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2-11-07 10:32陶丽丽李倩影
体育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壮族少数民族

陶丽丽 冉 荣 李倩影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12)

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是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需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以传承文化为目标的文化旅游热度不断升温,民族体育旅游也成为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重要部分。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对推动广西充分利用和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提振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1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基本状况

1.1 区位优势独特,民族风情浓郁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是我国设立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聚居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这些世居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孕育、积累并传承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具有极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1.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参与性强、娱乐性高

据统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达977种,其中少数民族的达676种。广西常年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壮族的板鞋和投绣球、瑶族的射弩、苗族的爬坡杆和打草球、侗族和壮族的抢花炮、仫佬族的步虎掌和草龙舞、毛南族的同填、同顶和同拼、回族的摔跤、京族的跳竹竿、彝族的打磨秋、水族的赛马、仡佬族的荡秋千和打花笼以及深受各民族喜爱的打陀螺、踢毽球、赛龙舟、武术以及舞龙舞狮等项目。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参与性强、娱乐性高,且都与当地的民俗节庆相结合,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瑶族的“盘王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通过节庆举办活动与日常旅游体验的方式,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游客熟知和参与,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资源基础。

1.3 民族体育旅游发展较快

2014年,“壮族三月三”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壮族三月三”成为广西的法定假日。以此为契机,组织全区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平均每年开展400多项文化活动,成功打造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的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产业的名片。特别是每年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将民族体育竞技、群众互动体验、体育成就展示、文化旅游推介结合起来,可看可玩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促进民俗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快速发展。2019年广西歌娅思谷民族体育运动基地被认定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建以白裤瑶为主的民族风情小镇,创新打造“体、旅、文、商、农”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大力发展民族体育运动,体育旅游休闲基地的新样板,成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

2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困境

近年来,广西以民族传统体育为抓手,在全区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文化之中,通过举办多项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和活动,以“体育+文化+旅游”模式促进全区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民族民俗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广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依然面临困境。

2.1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广西拥有丰富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但开发并能开发并具有接待游客能力的景区不多,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各地的旅游规划一定程度存在规划不当、景区低水平开发、缺少融资平台、营销推介方面缺乏创新等等问题。“文旅+”“+文旅”产业融合重点在设南宁、桂林、北海等地,缺少高规格、上档次的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突出的大型景区。以广西歌娅思谷民族体育运动基地以例,该项目位于由歌娅思谷国家4A级景区及“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族风情小镇组成,在春节、瑶年节、元宵、三月三、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才开展打陀螺、打铜鼓、打腰鼓、斗牛等竞技体育运动。但在非节庆的旅游中,由于缺少企业的参与,极少能组织起民族体育,大众旅游消费者很难参与到项目中,影响以文促旅的进程。旅游开发市场化程度不足,对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众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有较大阻力。

2.2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缺少特色、旅游品牌力偏弱

目前,广西“体育+文化+旅游”模式促进全区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是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较单一,旅游品牌力偏弱,创新性不足。广西十四个地市均有各自民族体育项目,目前已开发的项目单一,民族特色不突出,无法较好迎合大众旅游消费者需求。如景区均开设抛绣球、跳竹竿、打陀螺、板鞋项目,虽然参与度高,但是缺乏对有价值和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合理统筹,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抢花炮、珍珠球、高脚竞速是广西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技术性和观赏性极佳。由于场地、技术、安全等因素影响,大众旅游消费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参与到此类项目中,导致项目在广西乃至全国内的推广存在一定的局限。

2.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才匮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青壮年外出务工或者经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缺少了参与者,其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同时,传承环境变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形成了冲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西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认识不同程度受到了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其对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逐渐失去兴趣,也失去了传承的内在动力。再加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纯民间进入竞技的时间不长,从自娱自乐、自我发展向挖掘推广、统一规范的进程也很短。受外部环境影响,现代教育更偏重于现代体育的教学,导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后备人才匮乏,愿意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终身事业的后备人才极少。要开发好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需要专业的旅游开发、管理和服务的人才,从“体育+文化+旅游”角度进行项目的开发、设计,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传统文化的整理与整合等方面,统筹规划和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目前专业人才的缺乏,制约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新型基础设施有短板,服务质量需提高

当前,广西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片片通民航,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和客车。4G网络基本覆盖全区、5G实现规模商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但旅游服务与基础设施还有待于提升,仅有旅游目的地,缺少民族文化氛围、创意产业创新动力不足。体育旅游产业服务还停留在文化表演、旅游纪念品销售等层面,深层次挖掘民俗文化动力不足,经济效益不理想,大众旅游消费者到广西旅游难以得到较好的旅游体验和服务。新型基础设施有短板,当地缺乏与产业配套的文化产业数字化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的各类消费需求。

3 “体育+文化+旅游”的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一个双赢局面。一方面,广西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能够吸引来更多的游客,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提升各少数民族群体参与本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3.1 整合并深度开发民族体育旅游资源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广西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整合并深度开发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优化融合体育发展机制,不仅可以丰富体育产业,还可以升级旅游业。要以政府为基本单位,企业为横、社会为纵,以民族特色、民俗民风、民族生态的保护为基础,将民族体育运动整合起来开发专项旅游产品,探寻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结合节庆旅游的商业运作,形成民族体育研学旅游专线、民族体育沉浸式旅游专线、民族体育+民宿”模式,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旅游需求,带动旅游发展。在侗族聚居的三江,素有“百节之乡”美誉,传统节庆活动丰富多彩,一年中县里月月有节。程阳景区、丹洲古镇景区、冠洞百家宴景区及各村寨为斗牛、抢花炮、百家宴、打糍粑等民俗活动丰富,并提供了很好的研学线路、侗族特色民宿和民俗体验活动。三江县月月有节,政府、企业的参与和社区、群众组织组合,使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很好地融合在民俗活动中。花炮节、归夯坡会节、林溪土王、斗牛节等融入了抢花炮、斗鸟、斗牛、舞狮、跳竹竿等民族体育项目,使大众旅游消费者沉浸式参与到项目中,提高旅游满意度,影响以文促旅的进程。十三五期间,三江县全县旅游人数累计3535.82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累计358.14亿元。三江县旅游开发市场化较深入,对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众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有示范引领作用。

