问题,以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领域作跨学科的实证性研究与经验性考察,揭示其历史规律把握其发展趋向,推动民族艺术的改革与繁荣。

跨门类艺术史研究多元路径,还引发了学者对“跨”的空间性拓展,如谈到了跨媒介与艺术史的词义组合,思考得出跨媒介艺术史的研究视阈。陈岸瑛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认为理解历史生活中自然形成艺术聚集现象的关键,是要明确艺术为谁而聚集。他从不同门类的艺术、不同艺术媒介的聚集,总结出兼顾社会文化供需关系的跨门类艺术史书写方式。赵斌副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从电影在跨媒介理论中的独特位置,以“再媒介化”视角,阐发了电影艺术史上的多种理论,由此提出向内发掘和外向比较两个维度的研究方法。周计武教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由艺术史叙事角度出发,认为叙事的模式或叙事的框架和艺术的观念是密不可分的。以叙事的方式书写艺术,有助于让艺术的历史成为一种内在连贯的一种文化世界。雍文昴副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编辑部)还谈到不同的艺术门类的媒介之间的跨越,从艺术史当中的“书画同源”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传统艺术史差异化进程。如此,不同艺术门类是在差异化的进程当中发展的,这种尝试是脱离了艺术审美原初的样态在进行创作。

诚然,跨门类艺术史对于把握各门艺术的共通性有着特殊意义,但在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当中,探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建构路径也会遇到困境,顾平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教育高等研究院)就提出史学研究要关注在推进美育进程中人的感知行为的差异性。如此,从多元路径,尽可能地呈现跨出门类、跨出学科,不仅是学科路径研究,也是艺术史发展了近百年之后全新的突破。

范式:跨门类艺术史视域下的艺术史体例或范式研究

明晰学科性质和研究界域,特别是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阐释与建构,以及将形而上的史学理论转化为中层理论的应用问题,引发了学者关注。周宪教授(南京大学)从科技与艺术交叉视角中,提出了跨学科下艺术史需要有新范式的转型,如以数字人文方法介入艺术史研究,认为这是技术手段重新组合了艺术家的思维模式。彭锋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提出构建纯粹美学的艺术史研究模式,认为艺术史的发展是围绕情感范畴的发展和演变而展开的,而这些情感范畴又是由不同艺术门类作品来外化的。在此方法基础上,跨门类艺术史学可以书写出艺术家的自传,也可以书写出全人类的艺术史。

关于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的研究范畴认识,夏燕靖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认为,是关乎艺术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哲学认识,即表现为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作用产生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认识。除此之外,艺术家、艺术作品乃至艺术史学批评等,也应该是艺术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张金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认为,是关乎艺术学学科发展脉络的认识,指出自艺术学学科升门,作为艺术学理论学科二级学科的艺术史从确立到成长的历程中都蕴含着跨门类艺术史学的整体思路。李永强教授(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编辑部)也表示跨门类艺术史学的研究方法是构建艺术史学研究自我形象的主要通道。他认为艺术史通过切入角度和运用材料的具象研究,是具有跨学科性质的。

徐子方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认为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艺术中心的存在,如若将跨门类艺术史看作艺术中心不断发展流变的历史,更有助于把握和梳理具体的艺术史流程。龙迪勇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提出跨门类艺术史的可能性及其理论谱系,探讨了黑格尔的理念、沃尔夫林、金兹堡等的风格以及里格尔的“艺术意志”及其“视觉-触觉”两极对立的艺术史发展模式,指出历史书写是一种叙事艺术,艺术史书写同样如此。

陈敏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学系)把“跨界域书写范式”作为新时代艺术史学理论建构的一种基本方法,她认为站在新时代艺术史学科建构的视域中,可以发现已有的艺术史书写范式中存在的问题。钱志中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认为文学、音乐、舞蹈、表演形态的演化影响中国艺术史发展,指出如今跨门类艺术史学研究要更多关注城市经济文化生态问题。程雅娟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提出了艺术史中跨门类研究的具体方法,一是构建多元门类的交叉机制;二是提出材料摹本的重要性。张素琴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当代舞蹈艺术研究》编辑部)从舞蹈门类史出发,提议要建构易识别的、有规律的舞蹈知识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艺术史的记录与传播。

的确,关乎范式议题在艺术史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上的讨论,实际上是对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的研究体例作出的聚焦思考。现如今,学者们站在新时代艺术史学科建构的视域中,以跨门类、跨学科的方法,重新建构艺术史的书写标准和法则,以此为构建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探得一条有效的路径。这是在意识形态统一的情况下,与上层建筑共同决定的艺术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史与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建构

关注中国话语体系下的艺术史学方法论构建,建构符合中国意识、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最终是要落在以文化自信为基本原则,具有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指标为参照系的史学价值上。为此,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史与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包括构建艺术理论,学术艺术学,构建学术研究的理念与方法,王廷信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认为这对于跨门类艺术史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启发。他提出艺术史的书写,可以按照艺术传承的基本内容去书写,即围绕形态传承书写;围绕技艺传承书写;围绕生态传承书写以及综合形态、技艺、生态三大领域书写跨门类艺术史,又或是提出由综合的角度思考某个时段的艺术史发展脉络。这是跨门类艺术史学构建理论的良好生态。李荣有教授(哈尔滨音乐学院)更是坚定地以中国艺术文化传统为主导,提倡跨门类艺术史学研究的理论自信,并在跨门类多元融通视域下重组学术研究方法论体系。高世名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强调解决中国当代艺术史学理论建构要注重历史感知,并列举国际艺术界相关案例,对当代艺术发展现状做出思考,呼吁跨门类艺术史学与历史语境、社会脉络的连接。

在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史的议题中,陈池瑜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史学主要表现在书画艺术门类史中,强调富有中国民族特征的跨门类艺术史写作方法,是不同于西方艺术史写作方法的。杨振宇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举例王国维在艺术史写作中以“境界”概念关注跨门类的构建问题,论证了跨门类艺术史学在中国历史语境中的独特价值,这是相互交织的理论体系。李倍雷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从中国古代艺术文献中提出以“中国特色”视角探賾古代“艺术”发轫与演嬗的规律,尤其强调跨门类视角在古代艺术及艺术史学研究早已具备了重要的地位与价值。伍维曦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为中国特色的跨门类艺术史学研究范式寻到了契机,他认为在当下汉语语境基于自身文化本位意识中提出对“音乐作品”概念的反思,有助于实现音乐门类史与其他艺术门类理论研究者的交流与融汇。

对于中国特色艺术史与艺术史学理论的展望,童强教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认为现在的学科知识,实际上是以理论的形式提炼、传递、保存和积累的。由此提出跨门类艺术史学的治学口号:研究就是探索,知识就是理论。孙晓霞副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学研究》编辑部)就今天新文科背景之下的艺术史学研究,提出应该关注多学科,或将其作为进入史学研究的学术背景。她认为,人文学者对艺术知识体系的提升与改造,并不直接在艺术系统中获取,而是以中介形式进入。

如此,从现代性的宏大历史视域当中把握中国特色艺术史的写作,是有历史语境和前提依据的。在此语境下,宋伟教授(东北大学艺术学理论系)提出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研究有必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范式当中,探讨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思考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很显然,对于今天跨门类艺术史书写,寻找到具体性、宏观性的落脚,有着历史辩证的意义。从而要求学界学者在治史过程中,不能脱离经典,不能脱离现代性的理论和视域轨道,以此获得把握文化现代性与复杂性、审美现代性与复杂性的跨门类艺术史书写题域。

结语

艺术史学研究涉及众多话题,诸如,多种研究范式,多种研究题域,多种研究方法,以及多种史观融合。由此构建起艺术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黄惇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在研讨会闭幕式主旨发言中阐述跨门类艺术史学研究的意图,在于跨界、打通。要求学者用现代学术的研究方法,把中国的民族的艺术史研究好,努力探索与尝试以跨门类视阈探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建构路径。如今,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探寻已经成为当下学界为构建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而开辟的研究路径,其研究涉及领域极为丰富,出现了艺术史学与哲学、艺术史学与社会学、艺术史学与民族学等多维度和多层次的路径。如同夏燕靖教授在研讨会学术总结时所说,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研究实际上是艺术史进入新学科之后,探寻学术自觉的过程,应该有一个彼此公共关注的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的探讨,依此构成艺术史的学科立足之地,这包括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构与自觉梳理,形而上与形而下形成有效互证,以及中西艺术史学研究的自觉互鉴等。本届研讨会学者做到了“兼取众善”“发其精微”,贯通门类之间的思考,借此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于万殊之理中识得一本之理的学科共识。

猜你喜欢
门类艺术史史学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李欣:小众门类征集反而更占优势
新、旧史学的更替
误读的“艺术史”
艺术史上最贵的武器
千奇百怪的动物
评杜维运《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
镣铐下的舞蹈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