广西有每个少数民族都具有其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如壮族的板鞋和投绣球、瑶族的射弩、苗族的爬坡杆和打草球、侗族和壮族的抢花炮、仫佬族的步虎掌和草龙舞等。民族体育旅游要与壮族“三月三”、毛南族“分龙节”、瑶族“盘王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和民俗文化活动,规划和深度发展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风俗民情的体育+文化旅游模式,调动政府、企业、原住民等积极性,充分开发旅游市场,把桂北等民族风情浓厚地把巴马、三江、融水、金秀、南丹等县打造成为民族风情特色旅游名县。

3.2 打造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品牌

炫出广西体育文化特色风情——打造“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品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继续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品牌,要做好目标定位、特色挖掘、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工作。从2016年起,作为“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已举办5年。从体育到“体育+”的发展,民族体育运动与文化、旅游、经济相融合,促进了广西各地的经济发展。2018年起,将民族体育活动与体育庙会结合,以民族体育赛事为主导,开展内容丰富的体育项目表演、体育活动体验、体育用品展销、文艺表演等,实现体育搭台,文化、民俗、旅游、商贸唱戏。据统计,近五年来,“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活动现场参与旅客达100万人次。“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品牌不仅传承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带动了广西运动健康消费、旅游产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2020年12月,广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和产业扶持力度,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更有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利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休闲旅游等项目,通过组织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民族体育赛事、活动、表演,宣传体育旅游资源,扩大市场影响力。

3.3 加强教育,构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体系

注重对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从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进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体系的培养。一是针对广西少数民族体育人才匮乏现状,从政府、社会、学校三个层面要对广西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及全区民族学校的支持力度,有计划地做好各类宣传,挖掘和培养传承人才。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在广西首次招生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专生。广西民族大学的龙舟项目开展较好。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团队与花山壮拳传承人邓细阳共同挖掘、整理了花山壮拳项目,该项目在崇左市的骆越文化旅游、花山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以体育舞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吸引众多区内外旅客。二是在广西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在中小学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多渠道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提升专业认可度。广西十分重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在历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都设置了抛绣球、板鞋竞速等项目。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从2010年起学校试点开展的民族体育课程,在开展的抛绣球、板鞋竞速、毽球等项目。现该项目引进了广西中小学校,在课程间普遍开展壮拳、毽球、板鞋等民族体育项目。经过多年实践,民族体育项目列入南宁市中考体育升学考试项目,为广西各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打下群众基础,为传承民族文化提供良好渠道。三是积极保护和扶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推动民传项目传承人与企业的有效合作,为夯实民传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与资金保障。宁明花山景区的《花山》大型壮族神话实景剧,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传承人包括体育项目的传承人引进团队,吸引了当地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极大的调动了和保护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更将生产劳动、婚丧嫁娶、祭祀酬神的场景融入其中,吸引众多旅客流连忘返。

3.4 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随着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大众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活动的质量要求更高,为顺利开展旅游活动,带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应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间的通达度。完善旅游指引和交通标识、提升乡村旅游廊道文化氛围建设,深化“旅游厕所革命”“民宿革命”。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提升度假区品质。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吸引当地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加大旅游业服务培训力度,加强民族文化宣传与传承人培养。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民宿,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演艺和体验品牌活动,挖掘和开发广西特色民族体育项目,提升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度。培育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创、非遗传承、旅游商品生产龙头企业,达到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及原住民共建的浸润于文化传承下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歌娅思谷运动休闲小镇为例,该项目以位于白裤瑶原住民居住地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以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休闲旅游和发展当地经济为支点,采取“休闲旅游+休闲运动+产业扶贫”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开发景区,建设民族特色的泥巴民宿、组织当地白裤瑶原住民开展打铜鼓、打陀螺、打腰鼓、板鞋、上刀山过火海等民族体育活动。形成赏歌娅思谷风景、玩民族体育项目、吃长桌宴、购民族文创产品的文化旅游新业态,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年年盈利。

二是推进5网络和信息技术,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培育数字文旅共享经济新模式,推进人人掌上游广西。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网络资源开发旅游市场,改变了原有的旅游方式,特别是后疫情时代,数字文旅共享经济新模式,推动了旅游文化、景点城市建设、旅游经营模式的革新。2020年,因疫情影响,三江县开展“壮族三月三相约游柳州”线上推广三江旅游特色活动,加大力度,线上进行旅游推介、文旅文创产品展销、三江往事摄影展等活动。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防控下,全年实现旅游消费79.50亿元,恢复至2019同期水平的80.83%。2020年的“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线上活动,是广西第一次举办的线上体育活动。活动设置了线上民族体育展览馆、线上综合运动会、线上民族体育健身教学课三个模块,整个活动参赛、观赛和浏览总量达到1.19亿人次,是一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俗文化融合的良好示范。2021年线上赛事和展览依然是“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游客在当地游览的时,可以通过线上体验民族体育活动,与线下游览结合,感受特色体育文化与民俗。运用智能化、信息化,以及数字化等新媒体技术与现代化技术推动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培育数字文旅共享经济新模式,推进人人掌上游广西,从而提升广西旅游产品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4 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是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要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文促旅、以旅养文”,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壮族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少数民族的服装
壮族迎客歌
成语魔方
壮族山歌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